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吃三碗面,一是情面,二是體面,三是場面,這是三碗難吃的面,可是為了朋友,再難吃都要吃。 ——杜月笙
剛聽到這個名字,一瞬間覺得這個人一定是如此的溫文爾雅,應是民國時期的翩翩公子吧。
恰巧的相反,這個人的身份與儒雅兩個字一點都不沾邊,他可是舊中國上海青頭幫的頭子,從14歲開始就掌管負責經營賭場,並且後來還和別人一起運送鴉片,創建了中興銀行。後來在發生了盧溝橋事變的時候還加入了抗敵的後援會,為八路軍運送物資。
在1937年11月遷到了香港,並且利用他的幫派關係,開始了救亡的工作。
他雖然是個青頭幫的人,但是他做出來的事卻都是讓人佩服,完全錚錚鐵骨的男子漢,更何況還是一個特別愛國的人。
杜月笙她就是民國時期的一代偉人,一個時代的梟雄。如此硬氣的人,最後活到了64歲。
在1951年7月的時候杜月笙的身體已經很虛弱了,雙腿甚至都沒有力氣可以站起來,身在香港的他,也請了很多名醫,卻沒有辦法。
杜月笙自己已經看淡了生死,在清醒的時刻,開始為自己的後事做打算。
杜月笙喪事從簡,棺材卻要花大錢買好的
杜月笙對手下說:「此地是香港, 不是上海,我們在這裡算是做客,這裡也不是我們的故鄉,所以喪事切忌鋪張,從移靈到大殮,前後絕不可以超過三天。我去的時候就穿長袍馬褂,還和原來的穿著打扮一樣。這是我穿了大半輩子的衣裳。」
其實主要是想說,他們其實是在香港,還身處異地,所以不應過分的鋪張,要做到喪事從簡,並且強調自己的喪事只能維持三天,不可超過一天。
「不過有一件要多用兩鈿的事,我那一口棺材。這並不是我死出風頭,一定要買口好棺材,而是我不要葬在香港,葉落歸根,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懷。活的時候我因為氣喘毛病,到不了,死了我還是要葬到上海去的。」
其實要求家人們如此的低調行事,主要是為了他好,也是為了杜家好。現在上海已經落了難,沒有辦法再重歸故裡,所以先暫時埋在這裡,等到上海「光復」了,就可以再運回上海,葬在自己出生的地方,高橋。所以才又說要買好的棺材,就是為了在他回故鄉之前,棺材不會腐爛。
去世前燒毀全部欠條,並告戒後人不得追債
杜月笙還告訴自己的家人們他的剩餘財產,宋子良幫他保管了十萬美元,而朱如山為他保存了十萬的港元。杜月笙把借給他人錢的借據都給摧毀了,其中光王新衡就有500根的金條,更何況這在欠債裡面還算少的。
只不過這時候的杜月笙很是清楚,只要等他離世以後,定是人走茶涼,導致世態炎涼,而借他錢的人要不然是流落天涯,要不然是生死未卜,他不想讓他的家人們都成為追債的人,把以前的交情都弄壞了。
而且能夠記得好的人,必然會在困難的時候幫忙,而不記得的人,還有可能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在8月16日的一天下午2點,杜月笙說了最後的一句話「我沒希望了,你們還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從此以後,一代梟雄,就此歸西。
但是負責委員會事務的顧嘉棠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杜月笙來到上海已經是40多年了,雖然他的生活花錢大手大腳,極其的奢侈浪費,但是他的錢主要是花在了交情、創業、銀行以及創辦學校上了。
所以他認為,杜月笙的葬禮應該辦的風光體面,不在乎那十萬八萬的錢,與杜月笙的家產相比,算得了什麼?
杜月笙的遺體先被安葬在了香港的萬國殯儀館,根據他的生前囑咐,家人和朋友們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個好的棺材,價值達到一萬五千港元。不僅如此,還專門邀請了風水師,算好時間,為杜月笙安葬。
在1952年的時候蔣介石就命令將杜月笙的靈樞搬運到臺灣,後來就被安葬在臺北縣西汐止鎮大尖山麓的西邊。
從一個二流子的混混,最後卻演變成了上海的大亨,還被稱為「最有義氣的人」,他有著無數的傳奇,他的為人更為後人所稱道。
「幫會大亨」的興衰起落,「上海皇帝」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