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國內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稱號,也是一種終生榮譽。院士制度成立至今,其實才只有26年時間。早在1953年,錢三強和25名中科院科學家曾前往蘇聯,考察蘇聯國內科研工作的具體模式。通過參觀學習,回到國內的錢三強以及另外25名科學家提議建立院士制度。但是由於條件有限,中科院並沒有建立院士制度,而是暫時實行學部委員制。1955年到1991年之間,關於是否建立院士制度一直都有爭議。直到1992年,我國正式決定將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
想要成為中科院院士,一共需要經歷三個過程。第一,提名候選人;第二確定最終候選人,最後由學部主席團確定最終候選人。中國科學院每兩年進行一次院士評選,院士申請人並不需要本人申請,而是由學部主席團設立的推薦選組向上推薦。各科研單位對於推薦上來的人員進行無記名投票,贊同票達到總票數三分之二的人員,成為最終候選人。接著還要進行下一輪投票,最終當選的院士由全體院士投票選出。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院士的選舉具有一定的彈性。
顏寧三次落選院士,中間一定存在各種原因,毫無疑問的是,投票制度是公開透明的。至於網上流傳的顏寧選擇美國科學院這一說法,目前並沒有得到顏寧本人確定。只要顏寧還是中國國籍,那麼中科院每兩年的提名,顏寧依舊有機會。好在,顏寧還十分年輕,未來機會很多,幾次的失敗並不會輕易打垮一位年輕人的意志。顏寧本人也表示,自己並沒有十分強烈的欲望。
至於制度是否存在漏洞,中科院方面比我們更加關心。任何一項制度不可能從建立之初就是完美的,中科院的院士選舉制度也是這樣。只要善於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那麼所有的事情都會被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