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這把槍竟讓朱德元帥愛不釋手!

2021-02-15 陸軍新聞

  「光榮傳統何處尋,軍博樓裡覓奇珍。勝利須從艱苦得,此間文物示諸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精品中,有朱德南昌起義使用的手槍、擊斃阿部規秀所用的迫擊炮、開國大典閱兵領頭的坦克「功臣號」和「東風1號」地對地飛彈等等「鎮館之寶」。今天,我們特邀軍事博物館文物庫房主任、兵器專家孫成智,為大家介紹駁殼槍與它的家族成員。


  一支飽經歲月和戰火洗禮的駁殼槍,靜靜地躺在展櫃中。烏黑的槍體依舊散發著深沉歷史的光芒,「南昌暴動紀念 朱德自用」幾個沉穩挺拔的寬扁楷書刻字,熠熠生輝。


  90年前的8月1日凌晨,清脆的槍聲在南昌城內響起,朱德頸系紅領帶、臂扎白毛巾,手持這把駁殼槍,身先士卒,帶領著軍官教育團學員和市公安局部分人員勇猛衝殺,配合主力部隊全殲駐南昌守敵3000餘人,順利奪下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時刻,朱德在這支駁殼槍上刻字以作留念。籌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時,該槍移交軍博。


  從清末進入中國,到新中國成立後逐步被蘇系手槍所代替,駁殼槍輝煌了近半個世紀。它曾打響過南昌起義的第一槍,伴隨長徵的隊伍走過萬水千山,經歷過抗日戰爭的烽煙歲月,見證過蔣家王朝的覆滅,在朝鮮戰場上打過美國侵略者……這支在歐洲一度被認為「失敗」的「棄槍」,卻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不是每一把手槍都叫「駁殼」。在中國人心中,它早已不僅僅是一把槍,更代表著一種難忘的集體記憶和歷史情懷。

朱德的這把駁殼槍,學術名稱為「德國7.63毫米毛瑟M1896式短管手槍」。之所以叫「短管」,因為它是德國7.63毫米毛瑟M1896式手槍的變形版,握把變小,槍管長由132毫米變為100毫米。

這種手槍生產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戰結束時,籤訂的《凡爾賽公約》對戰敗德國的武器生產和使用給予了限制,不允許德國生產和採用口徑超過9毫米、槍管超過100毫米的手槍。因此,一戰後德國開始大量生產這種變形版的手槍。

雖然學術名稱為「毛瑟手槍」,但這型手槍卻是由毛瑟兵工廠的費德勒三兄弟研發。其最早型號在1895年問世,稱為1895式,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手槍之一,也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之一。毛瑟兵工廠看到該槍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和軍用價值,就迅速申請了專利,品牌的名稱定為「毛瑟」。生產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數量達到30多萬支,其中絕大部份出口到中國和蘇聯。

據統計,在毛瑟廠長達半世紀的駁殼槍生產周期中,衍生出多達幾十種的變形槍。在歐洲的俗稱有「平坦側面手槍」「掃帚把手槍」等。在中國俗名則更多,如「駁殼槍」「大鏡面」「盒子炮」「匣子槍」「自來得手槍」「木殼槍」「快慢機手槍」「二十響快慢機」等,可謂是名號最多的一把槍。其中「駁殼槍」稱呼最為普遍,而且依握把和整體長度又分別稱為「頭把」「二把」和「三把」。

該槍在舊中國最「官方化」的稱呼當屬「自來得」,意思和現在的「自動裝填」差不多,從德語翻譯而來。清末開始引進自動武器是從1909年開始,在1912年《陸軍部向禮和洋行購買械彈合同(草稿)》中,有購「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杆,連有木匣手把,每杆連子彈五百粒,(單價)計……足銀五十八兩」的記錄。五十八兩白銀一支,實屬「天價」。據折算,這個價格當時能在北京城二環以內買上3間大瓦房。

「駁殼槍」的叫法應該更晚一些。中國人為什麼稱這種槍為「駁殼槍」呢?主要原因是這種槍有一個木盒槍套,英文稱"BOX",英譯過來就成為「駁殼」。也是因為這個木盒槍套,後來大家又送了它一個名字叫「盒子炮」。「炮」當然是指威力比較大。盒子的作用如上面所說,除了盛裝槍外,還可以安裝在握把後部,作為槍託抵肩射擊。這樣射擊的穩定性就提高很多,手槍就可作為小型半自動或自動步槍使用了。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駁殼槍主要由德國、西班牙和中國生產。

1927年,西班牙溫塞塔公司發現中國對7.65毫米白朗寧手槍和7.63毫米毛瑟衝鋒手槍需求量很大。於是,他們以德國毛瑟M1896式手槍為模板,研製出可全自動射擊的手槍,並推向市場。因為這種槍為了安裝分解的方便,在槍身左後側安裝了一個側蓋,所以,我國戰爭年代通常稱它為「旁開門」。這種槍的特點是有兩個穿透槍身底座的大螺絲,起到固定內部機件和動作運轉的作用。如此一來,手槍成本節約了許多,價格也便宜很多。因為從這種槍的左側看共有7個螺釘(包括握把上一顆),通常被稱為「七釘手槍」或「七釘盒子」等。

德國造的毛瑟手槍在1930年前都是半自動的,就是扣一下扳機發射一發子彈的那種。由於西班牙人先於德國人將全自動手槍賣給中國,搶佔了市場,德國人也趕緊研製全自動毛瑟手槍。德國首先生產出來的稱為M1930式,生產的數量大約4000支,幾乎全部銷往中國。羅瑞卿大將革命戰爭年代曾使用過這種手槍。現在這種手槍存世不多,非常珍貴。

駁殼槍在中國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而且德國原廠產品價格不菲。於是中國各兵工廠紛紛仿製,名稱和樣式變化也較多。1921年,上海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分別仿製M1896毛瑟手槍,構造與M1896式一樣,只是在槍的下面刻有各自廠徽。

太原兵工廠在1927年仿製7.63毫米毛瑟手槍,並在槍的左側刻有「自來得」字樣,右側刻有「太原兵工廠」字樣。1928年,該廠又仿製出11.43毫米湯姆遜衝鋒鎗子彈,生產出發射該型子彈的毛瑟手槍,因是民國17年,故被定為「一七式」,人們稱其為「山西造」,仿製得很好,生產了8000支。

國民政府兵工署也曾經仿製「自來得」。天津大沽海軍造船所不僅仿製毛瑟手槍,還通過加長槍管,裝上步槍狀的槍託,改制成了「卡賓槍」。

儘管德國人將毛瑟手槍設計和加工到了極致,威力和射程都很優秀,但是它整體上還存在一些缺點,比如槍口上跳嚴重、構造複雜、價錢過高等。因此,歐洲購買它的不是很多。即使在老家德國,它也備受冷落,只是在二戰中曾部分裝備過黨衛軍和空軍,作為軍用手槍不足時的代用品。

西方不亮東方亮。駁殼槍在中國反倒迎來了春天,大放異彩。據統計,在1925-1935年間,向中國傾銷的各種駁殼槍達40餘萬支。因為自從舊中國軍閥混戰開始,西方控制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不在禁運名單中。於是才有了駁殼槍大規模進軍中國的現象。

由於駁殼槍的威力和射程較一般手槍大,還有木盒槍託,加上半自動或全自動的射擊方式,多人同時齊射,短時間內會形成很猛烈的壓制火力,因此非常合適突擊。其既可以當手槍也可以做步槍的功能,深得中國軍人青睞,《平原遊擊隊》中的李向陽,《紅色娘子軍》中的吳瓊花,《回民支隊》中的馬本齋,《亮劍》中的李雲龍用的都是這把出鏡率最高的「爆款神槍」。

雖然因為結構的原因,駁殼槍射擊精度並不十分高。但是,中國軍人在實戰中克服了它的缺點,將其優點發揮到了極致,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射擊方式——射擊時把槍身放平,讓彈頭在水平面上形成散布。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拋出的子彈殼傷著自己,又能提高對地平面上目標的命中率。這種射擊方式也廣為流傳,至今仍是許多影視劇中的經典鏡頭。

中國歷史上成建制的駁殼槍部隊也很多,比如馮玉祥西北軍的手槍團、我紅二十五軍的手槍團。紅軍長徵時,各級指揮官和精銳突擊部隊也多配置駁殼槍,比如飛奪滬定橋的二十二勇士。八路軍和新四軍武工隊員的標配也是一把盒子炮,連毛澤東也戲稱:老百姓好認我們,我們盒子炮背的多!

我軍的各級指揮官都十分喜愛駁殼槍。在井岡山鬥爭時期,每遇戰鬥最緊張時,朱德往往持駁殼槍親自帶隊衝殺。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的突圍戰鬥中,也曾手持駁殼槍親手射殺敵兵。徐向前使用駁殼槍率領八路軍129師的將士們馳騁抗日疆場。

在軍事博物館中就保存著朱德、任弼時、徐向前、聶榮臻、許光達、呂正操、滕代遠、譚震林、劉華清等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使用的駁殼槍。如今,朱德用過的這支駁殼槍已作為國之重器收藏在軍事博物館中,定為一級文物,成為我軍建軍的重要象徵符號之一,供人們瞻仰和參觀。

  手槍作為一種單手發射的小型槍械,多用於自衛,並作為近戰防身武器使用,在軍隊中一般配發指揮員、飛行員、特種部隊士兵、裝甲戰車駕駛員等戰鬥人員和野戰醫療兵等非戰鬥人員。

  手槍的有效殺傷距離通常約50米。常規作戰中,近距離交火併不常見,因而,在現代戰爭中用到手槍的機會很少,但手槍卻在兵器譜中必不可少。各國普遍要求裝備的制式手槍要精確、有效、可靠,便於維修保養等。

  不過,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對軍用制式手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國陸軍2015年發布新型手槍招標徵集時,就要求新槍做到模塊化,還必須適合不同大小的手形,是不反射的中性顏色,且可以在戰術導軌上加掛目標指示器等。

  我軍目前現役的是自行研製的QSZ92式半自動手槍,包括9毫米口徑和5.8毫米口徑兩種。其中9毫米手槍重0.76千克,採用15發雙排雙進彈匣,可發射國產DAP92式9毫米手槍彈或巴拉貝魯姆彈。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槍管迴轉閉鎖機構,開閉鎖斜面為螺旋面,防止槍機在泥沙汙垢中復進停機。保險扳把和彈匣扣「人性化」設置,可左右手使用;照門和準星設置螢光點,便於夜間瞄準;底把設瞄具接口槽,可安裝雷射瞄準器和戰術燈。

  俄軍目前裝備多種制式手槍。1951年被選為制式手槍的「馬卡洛夫」手槍體積小、重量輕,通常配發中級以上軍官,故稱「校官手槍」。目前,該槍正在逐漸被2003年5月採購的3種新型槍替代:「謝爾久科夫」手槍射程最遠、威力最大,採用雙動扳機,全鋼結構,因套筒圖案得名「斑蝰蛇」,主要裝備特種部隊、總統衛隊等;「雅利金」手槍使用最為廣泛,結構簡單,性能可靠,重量較大;GSh-18手槍裝備數量最少,質量較輕,使用方便靈活。

  美軍現役手槍以「伯萊塔」M9為主。該槍由義大利伯萊塔公司於1979年研製,海灣戰爭期間批量生產。該槍使用9毫米彈,彈容量15發,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使用方便、故障率低、環境適應性強。其改進型M9A1於2003年定型,增加了可裝置通用戰術附件的導軌。2010年P226半自動手槍正式列裝美海軍特戰部門,採用單動和雙動擊發、後膛閉鎖槍管短行程後坐作用模式,底把為硬質氧化鋁合金材質。

  德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槍型幾乎都出自HK公司。其中P8手槍於1988年開始研發,1996年被德國採購,槍身和彈匣部分採用再生複合材料,彈匣透明,空槍重量僅720克,彈匣不裝彈僅50克。鋼製件抗腐性能極好,使用壽命長;後坐力小,易掌握要領;握把人機工效性好,使用方便;扳機、擊針保險並用,安全性好。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17年3月23日第9版


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 綜合「八一觀察員V軍事資訊」、中國陸軍(army81cn)

作者 | 孫成智、王銀賽、馮斌

本期編審:錢曉虎

值班編輯:杜麒麟 李 華 陳 凱

責任編輯:趙林孟 付瀟翔 祁 政

相關焦點

  • 朱德元帥一生珍貴照片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朱德元帥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朱德同志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 影視劇中朱德元帥的扮演者,你認為誰演的最像,最認可誰?
    在影視作品中有很多飾演朱德元帥的演員。今天盤點一下4位飾演因為誰演的最像,你認可那一位?,他不僅外形相似且說著一口地道的四川話,對於不是特別熟悉朱德的人來說,可以假亂真。他1981年開始在電影《大渡河》裡扮首次演朱德,自此開始成為特弄演員。
  • 一組朱德元帥珍貴老照片:圖1身騎白馬,圖7在開國大典上喜笑顏開
    朱德元帥是新中國十大元帥之首,是新中國和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之一。 1959年5月6~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第2屆體育運動大會,參加這屆運動會的有來自16個單位的745
  • 推薦 《開國元勳朱德》央視黃金檔昨開播,今晚再現元帥瀘州戰功
    百姓為紀念朱德的功德,為他立了兩塊功德碑「救民水火」、「望重西南」(看瀘君註:另一塊應該是「除暴安良」吧?)——碑至今猶在。當朱德剿匪後欲離去,百姓不允,要擺宴留全體官兵。朱德只好在每戶門前喝一口酒,以示感謝。但是百姓把禮品放在馬前,擺滿了一條長街離去……每戶門前喝一口酒,看瀘君不得不驚嘆朱德的酒量好!難怪他要為瀘州賜名「酒城」。
  • 她22歲嫁朱德,23歲犧牲,朱德為她寫40首詠蘭詩、栽6000盆蘭花
    乍看這首詩,你很難認為是一個將軍寫的。「漫道林深知遇少,尋芳萬裡幾回看」,如此纏綿的意境似乎只有那些文人名士、才子佳人才能吟出。然而它的作者卻是我們的開國元勳之一的朱德元帥。不要不信,朱德元帥也是一位詠蘭詩高手。他一生寫過40多首詠蘭詩,而且僅為一人而作;不僅寫詠蘭詩,他還曾栽培了6000多盆蘭花,也僅為紀念一人而栽。
  • 開國少將為兒子舉辦婚禮,新娘卻是自己女兒,朱德為他們當證婚人
    長徵時期的朱德元帥孩子的父親走得太急,並沒有說這個孩子的名字叫什麼,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這個孩子應該姓什麼,孩子的母親也在一次戰鬥中犧牲了,朱德當即拍板決定:「這孩子就跟你姓了,以後就叫馬勇毅。」當時的馬澤迎已經是北京軍區的後勤管理部部長了,一家人也都住在北京,與朱德元帥的住處也相近,因此馬澤迎找到了朱德元帥,請他來想辦法。朱德元帥聽了事情的經過之後,不但沒有幫著馬澤迎想辦法,還狠批了馬澤迎一通:「虧你還是個老革命,這點新思想就接受不了了?你定個日子,到時我親自去主持。」
  • 新中國十大元帥中,最大器晚成的是誰?
    全軍大授銜時作為十大元帥中最年長的一位,朱德被授予元帥軍銜時已經69歲了,與最年輕的元帥林彪相差了21歲,可謂是大器晚成。,袁世凱稱帝,30歲的朱德隨蔡鍔將軍參加了護國討袁戰爭,次年參加了反對段祺瑞政府的護法戰爭,時任滇軍旅長。
  • 朱德的苦難童年:出身佃戶家庭,遭受地主勒索,除夕夜被威脅搬家
    相信大家對於這句話並不陌生,這是主席在延安的時候,對於朱德元帥做出的最為準確的評價。  在朱德的60大壽時,主席也是親自給朱德題筆「人民的光榮」。    朱德元帥從一個普通佃戶家庭走出,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到最終堅信共產主義,以此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和軍事將領。  在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時期乃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無愧於開國元帥的功勳。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朱德元帥的那些童年往事。  讓我們了解一個共和國元帥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堅定不移地走向了革命道路!
  • 他是林彪的哥哥 去世後毛主席朱德親自為他抬棺!
    他是林彪的哥哥 去世後毛主席朱德親自為他抬棺!抗日戰爭中,一二九師來頭可不小,師長是劉伯承,政委是鄧小平,然而成立之初政委不是鄧小平而是林育英。只不過,由於林育英飽受傷病困擾,還不到一年,他就被調回了中央。
  • 朱德同志是如何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南昌起義中擔當什麼角色?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授予十大元帥軍銜勳章典禮,毛澤東主席頒布命令狀,授予朱德等十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元帥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中國的革命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授予元帥軍銜當之無愧。元帥之首朱德是如何加入中國共產黨的?
  • 她是朱德唯一的女兒,在納粹集中營受盡磨難,朱德為她曾動用一次特權,83歲病逝!
    ,朱德元帥的婚姻生活是最坎坷的,他前後經歷了六段婚姻,除同第六任妻子康克清白首偕老外,前五段婚姻皆以不幸收場。後來朱敏在《我的父親朱德》一書中曾說:「我常常怨恨母親:她為什麼不要我?不撫養我?不給我母愛?」朱敏在小時候對父母是沒有概念的。直到她8歲時,有次外婆帶她到街上玩,她看到牆上有一張畫像,就好奇地問:這是誰啊?原來那就是朱德的畫像,當時敵人正懸賞他的人頭。外婆趕緊拉著小飛飛走了,並悄悄地告訴她,那就是她的爸爸朱德。
  • 開國十大元帥年輕時的珍貴老照片,圖三是常勝將軍,陳毅元帥很帥
    開國十大元帥在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指揮軍隊作戰立下非常卓越的功勳,這是一組十大元帥年輕時的老照片,讓我們共同領略這十位先輩的風採。朱德元帥,原名朱代珍,四川省儀隴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位列十大元帥之首。
  • 朱德「文革」中遭批牽連家人:要打倒我,何必又株連九族
    朱德和毛澤東在一起(資料圖)「革命到底」,這是朱德在89歲高齡時發出的生命吶喊和心靈絕唱。這不是一般革命者口號式的語錄,這其中蘊含著一個開國元勳晚年的鬱憤和悲壯。73歲那年,朱德突然受到毛澤東嚴厲的批評。
  • 10大元帥與夫人最美照片,太珍貴了!
    以前的女性雖然不像現在這樣耀眼,但都有一股不一樣的氣質,越看越覺得有魅力,這一點上,在元帥夫人們身上看得格外明顯。確實,相比現在大同小異的美女們,那個年代的女性堅毅而果敢,爽朗而大方,同時又不失傳統女性的嫵媚!朱德與夫人:康克清
  • 十大元帥最初的名字叫什麼,他們的名字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朱德元帥朱老總是我軍的三軍總司令,是紅軍之父,我毛主席一起並稱朱毛,在我軍的地位崇高,也是開國十大元帥之首,我們都知道朱老總的名諱是朱德,但是最初他並不是叫朱德,朱德元帥的乳名是狗娃,後來根據朱家的輩分取名為朱代珍,等到上學堂的時候,先生給他取名朱玉階,主要希望他用功讀書,要像玉石那樣潔白做人,立志沿著玉石做成的階梯,步步高升。
  • 最厲害的大軍區:司令是元帥,副司令是元帥,就連政委也是元帥
    其中,最利害的大軍區莫過於中南軍區——這個軍區的奇特之處在於:司令是元帥,副司令也是元帥,政委同樣是元帥。中南軍區始末1949年4月,全國解放局勢一片大好。東北野戰軍也在上級的指令之下,奉命進攻中南地區的敵人。4月22日,解放軍解放南京。從法理角度來說,老蔣政權已經滅亡。
  • 朱德獨子朱琦戀愛記!
    (說歷史的女人——第1547期)朱德元帥一生功勳赫赫,但其婚姻卻極為坎坷。
  • 朱德給前妻陳玉珍信件曝光,看了讓人心痛!
    陳玉珍是朱德的第二個妻子。朱德元帥第一任妻子蕭菊芳病逝以後,許多人勸朱德再婚,勸朱德為這個家庭找一個主婦。朱德想到沒有母親的嬰兒需要有人照料,就同意了。參加護法戰爭後,朱德與孫炳文是摯友,朱德的一位朋友知道孫炳文有一個外甥女,於是,這位朋友就將孫炳文的外甥女介紹給朱德,不久,朱德就娶了一位「老姑娘」,即21歲的陳玉珍。
  • 揭哥開講之南昌起義前後朱德他們的故事
    1927年10月,在我們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山區,在南昌起義潰退的人流中,20歲的警衛班長粟裕遇到了比他年長6歲的團指導員陳毅,與他們同時邂逅的還有朱德和林彪。四人共同經歷了人生第一次低谷,個個都是愁雲滿面。        朱德,最大的愁苦是「光杆司令」,棘手的難題是如何掌握住這支陌生的、士氣渙散的部隊。
  • 10大元帥夫人最美照片,你都見過嗎?太珍貴了!
    朱德43歲娶17歲的康克清、彭德懷40歲娶20歲的大學生浦安修、劉伯承44歲娶19歲的汪榮華、賀龍46歲娶了25歲的薛明、陳毅40歲娶18歲的張茜,羅榮恆36歲娶23歲的林月琴……在戰爭時期,生死離亂是常態,十大元帥大多曾經有過數任夫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當年十大元帥的人生最後一任夫人都是什麼樣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