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新聞網10月31日訊
10月31日,在深圳萬科浪騎遊艇會舉辦的萬科集團華東區域媒體交流會上,萬科集團合伙人朱保全對外宣布萬科物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物雲)。
圖為萬物雲品牌標識包含了0與1的數字理念
「萬物雲不是雲計算或者雲服務,但從城市到園區,從寫字樓到家,皆為空間,空間科技服務的範疇比物業服務更大,在空間(Space)裡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及商業活動皆可通過技術(Tech)連接。」朱保全說:「從物業到空間,讓公司可以服務更多客戶、服務客戶的更多方面。」
圖為萬科集團合伙人、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CEO 朱保全
作為技術連接能力的展現,在媒體會現場朱保全還演示了「星塵」作業系統。「星塵」作業系統可以看做是一個連接平臺,空間裡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商業活動等都能接入系統,目前已經連接了96個設備廠商,以及豐富的自營和第三方服務。「其核心特徵是開放,是空間融合基礎設施,物業公司、供應鏈上下遊、各類生態合作夥伴都可以在其上獲得我們多年積累的技術、流程、標準等核心服務產品與服務能力」,朱保全說道,「將技術融入空間,帶來的不僅僅是服務效率提升,還有管理的顆粒度和透明度的提升」。
據了解,「星塵」作業系統採用了開放架構,在設備接入方面,採用了先進的邊緣計算來連接大量硬體設施設備,實現低接入成本和低維護成本。在應用接入方面,通過數據服務平臺開放API接口,能支撐多樣化應用的開發。除了開放特徵外,「星塵」作業系統還擁有「端邊雲協同」的AI分析能力,能實現智能分析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對社區空間、商企空間、城市空間服務的理解,圍繞空間服務主題,通過各類終端採集設備設施、資產、人及商業活動的數據,並進一步加工和分析,「星塵」作業系統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還構建了空間「數字孿生(Digital Twin)」。以online作為對offline的映射,完成對各類型空間的模型化,為數位化管理和服務的分析和優化提供持續不斷的助力。
「物業行業很多資源消耗在對服務過程和結果的監督管理中。從線下到線上,將流程和體系封裝成BPaaS(流程即服務)後,靠系統來監督,能釋放大量生產力。」朱保全介紹到,空間數字孿生下,物業行業裡的灰色和不透明在線上將無法生存,並且可以不斷通過數據反饋來優化流程,自我迭代,讓對人的服務和物的打理更穩定、更透明。
目前,萬物雲旗下兩家科技子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經獲得過百項專利,Tech模塊已經成型且具備了BPaaS(流程即服務)輸出能力與廣泛的IoT(物聯網)連接能力,包括「萬睿科技」、「第五空間」,分別提供軟硬體服務能力、數字運營和行業人工智慧服務。
「我們未來的對手不會是物業公司,而是科技公司的下沉。」朱保全表示,對物業行業數位化改造的過程異常艱辛,過去30年基於空間與勞動力組織的Know-How,積累下包含「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質量記錄」的知識,積累了工單,連接了勞動者,嘗試萬物互聯。這套系統已在自身的實踐中「穿透」空間,從住宅到商業再到城市,更有望流動到整個行業中,為行業帶來「基礎設施級」的提升。
圖為現場公布新的公司名稱
更名後萬物雲與其他物業公司不再是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對於物業服務提供商,依靠萬物雲「星塵」作業系統的連接,可以面向更大的市場。對於物業公司,則能實現賦能,提升物業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未來萬物雲可能直接面臨與BAT等大廠的人才競爭 。我們後續會投入更多在人才建設、服務品質以及補貼新業務的成長。」朱保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