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傳統何處尋,軍博樓裡覓奇珍。勝利須從艱苦得,此間文物示諸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精品中,有朱德南昌起義使用的手槍、擊斃阿部規秀所用的迫擊炮、開國大典閱兵領頭的坦克「功臣號」和「東風1號」地對地飛彈等等「鎮館之寶」。今天,我們特邀軍事博物館文物庫房主任、兵器專家孫成智,為大家介紹駁殼槍與它的家族成員。
一支飽經歲月和戰火洗禮的駁殼槍,靜靜地躺在展櫃中。烏黑的槍體依舊散發著深沉歷史的光芒,「南昌暴動紀念 朱德自用」幾個沉穩挺拔的寬扁楷書刻字,熠熠生輝。
90年前的8月1日凌晨,清脆的槍聲在南昌城內響起,朱德頸系紅領帶、臂扎白毛巾,手持這把駁殼槍,身先士卒,帶領著軍官教育團學員和市公安局部分人員勇猛衝殺,配合主力部隊全殲駐南昌守敵3000餘人,順利奪下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時刻,朱德在這支駁殼槍上刻字以作留念。籌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時,該槍移交軍博。
從清末進入中國,到新中國成立後逐步被蘇系手槍所代替,駁殼槍輝煌了近半個世紀。它曾打響過南昌起義的第一槍,伴隨長徵的隊伍走過萬水千山,經歷過抗日戰爭的烽煙歲月,見證過蔣家王朝的覆滅,在朝鮮戰場上打過美國侵略者……這支在歐洲一度被認為「失敗」的「棄槍」,卻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不是每一把手槍都叫「駁殼」。在中國人心中,它早已不僅僅是一把槍,更代表著一種難忘的集體記憶和歷史情懷。
朱德的這把駁殼槍,學術名稱為「德國7.63毫米毛瑟M1896式短管手槍」。之所以叫「短管」,因為它是德國7.63毫米毛瑟M1896式手槍的變形版,握把變小,槍管長由132毫米變為100毫米。
這種手槍生產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戰結束時,籤訂的《凡爾賽公約》對戰敗德國的武器生產和使用給予了限制,不允許德國生產和採用口徑超過9毫米、槍管超過100毫米的手槍。因此,一戰後德國開始大量生產這種變形版的手槍。
雖然學術名稱為「毛瑟手槍」,但這型手槍卻是由毛瑟兵工廠的費德勒三兄弟研發。其最早型號在1895年問世,稱為1895式,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手槍之一,也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之一。毛瑟兵工廠看到該槍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和軍用價值,就迅速申請了專利,品牌的名稱定為「毛瑟」。生產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數量達到30多萬支,其中絕大部份出口到中國和蘇聯。
據統計,在毛瑟廠長達半世紀的駁殼槍生產周期中,衍生出多達幾十種的變形槍。在歐洲的俗稱有「平坦側面手槍」「掃帚把手槍」等。在中國俗名則更多,如「駁殼槍」「大鏡面」「盒子炮」「匣子槍」「自來得手槍」「木殼槍」「快慢機手槍」「二十響快慢機」等,可謂是名號最多的一把槍。其中「駁殼槍」稱呼最為普遍,而且依握把和整體長度又分別稱為「頭把」「二把」和「三把」。
該槍在舊中國最「官方化」的稱呼當屬「自來得」,意思和現在的「自動裝填」差不多,從德語翻譯而來。清末開始引進自動武器是從1909年開始,在1912年《陸軍部向禮和洋行購買械彈合同(草稿)》中,有購「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杆,連有木匣手把,每杆連子彈五百粒,(單價)計……足銀五十八兩」的記錄。五十八兩白銀一支,實屬「天價」。據折算,這個價格當時能在北京城二環以內買上3間大瓦房。
「駁殼槍」的叫法應該更晚一些。中國人為什麼稱這種槍為「駁殼槍」呢?主要原因是這種槍有一個木盒槍套,英文稱"BOX",英譯過來就成為「駁殼」。也是因為這個木盒槍套,後來大家又送了它一個名字叫「盒子炮」。「炮」當然是指威力比較大。盒子的作用如上面所說,除了盛裝槍外,還可以安裝在握把後部,作為槍託抵肩射擊。這樣射擊的穩定性就提高很多,手槍就可作為小型半自動或自動步槍使用了。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駁殼槍主要由德國、西班牙和中國生產。
1927年,西班牙溫塞塔公司發現中國對7.65毫米白朗寧手槍和7.63毫米毛瑟衝鋒手槍需求量很大。於是,他們以德國毛瑟M1896式手槍為模板,研製出可全自動射擊的手槍,並推向市場。因為這種槍為了安裝分解的方便,在槍身左後側安裝了一個側蓋,所以,我國戰爭年代通常稱它為「旁開門」。這種槍的特點是有兩個穿透槍身底座的大螺絲,起到固定內部機件和動作運轉的作用。如此一來,手槍成本節約了許多,價格也便宜很多。因為從這種槍的左側看共有7個螺釘(包括握把上一顆),通常被稱為「七釘手槍」或「七釘盒子」等。
德國造的毛瑟手槍在1930年前都是半自動的,就是扣一下扳機發射一發子彈的那種。由於西班牙人先於德國人將全自動手槍賣給中國,搶佔了市場,德國人也趕緊研製全自動毛瑟手槍。德國首先生產出來的稱為M1930式,生產的數量大約4000支,幾乎全部銷往中國。羅瑞卿大將革命戰爭年代曾使用過這種手槍。現在這種手槍存世不多,非常珍貴。
駁殼槍在中國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而且德國原廠產品價格不菲。於是中國各兵工廠紛紛仿製,名稱和樣式變化也較多。1921年,上海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分別仿製M1896毛瑟手槍,構造與M1896式一樣,只是在槍的下面刻有各自廠徽。
太原兵工廠在1927年仿製7.63毫米毛瑟手槍,並在槍的左側刻有「自來得」字樣,右側刻有「太原兵工廠」字樣。1928年,該廠又仿製出11.43毫米湯姆遜衝鋒鎗子彈,生產出發射該型子彈的毛瑟手槍,因是民國17年,故被定為「一七式」,人們稱其為「山西造」,仿製得很好,生產了8000支。
國民政府兵工署也曾經仿製「自來得」。天津大沽海軍造船所不僅仿製毛瑟手槍,還通過加長槍管,裝上步槍狀的槍託,改制成了「卡賓槍」。
儘管德國人將毛瑟手槍設計和加工到了極致,威力和射程都很優秀,但是它整體上還存在一些缺點,比如槍口上跳嚴重、構造複雜、價錢過高等。因此,歐洲購買它的不是很多。即使在老家德國,它也備受冷落,只是在二戰中曾部分裝備過黨衛軍和空軍,作為軍用手槍不足時的代用品。
西方不亮東方亮。駁殼槍在中國反倒迎來了春天,大放異彩。據統計,在1925-1935年間,向中國傾銷的各種駁殼槍達40餘萬支。因為自從舊中國軍閥混戰開始,西方控制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不在禁運名單中。於是才有了駁殼槍大規模進軍中國的現象。
由於駁殼槍的威力和射程較一般手槍大,還有木盒槍託,加上半自動或全自動的射擊方式,多人同時齊射,短時間內會形成很猛烈的壓制火力,因此非常合適突擊。其既可以當手槍也可以做步槍的功能,深得中國軍人青睞,《平原遊擊隊》中的李向陽,《紅色娘子軍》中的吳瓊花,《回民支隊》中的馬本齋,《亮劍》中的李雲龍用的都是這把出鏡率最高的「爆款神槍」。
雖然因為結構的原因,駁殼槍射擊精度並不十分高。但是,中國軍人在實戰中克服了它的缺點,將其優點發揮到了極致,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射擊方式——射擊時把槍身放平,讓彈頭在水平面上形成散布。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拋出的子彈殼傷著自己,又能提高對地平面上目標的命中率。這種射擊方式也廣為流傳,至今仍是許多影視劇中的經典鏡頭。
中國歷史上成建制的駁殼槍部隊也很多,比如馮玉祥西北軍的手槍團、我紅二十五軍的手槍團。紅軍長徵時,各級指揮官和精銳突擊部隊也多配置駁殼槍,比如飛奪滬定橋的二十二勇士。八路軍和新四軍武工隊員的標配也是一把盒子炮,連毛澤東也戲稱:老百姓好認我們,我們盒子炮背的多!
我軍的各級指揮官都十分喜愛駁殼槍。在井岡山鬥爭時期,每遇戰鬥最緊張時,朱德往往持駁殼槍親自帶隊衝殺。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的突圍戰鬥中,也曾手持駁殼槍親手射殺敵兵。徐向前使用駁殼槍率領八路軍129師的將士們馳騁抗日疆場。
在軍事博物館中就保存著朱德、任弼時、徐向前、聶榮臻、許光達、呂正操、滕代遠、譚震林、劉華清等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使用的駁殼槍。如今,朱德用過的這支駁殼槍已作為國之重器收藏在軍事博物館中,定為一級文物,成為我軍建軍的重要象徵符號之一,供人們瞻仰和參觀。
手槍作為一種單手發射的小型槍械,多用於自衛,並作為近戰防身武器使用,在軍隊中一般配發指揮員、飛行員、特種部隊士兵、裝甲戰車駕駛員等戰鬥人員和野戰醫療兵等非戰鬥人員。
手槍的有效殺傷距離通常約50米。常規作戰中,近距離交火併不常見,因而,在現代戰爭中用到手槍的機會很少,但手槍卻在兵器譜中必不可少。各國普遍要求裝備的制式手槍要精確、有效、可靠,便於維修保養等。
不過,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對軍用制式手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國陸軍2015年發布新型手槍招標徵集時,就要求新槍做到模塊化,還必須適合不同大小的手形,是不反射的中性顏色,且可以在戰術導軌上加掛目標指示器等。
我軍目前現役的是自行研製的QSZ92式半自動手槍,包括9毫米口徑和5.8毫米口徑兩種。其中9毫米手槍重0.76千克,採用15發雙排雙進彈匣,可發射國產DAP92式9毫米手槍彈或巴拉貝魯姆彈。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槍管迴轉閉鎖機構,開閉鎖斜面為螺旋面,防止槍機在泥沙汙垢中復進停機。保險扳把和彈匣扣「人性化」設置,可左右手使用;照門和準星設置螢光點,便於夜間瞄準;底把設瞄具接口槽,可安裝雷射瞄準器和戰術燈。俄軍目前裝備多種制式手槍。1951年被選為制式手槍的「馬卡洛夫」手槍體積小、重量輕,通常配發中級以上軍官,故稱「校官手槍」。目前,該槍正在逐漸被2003年5月採購的3種新型槍替代:「謝爾久科夫」手槍射程最遠、威力最大,採用雙動扳機,全鋼結構,因套筒圖案得名「斑蝰蛇」,主要裝備特種部隊、總統衛隊等;「雅利金」手槍使用最為廣泛,結構簡單,性能可靠,重量較大;GSh-18手槍裝備數量最少,質量較輕,使用方便靈活。
美軍現役手槍以「伯萊塔」M9為主。該槍由義大利伯萊塔公司於1979年研製,海灣戰爭期間批量生產。該槍使用9毫米彈,彈容量15發,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使用方便、故障率低、環境適應性強。其改進型M9A1於2003年定型,增加了可裝置通用戰術附件的導軌。2010年P226半自動手槍正式列裝美海軍特戰部門,採用單動和雙動擊發、後膛閉鎖槍管短行程後坐作用模式,底把為硬質氧化鋁合金材質。
德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槍型幾乎都出自HK公司。其中P8手槍於1988年開始研發,1996年被德國採購,槍身和彈匣部分採用再生複合材料,彈匣透明,空槍重量僅720克,彈匣不裝彈僅50克。鋼製件抗腐性能極好,使用壽命長;後坐力小,易掌握要領;握把人機工效性好,使用方便;扳機、擊針保險並用,安全性好。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17年3月23日第9版
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 綜合「八一觀察員V軍事資訊」、中國陸軍(army81cn)
作者 | 孫成智、王銀賽、馮斌
本期編審:錢曉虎
值班編輯:杜麒麟 李 華 陳 凱
責任編輯:趙林孟 付瀟翔 祁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