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音樂基礎知識課堂」關注。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音樂特徵
巴洛克音樂主要的特點是數字低音、對比效果、即興曲與裝飾音。巴洛克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最多彩多姿,也是最混亂複雜的時期之一。在這個時期,音樂的發展是朝著好幾個方向同時並進,樂曲的形式與構造也不斷地在發展和演變,所以這個時期呈現出一個現象,那就是新、舊不同風格的音樂很明顯同時並存。今天回頭來審視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發展,我們會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在文藝復興時期,複音音樂的創作手法已達到一個顛峰,進入巴洛克時期後,人們在求新求變的時代精神下,開始把文藝復興時期已經開拓的樂曲樣式逐漸加以變化,以求取更強的音樂表現力。
在當時,許多新的作曲技法被拿來實驗和改良,所以巴洛克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曲式,例如聲樂曲有歌劇、清唱劇及神劇;器樂曲則有奏鳴曲、組曲及協奏曲等。在這些新興的樂曲形式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歌劇的出現,一般相信現存最古老的歌劇是於 1600 年上演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由於歌劇是一項劃時代的產品,所以「巴洛克」也就是歌劇誕生的這一年,來做為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分界點。除了新曲式的產生外,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還有以下幾點:
01.協奏風格:巴洛克時代的特色,首推協奏風格,這是使用不同的工具同時出現,如樂器或是人聲,對另一工具同時交替出現,如人聲者樂器對立,或獨唱(奏)與全體對立的技巧處理方法。
02.數字低音:巴洛克時期的聲樂曲或合奏曲,習慣上是由風琴、大鍵琴或魯特琴等低音樂器來演奏低音聲部,而作曲家通常就用數字或記號來標示這些低音的上方應該演奏出什麼合聲。所以和文藝復興時期相比較,巴洛克時機的特色之一,就是」數字低音」的使用,就是音樂已從複音音樂的各部平衡的構造,轉變為分成了高音」旋律聲部」和低音的」和弦聲部。
巴洛克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最多彩多姿,也是最混亂複雜的時期之一。在這個時期,音樂的發展是朝著好幾個方向同時並進,樂曲的形式與構造也不斷地在發展和演變,所以這個時期呈現出一個現象,那就是新、舊不同風格的音樂很明顯同時並存。今天回頭來審視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發展,我們會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在文藝復興時期,複音音樂的創作手法已達到一個顛峰,進入巴洛克時期後,人們在求新求變的時代精神下,開始把文藝復興時期已經開拓的樂曲樣式逐漸加以變化,以求取更強的音樂表現力。在當時,許多新的作曲技法被拿來實驗和改良,所以已洛克時期產生了許多新的曲式,例如聲樂曲有歌劇、清唱劇及神劇;器樂曲則有奏鳴曲、組曲及協奏曲等。在這些新興的樂曲形式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歌劇的出現,一般相信現存最古老的歌劇是於一六00年上演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由於歌劇是一項劃時代的產品,所以「巴洛克」也就以歌劇誕生的這一年,來做為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分界點。
歐洲各國音樂
1. 巴洛克時代的德國音樂
巴洛克時代的德意志音樂,以許茨、巴赫和亨德爾為代表。如果把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比做金字塔,他們的音樂就好比是塔頂,因為他們不但吸收了文藝復興以來義大利的新音樂,而且開拓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許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二十四歲時赴義大利留學,師從於威尼斯樂派的大手筆加布裡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回國後,他發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劇《達夫內》,後來還創作了許多的受難曲。許茨與巴赫和亨德爾恰恰相差了一百年,他的風格對於這兩位巴洛克音樂大師的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亨德爾和巴赫的音樂作品,無論在傳統音樂的集大成方面,還是在追隨新思潮方面,都在音樂史上放射著異彩。亨德爾的作品多為歌劇和清唱劇音樂,在他的器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聲樂因素,這顯然是受了義大利的影響;巴赫音樂則在聲樂作品中含有強烈的器樂因素,這為古典主義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
歌劇這一偉大的藝術形式,誕生在「音樂的搖籃」--歐洲文明古國義大利。在當時的佛羅倫斯,有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一批對古希臘藝術很感興趣的貴族。這些貴族決心賦予希臘戲劇以新的生命,於是他們開始給古老的希臘故事譜曲,並由合唱隊穿上戲裝把整個故事演唱出來,這就是歌劇的雛形。發展到後來,故事裡的角色分別由歌唱者擔任;在合唱節目之間,則由男女歌唱家分別擔任獨唱。當角色的話語輕柔時,臺詞被處理成半唱半說,這種歌唱很象一首讚美詩,被稱為宣敘調;而強烈的感情則是真旋律來表現的,稱為詠嘆調。而後,詠嘆調被專門用來炫耀歌手的美好音色。當時,一部歌劇無論在義大利、英國還是在德國上演,其詠嘆調總是用義大利語演唱,而宣敘調部分的演唱則是用本國語言。在義大利的巴洛克音樂中,可與早期歌劇相媲美的還有弦樂,當時歌劇的古序曲和協奏曲都是以弦樂為主的。
這一時期的義大利盛產小提琴家,如託萊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萊裡(Arcagello Corelli,1653-1713)、維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他們都早於巴赫。這些音樂家不但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全是小提琴音樂的作曲家。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地區的克雷莫納(Cremona)人中,小提琴製作家可謂層出不窮,如阿瑪蒂、瓜內利和斯特拉第瓦利等,他們精心製作的小提琴,至今還活躍在舞臺上,展現出無窮的藝術魅力。歌劇的序曲必須分為三部分:快速開始,中間部緩慢,快速終結,這種形式後來成為協奏曲和交響樂的基本形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樂器,至今仍是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也是極為重要的室內樂及獨奏樂器。可見,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影響極為深遠。
3. 巴洛克時代的法國音樂
在當時的法國巴黎,歌劇和古鋼琴音樂在各王侯貴族的府邸內極為盛行。這一時期的法國歌劇,脫離了義大利歌劇的傳統而獨立成長,已經接近於舞劇的形式。在巴洛克時代,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是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創作的歌劇簡潔明晰、旋律優美,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舞蹈性;其內容辛辣、幽默,入木三分。與歌劇同時盛行的是古鋼琴音樂。古鋼琴常常附以代表巴洛克文化的裝飾,它與羽管鍵琴等同為現代鋼琴的前身。當時的古鋼琴大師有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們為古鋼琴譜寫了許多組曲,其中的很多曲目至今仍廣為流傳。1722年出版的《和聲學概論》(拉摩著),是音樂史上最早的和聲學理論著作。
掃一掃,關注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