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照片見證一個家庭40年滄桑巨變

2021-02-07 掌上隴西

上世紀70年代,因為一組照片,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定西這片苦瘠的大地。



這是一組令人震撼的照片,在歷次對外展覽中,時刻喚醒人們對貧困的記憶。


如今,這組照片已製作成展板,在中國•定西扶貧開發紀念館永久展出。


「據說周總理看了之後非常難過,隨即派出工作組赴定西開展救濟。一直到1982年,國家對定西的救濟才改為扶貧,由此拉開了「三西」扶貧的歷史序幕。」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講解員總會這樣介紹這組照片。


照片記錄了上世紀70年代定西農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悲苦生活。其中有一張照片目不忍視,在天寒地凍的荒野,姐妹三人光著腳丫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年齡最大的一個穿著一件明顯不合身的破爛棉襖,年齡稍小一點的穿著滿是補丁的單薄衣裳,年齡最小的一個連一條遮羞蔽體的褲子都沒有,細瘦的雙腿勉強支撐起羸弱的身體。


這組照片由誰拍攝?什麼時候拍攝?拍攝於哪兒?照片中的女孩是什麼人?如今生活過得怎麼樣?


時隔40年後的今天,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殊非易事。


經過走訪,最後得知照片由定西市委黨校退休幹部史作法老人所拍,至今仍保留著原片。這是一組跟蹤拍攝的系列黑白照片,共有12張,每張如同郵票大小,畫面卻非常清晰。


今年88歲的史作法老人,年輕時愛好攝影。據老人家回憶,這些照片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以前,定西縣(現安定區)農村生活十分困難,群眾普遍缺衣少食。縣委領導讓他拍一些反映生活困難的照片,從夏天到冬天,他多次深入農村,看到有些農戶窮得連鍋都揭不開,人們衣衫襤褸,腳無鞋襪。


「入伏天,身穿破爛棉襖換不了季。到冬來,凍裂兩手雙足血淋淋。」史作法老人用顫抖的手指著一張照片說,這是石泉鄉中寺村水泉社劉榮一家改革開放前真實生活的寫照。


「你看這張照片,這個女娃娃八九歲了,大冬天光著腳,連條褲子也沒有,生活真正困難。」史作法老人說,當時這些照片拍了以後被逐級送到中央,並引起國家對定西貧困狀況的重視。


幾經努力,當尋訪到照片中劉榮的大女兒劉玉梅時,她已年過半百,父母也去世多年,三個妹妹各奔東西。



看著四十多年前照片中熟悉的場景,劉玉梅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她雙手捧起照片,坐在窗戶邊的亮光處,一張一張地仔細端詳。


「這是以前你們的家嗎?」


「就是,這是我媽,一輩子就這樣窮死了。」隨著身體一陣輕微顫抖,淚水抑制不住地順著劉玉梅的眼角流下來,擦拭了幾次眼淚,平復了心情,回憶起小時候過的苦日子,她幾度哽咽。



「看這照片,那時候阿門活過來的是?」她反覆念叨這句話。劉玉梅在姊妹四個中排行老大,小時候經常帶著兩個妹妹去屲裡拾柴,兩個人拾一個人往家裡送,這樣往返多次才能讓媽媽燒熟一鍋麵湯湯。在劉玉梅的記憶中,飢餓和缺柴燒是最刻骨銘心的,一年當中大多數時候靠洋芋、菜湯充飢,只有大年三十的晚上才能吃上一頓白面飯。


「現在不要說大年三十,就是平常日子肉也沒斷過,看現在過的日子和照片上那個年代根本沒法比。」劉玉梅的丈夫郭進山說。改革開放以前,郭進山就隨公社的建築隊走南闖北,雖然掙的錢大部分交給生產隊頂工分了,但還是見了一些世面,算得上村裡的一個能人。


1980年,郭進山和劉玉梅結婚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拂到定西這塊貧瘠的土地。據郭進山回憶,1978年的時候有的地方就已經開始實行「包產到戶」,一直到1980年下半年他們村才開始由生產隊改為生產小組,直到1984年人民公社解散才徹底告別大鍋飯,每家每戶都分到土地和生產資料開始搞單幹。這期間,他還是在村裡的建築隊當小工,等著匠人(大工)抽菸休息時,趕緊拿起泥刀學著砌牆,就這樣慢慢掌握了一技之長,很快當上大工,到後來自己也能承攬上一些小工程。


妻子劉玉梅則在家帶孩子,種地務農,操持家務。石泉鄉中寺村地處高寒陰溼,早年以種冬小麥以主,後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她們家也種過洋芋、玉米,還發展養殖業,但主要經濟收入還是郭進山建築隊務工所得。



1991年,劉玉梅家蓋起了一座土木結構的四合院,正房外牆上貼的彩色瓷磚在當時顯得非常時髦和洋氣,引得村裡人十分羨慕。


2001年,夫妻倆花兩萬元在院門前又蓋起了一排磚混平房,全封閉陽臺,瓷磚地板,枝形吊燈,新式家具,一應俱全的電器都彰顯著裝修的豪華和生活的富足。「這房子,當時在全村算最闊氣的。」說起掙下的家業,郭進山滿滿的自豪。


談及現在的生活,夫妻倆很知足。三個孩子都成家立業,劉玉梅主要負責帶孫子,丈夫在僅有的幾畝地種點玉米,一年餵兩頭大肥豬,早早地殺了,一年到頭吃不完,還有給親戚們送的。


「改革開放以前,能想到過上現在這麼好的日子嗎?」


「那想不到,改革開放以前人連飯都吃不飽。」郭進山說,農業社的時候,集體勞動把人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分開單幹以後,地裡產的糧食都歸自己所有了,大家起早貪黑務莊稼,有本事的開始經商做生意,青壯年勞力也外出務工,都想著把日子往好過。


「現在,就算中寺村這樣偏遠的山村,電通了、路通了、網通了、自來水也通了,農村的生活比城裡差不了多少。」郭進山指著鄰居的一棟二層小樓說,自己年齡大了,打工沒力氣了,建樓的事讓兒子去想辦法吧。


40年來,從昔日食不果腹到今天衣食無憂,劉玉梅一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脫貧攻堅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40年來,定西人民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同貧困作鬥爭,一場歷時彌久的扶貧攻堅戰,讓生長於斯的人們正在告別苦瘠,迎來新生。本文老照片由史作法拍攝 (參與作者:王文竟 易思耿)

END 

樹高千尺而落葉歸根,故鄉之思讓人情懷隴西,家鄉永遠都是遊子的至誠抒懷。很多很多來自家鄉這片故土親密而苛刻的親切感,讓我們用文字記錄來自於家鄉那些至美瞬間。

稿件要求:歌頌隴西家鄉主題,詩歌、散文、小說、攝影、視頻等題材不限,原創首發!

主要欄目:家鄉、獨家新聞、民俗文化欣賞、娛樂爆笑、情感等

稿件收錄:《掌上隴西》《今日頭條》

投稿郵箱:814621392@qq.com

掌上隴西主編微信:814621392

來源:定西日報〡編輯整理:掌上隴西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法律顧問】

甘肅襄武律師事務所 李彥龍律師 18293266688

業務範圍:法律顧問、金融保險、交通事故

總部:隴西鞏昌鎮天馬大廈31號(縣教體局隔壁)



❤合作請致電:17793222395

❤徵稿郵箱:814621392@qq.com

❤小編微信號:18993246978,歡迎騷擾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丨無奮鬥不青春!看40年滄桑巨變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默默奮鬥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從一件衣服穿四季到穿出時尚、穿出品味從填飽肚子到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從綠皮火車到時速350公裡的「中國速度」復興號…40年的發展,見證了衣食住行的變化,見證了幾代人生活變遷見證了老百姓從缺吃少穿到小康生活的巨變讓我們一起在這條變化之路上看看吧現如今,街道的市場繁榮,熱鬧非凡,每天早晨趕街買菜、吃早餐的城鄉居民
  • 三十年改革潮湧,三十年滄桑巨變,《而立浦東》即將播出
    三十年改革潮湧,三十年滄桑巨變,《而立浦東》即將播出 2020-11-14 0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上海老照片滄桑百年!
    本期老照片從上海1900年一張照片說起,以一年一張照片的形式娓娓道來上海一個世紀以來的滄桑與巨變。
  • 四個老太追時尚 滄桑巨變盡在不言中
    2018-08-03 06:25 | 紹興晚報七旬老太地攤選磁帶(1987年)這段時間,紹興市越城區塔山街道羅北社區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舉辦的照片展,吸引了不少居民的關注。這些涵蓋了紹興近40年生活、藝術、建築等方面變化的老照片,都是該社區居民葛陽生提供的。
  • 穿越合肥60年!這組新老照片對比,見證合肥的前世今生!
    短短幾十年間我們腳下所在的這片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總是說「翻天覆地」這個形容詞過於抽象了最近迷貓就從網上找了一些老照片並且拿著它們到當初拍照的地方對比了一下讓大家感受感受那我們就從一直見證合肥老城變化的長江飯店說起吧
  • 見證百年歷史滄桑巨變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優美建築印記動人故事
    早在1996年11月20日就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郵政總局是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最為古老的郵政大樓。四川路橋郵政支局仍然正常營業。2005年經過大修改造,在大樓內建成的上海郵政博物館也對外開放。這座建築風格獨特氣勢雄偉的大樓始建於1924年,由上海灘頗有名氣的英國思九生洋行負責設計,本埠知名的餘洪記營造廠負責營建。
  • 滄桑巨變 雲嶺夢圓
    點擊這裡查看發布會直播內容點擊查看《滄桑巨變 雲嶺夢圓》千年追尋,圓夢今朝!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雲南各族幹部群眾凝心聚力、砥礪前行,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雲南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體脫貧,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各族貧困群眾告別苦日子,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 木蘭圍場「青山追夢人」40年堅守見證中國綠色巨變
    中新社石家莊3月12日電 題:木蘭圍場「青山追夢人」40年堅守見證中國綠色巨變中新社記者 魯達 李茜曾是清代皇家獵苑的木蘭圍場,如今成為拱衛京津的綠色生態屏障。60歲的林業育種工人袁德水在這裡的深山區堅守40餘年,培育的種子播撒到「三北」防護林、國家儲備林建設區等重大項目工程,見證了中國從黃沙遮天日到綠水青山,成為林業產業大國。袁德水所在的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龍頭山種苗場國家落葉松良種基地(以下簡稱「良種基地」)位於河北最北部,毗鄰塞罕壩機械林場,是國家重點落葉松良種基地。
  • 十年滄桑巨變 他們弄潮領航
    2010~2020年,十年滄桑巨變,家居行業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房地產精裝的推行、整裝以及電商等新零售渠道的崛起,行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十年間,他洞悉家居行業的滄桑巨變,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據了解,全國工商聯家具裝飾業商會的宗旨是服務會員企業,並堅持創新,促進行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目前,該商會已有近萬家單位會員、團體會員與個人會員,基本形成了以家具、建材、家裝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網絡化交流平臺。
  • 超過50張老照片,帶你見證南海改革開放40年巨變!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
  • 80張信息量很大的老照片,見證世事滄桑!
    這張照片拍攝於1925年,女學生們一式的齊耳短髮,白色上衣襯著暗花黑裙,端莊而潔淨,盡顯新女性的風採。39 張大千的異國情緣1927年,張大千與韓國少女池春紅的合影。40 著色劇裝照山東博山城分布在孝婦河兩岸,照片中的城牆和城門見證了古城的滄桑。攝於20世紀20年代。45 母親年輕時
  • 《理論達人講解70年》第28集:「人類文明活化石」的滄桑巨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理論達人講解70年》第28集:「人類文明活化石」的滄桑巨變中國,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70年,讓7億多人擺脫貧困 ,佔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譜寫了人類反貧困鬥爭史新的篇章。在雲貴高原南麓大瑤山深處,生活著一個瑤族的支系,因為男子穿著及膝的白褲被稱為白褲瑤,它是由原始社會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形態的族群。因為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白褲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70年來,從苦守荒地到向外發展,白褲瑤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中國經濟 站穩2020丨浦東30年滄桑巨變,成為全球企業「引力場」
    2020年,上海浦東迎來開發開放30周年這一年的1月7日特斯拉位於浦東新區的超級工廠首次向社會用戶交付新能源車型Model而實現這樣的大規模量產,特斯拉美國工廠用了5年時間。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建設速度,得益於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持續推動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項目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廖瑋說:「我們召集了相關部門同時進行現場查看、現場服務,就不用各個條線再去單獨核查進行驗收,這也是我們綜合驗收上一個新的創舉。」
  • 王二妮演唱歌曲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40首好歌
    2018年8月,「唱響我們這四十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2018尋找廣東原創好歌曲徵集活動」正式啟動。該活動將面向全球原創音樂人,尋找徵集唱響改革開放的優秀原創作品,通過音樂作品反映廣東改革開放40年來經歷的滄桑巨變,經濟、文化等方面高速發展,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人民群眾喜樂美滿的生活,並通過網絡集贊、專家評選等方式選出40首優秀作品,在金羊網、優酷、酷狗音樂等網絡平臺進行推廣。
  • 第一集:滄桑巨變 驚豔世界
    「浦東」曾經是一個含義寬泛的地理名詞。通俗地講,就是指與經濟相對繁榮的浦江西岸相對應的浦江東岸。民間流傳: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三十年前的浦東,農田廣袤、房舍低矮,交通不便,是老百姓口中的「爛泥渡」;三十年後的浦東,一躍成為上海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成為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 見證40年|他們與上海文化的故事——張靜嫻(民進)
    為了慶祝改革開放40年,回顧40年來上海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的偉大成就,日前,市委宣傳部基層工作處(統戰處)組織發動宣傳系統各單位,採訪了一批退休的黨外代表人士,他們是群體的縮影、時代的縮影,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宣傳系統老一代黨外人士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感受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上海文化的繁榮發展。
  • 社區裡的「小巷時光隧道」 80餘張老照片講述鐵西70年巨變
    第五套廣播體操 一代人的健身回憶 「大家快看,這是1973年我們在廠裡做廣播體操的照片……」一位觀展的市民說。 68歲的於志貴是這張老照片的提供者,他曾是瀋陽拖拉機製造廠的職工,現在已經退休在家。 「1973年的時候,正好推廣全國第五套廣播體操,那時廠裡除了做廣播體操也沒有別的健身活動。」
  • 時間給出了答案——央媒聚焦深圳經濟特區40年(歷程篇)
    在《央媒聚焦深圳經濟特區40年——歷程篇》裡,從中央媒體記者的視角,回望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建設發展歷程。40年前的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
  • 四十年,羅湖你變了
    每天,我們和這個城區一起醒來習慣了它的光彩奪目仿佛它一直如此閃耀若讓時光倒流四十年你是否還記得它的模樣?一張張照片正如一個個印記記載著羅湖的發展也見證並記錄著深圳經濟特區40年日新月異的變化撫今追昔,鑑往知來歷經歲月更迭國貿大廈、東門步行街、漁民村等一個個地標正在與時俱進見證時代新的發展
  • 南通:跨江向海 再創高質量發展「滄桑巨變」
    2020年11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第一站便來到南通,點讚南通」好通」、滄桑巨變、生活幸福,並提出殷切希望。新發展階段,南通正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勇當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