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電影,主演有章子怡和張震。
還有黃曉明、王力宏、陳楚生。
許多朋友和我念叨了好幾年,它到底什麼時候上映呢?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呀?
2011年開機,至今已六年有餘。上映不斷延期,一拖再拖,是因為碰了敏感題材?
王家衛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而念叨久了,即便說起來還是非常好奇到底長什麼樣,但久了也就慢慢淡了,甚至快要忘卻了。
不過,生活總有驚喜。就在去年年末,這片終於確定要上了。
這幾年期待它,除了主演,還因這個好聽的名字——
《無問西東》
之前,小慌寫寧浩一度「消失」數年的《無人區》時說,一部電影在「被禁」的歲月裡,期待值會被提高。
這帶來兩種影響,正面效果是激發了許多人的偷窺熱情,負面影響是被供在神壇上,過高期待引發苛刻審判,或會從神壇墮入低於它本應獲得的地位。
《無問西東》呢,能抵抗得住這種高度期待嗎?
上周,我有幸提前觀看了這部電影。
當片尾字幕徐徐走完,收斂了一下事先躁動的興奮,抽離了一下被感染的情緒,我覺得可以確認了,它沒有辜負數年之久的期待。
全膠片拍攝,留下了一眾明星最好的顏,最好的時光。
在大銀幕上看到六年前的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和陳楚生,你會忍不住由衷感嘆:年輕真好哇!
當然,他們現在風採依舊。只是,更年輕的樣貌,是更為閃閃發亮的時光,是一旦過去就不再有的歲月。
幾位主演,演技都在線,甚有超常發揮。
章子怡不愧影后,演技很穩,痛苦、不屈、堅韌等情緒流露得極其自然,片中她的角色是讓人最揪心的一個;張震以恰到好處的現代感與疏離感,把一個都市人的自我糾結表現得非常到位,冷中帶暖;黃曉明令人驚喜,以少見的執著和深情,與章子怡一起刻畫了殘酷的浪漫;王力宏那段,動人而催淚,他的青年形象,讓人想起李安電影鏡頭下的他;陳楚生呢,作為音樂人跨界跨入大銀幕,在片中也毫無違和感。
配角不乏戲骨,更不可能掉鏈子。
韓童生的臉,大概就是演技本技。TVB戲骨米雪,散場後,同場觀眾有人忍不住嘀咕:她太棒了!
到這裡,有人肯定會有疑問,不管是顏值還是演值,假如只有這些,也沒啥卵用啊。
是的,只有皮相,肯定不行。而這片不是僅僅長得漂亮,它的故事和內核,是比那些明星更加閃亮的存在。
1923(民國)、1937(抗戰)、1962(解放初期)、21世紀(當代),四個時空。
切入點,很大。
吳嶺瀾(陳楚生)、沈光耀(王力宏)、王敏佳(章子怡)和陳鵬(黃曉明)、張果果(張震),五個年輕人。
四組人物,全是知識分子,各自時代的精英。
這格局,這架構,工程量相當大。
大時代、大情感、大人性,民族性、史詩性、寓言性。說實話,有追求不是壞事,但太大的話,確實容易失控。
而導演李芳芳,沒被「大」弄得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切入點很大,她則從小處著手,舉重若輕地完成了跨越百年的歷史講述。
他們是精英,是先行者,是領路人,但最根本的屬性,他們是人,有著和所有人一樣的困頓、糾結與迷惘。
身處1923年的清華園,吳嶺瀾希冀追尋自由,苦苦思索自己的選擇,如何面對內心,如何面對真實。
沈光耀家命難違,而國難當頭,他無法假裝忽略周遭的一切,他不想逃避時代,然後度過怯懦而安全的一生。
在特殊年代,人性扭曲,勇氣和深情還有生存的空間嗎?陳鵬和王敏佳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張果果所處的當下,是「小時代」,和我們距離最近。理想主義褪色,商業喧囂,該隨波逐流追名逐利,還是遵循自我不忘初心?
對於他們,導演選擇的是平視的視角,也就是把所有人都當小人物來拍。
因而,故事比較引人入勝,人物也沒有高高在上的俯視感,我們很容易就能感同身受。
事實上,在大時代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小人物。只是,有些人,勇敢地選擇改變,尋求拯救,努力突圍,後來他們成了大人物。
大時代賦予的張力與壓迫,無人可以躲藏,如何面對呢?《無問西東》給出的,是理想主義的方式,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匱乏的。
訪談節目《十三邀》中,面對馬東,面對羅大佑,許知遠總會失落於滄海桑田的改變與理想主義的退場,就像他以前寫崔健:
「如今這一切都變了。是當初那些熱愛傾聽的心靈變得滄桑了?還是為了保持以為的年輕,崔健給自己攙雜了過多的做作?或許兩者都是。」
《無問西東》以巧妙的勾連,串聯了百年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怎麼過來,是怎麼傳承的。
無疑,它有所緬懷,但它更以不說教、不討人厭、直接甚至赤裸的方式,書寫了一次理想主義的傳遞。它沒有沉溺過去,它試圖讓理想主義在當今再度紮根,再度閃光。
必須引用一下@呂彥妮Lvyanni對這片的評價:「法相莊嚴,乾淨如雪。」還有@頓河的感慨:「真正的青春就該歌頌勇氣和愛,該歌頌對自我的尋找,要在人性趨利避害的惡裡曲曲折折地開出一朵花來。」
是啊,年輕多美好。理想啊,真愛啊,怎麼能是個笑話呢。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也不是個矯情的口號啊。
《無問西東》1月12號上,到時我要二刷。
最後,提醒一下,片尾有「彩蛋」,可以看到一群比章子怡他們還要閃亮的名字,一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