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位於桂林市區的兩江四湖景區,是處國家5A級景區。「兩江四湖」即灕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它們在桂林市內貫通,形成環城遊覽水系,也是桂林這座城市「山水中有城,城中有山水」的獨特形式。它酷似一個大象,象鼻子伸入江中飲水。江水在象鼻子於象腿形成的洞中川流。象山上鬱鬱蔥蔥,綠樹成蔭。象鼻山以奇特景觀獨立於灕江和桃花江的匯流處。是桂林的標誌性景觀。
象鼻山上的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和普賢塔。
水月洞位於象鼻和象身之間,洞長17米、高約12米、寬達10米。因石洞與水中倒影宛如一輪月亮:一沉於水底、一浮於水面,故而得名水月洞。洞內有陸遊等名家留題的50多件座崖石刻,其中最早的是唐代元傑的篆書「水月洞」題字;最著名的就是唐代韓愈的詩句「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了!「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學士屬文斌句,莫不収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蹟。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象眼巖位於象山的前半部、南北對穿,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象眼巖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遠看就猶如大象的眼睛,故稱象眼巖。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巖,盤山道可達山頂。象眼巖南北兩洞,是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巖道像一條長廊,高約2米、寬5到10米、長52.8米原是一段規模很小的河道,造山運動後,地殼上升水面下降,地下河道露出水面,就形成了今天所見到的一條通透巖道。因為這個巖洞相對比較小,如果在照片上要看出的話,是需要一定角度的。一般近距離拍照才可以看出,遠距離拍象鼻山全景的話,是幾乎看不見的。
象背上的東東就是普賢塔啦,遠看它好像插在象背上的一把劍柄、又像一個古雅的寶瓶,所以也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ー真是奇妙!此塔建於明代,塔高13.6米,是一座喇嘛式的實心磚塔。由於塔身正背面嵌有一幅青石線刻的菩薩像,像的上端有「南無普賢苦薩"六子真書,因此得名普賢塔。
愛情島的來由實在太有意思啦!原來這裡是桂林人培養愛情的搖籃,因島上環境清雅,七八十年代一度是當地情侶們談戀愛的地方,故而得名愛情島。另外,島上有一顆夫妻樹真是值得一看(不記得有沒有介紹,我自己起的名字)!很明顯的顏色一深一淺兩棵樹,「擁抱」纏繞在一起,著實有趣兒!
聽說以前整個景區都是不要票的呢!不過現在5A了,要收費維護一下也是能理解的,就是便宜些就好了。另外,景區有售象山、伏波山、彩山的套票,還有三山再加穿山巖的套票。而且購買景區優惠套票可免費乘坐旅遊巴士,從10:00始發、末班車15:30,間隔半小時。可惜事先不知道、時間沒有規劃好,不然這個套票很划算又可以乘坐景區巴士很是方便。
觀賞象鼻山全景和拍照的最佳位置就是2號門一進門往右手走不遠處,但是這樣有個小缺點就是如果想把公園都逛一遍的話會有一點走回頭路。不過公園本就不大,所以也還好,另外這樣也可以在一天的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分別體驗象鼻山的拍照效果。如果時間緊張的,那就拍拍照、爬到象背上看一看就好了。
很多人對這個景點的記憶都源於小學課本。小學課本上有沒有早不記得了。象山景區是後來的名字,周圍的人都還習慣於叫它象鼻山。
象鼻山是桂林亳無爭議的城徽,它的形象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符號之一!所以來到桂林,這裡無論如何肯定是必打卡啦!公園的位置極佳,地處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據景區外、入口處的石刻介紹:這裡是誕生廣西第一位狀元唐人趙觀文的故裡,亦是明代大地理學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經駐足之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