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嗩吶之鄉碭山,500多年的歷史,明太祖九世孫朱載堉與之有關

2020-12-21 雪林聊生活

提起碭山,都知道碭山是「世界梨都」,碭山梨馳名中外。

其實,在碭山除了碭山梨,還有一樣東西也很有名,那就是碭山嗩吶,當地人俗稱「喇叭」。2011年5月23日,以碭山這座城市命名的古老器樂藝術——碭山嗩吶,出現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

在碭山,無論紅白事,還是孩子過滿月,或者誰家有什麼喜事需要慶賀,都會請嗩吶,這在當地來說,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沒有嗩吶參與其中,不僅氛圍冷清很多,還會遭人非議,連個喇叭都沒有,不怎麼樣。毫不誇張地說,嗩吶在碭山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小的時候,除了看電影,最愛看的就是吹嗩吶的。每每村裡有紅白事,來了嗩吶班子,搶在最前面的一定是我們小孩子,雖然嗩吶聲聽不出吹得什麼,但是就是覺得非常好聽,聽到精彩處也會隨著大人,樂得嘎嘎大笑。

每年的八月十五後到春節前後,地裡的活差不多結束了,是碭山人結婚的高峰期。隔三差五,就能聽見「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還能聽見嘹亮的嗩吶聲。嗩吶在當地非常搶手,一定要提前預定的,否則很難訂上。

男女結婚,嗩吶一般都在前天到達男方,進行演奏,一張八仙桌,一個嗩吶吹奏,兩個吹笙,還有兩三個個輔助表演的下手,通常就是一個嗩吶班的標配。

嗩吶,有人說是「流氓樂器『,也有人說是」百樂之王「,之所以有這兩種說法,無非就是嗩吶一出,就蓋過了所有的樂器,比較強勢吧。也正因為如此,在紅白事中,才能更能渲染氣氛,一旦吹打起來,全村老少齊動員,紛紛湧上前看熱鬧。

現場嗩吶喧天,觀者動容,觀眾的心無不隨著嗩吶聲起起伏伏,精彩處鼓掌吶喊叫好,或拂袖抹淚。嗩吶演奏的,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典名曲。如百聽不厭的《百鳥朝鳳》、《抬花轎》等等。嗩吶演奏者,現場除了固定演奏一些必演的名錄,還會現場發揮,或接受觀眾任意點播,可謂無所不能。現在嗩吶班,也與時俱進了,增加了不少新元素,亦歌亦舞,更是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

白事,在碭山也是可以請嗩吶班子的,只不過演奏的曲目和喜事有些區別,再者是雙嗩吶演奏。因為是白事,一些演奏的曲子都是嚴肅、悲傷的。尤其在送路上墳的時候。如果是德高或歲數大的老人故去,在當地也稱半喜半憂,晚上可以演奏一些流行小調,活躍氣氛。

說實話,小時候我心裡非常羨慕吹嗩吶的,用大人的話來說就是,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而且都是大魚大肉的好多菜,還有錢掙。所以曾夢想長大後當個嗩吶吹手。看到漂亮的小姑娘吹嗩吶的,一起玩的小夥伴,心裡萌動下,瘋想下說,找個這樣的媳婦也不錯。

記得,碭山吹嗩吶最有名氣的就是張連生。他在1953年,曾率領弟子陳玉蘭等,參加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和當地政府、群眾演出100多場。

1958年,他代表安徽省參加華東局,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民間文藝匯演,以一曲優美的嗩吶曲《百鳥朝鳳》和一首自創的『把攥子』《鋦鍋》技壓群芳,奪得民間器樂的最高獎項一等獎,並在上海錄音出版了一張留聲機唱片專輯。

之後,他又晉京匯報演出,在北京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表演嗩吶技藝。

嗩吶,在安徽碭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據歷史記載,在明朝正德年間,也就是公元1506—1521年,嗩吶已在該縣廣泛流傳。明朝王磬在其《王西樓先生樂府·朝天飛》一詞中寫道「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嗩吶在碭山的歷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說起碭山的嗩吶,其實還要感謝一個歷史名人,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仁宗帝的第六代孫,鄭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朱載堉。

朱載堉,本可繼承王位,但他看淡名利,上書皇帝,甘願放棄。潛心研究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工作,他創建了12平均律。此理論被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包括鋼琴 ,故朱載堉被譽為「鋼琴理論的鼻祖」。

除此之外,他先後寫出《樂律全書》和《律呂正論》等多部音律專著。還有一點恐怕許多人想不到,朱載堉非常喜歡聽嗩吶,為此,他親自教授了一些嗩吶藝人,後來,這些藝人隨著因黃河泛濫而流離失所,輾轉來到碭山縣定居,碭山縣的嗩吶就此發展興盛起來。

讓我們永遠記住朱載堉,記住碭山嗩吶的來之不易!

碭山嗩吶,老藝人比較出名的有張、劉、王、陳等幾個家族,每個班子所演奏的藝術風格不一,形成不同的演奏流派:張家班擅長吹奏明朗歡快的曲調,老百姓逢婚嫁節慶,多請他們吹打助興;劉家班偏重沉穩的悲涼曲調,當地多請他們為喪事奏哀樂;王家班擅長在表演中夾雜一些「吃火」、「吐彩紙」之類的民間戲法,令觀眾耳目一新;陳家班則另闢蹊徑,在傳統曲牌中揉進一些地方戲曲唱腔,舞臺表現力較強。

改革開放以來,碭山嗩吶藝術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在陳玉蘭、尹明山、李希文、王福榮、蔣法傑等全國著名嗩吶表演老藝術家的言傳身教下,又有王新領、閻華、王寶山、張團結、單古君等一大批嗩吶演奏後起之秀,其中女子嗩吶演奏員也佔有一定比例,是目前碭山嗩吶隊伍裡一道亮麗風景。

近年來,碭山縣嗩吶藝術團,像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全縣共有300多家,專業人員3000多人,演奏人員達數萬人,並在國家、省、市等各種文藝演出和比賽中榮獲30多個獎項。

碭山雖小,如嗩吶,曲兒小,喇叭大,歷史名片卻不少,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梨都」,還是「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武術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嗩吶之鄉」等等。

雖然碭山現在還不富裕,相信終究有一天,伴隨著嘹亮的嗩吶,碭山經濟將駛入全國發展的快車道。

相關焦點

  • 論朱載堉的樂學與易學
    朱載堉運用了「律本」和「度母」兩個概念,來巧妙化解了矛盾,他說: 黃鐘之律長九寸,縱黍為分之九寸也。寸皆九分,凡八十一分,洛書之奇自相乘之數也,是為律本。黃鐘之度長十寸,橫黍為之分之十寸也。是故算律之術,或有約十而為九者,著其用也;或有約九而為十者,存其體也。下文約十為九,此章約九為十。先儒蓋未達,誤以九解之,恐非古人立法初意。若以十解之,尤簡易妙絕。」[13]筆者認為,朱載堉的這種辨析,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為他的「新法密律」計算的邏輯起點——「黃鐘之度長十寸」找到經典的依傍。
  • 沁陽一日:朱載堉紀念館和曹謹墓園
    跟著老楊走天下朱載堉,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奇人。作為明代王孫,一心向學。經多年刻苦鑽研,在音樂、數學、天文、舞蹈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被譽為世界級文化名人。我們過黃河,折轉向西,十點,進入沁陽市老城區。十分鐘,到達朱載堉紀念館。明代建築,是一個小小的四合院。大門開在右側,很像北京四合院結構。
  • 清亡了108年,多爾袞十世孫留長辮穿黃袍,為血脈純正拒娶普通人
    愛新覺羅·多爾袞對清朝最大的貢獻:遷都北京,促進滿漢文化融合 中國封建2000多年的歷史,但凡大一統的政權都拋棄了舊王朝的都城與宮殿,周武王滅紂未用朝歌而是回到鎬京,秦始皇統一六國都城依然在鹹陽,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定都洛陽,隋朝定都大興,唐朝定都長安。
  • 福建南宋榜眼宰相黃洽系唐朝莆陽東裡黃滔九世孫
    莆田唐朝御史黃滔九世孫。南宋隆興元年,以太學生試春官第二,詔循故事,未臨軒,賜第二人及第。授紹興府觀察判官。秩滿,就銓選,不用前名例謁廟堂。宰相陳俊卿白於上,改宣義郎,除國子博士。適有旨職事官無待次,改差浙東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繼為太學國子博士,樞密院編修官,通判福州。奉祠,召為太常丞。請外,孝宗方勵精求治,曰:「黃洽厚德,方任以事。」不許。當對,奏三事:備事莫若儲才,士卒當練其心,軍政必預為謀。
  • 姜子牙推算的萬年中國,震驚世人!
    這些都被後來的歷史發展證實了。姜太公是周初的人,對於周朝竟預言得如此準確,令人敬佩。一出殷商史剛剛落下帷幕,一部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周史又拉開了序幕。周是繼殷商滅亡之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周朝歷時八百多年,才被秦國滅掉。很多人把周的年代搞錯了,現根據邵康節《皇極經世》予以訂正:公元前 1132 年,己巳,周西伯沒武王即位。
  • 起名廢系列之「朱」姓拯救指南
    和其他姓氏相比,「朱」姓重要特點總結如下,在起名時需要特別注意。和「朱」同音的字:豬、侏、誅、珠、蛛要特別注意「豬」這個高頻字造成的諧音。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號洪武也俗稱洪武帝。明朝各個皇帝的名號還是避一避吧,可以查我們資料庫仔細看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
  • 來自中國梨都的酥梨小王子-碭山酥梨 皮薄、汁多、爽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裡面有著3000多年種植歷史的酥梨。自古便有著「果中甘露子,藥中聖醍醐」的美譽。說起酥梨就不得不說一下碭山酥梨,堪稱「酥梨小王子」~小王子稱號並非浪得虛名,碭山酥梨可是安徽四大特產之一!
  • 預言奇書之《乾坤萬年歌》-姜子牙
    這些都被後來的歷史發展證實了。姜太公是周初的人,對於周朝竟預言的那麼準確,令人驚佩。一出殷商史剛剛落下帷幕,一部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周史又拉開了序幕。周是繼殷商滅亡之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周朝歷時八百多年,才被秦國滅掉。
  • 十二平均律竟然是隱形的中國四大發明?! | 形而上樂EP.02
    明朝皇族 - 朱載堉朱載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明宗室鄭恭王朱厚烷嫡子,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人。為明仁宗第二子鄭靖王朱瞻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明代樂律學家、音樂家、數學家、樂器製造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散曲作家,首創十二平均律。
  • 孫氏歷史名人(四)——明朝孫皇后
    弘揚孫氏文化,讓我們攜手同行孫皇后世系:祖父:孫世英。追封會昌伯,父親:孫忠(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1452年9月19日,是鄒平人。再核奪門功,惟繼宗侯如故」,使孫繼宗成為歷史上長期以執掌兵權的武職為首議政的實際「宰相」(明朝不設宰相)。去世後,孫繼宗又被「贈郯國公,諡榮襄」。  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具有孫皇后這樣經歷的女性並不多,特殊的機運使孫氏在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歷史中成為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作出決斷的人物。
  • 古琴文化與其歷史變遷
    這兩次飛躍發展在古琴漫長的歷史上是翻天覆地的大變革!在經歷了對自身傳統否定之否定的脫胎換骨後,古琴由上古形制到傳世定型琴制的轉型方告完成。出土樂俑鑑證了漢代琴制的這一滄桑巨變。魏晉時期算得上是一個很明顯與其他時期不相同的發展時段。它的歷史和內涵產生出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狀態,創造了反映現實生活、獨特的歷史特殊形態。
  • 爵以美號、封以良邑——明太祖諸子的封國與封號
    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陝西西安;西安,即秦漢時的長安,秦國國都鹹陽之東。陝西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號,實至名歸。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晉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稱晉陽,山西為春秋晉國之地。朱棡據太原封晉王,名副其實。
  • 中國歷史上七大未解謎案
    2.西施的生死之謎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
  • 彭秋溪:明太祖反「胡俗」及其與明初戲曲發展之關係
    另外,張佳《新天下之化:明初禮俗改革研究》亦認為:「明太祖君臣屢屢將明初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歸咎為『胡俗』(當然明太祖所說的『胡俗』,泛指元代統治下的不良社會風氣,並不僅僅限於他族禮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96頁)[5]參見王崇武《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0冊,第60頁。
  • 《三國志》及注的歷史品格和小說趣味
    在中國古代的20餘部正史中,前四史尤其受到推崇。所謂前四史,即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範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而《後漢書》撰於南朝劉宋年間,晚於《三國志》100多年。從撰寫時間來看,《三國志》是緊承《史記》《漢書》之後的一部史學名著。
  • 巴赫等音樂家們所用的音律,最早是中國人用算盤算出來的
    「走投無路」的黃霑從古樂中得到靈感,用中國傳統五聲音階宮、商、角、徵(zhǐ )、羽寫出《滄海一聲笑》的基礎旋律。徐克一聽拍案叫絕,一首經典「神曲」就此被傳播開來。然而中國古音的歷史與成就可不止「宮商角徵羽」這麼簡單,細算起來,就算是影響了整個西方古典音樂史的巴赫也曾深受中國傳統音律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