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宜川,199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員,獲電影(文學)碩士,並分配至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室工作,曾任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14年1月起任《當代電影》雜誌社社長、主編,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指導研究方向為「影視創作及理論」。曾執導電影《花與棋》、電視劇《關東英雄》等,編寫電影劇本《微笑》、電視劇本《鐵血青春》等,創作小說《感覺》、《鬼話》等,著有《中國戰爭電影史》一書以及《強盜片的敘事模式》等論文和《沒有打鬥的打鬥》等譯文。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當代電影》雜誌社社長、主編 皇甫宜川
近期,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電影藝術雜誌社承辦的《半條棉被》觀摩研討會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召開。會議圍繞電影本身、創作過程及宣發工作進行深入讀解研討。
參會嘉賓皇甫宜川教授從影片共鳴,影片寓意與角色塑造三個角度將《半條棉被》內核進行了生動的闡述。
皇甫宜川:
小題材大情懷、小角色演小人物,風格很質樸,反思了當下的創作,跟國外好萊塢電影相比,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這是一個既悲壯又溫暖的故事,它既是紅色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我覺得《半條棉被》為相關題材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如何將無數紅色故事進行很好的藝術創作和傳播,如何讓紅色精神內核與價值被今天的觀眾所接受,這部影片做了很多的探索。讓紅色題材電影與當代青年形成共情,讓廣大青年能夠理解和認識革命歷史和中國電影發展的路徑,這些方面影片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思考,我想談三點簡單的感受。
.
01
「小故事 大情懷」
《半條棉被》是小故事大情懷,既是對革命歷史和人物充滿激情的藝術表達,也具有很好的當代性,當代性和現實意義是這個影片和觀眾的共鳴點。
這樣的故事表現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必然性,不是用直白的語言說出來,而是自然而然的體會,更傳達出了民族、國家、共產黨軍隊和人民這樣一種共同命運感,生死與共的感覺,正是因為有這種共同命運才會產生情感的故事,否則這個故事出不來,很多東西就匆匆一過。
02
「藝術寓意」
至少有這麼幾個層面的藝術寓意在裡面:
影片中的「棉被」是個人情感的寄託,軍民共同命運的象徵,把棉被分兩半,給你一半,棉被一再出現,這種共同命運給棉被賦予了很深的立意。
也是犧牲的象徵,最後女主角中槍以後,女配角揮著棉被引開了敵人,想讓中槍的女主角活下來,這是犧牲精神的一種體現。
文化傳播文化的象徵,故事裡對婦女解放纏腳等這樣一些文化的傳播更具有強大的意義,這個影片裡表現得很好,不僅是棉被這樣一個物體,棉被這樣一種非常好的藝術闡釋給這個影片增加了非常豐富的點,如果我們再去看這個影片的話,通過這樣一個棉被表達了很多既悲壯又溫暖的東西。
03
「角色塑造」
女主角的塑造真的很勇敢,淚點很豐滿,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女主角的這雙眼睛非常好的表達了她心裡的變化路徑,她非常沉靜,臺詞很少,最多的一次講話就是開會與大家討論,其他時候很少說話,很安靜,但是眼神裡透露出了她的變化,開始想找到丈夫,因為她懷孕了,最後犧牲,女演員這雙眼睛確實非常獨特,這個女主角有可能成為銀幕上女紅軍非常獨特的形象。
電影《半條棉被》由瀟湘電影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中央黨校出版集團等單位出品。
該片此前先行在湖南地區上映,並被列為「光影鑄魂」電影黨課活動的重點影片予以推薦。
12月2日,《半條棉被》在中國電影家協會舉辦了專家觀摩研討會,數十位電影和文藝界專家、學者參與研討和座談。
12月4日,《半條棉被》在中央黨校舉辦了全國首映禮,數百位來自湖南省和中央黨校的領導、黨校老師、學員和媒體界人士出席,中央黨校副校長謝春濤同志對影片給予高度評價。
電影《半條棉被》現已全國上映!
轉自:瀟湘電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