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Hello,老虎工作室的朋友們!我是小Ro,我回來了。
離開了工作室一年多的時間,期間得知大家有想念我,我也同樣很想念大家,想念以前每周給工作室寫文章,跟大家互動分享的時光。
時間過得既快也慢,轉眼間,doremi姐姐已經上K3大班了,九月份弟弟midodo也要上幼兒園K1了。安排好了手邊的事兒,有了空閒的時間,所以繼續回到老虎工作室,跟大家分享育兒心得和生活感悟。
希望得到你們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反饋。愛你們哦!
姐姐在Yamaha Music School 學習了一年多的音樂,前兩天參加了一個合唱演出,是Yamaha一年一度的JOC少兒原創音樂大賽上的一個表演。報名的時候我們剛好在國外,等回來看到信息,已經錯過了第一次彩排。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問了我們的課程顧問,得知還有名額,並且可以參加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彩排。想著是給孩子多一些體驗,於是得到姐姐的同意後我便給她報了名。上周去參加彩排,現場目測有近一百個小朋友,最小的可能還不到三歲,整整三個小時的時間,老母親邊等邊感慨真是不容易。最後一次彩排是在當天晚上表演的大劇院,把孩子們送到門口後,家長便需要離開。本著一貫的後媽原則,我沒有任何擔心便帶著弟弟離開了。期間收到了一條來自於我們課程顧問的彩排視頻,視頻中姐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站在過道上邊唱邊做動作。我心想著:咦?還會從臺上走下去過道上互動啊!挺好的。到了當天晚上,我們進場,孩子們的合唱是第一個節目。只見所有的小朋友們被分為三組,一部分在臺上,一部分在臺下第一排觀眾席前面,還有一部分站在過道上。我發信息告訴不在現場的爸爸,沒拍到姐姐,因為沒在臺上。相對於爸爸的略微不解,我更多的是覺得「哈哈哈哈這回運氣不太好」。接著,沒多久,群裡就有媽媽們開始討論了。有媽媽置疑為什麼孩子連臺都沒上,還有媽媽心疼寶貝跟其他孩子一樣付出了,但是卻沒有體驗到舞臺的感覺。說實話我很能理解媽媽們的感受,就像「毫不知情」的我也是一直在跟姐姐說:「哇!你要上臺表演了呢!而且是我們上次看汪汪隊表演那個舞臺哦!超棒哎!姐姐要加油哦!到時候媽媽在臺下看你。」姐姐也興奮地回應我:「那到時候我們表演完會不會有人獻花?」所以,當看到自己的孩子連臺都沒上的時候,心裡略微閃過一絲尷尬😅。一開始只是以為家長們想多了,臺上臺下的我倒不是特別在意,整個參與的過程體驗我覺得已經足夠了。音樂劇還有AB角呢!倒是後來群裡有媽媽提到有孩子下來以後很失望,說沒有在臺上唱歌,只是在下面跳舞,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決定去看看drm對這件事的反應。所有演出結束後接到姐姐,先吃了點東西,回去路上我跟她聊天。我:「姐姐你覺得今天演奏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厲害麼?」我:「那你有沒有對哪個哥哥姐姐的表演印象最深刻?」(我心想,你確定不是因為他是最後一個出來的然後你只記得他的表演麼?😂)我繼續表示贊同,然後不動聲色地說:「我覺得你們今天唱歌的小朋友也很棒哎!」姐姐說:「對呀!我們上午都排練得好累呢!一直唱一直做動作。」我:「哦!因為你一開始以為是可以在臺上唱歌的,結果今天發現只是站在臺下表演,跟你想的不太一樣是吧?」drm:「對啊!我也想上臺表演。為什麼我們不能上去呢?」我:「可能因為老師的編排就是這樣吧!老師覺得安排一些小朋友在過道上給大家唱歌表演,可以讓臺下的觀眾們看得更清楚。你還記得我們之前看演出的時候,也會有演員跑到臺下來跟我們打招呼啊!」drm:「哦!我想起來了!可是老師可以讓我們跟臺上的小朋友輪流下來啊!」沒等我說完,drm打斷我繼續說:「噢不行不行,我們那個音樂中間沒那麼長,可能沒辦法換來換去,我們走那個過道好長哦!都要走很久。」drm繼續說:「其實也沒事的。」然後就開始跟我討論舞臺後臺的事情了,因為這次演出她最期待的除了表演,就是能去看看舞臺後臺長什麼樣子了。後來到家,爸爸也默契地沒提「沒上臺」這件事,姐姐看起來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的樣子。我們就把這件事兒默默翻篇了。當天晚上我跟V先森在討論的時候,V先森提到這是一個做父母的「得失心」的問題,我表示贊同。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在遇到某些事情時,家長很容易自我代入,然後用自己的感受去揣摩孩子的心思,甚至有意無意地去影響孩子。誠然,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有些孩子天生屬於情緒敏感度比較高的,心思細膩,那這類的孩子,家長確實需要留心孩子的感受。但是又要把握好度,不要打著「理解孩子」的旗號過度強化孩子在這方面的敏感。比如和孩子討論事件本身時避免去問一些傾向性比較強的問題,「你今天沒有上臺,有沒有覺得不開心?」用一些儘量中立的、開放式的問題去捕捉孩子的情緒,「你今天表演完感覺如何?」如果孩子表現出來了負面情緒,像drm姐姐一樣直接說「不開心」,那麼要先鼓勵孩子表達出了她的感受,然後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接著換個角度問問孩子你覺得的怎麼樣會更好,用這種方式去引導孩子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待問題,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一般來講,如果做到這一步,大部分的孩子是不會再去糾結的,畢竟好玩的事情那麼多,孩子分分鐘就自己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了。但是如果遇到情緒特別強烈的,比如還沒到媽媽詢問,孩子自己就表達了不滿,並且通過一系列的重複不斷向父母表達負面情緒。第一,認可孩子的情緒;
第二,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第三,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去自我消化這些情緒;
第四,適當的時候用鼓勵來代替斥責不公,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你真的想上臺演出,那麼就努力學音樂,像今天真正上臺表演的哥哥姐姐一樣,用自己的實力來證明自己。因為很多時候這類型的孩子,比較看重輸贏也是一件好事,適當地利用孩子的這個心態去提醒他要足夠努力才會有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