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半條棉被》由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而成。
故事發生在1934年紅軍長徵的最早時期,其中一支小分隊路過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有三名女紅兵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裡,臨走之前剪開僅有的一條被子,留下了半條棉被給徐解秀家禦寒。
圖片來源於豆瓣
這部電影以紅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長徵精神為主題,
用充滿詩意的電影語言還原了紅軍長徵的艱苦環境,
譜寫了以董秀云為首的革命女性讚歌,
通過細節鏡頭表現了紅軍與百姓質樸深厚的革命情誼。
影片開場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暗示電影的主題。
其中槍彈等軍隊用品代表著革命,棉被則代表著人性,泥地上的槍彈、軍隊醫藥包和棉被上的花鳥繡花的特寫鏡頭交代出全片的重要元素,暗示殘酷戰爭環境中的人性溫暖。
典型的時代符號是這部影片重要的視覺元素,通過特殊的時代符號的使用來構建當時的革命場景。
灰藍色軍服與五角星軍帽,四處刷著「抗日救國」等標語的街道、大部隊轉移時合唱的紅色歌謠《十送紅軍》、當時的通行貨幣袁大頭、貼在村口牆上的文告《出路在哪裡》等等。
這些都是具有時代象徵意義的符號,這些符號融入到故事的發展之中,表徵了影片的歷史意義,增添了影片的歷史感和真實感,更加凸顯出了紅軍長徵的革命主題。
圖片來源於豆瓣
故事的主場景是在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影片用大量的遠景鏡頭和全景鏡頭來展現當地山水依傍的自然環境,通過山地、田野、樹林、河流、具有少數民族異域特色的建築等鏡頭營造出村莊悠遠自然意境。
此外,影片中大量下雨的鏡頭不僅還原了當地的氣候,同時也烘託了當時動亂的背景,這些自然景象的視覺呈現使得影片帶有詩意的紀實風格。
圖片來源於豆瓣
影片交織書寫了長徵途中的軍民群像與革命女性個像,塑造了董秀雲、廖小湘和王秋蘭三個思想解放的革命女性,展現了她們在大時代下的成長蛻變歷程,塑造了融合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剛柔並濟的革命女性形象。
董秀雲在與丈夫賭氣的情況之下參軍,後來成為紅軍衛生部野戰醫院擔架排排長,形象也由原本柔美的女性形象轉變成了剛柔並濟的革命女性形象。
在醫院遭到敵軍摧毀之後,從一開始出於私心(找到自己的丈夫)尋找大部隊到最後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加入到前線,董秀雲的內心發生了由小我向大我的轉變,展現了一個有情有義、勇敢無畏的革命女英雄。
原本裹腳的村民徐解秀在女紅軍的思想影響下解放了自己的雙腳,自由地踏在廣袤的山地上,影片用詩意影像譜寫了一篇女性讚歌。
影片通過多處細節描寫來表現紅軍與村民之間純樸深厚的情誼。
影片中最核心的片段則是董秀雲等三個女紅軍留宿在當地村民徐解秀家裡,像親人一樣互相幫助的場景,董秀雲離開之前剪掉自己的婚被並將半條棉被留給在艱苦條件下養育孩子的徐解秀,流露出軍民之間互相取暖的真實情感。
細節的展現為該片宏大主題的平民化表達注入了動人的力量。
諸如董秀雲在泥土中找到可以食用的糧食後從口袋中掏出銅幣放在旁邊、受到村民的接濟後主動給村民寫欠條,徐解秀給三個陌生女紅兵遞家門鑰匙收留她們,董秀雲在隊伍裡籌錢幫助村民修繕房屋,紅軍離開村子前村民紛紛遞上自家僅有的糧食,以及村民們去祠堂為紅軍祈福等等,這些細節折射了革命背景下人性善的光輝。
圖片來源於豆瓣
電影《半條棉被》以紅軍給村民送棉被這個小的切口來展現革命年代的軍民關係,用平實的電影語言還原了紅軍長徵的歷史場景,表達出長徵精神的內核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無疑是長徵題材電影的新篇章、新開拓。
作者|方雅軒
編輯|肖洋
作者簡介:
方雅軒,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方向為影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