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生:當之無愧的高音之王 | 唱功技術分析

2021-02-21 唱功大學

這是 唱功醬 第 790 篇關於歌唱的文章

流行聲樂發展到今天,高音已然是一個繞不過的技術點。

然而,對於流行音樂發展比較滯後的華語樂壇而言,很長一段時間,高音都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尤其是男歌手,七八十年代,幾乎沒有聽眾會將「高音」這個詞語,與他們聯繫起來。

由此也可以側面看出,那個年代,是一個沒有流行演唱方法的年代。

正是在這樣一個演唱方法完全不成體系的洪荒時代,一位男歌手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那個時代的固有認知。

原來,男歌手同樣能夠擁有寬闊無限的高音,並且,高音竟然還能夠擁有如此振聾發聵的美感。這位男歌手,憑藉著一己之力,正式拉開了華語流行音樂史高音浪潮的序幕。

時至今日,他的高音技術,依然供無數聲樂愛好者們研究並瞻仰著。這位男歌手,就是本篇醬醬將要為大家介紹的主角,張雨生。

高音,一直以來都是張雨生的專屬標籤,然而,也正是這個專屬標籤使得許多朋友小視了張雨生作為歌手強大的唱功。

如今許多朋友提起張雨生,甚至還會大發高論:「就是高音厲害,唱功其實不強。」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想來還是張雨生沒有經受過系統聲樂訓練,憑藉著本能演唱所致。

這些朋友忽視了一點, 「本能」本身並無過錯,系統的聲樂訓練,其實也是在激發我們的本能,只是讓我們從錯誤的本能,逐漸轉換到正確的本能上。

既然聲樂訓練,是一個改變本能習慣的過程,那麼,肯定不乏天才歌者,在沒有經歷聲樂訓練的情況下,本能習慣便已經極為良好。

對於這樣的演唱者來說,我們不能再拿有沒有經受過系統聲樂訓練這個標準去評價他們。張雨生顯然就是這樣子的天才歌者。

此外,「高音厲害,唱功不強」,

另外,如果能夠從更為宏觀的視角,去理解聲樂的話,就會發現「高音厲害,唱功不強」這樣子的觀點,其實是不太站得住腳的。

因為,一個優質的高音,本身便包含了相當複雜的發聲技術,比如更為充裕的氣息所形成的對抗,比如高度拉緊的聲帶所形成的壓縮,比如伴隨音高與音強的上升更為飽滿的共鳴。

甚至可以這麼說,歌曲演唱之中,自如使用高音,本身就是唱功的最直觀體現。更何況張雨生的高音是那麼暢通無阻,從G4,一直到G5,當代流行聲樂男生最為理想的全音域,張雨生全部都能夠遊刃有餘呈現。可見單就高音來說,張雨生便已經顯示出來了他在唱功能力上的絕對造詣。

然而,張雨生的唱功,絕對不是僅僅體現在高音能力方面,這也是醬醬想要重點介紹給大家的地方。一直以來,有關於張雨生的演唱討論,幾乎全部圍繞於「高音」而展開,這也使得我們忽略了張雨生自然聲區的精彩演繹。

一般來說,高音區代表了演唱者的發聲機能,自然聲區則代表了演唱者的細節處理,前者是硬體積累,後者是軟體優化,二者緊密相連,不可或缺。那麼,張雨生的細節處理,軟體優化,究竟怎麼樣呢?

首先,我們必須排除掉「極低音」。從諸多視頻資料來看,毫無疑問,張雨生的低音能力,相當有限。但是,過低的音,其實已經不屬於自然聲區範疇。

並且由於低音本身,音色過於厚,過於粗,所以,能夠起到的色彩變化,比如輕重變化,強弱變化,亮暗變化,裝飾音變化,等等,都會越來越稀少,這顯然也違背了細節處理的定義。

其實,醬醬對於極低音的必要性,一直懷揣著中立態度,至少在流行音樂之中,它絕對沒有超高音來得重要,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以後有機會醬醬會寫文章詳細和大家討論。耗費這麼多篇幅排除極低音,其實也只是想要告訴大家,大可不必將張雨生的低音短板,視作細節處理上的瑕疵。

張雨生的細節處理十分獨特,即便橫向對比所有實力歌手都是那麼獨樹一幟。並沒有像其他實力歌手那般,在自然聲區運用不同比例混聲,不同程度語氣變化,使得吐字變得複雜化。

而是使用著一種近乎「白嗓」的方式,平鋪直敘演唱著。這也是許多朋友覺得張雨生唱功不強的原因,乍一聽,這樣子的處理方式好像太直白,太簡陋,太不聲樂化。可是,當我們細緻入微拆解下去,便會發現其中門道。

首先,張雨生優質的發聲,完全能夠支撐他不加修飾的處理方式。真正意義上的大白嗓,本質上還是聲帶振幅過大。然而,張雨生一張口即是高檔位的邊緣振動發聲,其中的彈性對比,是大白嗓絕對不可能擁有的質感。

另一方面,張雨生的細節處理,表面上不加修飾,其實,許多重音以及頓音上的處理特別見匠心。你會發現,張雨生在咬字的時候,往往會誇張化地加強字詞衝擊力,以此形成極為具有鏗鏘感的音質。要了解背後的用意,就不得不從比較抽象的美學層面予以解釋了。

醬醬認為,張雨生似乎希望呈現出來一種極具赤子之心的聲音人格,所以,花裡胡哨的修飾基本不採納,但是也絕非大開大合,邊緣振動保障著聲音的柔性色彩,這一系列的處理,使得我們在他的聲音之中感受到歷經風霜而又純真無邪的聖潔感。

在醬醬看來,這是非常高級的細節處理方式,它的高級感,既體現在技術難度上,也體現在美學呈現上。大巧不工,就是對於張雨生的細節處理,最好的形容。

而張雨生大巧不工的細節處理,更是與他冠絕群雄的高音,相輔相成著,使得他的高音,更顯撥雲見日的力量。

很難想像,沒有經歷過系統聲樂訓練的張雨生,他的高音,竟然已經完全符合現代流行聲樂「全音域」的標準,甚至還有更高音域表現。要知道,即便許多我們公認的華語樂壇頂級唱功的流行男歌手,就音域而言,尚且還沒有達到全音域。

張雨生硬是憑藉著自己的天賦,讓自己能夠在各個音域任意馳騁。質量當然毋庸置疑,發聲點小,傳聲道寬闊,是華語樂壇鮮有的能夠在五組音域唱出來爆發力的男歌手。

不過,也正是因為天賦極佳,以及五組音域爆發力太強的緣故,使得許多朋友造成了一種誤區,那就是張雨生是「全真聲」(全胸聲)飆高音。

即便我們不深究全真聲上A4從物理角度來說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整體發聲而言,張雨生的演唱,跟「真聲」其實是最沒有關係的了。他的聲帶很薄,振動面十分邊緣,所以,環甲肌的參與也就極為積極,因此,即便是在中低音區,張雨生的聲音,相較於一般男生而言,混聲成分都要多很多。

五組音域的爆發力還是來自於腔體的力量,張雨生非但不是全真聲上高音,反而是完全隔離掉真聲的混聲發聲。

今天的華語樂壇,流行聲樂已經得到了迅速發展,能夠演唱全音域的歌手,越來越不在少數。然而,張雨生高音之王的地位卻從未撼動過,這是為什麼呢?

就技術深度來說,張雨生無疑是強大的,不過,時代總是在前進,伴隨著聲樂體系的系統化,如今的男歌手,高音一個比一個唱得穩定,甚至還能夠在高音區加花(漸強漸弱),純技術而言,確實不乏超越張雨生的存在。

然而,醬醬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張雨生高音之王的地位,除了體現在技術性上,更是體現在歷史意義上。在那樣一個完全沒有方法的時代,張雨生憑藉著自己的天賦,讓全中國的聽眾第一次感受到了流行高音的魅力,感受到了全音域的魅力,這才掀起了後來的高音浪潮。

高音浪潮的襲來,也就意味著聲樂體系化的深入,畢竟,高音永遠都是聲樂教學的核心所在。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張雨生推動了中國流行聲樂技術化的發展,這是非常了不起,且又非常容易被人忽視的地方。

如今的流行男歌手,的確越唱越好,越唱越高,但是都是依託於系統化的流行聲樂教學體系。所以,請不要忘記,在那個什麼都沒有的年代,有那麼一位男歌手,為我們奠定了今天的繁榮。

我們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位巨人,他就是張雨生。

拓展閱讀:

相關焦點

  • 張杰:全音域歌手 | 唱功技術分析
    比如醬醬之前在唱功技術分析系列文章之中,向大家介紹過的所有華語男歌手,除了劍走偏鋒的周深,幾乎沒有一位男歌手能夠做得到G4——G5的混聲統一。也就是說,他們的發聲,並未達到全音域的標準。當然,醬醬的意思,並不是這些男歌手的技術能力,要差張杰一檔,這背後還涉及到比較複雜的技術偏好問題,簡單來說,有些歌手喜歡莊重的聲音,有些歌手喜歡力量的聲音,有些歌手喜歡柔美的聲音。
  • 【特別策劃】高音王子張雨生消失之謎
    叱吒歌壇的高音王張雨生,彌留之際卻無力負擔自己的醫藥費用?靠捐助得來的救命錢,竟為家裡還清了債務?住在別墅裡的弟弟妹妹提起張雨生,會用「聽說」二字開頭?71歲的老母親如今還要上山種雪梨? 張雨生,1966-1997,亞洲第一男高音。
  • 「我是歌手」孫楠唱功分析(Vocal/技術向)
    我是歌手第三季號稱【最強陣容】 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為孫楠、韓紅二位唱將的加盟今天編者為朋友們簡析「內地一哥」孫楠的唱功(所有素材依據均取自參賽時期)唱功評價標準音域 音色 突出技術 節奏感 情感把握 現場能力(決賽Live) 氣息等
  • 當年的張雨生和林志炫,到底誰才是高音之王?
    80、90年代的臺灣流行樂壇出好嗓子是眾所周知的,除了一堆女聲「悍將」之外,男聲中也不乏「金嗓子」,比如:林志炫與張雨生、趙傳就曾被譽為臺灣三大男高音
  • 胡夏:溫潤如玉的嗓音 | 唱功技術分析
    這是 唱功醬 第 727 篇關於歌唱的文章《歌手·當打之年》已經結束一個多月了,那些唱功優秀的歌手,比如周深,比如華晨宇,比如袁婭維,一期又一期唱下來,醬醬從各個角度,各個維度,剖析他們的唱功,相信還是非常詳細的。但是,卻有這麼一位歌手,一共演唱了兩首歌曲,匆匆地來,匆匆地去,使得醬醬當時沒有辦法從更全面的視角,將他的演唱能力,進行概括。他就是胡夏。
  • 震驚,華語第一高音張雨生被謀殺!
    張雨生,對70、80後來說是一個熟悉的名字,這個名字也隨著張雨生的離去和我們漸行漸遠。
  • 歌壇公認「5大高音」歌手,才子張雨生上榜,最後一位世界認可!
    歌壇公認「5大高音」歌手,才子張雨生上榜,最後一位世界認可!大家都是有去KTV唱歌的經歷吧,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歌曲來唱,猜猜也是自己比較的拿手的。一般很多人不拿手的就是音非常高的歌曲了,小編估計沒幾個人可以唱莎拉布萊曼的歌吧,要是能唱的話那就基本鎖定你可以出名了。
  • Naul:韓國最強的靈魂系歌手| 唱功技術分析
    這是 唱功醬 第 682 篇關於歌唱的文章醬醬已經做過許多韓國歌手的唱功分析,從The One,到樸孝信,再到河鉉雨。但是,作為與這幾位頂級歌手實力相當的Naul,卻一直沒有分析,於是,許多同學不斷催促著醬醬。大家或許不知道,Naul其實也是醬醬最喜歡的韓國男歌手,令人無奈的是,他的低調程度,竟然甚於「飯拍大神」樸孝信。
  • 河鉉雨 唱功技術分析 | 呆萌外表下的鋼筋鐵嗓
    這是 唱功醬 第 559篇關於歌唱的文章第一次聽到河鉉雨的歌聲,是在2016年末。伴隨韓版《蒙面歌王》熱播,河鉉雨以「社區音樂隊長」的身份參加,只見他頭戴一副古靈精怪的面具,扮相十分呆萌。但是一張口,卻是與扮相完全不相符的張狂霸道,金碧輝煌的嘹亮之聲。面對這樣一副機能性爆棚的鋼筋鐵嗓,一時之間,技術圈炸卡了鍋,紛紛開始討論他的高音,他的唱功。
  • 《歌手·當打之年》總決賽 唱功技術分析
    但是,面對更為考驗功力的換聲區,高音區的時候,由於蕭敬騰壓縮技術與共鳴技術之間的矛盾性並未解決,使得他的持續輸出能力始終不夠淋漓盡致。然而林俊傑,恰恰又是華語樂壇將這種矛盾性平衡得最好的歌手之一。因此,技術上的差距也就漸漸顯露了出來。
  • 技術分析《我是歌手4》首發八位歌手唱功優劣
    下面來分析下他們唱功的優劣勢。李玟還有一個標籤就是「國際化」,她登上過奧斯卡獻唱,上過美國最紅的脫口秀奧普拉秀,歌曲也登上過公告牌單曲榜……其實,COCO的唱法也很「國際化」,唱功達到了國際天后的水準。李玟的唱法是國際上特別流行的Speech Level Singing,在巔峰期她的唱功可以說是華語樂壇最頂尖的水平。李玟可以唱出很強的高音,也可以在高音區保持弱唱。
  • 偉大的演唱史:樸孝信 | 唱功技術分析
    還記得醬醬去年發表過一篇題為《韓國頂級男聲 | 樸孝信《野生花》技術分析》的文字嗎?在這篇文字裡,醬醬向大家介紹了樸孝信演唱《野生花》時所使用的發聲技巧,以及《野生花》這首歌曲背後的故事。然而,這篇文字對於樸孝信唱功的討論,終究是圍繞於他在演唱《野生花》時的發聲狀態。其實,樸孝信的演唱能力,遠遠不止於此。
  • 李健:獨特的聲音美學 | 唱功技術分析
    這是 唱功醬 第 604 篇關於歌唱的文章在上一篇關於林志炫的唱功分析之中,醬醬談到,學習唱歌以前,有兩位歌手曾讓醬醬不由感慨:高音還可以這樣唱!一位是林志炫,一位是李健。在全面地論述了林志炫強大非凡的唱功以後,今天,我們終於可以接著聊一聊李健啦!第一次聽到李健的演唱,是在2010年。
  • 曹格:歐美唱法極大成者|唱功技術分析
    篇關於歌唱的文章之前的唱功技術分析醬醬之前分析過的陶喆、王力宏,都屬於將發聲機能與西方化語感兼顧得非常標緻的歌手。不過,在醬醬看來,這兩位歌手在發聲機能的開發上還可以更為完美。那麼,究竟有沒有這樣一位歌手,使用中文演唱,呈現西方化語感,發聲機能還能表現得夠淋漓盡致呢?有的,他就是來自於馬來西亞的男歌手,曹格。
  • 林俊傑:跨年演唱會唱功技術分析 |人能與電能的和諧之美
    音響似乎從製造之初就被賦予了釋放發聲點的使命,通過音響的釋放,越是清晰赤裸的發聲點,就越是會產生一種人能與電能完美結合、相互輝映的奇妙聲音質感。清晰赤裸的發聲點並不等同於本能化的發聲,相反,它需要極為複雜的技術予以呈現,如果不具備這些技術,那麼,發聲點就無法良好地凝固,聲音就會變得或悶或散或炸,難以入麥。以上也正是醬醬觀看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的整體感受,老實說,面對這個一流的音響,絕大多數歌手都完全沒有辦法令它釋放出它應有的性能,聲音不集中,發聲點不清晰,導致了一流音響的高級感幾乎蕩然無存。
  • 張敬軒:香港樂壇最強的中生代男歌手| 唱功技術分析
    這也難怪,演唱《斷點》的時候,張敬軒的唱功,其實還是比較稚嫩的。雖然聲音乾淨清澈,但是,太硬、太平實,非常像九十年代老派歌手們最為常見的音色類型。從技術角度來說,也就是胸聲與喉音較多,缺少混聲。所以,聲音的彈性,強弱的對比度,包括高音的能力,都十分有限。令醬醬十分詫異的是,自從醬醬學習唱歌以後,越來越常在圈子裡,看見有朋友嚴肅地討論張敬軒的唱功。
  • 這臺多年前的體育晚會,張雨生在合唱歌曲裡高音炸場!
    那是個娛樂資訊匱乏、電腦沒普及、CD還不很流行、聽音樂主要靠磁帶的年代,張雨生喜歡搖滾樂、樂隊主唱出道、與公司對自己的定位有分歧的梗,內地歌迷幾乎不了解,只認為他是一名流行歌手。 我最早從電視裡看到張雨生的演出現場,是1992年的夏天。央視播出了文藝界向出徵巴塞隆納奧運會體育健兒壯行的晚會《奧林匹克風》,蘇芮、張雨生、齊秦、王祖賢等港臺藝人悉數加盟。
  • 全能音樂人天賦異稟堪稱高音王者,他飆高音輕輕鬆鬆就像聊家常
    阿怪有「音樂怪才」之稱,本名陳志翰,去世時年僅45歲。他曾為張惠妹、範逸臣、蕭敬騰、古巨基等眾多歌手填詞作曲,尤其是為張惠妹創作的《牽手》《給我感覺》《三天三夜》等歌曲最為知名。聽聞阿怪去世,張惠妹也不無傷感地發文「真的不舍」。同樣才華橫溢,同樣英年早逝,同樣曾為張惠妹創作經典歌曲,不由得令人想起那位已經離開20多年的「音樂魔術師」——張雨生。
  • 《我們的歌 第二季》精彩現場賞析(完結篇)| 唱功技術分析
    到了後段升key,完全爆發的時候,常石磊與王源唱功的差距也就徹底拉開了。王源完全不具備壓縮能力,喉音硬撐,即便最高音只有F4,也讓他唱得十分吃力。反觀常石磊全程積極地壓縮,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行雲流水的高音,以及堅韌的穿透力。所以,這個表演還是在於兩位演唱者唱功差距過大,破壞了它的整體性。
  • 袁婭維:流淌著歐美音樂血液的東方歌手|唱功技術分析
    上一篇關於曹格的唱功技術分析,醬醬向大家介紹了一個關於「西方化語感」的概念。確實,西方化語感,使得原本十分莊重典雅的中文,增添了許多自由靈動。然而,不論曹格也好,亦或是陶喆、王力宏也好,這些西方化語感的極大成者,無一不是從小便在國外長大。環境的薰陶,他們能夠在中文演唱之中,將西方化語感,如此揮灑自如,也就成為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