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關公 行鴻運拜關公 結善緣
在舊中國,宗法觀念、綱常倫理滲透於社會道德與生活的一切領域,任何事體都要在「禮」的框範下,分個三六九等。人死之後皆要魂歸泥土葬入墳墓,但因逝者生前的身份地位不一,不僅墓的規模判若霄壤,且在稱謂上也要分出貴賤尊卑。庶民之墓叫墳,王侯之墓日冢,皇帝之墓謂陵,聖人之墓稱林。古時雖有不少先哲賢達被譽為兵聖、書聖、詩聖、畫聖、藥聖、茶聖等等,但墓被稱為「林」者,僅有文聖孔子、武聖關羽。因關公又曾被封諡為帝君,故其墓還能同時以「陵」謂之。
歷代統治者,對修建孔廟向有嚴格規定,文廟只能建矗於縣以上的城鎮。因信仰關公的善男信女多如恆河沙數,這就使得當權者對關廟事極難作出硬性規定。於是,自南陳、隋朝以來,關廟逐年有加,及至明清,關公已是英名婦孺知,廟食盈寰中,香火遍天下。
在遍布神州的大小關廟中,從建造意義及建築規模而言,有四座最為著名。關羽歿後,有「身定當陽,頭枕洛陽,魂歸故裡」之說。孫權以王侯禮葬關羽屍骸於當陽的墓地,後人稱為關陵,當是關,公最早的廟宇之一;曹操葬關羽頭顱於洛陽的墓地,關公成為武聖后便稱為關林,與曲阜的孔林可堪伯仲;運城常平村的關帝家廟,原為武聖故宅,在此建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始建於隋的解州關帝廟,是歷代皇家及大臣朝拜關公的聖地,經宋明清三朝不斷擴建,其廟宇之軒昂,殿閣之雄偉,文物之珍貴,為海內外關廟之最,享有「武廟之祖」的稱譽。
打開清《京師乾隆圖志》,我們會驚訝地看到,那畫有關帝廟的標誌密密匝匝,觸目皆是。當時僅城內專祭武聖和主祀關帝的廟宇就有116座,加上京郊的關廟,不下二百餘數。富麗堂皇、飛簷點金的紫禁城,是皇帝后妃、龍子龍孫居住的場所,斯時竟也設關廟四座。在這紅牆禁地,身披綠袍、正襟危坐、左手捋美髯、右手持《春秋》的關帝雕像,以其凜不可犯之姿,更平添了大內中的威嚴。曾被稱為「中國第一園」的圓明園,雲飄碧空,綠溢幽徑,亭軒錯落,迴廊曲折,假山疊翠,竹篁搖蔭,噴泉濺珠,湖波瀲灩……但在這樣一座中西合璧、本是皇帝休閒的園林內,竟也建有六座關廟。這說明皇帝即使在遊也豫也之時,亦不敢輕慢關公,以祈武聖佑其國祚……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出,昔年京華春秋兩度大祭關聖時,從二百餘座關廟中飄出的那一縷縷紫煙,會將京都的天幕濡染得朦朦朧朧,冥冥淡淡,那些真正信奉關聖信徒們的心靈,當會被那紫煙馱著、舉著,悠悠忽忽地飄進他們夢寐以求的天宮瑤池……
斯時,京都這般尊關,泱泱神州,處處也復如斯。《承德故關帝廟碑文》中記日:「關帝廟祀遍天下,各直、省、府、州、縣,建祠設像,守土官吏歲時展謁,典禮視文廟。」此係指官方尊關,而大量地方史志無不佐證,明清時的中國,不論是漢文化圈內還是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不論是山陬溪畔,還是天涯海角,凡是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幾乎村村寨寨都立有關廟。《天山客話》中載:「塞外雖二三家,必有關帝廟。」
如果說一座大的關帝廟就構成了一個小的信仰圈,那麼星羅棋布於全球的關廟,則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疏而不漏的關公信仰網絡。
來源:《東方之神》
作者:李存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
求關帝靈籤請回覆:抽籤
緣分,或許就在〖好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