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因為一組照片,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定西這片苦瘠的大地。
這是一組令人震撼的照片,在歷次對外展覽中,時刻喚醒人們對貧困的記憶。
如今,這組照片已製作成展板,在中國•定西扶貧開發紀念館永久展出。
「據說周總理看了之後非常難過,隨即派出工作組赴定西開展救濟。一直到1982年,國家對定西的救濟才改為扶貧,由此拉開了「三西」扶貧的歷史序幕。」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講解員總會這樣介紹這組照片。
照片記錄了上世紀70年代定西農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悲苦生活。其中有一張照片目不忍視,在天寒地凍的荒野,姐妹三人光著腳丫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年齡最大的一個穿著一件明顯不合身的破爛棉襖,年齡稍小一點的穿著滿是補丁的單薄衣裳,年齡最小的一個連一條遮羞蔽體的褲子都沒有,細瘦的雙腿勉強支撐起羸弱的身體。
這組照片由誰拍攝?什麼時候拍攝?拍攝於哪兒?照片中的女孩是什麼人?如今生活過得怎麼樣?
時隔40年後的今天,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殊非易事。
經過走訪,最後得知照片由定西市委黨校退休幹部史作法老人所拍,至今仍保留著原片。這是一組跟蹤拍攝的系列黑白照片,共有12張,每張如同郵票大小,畫面卻非常清晰。
今年88歲的史作法老人,年輕時愛好攝影。據老人家回憶,這些照片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以前,定西縣(現安定區)農村生活十分困難,群眾普遍缺衣少食。縣委領導讓他拍一些反映生活困難的照片,從夏天到冬天,他多次深入農村,看到有些農戶窮得連鍋都揭不開,人們衣衫襤褸,腳無鞋襪。
「入伏天,身穿破爛棉襖換不了季。到冬來,凍裂兩手雙足血淋淋。」史作法老人用顫抖的手指著一張照片說,這是石泉鄉中寺村水泉社劉榮一家改革開放前真實生活的寫照。
「你看這張照片,這個女娃娃八九歲了,大冬天光著腳,連條褲子也沒有,生活真正困難。」史作法老人說,當時這些照片拍了以後被逐級送到中央,並引起國家對定西貧困狀況的重視。
幾經努力,當尋訪到照片中劉榮的大女兒劉玉梅時,她已年過半百,父母也去世多年,三個妹妹各奔東西。
看著四十多年前照片中熟悉的場景,劉玉梅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她雙手捧起照片,坐在窗戶邊的亮光處,一張一張地仔細端詳。
「這是以前你們的家嗎?」
「就是,這是我媽,一輩子就這樣窮死了。」隨著身體一陣輕微顫抖,淚水抑制不住地順著劉玉梅的眼角流下來,擦拭了幾次眼淚,平復了心情,回憶起小時候過的苦日子,她幾度哽咽。
「看這照片,那時候阿門活過來的是?」她反覆念叨這句話。劉玉梅在姊妹四個中排行老大,小時候經常帶著兩個妹妹去屲裡拾柴,兩個人拾一個人往家裡送,這樣往返多次才能讓媽媽燒熟一鍋麵湯湯。在劉玉梅的記憶中,飢餓和缺柴燒是最刻骨銘心的,一年當中大多數時候靠洋芋、菜湯充飢,只有大年三十的晚上才能吃上一頓白面飯。
「現在不要說大年三十,就是平常日子肉也沒斷過,看現在過的日子和照片上那個年代根本沒法比。」劉玉梅的丈夫郭進山說。改革開放以前,郭進山就隨公社的建築隊走南闖北,雖然掙的錢大部分交給生產隊頂工分了,但還是見了一些世面,算得上村裡的一個能人。
1980年,郭進山和劉玉梅結婚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拂到定西這塊貧瘠的土地。據郭進山回憶,1978年的時候有的地方就已經開始實行「包產到戶」,一直到1980年下半年他們村才開始由生產隊改為生產小組,直到1984年人民公社解散才徹底告別大鍋飯,每家每戶都分到土地和生產資料開始搞單幹。這期間,他還是在村裡的建築隊當小工,等著匠人(大工)抽菸休息時,趕緊拿起泥刀學著砌牆,就這樣慢慢掌握了一技之長,很快當上大工,到後來自己也能承攬上一些小工程。
妻子劉玉梅則在家帶孩子,種地務農,操持家務。石泉鄉中寺村地處高寒陰溼,早年以種冬小麥以主,後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她們家也種過洋芋、玉米,還發展養殖業,但主要經濟收入還是郭進山建築隊務工所得。
1991年,劉玉梅家蓋起了一座土木結構的四合院,正房外牆上貼的彩色瓷磚在當時顯得非常時髦和洋氣,引得村裡人十分羨慕。
2001年,夫妻倆花兩萬元在院門前又蓋起了一排磚混平房,全封閉陽臺,瓷磚地板,枝形吊燈,新式家具,一應俱全的電器都彰顯著裝修的豪華和生活的富足。「這房子,當時在全村算最闊氣的。」說起掙下的家業,郭進山滿滿的自豪。
談及現在的生活,夫妻倆很知足。三個孩子都成家立業,劉玉梅主要負責帶孫子,丈夫在僅有的幾畝地種點玉米,一年餵兩頭大肥豬,早早地殺了,一年到頭吃不完,還有給親戚們送的。
「改革開放以前,能想到過上現在這麼好的日子嗎?」
「那想不到,改革開放以前人連飯都吃不飽。」郭進山說,農業社的時候,集體勞動把人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分開單幹以後,地裡產的糧食都歸自己所有了,大家起早貪黑務莊稼,有本事的開始經商做生意,青壯年勞力也外出務工,都想著把日子往好過。
「現在,就算中寺村這樣偏遠的山村,電通了、路通了、網通了、自來水也通了,農村的生活比城裡差不了多少。」郭進山指著鄰居的一棟二層小樓說,自己年齡大了,打工沒力氣了,建樓的事讓兒子去想辦法吧。
40年來,從昔日食不果腹到今天衣食無憂,劉玉梅一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脫貧攻堅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40年來,定西人民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同貧困作鬥爭,一場歷時彌久的扶貧攻堅戰,讓生長於斯的人們正在告別苦瘠,迎來新生。本文老照片由史作法拍攝 (參與作者:王文竟 易思耿)
END
樹高千尺而落葉歸根,故鄉之思讓人情懷隴西,家鄉永遠都是遊子的至誠抒懷。很多很多來自家鄉這片故土親密而苛刻的親切感,讓我們用文字記錄來自於家鄉那些至美瞬間。
稿件要求:歌頌隴西家鄉主題,詩歌、散文、小說、攝影、視頻等題材不限,原創首發!
主要欄目:家鄉、獨家新聞、民俗文化欣賞、娛樂爆笑、情感等
稿件收錄:《掌上隴西》《今日頭條》
投稿郵箱:814621392@qq.com
掌上隴西主編微信:814621392
來源:定西日報〡編輯整理:掌上隴西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法律顧問】
甘肅襄武律師事務所 李彥龍律師 18293266688
業務範圍:法律顧問、金融保險、交通事故
總部:隴西鞏昌鎮天馬大廈31號(縣教體局隔壁)
❤合作請致電:17793222395
❤徵稿郵箱:814621392@qq.com
❤小編微信號:18993246978,歡迎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