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在半導體的研發一直是短板,但是當她出現以後,不僅攻克了不少難題,更是在半導體領域成為開拓者。尤其是帶領著相關的團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不斷的嘗試,然後從一個沒有的領域一直到領先,不可謂功不可沒。
這個人就是李愛珍,比起很多明星或者小鮮肉來,她並沒有多少「名氣」。而「轟動」的時刻在於,她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的院士,先後慘遭落選。但是2007年5月,李愛珍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院士,這也相當的滑稽。
李愛珍早期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尤其早在1989年就批准成為了博士生導師,而且2003年夜成功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但是就是這麼一位優秀的行業領路人,終究沒能入選中科院院士,也許中科院裡面這樣的人才挺多,不然沒有其他的理由來拒絕已經被美國國家科學院和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雙承認的院士落選。
李愛珍1936年出生於福建省石獅市,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以後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也就是現在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後被公派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子工程系(EE系)做訪問學者。
學成歸來以後歷任半導體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先後在其領域被各個國家和地區委任院士,尤其是在埃及舉行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第15屆院士大會上,李愛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被第三世界科學院獲獎。
但是李愛珍的這些獎項,卻換不回來國內競選院士的「砝碼」,先後四次都被拒絕。拒絕的原因也令人惋惜,不得不說很多地方都存在問題,並不是因為資歷或者水平不夠,就是被一些形形色色的框架被拒絕。
李愛珍從1999年開始就已經競選國內院士的評選,但是1999年評選的條件就是60周歲以上的人需要有6個推薦人,而此時的李愛珍已經63歲,並且最後以推薦人不夠而落選。
然後2001、2003、2005三年分別又參與競選,這三次並不需要推薦人,但是因為年齡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又被沒能通過,只是到了初選就被淘汰。
而最後能夠藉慰李愛珍的,也許就是最後一次落選國內院士以後的兩年,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為院士,而當時的李愛珍已經是71周歲的高齡。不得不說,在國外不管年齡的限制,也不管是何種身份的理由,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當選。
而對於此,李愛珍說的話卻讓很多人無地自容。她說「自己能夠當上外籍院士,依仗的是祖國提供的平臺、項目研究經費、科研環境等的支持。」而自從國內院士沒被評選上,老人的心裡也已經釋然很多,畢竟國內的院士多如牛毛,但是不能容不下一個半導體行業領導者。
屠呦呦、莫言、李愛珍等,已經有了這麼多優秀的科學家,但是在沒有相關的作品或者領域內突出的貢獻出來之前,都是被「雪藏」著,不得不讓人嚴重懷疑,國內的院士評選,到底是以什麼為標準的。先是年齡限制,再是推薦人擋道,是要好好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