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偶像團體已成為了一種全球現象,在全世界有著數百萬死忠粉絲。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隨著BTS和Blackpink等偶像團體突破壁壘在全球範圍內取得成功,K-Pop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本期文章,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盤點K-pop的特點、發展和全球化進程,並淺析其成為國際流行文化的原因要素。
K-Pop是「 Korean Wave」(韓流)的一部分。韓流指的是韓國流行文化以及韓國電視節目、音樂、電影等文化產品在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流行,而K-Pop是起源於韓國的流行音樂流派。▲ H.O.T 來源:網絡
2000年代,K-Pop開始從韓國本土走向國際。隨著BigBang等團體的走紅,K-pop影響力持續增長。2006年,BigBang首次亮相,隨後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廣泛好評。在過去十年中,K-Pop在西方主流觀眾中越來越受歡迎,這主要歸功於BTS(防彈少年團)的成功,BTS是2010年成立的偶像男團。2017年,該偶像男團成為首個在「美國音樂獎」上進行表演的K-Pop團體,使得數百萬西方觀眾認識到BTS。隨後,BTS在美國發布了他們的第一首英文單曲《Dynamite》,持續霸佔Billboard排行榜,並打破了韓國藝人在全球的銷售記錄。第一代K-Pop明星通過與當地經紀公司籤約,在製作專輯時奉行本土化戰略(使用當地語言和本土化造型演唱歌曲),此後發展到第二代,K-Pop經紀公司開始在外國設立分公司,將韓國國內人氣偶像的歌曲拿到當地進行宣傳,通過這一方式尋求進軍海外市場。現在的第三代K-Pop明星則開始利用YouTube等社交媒體,直接用韓文歌曲進軍世界市場。首先將目光放在日本市場的是SM娛樂公司。2000年代初期,SM選擇了本土化戰略,與日本本土公司Avex合作,接收日本作曲家的作品,在日本企劃公司製作日語歌曲進行演唱。這一代音樂韓流的代表歌手是BOA,以至於很多日本人直到BOA成名之後才知道她是韓國人。2000年代後期的東方神起也通過相同路線在日本大獲成功。此後,K-Pop開始尋求在國外設立分公司,對韓國國內人氣偶像組合的音樂進行宣傳。這一代韓流音樂明星雖然也是使用韓語唱歌,但他們會把歌詞換成當地語言進行演唱。而且,組合還會吸納一兩名日本、美國、中國、泰國等國籍的成員,利用他們的身份實現組合在相關國家的「軟著陸」。因為這樣做更便於組合在這些國家進行自我介紹和宣傳。通過這種方式,2000年代後期韓國的2PM、SuperJunior等組合在中國、泰國等地獲得了很高人氣。美國音樂市場的門檻卻一直很高,K-Pop歌手直到2008年左右才開始進入美國市場。當時韓國國內最具人氣的少女時代、KARA、Rain、Wonder Girls、BoA、2NE1等都曾嘗試挑戰美國市場,但最終都未在公告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BoA曾於2009年進入公告牌200排行榜,登上第127名,2NE1於2014年在該榜單排到第61名,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成績。此後到2012年,鳥叔憑藉《江南Style》登上美國公告牌單曲排行榜第二名,在獲得超高人氣的同時,推動了K-Pop向全世界的擴散。但此後他的人氣未能長期持續下去,K-Pop在美國市場的人氣也不斷下降。2017年左右,BTS扛起了在美國復興K-pop的大旗。BTS通過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各種數字渠道與國外粉絲進行直接溝通交流,憑藉韓文歌曲取勝,開拓了一條進軍海外市場的全新方式。最終,BTS連續三年榮獲公告牌最佳藝人獎,重新書寫了K-Pop的歷史。▲ 防彈少年團 來源:網絡
K-Pop如何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成功打入世界流行樂市場,其實有跡可循。從娛樂公司培訓藝人便以國際化為發展方向,選擇多才多藝的藝人,多元平臺宣傳發展,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實時營銷,形成規模粉絲經濟,才得以共同將K-POP推向世界舞臺。打造明星藝人、營銷K-pop,韓國娛樂公司具舉足輕重的地位。經紀公司更是從練習生遴選開始,到訓練以至出道,每個環節皆有嚴密的組織規劃,從一開始便著手布局海外市場:整合全球資源:娛樂公司傾注資源,廣邀國際音樂人共同企劃除了音樂節目能讓歌手宣傳外,娛樂公司也會鼓勵且安排歌手參與綜藝節目、影視等演出,更是利用實境秀和真人秀,使藝人脫下鎂光燈下的包裝,展現真實個性,藉以拉近和粉絲之間的距離。此外,為迎合習慣使用手機的年輕族群,許多節目同步在線上直播,讓國際粉絲也能參與其中。此外在專輯企劃階段,娛樂公司便廣邀世界優秀的音樂人共同製作以提高專輯質量,如SM娛樂每年向世界各地300個作曲者發出邀請參加在韓國舉辦的會議。娛樂公司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如Facebook、YouTube、Twitter讓K-Pop能同步傳遞到全世界。透過這些頻道快速散播音樂或是明星藝人的消息,讓異地粉絲得以更快認識K-Pop明星,減少進入外國市場的成本和時間。在專輯上市前,娛樂公司也會先YouTube公開視頻內容,吸引粉絲的注意。曾創下YouTube 觀看記錄的藝人Psy,2015年底發表新專輯同步在YouTube公開新MV,四天即獲2100萬觀看次數。不同於韓劇粉絲多為辦公室女性或是中年女性族群,K-Pop粉絲主要集中在十幾歲至二十出頭的青少年。K-Pop粉絲也容易接受外來文化,並且樂於表現,他們不只欣賞K-Pop音樂,還會學習偶像團體的舞蹈,並享受表演、改編創造的樂趣,這也是K-Pop經由青少年間的分享、傳播在全球流行的緣故。參考資料:
①MasterClass. All About K-Pop: Inside K-Pop’s History and Signature Sound
http://dwz.date/eRqV
②凱絡媒體周報. 向世界進軍!韓國流行音樂全球化行銷策略
http://dwz.date/eRqW
③申智敏. K-pop二十年,從「本土化戰略」的BOA到用韓語唱歌的防彈少年團
http://dwz.date/eRqX
溫馨提示:將華誼兄弟研究院公眾號設為星標或點擊文章右下方在看,即可第一時間接收到華誼兄弟研究院的最新消息~
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