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醬醬去年發表過一篇題為《韓國頂級男聲 | 樸孝信《野生花》技術分析》的文字嗎?在這篇文字裡,醬醬向大家介紹了樸孝信演唱《野生花》時所使用的發聲技巧,以及《野生花》這首歌曲背後的故事。然而,這篇文字對於樸孝信唱功的討論,終究是圍繞於他在演唱《野生花》時的發聲狀態。其實,樸孝信的演唱能力,遠遠不止於此。所以,醬醬決定,專門為樸孝信寫下一篇詳細的唱功分析報告,讓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到這位韓國頂級唱將,究竟多麼厲害,又厲害在哪裡。
樸孝信,1981年生人,演唱實力極為強大,是公認的韓國最頂級的唱將。這就不由讓人聯想到我們華語樂壇另外一位同為1981年生人,也被公認為頂級唱將的男歌手林俊傑。事實上,二人的演唱經歷,確實非常相似,都離不開「進步」二字。大家千萬不要對進步這個詞感到不屑,醬醬老早就說過,歌手的生活相當忙碌且又豐富,加上根深蒂固的演唱習慣以及演唱認知,能夠在演唱實力上保持進步的歌手,非常少。而能夠保持肉眼可見的巨大進步的歌手,就更是屈指可數了。毫無疑問,樸孝信與林俊傑都屬於這屈指可數的案例。
嗯,樸孝信與林俊傑確實太相似了,一樣的年齡,一樣的創作能力,一樣的演唱進步經歷,甚至是一樣的單眼皮,一樣注入靈魂的劉海……但是,在演唱上的具體的進步方式上,二人卻是不同的,簡單來說,林俊傑是在一種演唱模式之下穩定均勻的進步,樸孝信則是直接從一套演唱模式更換到了另外一套演唱模式由此帶了天翻地覆的進步。
為什麼樸孝信要徹底更換一套演唱模式呢,這就要從樸孝信早期與中期的演唱開始說起了。2000年,樸孝信發表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不能為你做的事》而正式出道。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樸孝信的形象都與那個時代的主流偶像男團相似,然而,他的嗓音卻不像偶像男團那樣嗲聲嗲氣,非常地厚重,粗壯,具有滄桑感。當時甚至有媒體稱讚他道將會是任宰範的接班人。
得益於天生強大的樂感,樸孝信能夠最大程度地控制這個粗重的嗓音,細節非常豐富,有輕有重,層次分明。尤其是他濃烈胸腔共鳴所支撐的哭腔技巧,更是令人身臨其境,感人肺腑。從美學性上來說,具有一種灑狗血式的宣洩之美。
另一方面則是樸孝信本身強大的基本功,即便他早期與中期的音色非常粗重,但是,音域可一點都不窄,能夠在A4、B4附近頻繁地咬字輸出,喉頭絲毫沒有上移現象。這來自於聲帶的擋氣能力,雖然他在高音區,聲帶並沒有拉得很薄,但是,閉得卻很緊,所以,大量的氣流被擋在下方,沒有失衡地胡亂吹動聲帶,雖然高音沒有什麼明亮的金屬光澤,卻也不至於發聲點過大令人覺得完全是在幹吼。
一般歌手唱到這種水準,通常就已經再無他求了,尤其是還有好幾首傳唱度極高的歌曲養老,更是沒有必要改變發聲方法。須知,對於歌手而言,均勻穩定地提升唱功,並不算特別難;但是要改變一套發聲方法,它所帶來的風險卻很有可能是毀滅性的。醬醬所指的風險,倒不是對於嗓音健康的風險,而是對於職業發展的風險。
一位歌手使用一套固有的演唱方式,演唱多年,那麼,這套演唱方式就會深入他的骨髓之中,揮之不去。而如果試圖改變,去進行另外一套演唱方式,那麼,隨即而來的便是無可避免的矛盾期,或者說方法打架期。處於這個階段,聲音會非常不自然,難以操控,以至於難聽不止。試想,一位在固有模式之下已經唱得不錯的歌手,當他要更換唱法時,竟然先要習慣這麼難聽的聲音,心理上怎麼可能接受。這也就是高音吧人士所好奇的「為什麼我都能上C5,四組高手XXX唱了這麼多年還是上不了C5」的原因。你們能上C5是因為你們本身就是從零基礎開始練的,所以無所畏懼。而人家XXX四組已經唱得那麼輝煌,但是想要突破C5卻要忍受自己先發出最原始最低端的聲音,這是非常困難的。
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原始的、低端的聲音,就唱給自己聽聽,也就罷了,但是,身為歌手總是免不了要在站上舞臺上的呀,這個時候,由於練習新唱法,曾經習慣的歌唱模式被放下變得不再熟練,而新唱法也還遠遠沒有成熟,所以,在這個階段,歌手所呈現給聽眾的聲音就會非常不具備觀賞性。再者,絕大多數聽眾對於聲音的聲樂性並不存在清晰認知,往往會先入為主,即便一位歌手成功改變了唱法,並且比以前唱得更好,也很有可能被聽眾們批評「沒有以前的味道了」。所以,醬醬才會說,歌手改變唱法,對於職業發展的風險性相當巨大。
所以,縱觀整個世界樂壇,如樸孝信這般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並在聲音上被人交口稱讚的歌手,而後竟然徹底改變唱法的例子,少之又少。但是,樸孝信卻毅然而然地決定改變唱法,這個過程,會有自我認知的掙扎,也會有聽眾接受度的懷疑,樸孝信卻堅挺了過來,除了他本身技藝高超之外,我們能夠看得出來他對於唱歌是怎樣的熱愛,令人感動而敬佩。
而樸孝信唱法上的徹底改變,在聲樂層面,當然是成功的。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說說樸孝信為什麼要改變唱法,以及他在改變唱法以後所帶來的直接效果了。
誠然樸孝信早期的聲音渾厚,有味道,並且音域寬廣,但是,這個聲音總是難免笨重。在自然聲區,演唱「苦大仇深」的歌曲興許能夠對味,而一旦面對輕盈、柔美的意境,就立刻捉襟見肘了。更不必提那些強調聲音靈活性的節奏型歌曲,樸孝信本人也說過:「我想舒服地唱歌。此前有很多『泡沫』,我自己也曾感到負擔過。一直想製作出以soul為基礎的抒情歌曲唱片,但直到現在才邁出了第一步。」
而在高音區,由於這個笨重的聲音無法令聲帶實施有效地拉薄,也就是壓縮,所以,雖然聲帶能夠擋得住氣流,但是,在喪失了金屬芯的這一重量指標之下的聲音呈現,也難免會顯得發撐,發悶。最典型的一個弊端當然就是音量小,亮不出去。然而,演唱者本人所花的勁兒其實一點也不小。
而在2013年,參加服兵役以後,樸孝信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發聲方法。首先是大量地減少胸聲,讓自己的聲音向高位置靠攏,另一方面,徹底截斷口腔後端的氣流,只保持口腔前端的氣流,以讓聲音變得更細化,線條感更加明顯。有了這兩項指標的保證,自然聲區就能夠呈現出來更複雜,更高端的操作。比如說弱聲,比如說漸強漸弱。
在改變唱法以前,樸孝信的弱聲表現,非常欠佳,以至於幾乎沒有。聲音的層次感,都是依賴於穩固的胸腔支點基礎之上一定程度地輕重控制,這樣子的聲音當然談不上難聽,但是也談不上高級。而在改變唱法以後,由於頭腔通道被開發了出來,樸孝信具備了強大的弱聲能力,我們總是能夠在他的自然聲區,以及換聲區附近聽到相當漂亮的輕機能的聲音,例如他的新作《Good Bye》,副歌部分已是許多男生需要發力的高度,樸孝信卻依然能夠使用極為平衡的聲音絲滑地交接過去,令人深感曼妙,這樣子的聲音呈現,是他在早期與中期絕對沒有辦法能夠做到的。
弱聲是內功,一般朋友往往難以發現他的重要性與精彩性。而高音的強聲則是外功,所有人都能夠通過一個漂亮的高音領略到技術之美。樸孝信改變唱法的結果,當然不僅僅包括弱聲,高音的強聲能力與從前同樣判若兩人。聲帶的拉薄機能被他錘鍊了出來,加上高位置的開發,使得他的頭腔通道更加開闊,所以,他的高音除了發聲點比以前更小以外,氣流能夠更順暢地湧入頭腔乃至面罩,更好地釋放出去。加上樸孝信胸腔共鳴的基礎本身就很深,所以,他在演唱高音時,相對一般歌手喉頭更居中,加上他充裕的上部共鳴,真是能夠令人品味到一種上下貫通的痛快感。所以,樸孝信能夠自如地穿梭於流行演唱與音樂劇演唱之中,他強聲的共鳴是那麼的典雅。
以上便是對於樸孝信唱功的全部論述,就像談林俊傑的唱功一樣,談樸孝信的唱功,就免不了要將他的演唱經歷編織成為簡史,「進步」,實在是他們的演唱史之中繞不過的一個詞。而醬醬在這篇文字裡更是使用了大量篇幅去論證改變唱法將會面臨的種種難度,即是希望說明對於樸孝信而言,他演唱實力的進步,所要面臨的阻礙多麼巨大,唯有將歌唱視為生命的人才會敢在事業有成的背景下去冒這麼大的一個險。身為歌手,樸孝信的演唱實力是頂級的,而演唱經歷更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