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誡」天地寬
胡一峰
前幾天,表演藝術家奚美娟在上海戲劇學院2020畢業典禮上分享了自己的班主任、上戲已故教授徐企平在《戲劇導演攻略》一書中關於《演員十誡》的內容。一時間,在網上引起熱議,網友紛紛點讚,不少年輕演員也積極轉發。可見,「十誡」說出了人們的心裡話,也道出了社會對演員乃至表演行業的期望。
綜觀「十誡」,語言平實,文風質樸,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並沒有深奧的理論,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否定短句的運用產生了律令話語自帶的威嚴,如「不要輕易地接受一個劇本」,再如「不要埋怨你的對手,永遠不要埋怨」;警示話語顯示出一針見血的銳利,如「脫下服裝卸完妝以後,不要演戲,不要縱慾,不要把鼻子翹得高高。要時刻留神你的腳下,小心別陷入泥濁,墜落峽谷」;箴言話語則帶有意味深長的雋永,如「導演的話不可不聽,無論他是老是少是大是小。你不可輕信也不可不信。因為你看不見自己。而他正是映照著你的一面鏡子」。
誠然,「十誡」是律令,是警示,也是箴言。它們是表演倫理和表演理論的凝練,彰顯了表演藝術的內在規律,同時又是表演實踐的智慧結晶,走入表演史的千峰萬壑,我們會在表演大師那裡聽到「十誡」的聲聲迴響。比如,京劇大師梅蘭芳向來主張轉益多師,修習各種藝術所長,化用到表演之中。這不正是「十誡」中說的「對於那些似乎與表演不相干的知識,不要以為與我無關而置若罔聞」嗎?「話劇皇帝」石揮、表演藝術家于是之在談及藝術經驗時,十分強調生活的重要性,也正與「十誡」中「要多多地觀察,多多地體驗,時時刻刻觀察生活體驗人」互相印證。演員特別是年輕演員品讀、遵循「十誡」,是向前輩大師的致敬,也是沿著他們開創的道路繼續向藝術高峰攀登。
「十誡」之所以引起廣泛反響,除了自身蘊含的豐富道理,還因為擊中了當下表演行業的痛點。毋庸諱言,一段時間以來,演員中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流量明星」大行其道,流量壓過演技,「念數字」代替說臺詞,面癱式表演,摳圖式表演,以及天價片酬、陰陽合同、涉毒涉黃、江湖習氣、藝德淪喪等,不但激起了輿論批評,也引起了行業自省。特別是不少「老戲骨」出於行業責任心和文化使命感,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不同場合,或語重心長規勸,或義憤填膺地「怒批」,積極推動表演行業澄清風氣,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努力互相呼應,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此次,「十誡」刷屏,可謂正當其時,也必將有助於鞏固和深化表演行業的建設成果。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誡者,戒也。「十誡」也可理解為十條規矩。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規矩。作為行業倫理,規矩集中體現了行業準則和行業道德,也是行業自律的基本準繩。一般而言,規矩具有專業性,包含著一個行業在技能方面的特定要求;也具有倫理性,涵蓋著某個行業處理各種關係的準則,比如「十誡」中不但有演員專業技藝修習的內容,也談到了演員應如何處理與導演、與觀眾、與同行,以及與自我的關係,而這些正是一個演員最基礎的社會關係。規矩往往還有深刻的時代烙印,體現出行業的文化傳統,以及一些約定俗成的要求。因此,對於從業者而言,規矩首先是一種約束,為其言行畫出了不可逾越的紅線。恪守規矩的從業者,才能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從而確立行業意義上的「自我」,否則,名氣再大、流量再多,也是個「外行」,用句通俗的話來說:「不是幹這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規矩」理解為單向度的約束,而應看到,「規矩」也是對從業者的愛護。心有所守、行有所戒的人,才能在專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仍以「十誡」為例,第一條便是「假若別人比你長得漂亮,你不要悲哀不要生氣。因為這不是你的過錯,用不著懲罰你自己,遷怒於他人」,第二條「如果有人比你演得好,你不要洩氣。要看到前面的路很長很長,你要抖擻精神,邁開大步,大膽地往前走,走過他,走過你自己」。毋庸諱言,「顏值」對於演員十分重要,可能沒有哪個行業比表演行業更需要「看臉」。但是,最以超越「顏值」為目的的行業,恰恰又是表演。同樣,做演員常被看作「吃青春飯」,表演行業競爭激烈也是世所公認,然而實力為王的藝壇常青樹也非罕見。這兩「誡」簡練地說明了這些道理,給演員特別是不那麼「漂亮」的演員,樹立了職業信心,指出了發展方向。再如,第三條提醒演員「一兩個壞劇本將抹去你昔日的光輝,玷汙你曾經為之艱辛創造的美好形象」,顯然,這是提醒從業者把藝術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最高最重要的追求。
心中有「誡」天地寬。「十誡」是針對演員而言的,作為一個演員,應該把包括「十誡」在內的表演行業公約準則當作一面鏡子、一把尺子,經常照一照、比一比,缺則補之,錯則改之。「十誡」的意義又超越演員個體。「規矩」的確立和遵守,捍衛的乃是整個行業的尊嚴,提升的是行業的整體影響力、美譽度和吸引力,從而增強所有從業者立身處世的硬氣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