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碭山,都知道碭山是「世界梨都」,碭山梨馳名中外。
其實,在碭山除了碭山梨,還有一樣東西也很有名,那就是碭山嗩吶,當地人俗稱「喇叭」。2011年5月23日,以碭山這座城市命名的古老器樂藝術——碭山嗩吶,出現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
在碭山,無論紅白事,還是孩子過滿月,或者誰家有什麼喜事需要慶賀,都會請嗩吶,這在當地來說,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沒有嗩吶參與其中,不僅氛圍冷清很多,還會遭人非議,連個喇叭都沒有,不怎麼樣。毫不誇張地說,嗩吶在碭山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小的時候,除了看電影,最愛看的就是吹嗩吶的。每每村裡有紅白事,來了嗩吶班子,搶在最前面的一定是我們小孩子,雖然嗩吶聲聽不出吹得什麼,但是就是覺得非常好聽,聽到精彩處也會隨著大人,樂得嘎嘎大笑。
每年的八月十五後到春節前後,地裡的活差不多結束了,是碭山人結婚的高峰期。隔三差五,就能聽見「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還能聽見嘹亮的嗩吶聲。嗩吶在當地非常搶手,一定要提前預定的,否則很難訂上。
男女結婚,嗩吶一般都在前天到達男方,進行演奏,一張八仙桌,一個嗩吶吹奏,兩個吹笙,還有兩三個個輔助表演的下手,通常就是一個嗩吶班的標配。
嗩吶,有人說是「流氓樂器『,也有人說是」百樂之王「,之所以有這兩種說法,無非就是嗩吶一出,就蓋過了所有的樂器,比較強勢吧。也正因為如此,在紅白事中,才能更能渲染氣氛,一旦吹打起來,全村老少齊動員,紛紛湧上前看熱鬧。
現場嗩吶喧天,觀者動容,觀眾的心無不隨著嗩吶聲起起伏伏,精彩處鼓掌吶喊叫好,或拂袖抹淚。嗩吶演奏的,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典名曲。如百聽不厭的《百鳥朝鳳》、《抬花轎》等等。嗩吶演奏者,現場除了固定演奏一些必演的名錄,還會現場發揮,或接受觀眾任意點播,可謂無所不能。現在嗩吶班,也與時俱進了,增加了不少新元素,亦歌亦舞,更是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
白事,在碭山也是可以請嗩吶班子的,只不過演奏的曲目和喜事有些區別,再者是雙嗩吶演奏。因為是白事,一些演奏的曲子都是嚴肅、悲傷的。尤其在送路上墳的時候。如果是德高或歲數大的老人故去,在當地也稱半喜半憂,晚上可以演奏一些流行小調,活躍氣氛。
說實話,小時候我心裡非常羨慕吹嗩吶的,用大人的話來說就是,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而且都是大魚大肉的好多菜,還有錢掙。所以曾夢想長大後當個嗩吶吹手。看到漂亮的小姑娘吹嗩吶的,一起玩的小夥伴,心裡萌動下,瘋想下說,找個這樣的媳婦也不錯。
記得,碭山吹嗩吶最有名氣的就是張連生。他在1953年,曾率領弟子陳玉蘭等,參加中國人民赴朝鮮慰問團,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和當地政府、群眾演出100多場。
1958年,他代表安徽省參加華東局,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民間文藝匯演,以一曲優美的嗩吶曲《百鳥朝鳳》和一首自創的『把攥子』《鋦鍋》技壓群芳,奪得民間器樂的最高獎項一等獎,並在上海錄音出版了一張留聲機唱片專輯。
之後,他又晉京匯報演出,在北京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表演嗩吶技藝。
嗩吶,在安徽碭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據歷史記載,在明朝正德年間,也就是公元1506—1521年,嗩吶已在該縣廣泛流傳。明朝王磬在其《王西樓先生樂府·朝天飛》一詞中寫道「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嗩吶在碭山的歷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說起碭山的嗩吶,其實還要感謝一個歷史名人,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仁宗帝的第六代孫,鄭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朱載堉。
朱載堉,本可繼承王位,但他看淡名利,上書皇帝,甘願放棄。潛心研究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工作,他創建了12平均律。此理論被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包括鋼琴 ,故朱載堉被譽為「鋼琴理論的鼻祖」。
除此之外,他先後寫出《樂律全書》和《律呂正論》等多部音律專著。還有一點恐怕許多人想不到,朱載堉非常喜歡聽嗩吶,為此,他親自教授了一些嗩吶藝人,後來,這些藝人隨著因黃河泛濫而流離失所,輾轉來到碭山縣定居,碭山縣的嗩吶就此發展興盛起來。
讓我們永遠記住朱載堉,記住碭山嗩吶的來之不易!
碭山嗩吶,老藝人比較出名的有張、劉、王、陳等幾個家族,每個班子所演奏的藝術風格不一,形成不同的演奏流派:張家班擅長吹奏明朗歡快的曲調,老百姓逢婚嫁節慶,多請他們吹打助興;劉家班偏重沉穩的悲涼曲調,當地多請他們為喪事奏哀樂;王家班擅長在表演中夾雜一些「吃火」、「吐彩紙」之類的民間戲法,令觀眾耳目一新;陳家班則另闢蹊徑,在傳統曲牌中揉進一些地方戲曲唱腔,舞臺表現力較強。
改革開放以來,碭山嗩吶藝術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在陳玉蘭、尹明山、李希文、王福榮、蔣法傑等全國著名嗩吶表演老藝術家的言傳身教下,又有王新領、閻華、王寶山、張團結、單古君等一大批嗩吶演奏後起之秀,其中女子嗩吶演奏員也佔有一定比例,是目前碭山嗩吶隊伍裡一道亮麗風景。
近年來,碭山縣嗩吶藝術團,像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全縣共有300多家,專業人員3000多人,演奏人員達數萬人,並在國家、省、市等各種文藝演出和比賽中榮獲30多個獎項。
碭山雖小,如嗩吶,曲兒小,喇叭大,歷史名片卻不少,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梨都」,還是「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武術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嗩吶之鄉」等等。
雖然碭山現在還不富裕,相信終究有一天,伴隨著嘹亮的嗩吶,碭山經濟將駛入全國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