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墟頂街是江門城區發源地,是城市原點中的原點。
早在元末明初,江門先輩已在蓬萊山開闢了一墟場,稱「江門墟」,因街在墟的最髙處,故稱「墟頂街」。
▲墟頂街 圖源:五邑檔案方志
而後墟頂街歷經明清時期的陸地擴張及遷界令,已發展為江門政治商務中心,且孕育出城市的雛形。
1902年,江門正式闢為對外通商口岸,江門亦稱之為「江門埠」。1925年江門成為省轄「江門市」,城市建設改造大規模展開,至1930年代形成了長堤一帶的騎樓街區。(《江門老街》)
在此期間,蓬江河岸的洋貨行、米鋪、金銀鋪、酒樓、當鋪等商鋪林立,許多外商也在江門開設商行,片區商貿之興旺,一度被人稱為「小廣州」「小澳門」。
與此同時,江門也成為了華僑歸鄉投資集聚地,水南六裡和啟明裡等華僑聚居地陸續建成,值得一提的是,江門第一個按照統一標準規劃建造的居民小區,就在墟頂片區的餘慶裡,距今已百年。
如今,墟頂片區在見證了江門城市數百年滄桑與繁榮後,又在保護歷史文華街區的背景下重新出發,以「33墟街」的名字進入全新階段。
而由墟頂街而衍生出的蓮平路、長堤風貌街、常安路等處,陸續成為了各類商品集中交易地,一度是江門經濟最繁榮之處。
江門最早商圈:十裡長堤+常安路商圈
時至今日,江門人尤其是年輕一輩說「去行街」,已極少提及十裡長堤和常安路。但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十裡長堤以及它周邊的幾條街,比如常安路,才是江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長堤路歷史照片 圖源:《江門長堤歷史街區》
長堤風貌街位於蓬江河畔,沿街建築風格中西結合,數百間騎樓各具特色,是最具僑鄉特色風採的建築群。
▲左為1958年的常安路,圖源:《江門長堤歷史街區》
右為步行街夜景,餘娥元拍攝
正是以長堤風貌街為擴散點,由臨街商鋪、步行街、傳統百貨組合而成的常安路、蓮平路、五邑城、人人樂、地王廣場的常安路商圈,發展成了江門最早期現代商圈。
圖源:《江門長堤歷史街區》
長堤風貌街和常安路商圈鼎盛時期,商業、娛樂、物流等風生水起,高度繁榮。
如今,隨著江門城市中心北移,以及商業綜合體的崛起,附近一帶的人氣,早已不復當年。
東湖商圈:崛起江門第一高樓
沿著時間軸,來到90年代,彼時港口路建成通車,以優越美莎、東湖百貨、嘉聯商場、新一佳為代表的一批新型商超相繼開業迎客,逐漸形成了東湖商圈。
港口路一帶住宅小區眾多,人流密集,加上周邊東湖公園加持,東湖商圈一度是江門人的最熱門消費地段。
圖源網絡
此外,四星級的銀晶酒店落成運營,也稱得上是東湖商圈一大盛事。在那個年代,銀晶成了江門舉辦大型活動的首選之地,而29層的高度,也使得酒店成為了江門第一高樓。
但可惜的是,隨著車位不足等配套問題凸顯,東湖商圈未成氣候,就已走向衰落。
益華商圈:江門首個城市綜合體
2000年左右,江門城區北移趨勢明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江門新地標——益華百貨登場。
在當時,益華百貨以江門首個城市綜合體打響名頭,推行體驗式購物,迅速成為江門人消費地點新寵。
此後,卜蜂蓮花、義烏小商品城等相繼出現,江門城區北移勢不可擋。
萬達、匯悅城開業:江門萬人空巷
2014年,匯悅城和江門萬達廣場先後開業,眾多一流品牌進駐,豐富的商業業態,引得江門萬人空巷。
這一年,江門城市新地標正式誕生,萬達廣場近200米高的雙子塔成為了江門最高建築。
此後,江門奧園廣場、海逸城邦等大型商業體也陸續開業,由此北新板塊成功奠定了江門城區新中心地位。
也正是這一個個崛起的商業體,組成了龐大的北新商圈,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江門的消費環境檔次。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高端的商業元素和現代建築群,讓片區形成了集聚效應,從而整體提升了江門的城市面貌和品質。
江門城市中心變遷故事:未完待續
以時間為軸,我們梳理出江門商圈的變遷史,也是回顧江門如何從墟、埠、鎮演變為灣區大市的發展脈絡。
可以看到,城市中心的發展總是伴隨的商圈的變遷而在進化,即核心商圈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所在,城市賦予它成長空間,商圈能還以城市一片繁華。
僅供參考,以官方發布為準
而江門城市變遷的故事還未完待續,城市中心北移還在繼續,不久的將來,濱江新區將崛起220米全新的商業地標。
素材來源:《江門老街》、江門發布、五邑檔案方志、江門自然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