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梵谷,我敢說那些口口聲聲說喜歡我,一擲千金也要獲得我一張廢稿的人,沒一個真正了解我。
梵谷生前一文不名,在幾乎所有人眼中,只是個不務正業、平庸墮落、精神過敏的人。當他死後,也沒有逃脫被符號化的命運。當後人用大把鈔票把梵谷推上神壇,其實和當時詆毀他的人並無不同。
詆毀者說:梵谷不務正業
當時人說梵谷不務正業,是因為他跳槽太頻繁,藝術品買賣、老師、神職他都做過,統統毫無建樹,草草收尾。在梵谷看來,自己「不務正業」的原因是他有一雙天生要畫畫的手,而他最終下定決心投身繪畫事業時已26歲。
歷史上有著名的「26歲效應」,許多傑出人物的成就都在26歲奠定,米開朗基羅26歲雕刻大衛,馬克思26歲發表《共產黨宣言》,愛因斯坦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梵谷在26歲才起步,即使不與天才們看齊,這選擇也是大膽。在與弟弟的信中他是這麼說的:「正因我有一雙天生要畫畫的手,我絕不能放下畫筆」,而梵谷確實展示出了某種不凡。
梵谷初期的素描雖不算出眾,但卻有精準的藝術洞察。他如孩子般以新鮮的眼光看待世界,單純熱切的赤子情懷,賦予畫作獨特的生命力。
詆毀者說:梵谷平庸至極
當時人說梵谷平庸,是因為他在十年間創作2200幅作品,在世之時卻只賣出過一幅。
《紅色葡萄園》,一幅見證梵谷畫風轉變的歷史性作品。法國南部城市阿爾,陽光鋪撒在熟透的葡萄上,暖光粼粼仿佛紅酒海蕩漾,而這幅作品只賣了400法郎。其實,在梵谷去世後一段時間,他也依然被認為是平庸的畫家,梵谷弟弟一家努力推銷其遺作,卻也未能賣出多少。
然而這世界上,只有自認平庸的人和不甘平庸的人,梵谷就是後者。梵谷作畫技巧和風格的改變每年都在呈現,他晝夜不停地去嘗試,嘗試各種繪畫風格,嘗試那些他還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你聽到內心的聲音說,你不要畫了,那麼只要你繼續畫下去,無論怎麼畫都行,那個聲音一定會消失。」——梵谷
詆毀者說:梵谷自甘墮落
當時人認為梵谷自甘墮落,是因為他常年出入鄉下和貧民區,與窮苦百姓同吃同住。
《吃土豆的人》梵谷「紐南時期」的代表作,更是他自認為最成功的作品。昏暗侷促的陋室中,婦人以土豆慰藉辛勞的家人,色調深沉壓抑卻透著一絲溫暖。許多人也許只能看到底層的骯髒與貧困,梵谷看到的卻是蓬勃的生命力,於是無人問津的「鄉巴佬」,成了梵谷畫布上常見的主角。
但梵谷的舉動在出入「上流社會」的畫家們看來,根本就是不堪入目的自甘墮落,對此,梵谷只覺得可笑:「難道我深入繪畫對象的生活,就是降低人格嗎?難道我走近工人們,走進窮人的房子或者請他們來我的畫室,就是自輕自賤嗎?」
大工業化時代絢爛輝煌,時代的棄兒卻蜷縮在晦暗的角落,當新貴畫家們甘於為權貴與資本描繪紙醉金迷和虛假的靜好歲月,梵谷卻將那個時代的傷痕化作不朽之作。
無數的詆毀和誤解沒有摧毀梵谷,因為他很清楚他的作品必將為自己辯解,必將告訴那些親眼目睹的人,梵谷有多麼值得喜歡和尊重。
然而,梵谷隱隱然也感覺到——縱然他能逃過詆毀的迫害,卻也將被某些人的「喜愛」葬送。
「人的靈魂裡都有一團火,卻沒有人去那兒取暖,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囪上的淡淡薄煙,然後繼續趕他們的路。」——梵谷
這簡直就是梵谷的神預言,人們對梵谷的理解和認識,無論是過去現在,無論他活著死去,無論是憎恨他的還是喜愛他的,其實都還是止於表面,無法觸及核心。為什麼?
瘋狂的藝術投機商以喜愛的名義,用節節飆升的天價將梵谷送上神壇,貪婪地掠奪著他的作品,大多數作品隱匿在私人庫房,能零距離感受梵谷作品已是一種特權,這顯然不是梵谷所希望的。
當人們對無法觸及的真跡望洋興嘆,看著低像素電子版和粗濫印刷品連連搖頭,對原作高度復原的「復刻版畫」成了如今最好的選擇。
不同於手繪臨摹的行畫,復刻版畫採用與原作品一致的畫材,採用超高清數碼掃描保證高度復原,營造出與原作別無二致的觀賞體驗,讓復刻版本身便具備藝術品價值。荷蘭藝術專家阿克塞爾·魯格通過對大量梵谷書信研究發現,關於將原畫復刻展出這件事,梵谷曾給予過高度認可,因為他生前最大的願望便是用繪畫實現社會價值,而不是讓它們成為少數人的玩物。
讓高品質的梵谷畫作走進千家萬戶,復刻版畫是最好的選擇,但在國內,真正具備可靠復刻技術的企業屈指可數,而獲得英國藝術品貿易公會(FATG)認可併合作的企業,全國更是僅此一家,那便是橙舍的畫。
橙舍的畫自創立以來憑藉卓越的藝術品數據處理技術、獨有的版權管理體系、與國外著名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家戰略合作,讓「深居殿堂」的大師作品,以完美復原的方式走近尋常百姓。
橙舍的畫還旨在保障藝術家權益,通過籤約當代傑出藝術家,充分保障其收益和權益。使每一位值得認同和理解的藝術家都能在當代綻放輝煌,不讓梵谷生前的悲劇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