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舍的畫:為什麼喜愛梵谷的人比詆毀他的人更可怕?

2020-12-26 橙舍的畫

如果,我是梵谷,我敢說那些口口聲聲說喜歡我,一擲千金也要獲得我一張廢稿的人,沒一個真正了解我。

梵谷生前一文不名,在幾乎所有人眼中,只是個不務正業、平庸墮落、精神過敏的人。當他死後,也沒有逃脫被符號化的命運。當後人用大把鈔票把梵谷推上神壇,其實和當時詆毀他的人並無不同。

詆毀者說:梵谷不務正業

當時人說梵谷不務正業,是因為他跳槽太頻繁,藝術品買賣、老師、神職他都做過,統統毫無建樹,草草收尾。在梵谷看來,自己「不務正業」的原因是他有一雙天生要畫畫的手,而他最終下定決心投身繪畫事業時已26歲。

▲《牛奶壺》1862年(梵谷9歲作)

歷史上有著名的「26歲效應」,許多傑出人物的成就都在26歲奠定,米開朗基羅26歲雕刻大衛,馬克思26歲發表《共產黨宣言》,愛因斯坦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梵谷在26歲才起步,即使不與天才們看齊,這選擇也是大膽。在與弟弟的信中他是這麼說的:「正因我有一雙天生要畫畫的手,我絕不能放下畫筆」,而梵谷確實展示出了某種不凡。

▲《公路上的打掃者》

梵谷初期的素描雖不算出眾,但卻有精準的藝術洞察。他如孩子般以新鮮的眼光看待世界,單純熱切的赤子情懷,賦予畫作獨特的生命力。

詆毀者說:梵谷平庸至極

當時人說梵谷平庸,是因為他在十年間創作2200幅作品,在世之時卻只賣出過一幅。

《紅色葡萄園》,一幅見證梵谷畫風轉變的歷史性作品。法國南部城市阿爾,陽光鋪撒在熟透的葡萄上,暖光粼粼仿佛紅酒海蕩漾,而這幅作品只賣了400法郎。其實,在梵谷去世後一段時間,他也依然被認為是平庸的畫家,梵谷弟弟一家努力推銷其遺作,卻也未能賣出多少。

然而這世界上,只有自認平庸的人和不甘平庸的人,梵谷就是後者。梵谷作畫技巧和風格的改變每年都在呈現,他晝夜不停地去嘗試,嘗試各種繪畫風格,嘗試那些他還做不到的事情。

紐南時期
巴黎時期
阿爾勒時期
聖·雷米時期
奧維爾時期

「如果你聽到內心的聲音說,你不要畫了,那麼只要你繼續畫下去,無論怎麼畫都行,那個聲音一定會消失。」——梵谷

詆毀者說:梵谷自甘墮落

當時人認為梵谷自甘墮落,是因為他常年出入鄉下和貧民區,與窮苦百姓同吃同住。

《吃土豆的人》梵谷「紐南時期」的代表作,更是他自認為最成功的作品。昏暗侷促的陋室中,婦人以土豆慰藉辛勞的家人,色調深沉壓抑卻透著一絲溫暖。許多人也許只能看到底層的骯髒與貧困,梵谷看到的卻是蓬勃的生命力,於是無人問津的「鄉巴佬」,成了梵谷畫布上常見的主角。

▲《午睡》1890年

但梵谷的舉動在出入「上流社會」的畫家們看來,根本就是不堪入目的自甘墮落,對此,梵谷只覺得可笑:「難道我深入繪畫對象的生活,就是降低人格嗎?難道我走近工人們,走進窮人的房子或者請他們來我的畫室,就是自輕自賤嗎?」

大工業化時代絢爛輝煌,時代的棄兒卻蜷縮在晦暗的角落,當新貴畫家們甘於為權貴與資本描繪紙醉金迷和虛假的靜好歲月,梵谷卻將那個時代的傷痕化作不朽之作。

▲《悲傷的老人》1890年

無數的詆毀和誤解沒有摧毀梵谷,因為他很清楚他的作品必將為自己辯解,必將告訴那些親眼目睹的人,梵谷有多麼值得喜歡和尊重。

然而,梵谷隱隱然也感覺到——縱然他能逃過詆毀的迫害,卻也將被某些人的「喜愛」葬送。

「人的靈魂裡都有一團火,卻沒有人去那兒取暖,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囪上的淡淡薄煙,然後繼續趕他們的路。」——梵谷

這簡直就是梵谷的神預言,人們對梵谷的理解和認識,無論是過去現在,無論他活著死去,無論是憎恨他的還是喜愛他的,其實都還是止於表面,無法觸及核心。為什麼?

瘋狂的藝術投機商以喜愛的名義,用節節飆升的天價將梵谷送上神壇,貪婪地掠奪著他的作品,大多數作品隱匿在私人庫房,能零距離感受梵谷作品已是一種特權,這顯然不是梵谷所希望的。

當人們對無法觸及的真跡望洋興嘆,看著低像素電子版和粗濫印刷品連連搖頭,對原作高度復原的「復刻版畫」成了如今最好的選擇。

不同於手繪臨摹的行畫,復刻版畫採用與原作品一致的畫材,採用超高清數碼掃描保證高度復原,營造出與原作別無二致的觀賞體驗,讓復刻版本身便具備藝術品價值。荷蘭藝術專家阿克塞爾·魯格通過對大量梵谷書信研究發現,關於將原畫復刻展出這件事,梵谷曾給予過高度認可,因為他生前最大的願望便是用繪畫實現社會價值,而不是讓它們成為少數人的玩物。

讓高品質的梵谷畫作走進千家萬戶,復刻版畫是最好的選擇,但在國內,真正具備可靠復刻技術的企業屈指可數,而獲得英國藝術品貿易公會(FATG)認可併合作的企業,全國更是僅此一家,那便是橙舍的畫。

橙舍的畫自創立以來憑藉卓越的藝術品數據處理技術、獨有的版權管理體系、與國外著名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家戰略合作,讓「深居殿堂」的大師作品,以完美復原的方式走近尋常百姓。

橙舍的畫還旨在保障藝術家權益,通過籤約當代傑出藝術家,充分保障其收益和權益。使每一位值得認同和理解的藝術家都能在當代綻放輝煌,不讓梵谷生前的悲劇重蹈覆轍。

相關焦點

  • 梵谷電影免費看!免費看!!免費看!!!
    導語:橙舍請你免費看梵谷電影與藝術限量珍藏品,一次達成親近梵谷的兩個願望。
  • 梵谷畫的秋天風景,美的讓人落淚!
    畫面用色鮮明讓人感受到活躍的生命力。他讓畫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實的黑色線條,這明顯是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亦讓畫面增加實在的感覺。【十五朵向日葵】他一生中對於社會的不理解所作的抗爭,對於真善美所作的追求,還有生存中的苦惱與歡樂,似乎都孕育在這天空的蔚藍裡。他寫給妹妹的信中說:"我畫了村莊教堂的一幅大畫,從全體的效果言之,建築物是帶有紫色,跟深藍色的天空相對。【梵谷在阿爾勒的家】(黃房子)
  • 一個文青投資人談「為什麼梵谷的畫如此動人」
    強烈推薦聽聽文末寫的這曲《vincent》 ,很多人唱過,流傳比較廣的是Don McLean版本,齊豫也唱過,「聰明投資者」推薦你聽David Roth的版本,經過歲月積澱,更深沉渾厚。「 「我發現我自己要成為最讓人討厭的那種人,換句話說,就是向人要錢的人。」 雖然梵谷不斷的向提奧尋求幫助,但他又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 為了寬慰提奧,也為了寬慰自己,他一直和提奧說,你就當是花錢向我買畫吧,當有一天我的畫值錢了,就可以償還你的恩情了。
  • 100幅,梵谷畫的秋天風景讓人淚目...
    初秋就是一幅畫,畫家喜歡在秋天出門寫生。絢爛,熾烈,充滿生命力量,飛舞線條和耀眼的色彩。當人提到秋天,第一個想到的畫家就是梵谷。梵谷經常在晚上光顧離他住所不遠的咖啡館。整幅畫顯得很美,洋溢著一種平和的詩意。梵谷曾說:「對我來說,晚上看來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豐富的色彩,晚上作畫,看天上有閃爍的星星,地面有燈光,是一幅很美的與安詳的作品。」
  • 如果說梵谷痛苦,那比他更慘的人,是被當成「提款機」的弟弟提奧
    前言:梵谷是個孤獨純粹的瘋子畫家,他曾經被家人送進精神病院,但是他自己卻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他在醫院的那段時間所創作的畫,是我看過的,他者一生中追鼎盛的時期,如果你仔細看,你能從畫中看到他內心的痛苦、無奈、憧憬、希望、理解、狂熱……不被別人理解,梵谷還能承受,但是被自己的母親嫌棄,並且不理解,這可能是梵谷這一生的傷痛,他曾多次寫信像他的弟弟傾訴,
  • 梵谷167歲生日畫丟了,人們迷戀他的色彩,執著追隨他的紅黃藍
    花園中的瑪格麗特嘉舍,梵谷,1890世人愛梵谷,但在他逝世之後「表現痛苦很容易,但用自己的痛苦和激情,去表現人間的喜悅和壯麗,在這一點,沒人能比得上梵谷在他短暫的37年人生中,共創作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1890年3月,梵谷的畫《紅色葡萄園》在畫展中賣了400法郎,這也是梵谷一生中唯一賣出的作品。這位在世時作品難賣的畫家,在離世後畫作《向日葵》曾以42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沒有鬍鬚的梵谷》7150萬美元天價成交。
  • 7位油畫家受梵谷「向日葵」啟發,畫了7幅葵花,哪一幅更接近梵谷
    畫了四幅向日葵油畫,梵谷打算用這些畫裝飾高更的房間。在他的油畫《向日葵》中,黃色的花朵簇擁在露天裡,襯託著藍天,中間那朵花幾乎要從畫面中炸開了。藍色的使用非常大膽,對比鮮明的補色運用深受梵谷的影響,這幅畫展示了深藍色天空下所看到的景象。
  • 《見字如面 第四季》梵谷從不畫歡樂,他只畫自己愛著的人
    文森特·威廉·梵谷。1853年3月30日生。今天是他167歲生日。他為自己大肆宣傳上帝的福音,礦工們卻依然陷於貧窮和痛苦感到失敗。他搬出教士居室,住進一間陋室,把衣褲靴襪全送給礦工,拿錢給他們買藥,給瓦斯爆炸的遇難者辦喪禮,自己卻經常因為挨餓受凍而消瘦發燒。被教區派來的教士宣布解除教職。
  • 《梵谷傳》| 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他一生窮困潦倒,只能依賴弟弟資助才能完成繪畫。為省錢他不得不請妓女做模特,後來和她同居。事實上他的畫生前除了個別同行外無人問津,只能由他的弟弟收藏。梵谷曾與高更是摯友,但後來兩人從生活方式到藝術理念都產生了極大的分歧,水火不容。巨大的衝突使梵谷精神病發作,他想殺死高更,但卻在錯亂中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了一個相識的妓女。
  • 梵谷生日當天,他的畫在荷蘭博物館被盜了……
    1 我的內心有一團火 讀過梵谷書信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印象:梵谷是一個激情澎湃的人。 提奧是有經驗的畫商,曾多次勸哥哥轉變畫風,給他寄去名畫家的作品,希望他從中學習細膩的手法,並讓畫面多一些色彩。
  • 梵谷最有春意的一幅畫
    我尤為喜歡這幅畫的視角,如果你願意想像這是梵谷躺在杏樹下的仰天而望,或者也許更能體會畫面裡滿含希望的喜悅。那是梵谷筆下最具春意的畫,也是梵谷家族唯一不出售的一幅畫。梵谷《盛開的杏花》布面油畫73.592cm 1890杏花之於南法類似玉蘭之於上海,都是春天最早綻放的花朵之一。
  • 一般人看梵谷的畫《星夜》,能感受到什麼?
    其實小時候,最遲也是我在語文書上,就看到過這幅畫,當時只是覺得這個配色真的不錯。其實文化藝術領域,我看別的大V都是講國畫之類的,和中國傳統密切相關的。但是其實我基本沒有接觸過國畫,自己上課無聊的時候,在書本上塗鴉,也是畫的卡通,Q版的人物形象。所以我接觸的畫的種類,對比國畫來說,就是顯得比較膚淺。所以我很難對著底蘊歷史厚重的國畫,說出什麼來。
  • 每日一畫|《盛開的杏花》文森特·梵谷
    ,在不發作的時候他平靜而清醒,熱情地投身於喜愛的繪畫事業。在法國南部,杏花通常在早春2月開放,是開花極早的花樹,所以在梵谷的眼裡,杏花是生命的象徵。畫中所繪的是一棵杏樹的某個分叉部分。大片平靜的青藍色與花瓣的純白色的舞動形成鮮明的對比,生機勃勃,充滿著生命的純潔與美好。此畫作於梵谷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告訴弟弟,這是他迄今最好、最細心的作品,作畫時他感到平靜,下筆沒有絲毫的猶疑。
  • 梵谷,一枚地球級別的「人血饅頭」
    直到鋪天蓋地的宣傳出現,聲稱上百位畫家、藝術家(電影裡的畫面不能算藝術家畫的,而且人越多說明水平越不可靠,藝術圈從來都是金字塔結構),花了多少年,某某獲獎,啥啥製作團隊……言外之意就是苦勞和好評都齊啦,您快來看吧!請大家明鑑,凡是在電影播出前的標籤,大多是「推銷」行為,每一個噱頭都直戳你的錢包,當然,不能排除戳得令人心甘情願的。因為這個時代的吸金之風俗,這也算能體諒的。
  • 六萬多張畫,組成被嫌棄的梵谷的一生《至愛梵谷·星空之謎》
    強烈推薦這部影片給梵谷畫迷和研究學者,還有深愛動畫類型的影迷,有些人對梵谷生平不甚了解或不感興趣的可能會略覺乏味正如片中船夫看著灑滿金色陽光的湛藍湖面說:「當時有隻髒兮兮的烏鴉飛到他那兒,他別提有多開心了,也不在乎這鳥偷吃他的午飯,我當時就在想,這個人得有多寂寞啊。」 影片中人們回憶起他的生前種種都能讓人流淚,烏鴉偷食他的午餐他能面帶笑意,這是多麼孤獨。他孤獨卻溫柔,敏感卻細膩,讓人又愛又心疼,他的純粹與執著,無一不珍貴。
  • 西方疫情爆發之時,沒人會注意梵谷的一幅畫被偷了,背後細思極恐
    這場景,就像一幅中世紀的油畫,在人群混亂、潮溼的街頭,大家舉著火把口中嚷嚷,但是聽不到說什麼,人們似乎是看見了什麼恐怖的東西,四下逃離,而在畫面一角,一個穿著黑色長袍的人,抱著一幅畫,消失在了夜裡。這個穿著寬大長袍,身形削瘦的人,甚至分不出是男人還是女性。
  • 名畫圖鑑|梵谷為什麼喜歡畫向日葵?
    起初,梵谷深受傳教士父親的影響
  • 梵谷到底畫了幾幅向日葵?
    梵谷早期的作品我們都知道,剛剛開始學畫畫,從素描入手,顏色也沒有那麼鮮豔。比如這幅《吃土豆的人》,渾厚低沉的氛圍。其實我自己反倒是更喜歡他這時候畫的向日葵。           「1888年夏天梵谷的繪畫能力達到了巔峰。」在短短的一周時間,他就能畫出3到4幅向日葵。 這裡提到的12朵向日葵的畫,梵谷畫了兩幅:
  • 梵谷畫中的真實世界!
    他的才華直到離世才被世人認可。跟隨梵谷畫中的足跡,尋找畫中真實的世界是怎樣的。布拉邦特  一切緣起的地方田野鄉間的自然與淳樸,顯得平凡又溫暖。梵谷就是在這裡出生的,這裡也奠基了他一生的性格與審美。這裡是一切的緣起!
  • 梵谷為什麼痴迷浮世繪?天皇的歷史老師揭曉答案——
    參考消息網7月25日報導  如果要問梵谷那個時代的「網紅」是什麼,其中必定有浮世繪。日本浮世繪藝術曾掀起一場「世界風潮」,印象派畫家馬奈、羅特列克都在談論和臨摹浮世繪,梵谷也迅速加入了浮世繪粉絲群。仔細觀察梵谷的畫作,我們不難發現梵谷與日本的浮世繪藝術之間聯繫緊密。梵谷到底有多喜愛浮世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