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2021-01-13 小王的一日一練

從顏寧離開中國,到現在有很多人為顏寧沒有拿到中科院院士感到忿忿不平。

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

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

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顏寧雖然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論文,有些影響因子甚至很高很高。但是,她的成果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冷凍電鏡的基礎上,並沒有對蛋白質結構進行系統和創造性的研究和說明。

蛋白質結構多種多樣,任何一種蛋白質的結構分析出來都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 成就,但是這個成就,還沒有達到系統性的深度,創造性的深度我認為也沒有達到。

藉助儀器的幫助才有了如今的成果,如果沒有儀器的幫助呢?是不是就沒有這樣的成績了。

再有,顏寧對蛋白質結構的探索,並沒有對某一種蛋白的功能和用途進行進一步分析。如果,分析了蛋白結構,再深入進行探究,我想顏寧應該肯定就評上院士了。

二、論文有價值,不代表就是萬能的

論文作為現在學術成績評定的重要考核標準。尤其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更是相當厲害。我們不能因為發論文厲害,就認為這個人就很厲害,當然我不否認顏寧不厲害。

任何的研究必須要有實際意義,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其中的一個女副教授,就在某一個不入流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而獲得諾貝爾獎。你能說她不厲害嗎?

任何的獎項和榮譽都有他的評判標準,論文僅僅能說明一部分問題,只有了創造性的想法,或者對人類,對人民的發展有了關鍵性影響的成績,無論發的什麼期刊,該有的榮譽始終是少不了的。

三、其他原因

顏寧能在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卻評不上院士,除了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還有其他的原因。這裡面存在某些人為的因素,但是終究還得努力,外在的不好因素,我們無法避免,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只要能取得相當高的成績,評上院士是遲早的事。雖然屠呦呦沒有被評上,雖然還有些牛人沒評上,但是不要放棄。

論文證明的永遠只是一部分,院士也就是個頭銜,對得起人民,造福人民才會獲得永世流芳。屠呦呦沒評上院士,她仍然會永存史冊,光耀千秋。

對於顏寧的離開,我不否認她的成績,我也不是一種嫉妒,而是就是論事,發表論文雖然厲害,但僅僅只是一方面的能力,真正的實力還得是拿出造福人民的成績。

相關焦點

  • 科研強悍的顏寧,獲得諾獎的屠呦呦都不是院士,憑什麼高福卻能?
    質疑最大的,應該是顏寧和屠呦呦為何沒能評上院士。顏寧,1977年出生,結構生物學家,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且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到2017年,顏寧在清華大學工作10年。可是,2019年的中科院院士評選,他卻落選了。隨後2019年顏寧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如今顏寧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顏寧的研究領域主要在葡萄糖轉運蛋白。
  • 「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耳顯微外科》,所涉及的問題不只是抄襲。2005年前後,王宇澄擔任王正敏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選院士「湊」論文數目的全過程。其做法之一,便是將《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
  • 2021兩院院士曾選正式啟動,當選美國院士的顏寧這次能評上嗎
    當年的出走也是眾說紛紜,很多人認為她是因為沒有當選當年的中國院士才走的。  美女教授顏寧當年到美國後,於2019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並且在學術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2021年的最後一天,中國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相繼發布通知,正式確定2021年兩院院士曾選事宜。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制度其實相當於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從成立至今不過才26個年頭。1994年6月3日至8日,由學部委員會大會改稱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舉行,標誌著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從此以後,學部作為國家最高諮詢機構的定位、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院士大會,並一直延續至今。而實際上,我國在1994年之前,並沒有「院士」的頭銜,僅稱為學部委員。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科學家也是人,並不是說作為院士的科學家就比其他科學家高貴出很多,對於屠呦呦來說,她的人品、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方面的認可,如果再將屠呦呦予以院士的名稱,即是將科研工作者們捧上神壇,反而是矯枉過正,因此到現在,屠呦呦與他的團隊都沒有正式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因為他們的成就與付出,絕不是僅僅只用一個「院士」就可以概括的。
  • 顏寧落選中院士,負氣出國成美院士?謠言只是謠言,愛國是終身的
    然而就在5月25日,顏寧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兩篇論文之後不到兩周,一篇名為「清華才女連續三次申請院士被拒,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的文章卻激怒了顏寧,她在微薄轉載並回擊道:扯淡!還配上了噁心和鄙薄的表情,那兩個表情是顏寧回敬謠言的態度,也是她回敬人性惡的方式。
  • 39歲女科學家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昨天(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當選。原來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最受矚目的39歲女科學家顏寧最終落選。新當選的61名中科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最年輕的46歲,年齡最大的67歲,60歲及以下的佔到九成以上,年齡段明星趨於年輕。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論貢獻沒有幾個人都比得上屠呦呦,但就是這麼一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也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還幾次落選。無獨有偶,現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常居美國。顏寧在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在內的關鍵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跨膜物質運輸的結構生物學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入選了《自然》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2019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並且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要知道美國外籍院士評選條件比我們嚴格,但是仍然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人們不禁要問,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到底是什麼?
  • 2021兩院院士增選,一共161個名額,顏寧卻仍大概率落選!為何?
    如果誰當選了中科院院士或者工程院院士,足以讓自己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拿對人才極為渴求的深圳來說,新引進一名院士,可直接發放一次性獎勵補貼600萬元,此外還有100萬元工作經費,享受一套200平米的深圳住房免租10年的政策!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賺錢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因為不賺錢就會餓死,餓死了就再也無法感受這個世界,為了生存賺錢沒有錯。然而,社會的進步卻不是賺錢就能輕鬆解決的,他需要真正有科研和探索精神的人,通過對科學的探索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
  • 落選中科院院士後,清華美女教授回到美國,如今為美立下大功
    顏寧的成就也不僅僅是體現在科研研究上,她在學術上也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就,據了解,今年顏寧的兩篇論文也是在Nature同時上線,這也是她學術生涯中發表的第33和34篇CNS論文。對於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把更多的時間經歷投入到研究當中,這也是她一直高質量產出學術論文,取得重大科研的突破的成功所在。
  • 39歲清華「美女教授」候選中科院院士 她到底有多牛?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評論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選人產生後,還將對初步候選人材料進行公示  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原創論文14篇,研究成果於2009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 惋惜,30歲美女博士生導師,生物結構領域頂級專家顏寧出走美國
    顏寧目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這位出生於1977年的年輕學者在2017年落選了中科院院士的競爭。這之後,顏寧選擇了出走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且很快就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顏寧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論文:2020年顏寧作為共同的通訊作者,在Nature上連續發表了兩篇論文。更讓人嘆服的是,兩篇稿子是同一天在Nature上線的,雜誌社收稿日期均為2019年5月24日。
  • 她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顏寧,為國爭光落選,如今為何成了美國院士?
    期間,她因科技貢獻比較突出,多次被有關機構提名,參與中科院的院士評選。 可惜顏寧卻始終沒有被評上院士,每次提名都跟院士的稱號擦肩而過。中科院院士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
  • 如果顏寧沒有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她最終能成為中國院士嗎?
    顏寧被阻攔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門檻之外時,轉身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做了美國外籍院士,這使得她夾在讚譽與蜚聲之間。在討論她的家國情懷之餘,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若顏寧沒有出國,她在國內能被授予同等榮譽嗎?院士評選需要考量學者的科研成就、資歷、年紀等因素。事實上,除此之外,推薦人也很重要,這也就意味著參選者需要在人際關係上有一定背景。顏寧參選時就有人開解她名額會留給年紀快到參選上限的學者,她年紀尚小,之後還有機會云云。這種傳統、官僚的競選方式註定年紀輕、資歷淺、人脈窄的學者很難僅憑研究成果在競選中一蹴而就。顏寧若留在清華大學熬年限,不出走普林斯頓大學就能選中院士嗎?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 中科院最年輕院士入職浙大!一篇論文未發直接博士畢業!
    師從勵建書院士,一篇論文未發博士畢業 「畢業論文不需要,我畢業也沒有論文, 只要把我提的3個問題解決一個,就可以畢業了」
  • 作為清華年輕的教授,顏寧去了美國工作,真的是這位院士在選舉中
    也許他們沒有像娛樂明星那樣關注,但正是無數研究者的努力使整個社會進步。01大多數研究人員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更不用說成為「焦點話題」,但一些研究人員為許多人所熟知。例如西湖大學施一公和清華大學薛其坤的院士。這篇文章主要是關於一位知名的研究人員,他的人氣不亞於一些娛樂節目明星。當然,她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熱情,除了個人能力強外,也與她在美國的工作有很大關係。
  • 清華出身的女神教授顏寧,赴美再立新功,我們為何留不住人才?
    出走美國前,顏寧曾在清華任教10年,三次提名中科院院士!2020年,顏寧團隊在《細胞》雜誌發表的研究論文,對人類關於細胞的研究做出偉大貢獻!無疑,去了美國後,顏寧的才能得到了真正的發掘和認可!
  • 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唯一心願為人類作貢獻
    但任詠華卻絲毫不比顏寧遜色,甚至科研之路走得都比顏寧更加順暢,耀眼佳績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溫度計引發化學興趣,天才的成長之路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