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條棉被》:小題材大情懷的紅色記憶

2021-02-08 電影藝術雜誌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電影藝術雜誌社承辦的電影《半條棉被》研討會於12月2日在京舉行。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萬伯翱,解放軍原總裝備部後勤部原副政委羅箭少將,中國文聯原副書記、副主席李準、仲呈祥,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等專家學者以及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南省電影局局長劉學,瀟湘電影集團副總經理歐陽翀,《半條棉被》編劇導演孟奇等出席了研討會。與會嘉賓就電影《半條棉被》的故事原型、電影語言和敘事創新以及紅色題材創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劉學指出,湖南電影的每一步發展、推出的每一部電影作品,都包含著各位專家和領導對湖南電影的關心和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軍長徵途中「半條被子」的故事念念不忘,多次深情講述,且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首站就選在「半條被子」的故事發生地——沙洲村,考察時總書記指出:「『半條被子』的故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本色,今天我們重溫這個故事,仍然備受感動。」湖南作為「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用電影講好這個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電影《半條棉被》根據長徵時期三位女紅軍借宿沙洲村的真實故事改編,以女紅軍戰士和沙洲村民徐解秀相遇相知相惜的故事為主線,深刻展示了黨和軍隊與人民生死與共的情懷,揭示了共產黨哪怕自己只有一條被子也要把半條送給老百姓的境界。影片敘事流暢、深情動人、富有藝術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意義。9月4日在湖南公映後得到了領導專家學者和觀眾的充分肯定,成為湖南省「光影鑄魂」黨課活動的推薦片目。

湖南省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紅色文化與古色文化相得益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映成趣,湖南省電影生產的龍頭企業瀟湘電影集團是大型國有文化企業,數十年一直紮根瀟湘文化沃土,在新時代電影新徵程上依舊砥礪前行,為中國電影發展貢獻湖南力量,因此懇請各位領導專家對湖南電影工作提出寶貴意見,給予更多的關心指導和支持。


歐陽翀簡單介紹了瀟湘電影集團成立62年來的創作情況,並對《半條棉被》的創作淵源和故事原型予以介紹。影片根據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講述的「半條棉被」的故事改編而成,劇本籌備了一年多的時間,拍攝過程歷時半年,最終於2019年完成。影片9月4日在湖南首映,9月16日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進行考察,有幸將影片的片花呈現給總書記,總書記觀賞後再次強調:「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基於此指示,影片在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電影局、省委組織部各個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瀟影集團進行全體動員,組織了近100人的發行隊伍進行宣傳和營銷,並準備在12月7日進行全國發行放映,希望通過對影片的深耕細作和經驗汲取,能夠堅守電影的核心主業,全力推出更多優秀的主流電影,為湖南省的文化強省建設貢獻瀟影的力量。


孟奇分享了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他坦言,得知影片在湖南的放映情況並看到觀眾的觀影狀態時,感覺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對影片最後的完成度表示滿意。同時,希望會議的與會嘉賓能夠給影片更多的建議,也希望影片《半條棉被》能夠普及大眾、走得更加長遠、讓更多人看到。


張宏表示,瀟湘電影製片廠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一步一個腳印拍出了很多動人的作品,值得敬佩。第一是影片《半條棉被》的政治意義,其拍攝緣起於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講述的故事,長徵是播種機,長徵的精神就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就是紅軍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濃縮和精華。影片傳達了共產黨人的信念,如果這個紅軍女戰士和她的丈夫沒有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就不可能有「半條棉被」的故事。第二是時代意義,當下如何拿出好的精神食糧給孩子,這部影片給出了答案,總書記所講的「文化自信」和「四大考驗」中也談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四大考驗」中最重要的一條考驗就是脫離群眾,這部影片恰恰反映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係,即只要黨和紅軍不離開群眾,我們就能保持前進的動力和戰勝困難的決心。第三是藝術意義,這部影片最重要的四個字即「以情感人」,這種情包含了對黨的感情、對人民的感情、對戰友的感情和對愛人的感情,影片將這四種感情全部融合起來,非常豐滿。最後,如果影片能夠把對次要人物的刻畫用墨更多一些,會更加成功。


李準表示,在觀賞影片時想到了三個關鍵點。首先是《共產黨宣言》,共產黨人奮鬥的目標就是以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為轉移的,這部影片證明了這句話,即有一條被子也要剪半條給老百姓,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轉移。其次是歐洲空想社會主義所說的,「婦女解放的程度就是社會解放的程度」。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新中國建立過程中有兩大任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人民解放中婦女的解放是很重要的部分。董秀雲作為一個女紅軍,體現了一種自主意識對父權的克服,影片中對纏腳的細節,呈現得非常精彩,最後董秀雲走了,徐解秀把裹腳布解開了,從婦女解放的角度謳歌了共產黨人追求人民解放的目標。最後是信仰。沒有犧牲的信仰是不堅定的,影片最後的犧牲,是共產黨人為老百姓的犧牲,為人民解放和民族復興、民族獨立的犧牲,也是人生最高的意義。但總結來說,影片也有不足之處,在觀念和藝術表達手法上偏於傳統,情節有些鬆散,在幾個對信仰的拷問中還有些封閉性,如果思維能夠更發散一些,會更加出色。


仲呈祥認為,影片是新時代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的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之後,同題材的藝術創作還有國家京劇院的《半條棉被》等,這部電影在表現這一題材時,按照電影的審美優勢和創作規律,達到了相當的藝術水準,是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同時也是一部培根鑄魂的電影,即培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根,這種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其次,瀟湘電影製片廠對主旋律題材和紅色文化題材創作的堅持是讓人敬佩的,是一條電影創作的正路,要大力支持這樣的創作方向,繼承發揚紅色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正能量。不要像過去那樣以單項思維,簡單化的呈現政治立場,一定要把人當做審美的整體對象,辯證全面地進行把握。當然,影片也有一些不足,在結構方面有些鬆散,群像人物的塑造還有所欠缺,如果能夠進一步挖掘,影片會更加完整。


袁新文從影片的風格、人物和藝術表現三個方面影片進行讀解,認為《半條棉被》是典型的「小正大」的風格,即故事很小,情節很小,但主題很重大,思想內涵非常正向,充滿了正能量,是主旋律電影中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作品。之前作品中對於此類題材的表達都是以片段式呈現的,內容含量與一部電影的時長是不可比的。整部影片的完成度很高,故事豐滿、人物立體,特別是董秀雲這個形象,她從農村的女子成長為紅軍優秀的戰士和幹部,在關鍵時刻表現了共產黨人樂於奉獻的品格,是共產黨人的典型代表,這一突出的兩點把握得很準確。其次影片運用了很多藝術手法,通過回憶、講述,將董秀雲自己的故事呈現給觀眾,拓展了敘事空間,讓故事更有觀察性。除此之外,影片的人物關係處理得非常豐富,通過徐解秀的思想變化、行為變化來反襯紅軍的工作、紅軍的情感、紅軍的初心,這一層關係把握得非常好。最後,影片在此基礎上仍顯不足的是,配角的形象,如廖小湘、王秋蘭等,還是表現得不夠豐滿,對幾個戰士的刻畫也稍顯薄弱,如果能夠處理好這個問題,片子的質量和水準會更高。

胡智鋒指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探訪《半條棉被》的發生地,這個故事也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影片給我們的啟示是主旋律電影特別值得借鑑的經驗,電影在創作上有幾個關鍵的結合。首先是小與大的結合,即小人物、小題材如何與大時代、大環境、大歷史結合起來,導演把小故事、小場景放在紅軍解放天下窮苦人的大歷史當中,呈現出一種大氣魄、大情懷和大目標;第二是正與反的結合,即國民黨僱傭軍從與普通老百姓的對立到最後受到感染加入革命隊伍,通過反面狀態的人物和故事,把正確襯託得更加正確;第三是情與理的結合,通過徐解秀和董秀雲的對話、紅軍和俘虜之間的對話、丈夫和妻子之間的對話,將夫妻情、戰友情、母子情等多種情感交匯在一起,獲得了強有力的感染力。最後,胡智鋒認為,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中極其重要的構成,影片在這一方面的比重稍顯單薄,需要再適當加大。因為紅色革命文化不僅僅是一個政治的含義,也是中華民族在艱難坎坷的歷程中,勇氣、創新和意志力的體現,因此也具有文化意義,是當代中國文化構建中支撐文化價值和文化創造力的重要來源,如果能夠在影片中適當加大對紅色革命文化的彰顯,會更加出色。


康偉認為,影片可以用四個字「小題大做」來概括,即從一個小題材呈現為一個大氣的作品。第一,影片立意的意向化。中文片名《半條棉被》和英文片名「heart for heart」,形成了一組很有意思的對照,中文片名直接指向歷史事件本身的物品,英文片名「以心換心」恰恰又是本片的立意之所在,通過《半條棉被》的物質性名稱指向了意向化的高遠立意,表達了共產黨的心和老百姓的心是相連的,人民群眾以自己的力量支撐著共產黨走向成功。第二是散文化的風格。影片極大拓展了時間和空間的呈現,通過蒙太奇的手法以及時間和空間的轉換,接入了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歷史背景、情感空間和心理空間,從而使影片的表現力進一步增強,畫面唯美,表達到位。第三是表達的藝術化。從導演、調度、光影、鏡頭,既有細節的描摹也有全局的感受。第四是形象的典型化。體現在兩個人物身上,董秀雲和徐解秀。董秀雲成長的經歷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女性隨著共產黨一同成長進步的歷程;徐解秀則體現了她從情感到理念再到信仰的轉變,也是在那個大時代中,無數農村女性轉變的典型代表。但影片在最後的部分,即站在山坡上眺望遠方,然後突然就結束了,感覺有一些突兀,如果有明確的交代或技術處理,如人物的臉由年輕慢慢變老,再推出字幕,可能會更順暢一些。


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著名紅色散文作家,萬裡長子

萬博翱

 萬博翱指出,《半條棉被》的英文片名「heart for heart」,翻譯成心連心、心換心其實都可以,實際就是共產黨和群眾心連心,共產黨和人民是水和魚的關係,誰都離不開誰。《半條棉被》是戰爭片,但相比起成熟的戰爭片類型,影片的內核相對鬆散,仍舊有一些差距。愛國情懷並非是把愛國主義掛在嘴上,如《拯救大兵瑞恩》,影片從頭至尾並未提到愛國的口號,但是全片都在表現愛國主義,雖然現在孟導現在也積累了一定的創作經驗,影片也呈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但還是要繼續努力。


解放軍原總裝備部後勤部副政委、少將

羅瑞卿長子    羅箭

羅箭對與會專家對電影的解讀表示認同。他回憶,小時候看《槐樹莊》,看得熱血沸騰,《半條棉被》也有這種風格,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影片通過小故事體現出大道理,實屬不易,年輕導演對這種歷史題材感興趣,並願意拍攝這類影片是很不容易的。戰爭片的大場面固然好看,但大部分革命前輩和先烈同時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慾和犯錯誤的時候,不能把他們表現得不食人間煙火,影片中的演員演得非常好,不追求明星大腕,而是靠故事和情節取勝。影片的拍攝手法也表現得非常樸實,不像現在的電影,為了表現英雄氣概,英雄人物在機槍掃射中,中多少槍都不會倒下。《半條棉被》相比較起來,沒有用這些花哨的炫技技巧,手法非常樸實。好萊塢的戰爭片固然好看,但仔細分析,這些影片都是有政治目的的,是美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手段,影片中的正面角色全是美國的,以前的反面惡魔則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的電影不能這樣,中國影片要引導年輕人,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想呼籲中國電影的創作,要更多地為我們的孩子和未來,提供更多正面的精神食糧。回到《半條棉被》中,中國的電影都希望有一個圓滿的結尾,但是紅軍長徵本身就是一種悲壯的圓滿,太多的犧牲促成了這次勝利,影片如果能夠多表現一下這種悲壯感,會更加震撼。


秦振貴表示,影片的前期策劃和創作過程自己都有參與,影片首先是對前輩的致敬,包括董秀雲、徐解秀等女戰士,她們為革命火種的延續獻出的除了青春還有熱血。瀟湘集團是紅色基因的團體,在革命戰爭年代,湖南人貢獻了很多英烈,這種犧牲是怎麼書寫都不為過的,瀟湘集團拍了很多優秀的電影,現在面對市場的衝擊,瀟湘電影集團一直在堅守,試圖在紅色主旋律和市場創作中探索新的路徑,在此向湖南瀟湘集團和影片的創作團隊致敬。其次是責任。前輩們有很多紅色故事,《半條棉被》的切入角度非常好,影片把前輩們的故事娓娓道來,點燃了整個題材,這是一種責任,創作者需要把這些故事挖掘出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並傳承下去。但任何藝術都是遺憾的藝術,如果在服裝、道具、美術方面做得更精細一些,更有時間去打磨,或許能夠更好地提升觀眾對影片的代入感。


周由強表示,作為比較年輕的黨史研究者,對影片的故事原型已經耳熟能詳。影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完成度很高。影片首先講清楚了故事的思想邏輯,回答了當下共產黨人要追問的事情,即「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其次,影片講清楚了主人公的情感邏輯,這裡的情感涉及到愛情、戰友情、親情、老百姓和紅軍的魚水之情,既有初心、使命,也有依靠、擔當。影片講清楚了故事的邏輯,敘事邏輯是清晰的,而且有力量和感染力,儘管有強烈的悲劇色彩,但初心使命與現實距離之間的邏輯非常清晰。最後,影片以開放式的結局,給予觀眾思考,讓主旋律影片在人性刻畫方面更加深刻,把共產黨人還原成了真正的、有信仰、有組織的群體。影片的故事原型非常簡單,影片單用90分鐘的容量去講這個故事是非常不易的,其實有些情節可以適當削減一些,著力突出這個故事對黨員的教育和對初心使命的體現會更有價值。


陳先義認為,湖南瀟湘電影製片廠這幾年來的創作已經成為一種現象,都是從小處開口,反映重大的主題。《半條棉被》是能夠感動人的影片,體現了重大的思想主題,書寫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與人民魚水相融般的關係。電影的情節和畫面非常講究,情節方面,百姓的房子被燒了,紅軍每個人湊錢給老百姓修房子,紅軍要走的時候,老百姓把自己的雞蛋、紅薯和臘肉都給紅軍,這些都很打動人心。同時,演員的服飾等,都非常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體現出小人物大情感,小故事大題材的劇作特色。如果能在整體的敘事結構上更為緊湊一些,或許會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



皇甫宜川指出,對羅箭將軍的發言非常認同,並表示自己也很喜歡這部電影,影片是一個既悲壯又溫暖的故事,既是紅色故事,也是中國故事,為相關題材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如何將無數的紅色故事進行藝術創作和傳播,如何讓紅色的精神內核以及精神價值被今天的觀眾所接受,做出探索。首先,影片以小故事大情懷的方式,對革命歷史人物呈現了充滿激情的藝術表達,具有當代性,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思考。其次,影片對棉被進行了非常豐富的藝術闡釋,賦予了棉被作為個人情感的寄託、軍民共同命運的象徵以及共產黨人犧牲精神的意義,既悲壯又溫暖。除此之外,女主角的塑造很豐滿,表演也很到位,她的眼神裡透露出了她的變化,是非常獨特的。最後提一點建議。影片可能過於表現女主角,有時候把女性放在旁邊或許更具力量,而且,偶爾幾個鏡頭中,女主角的化妝還是過於漂亮,應該更加樸實一些。


李春利對影片《半條棉被》表示喜愛,同時認為,瀟湘電影製片集團對主旋律影片和紅色題材的拍攝已經駕輕就熟。影片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尋找和發現,一個女紅軍對丈夫的尋找以及從個人的訴求到為人民而戰的過程,通過一路悲歌,血與淚的交織歷程中,她尋找到了信仰的力量。影片的題材選擇很有意義,沒有使用常規的勝仗模式來書寫英雄的神勇與威武,而是以悲壯與慘烈,書寫中國革命漫長之路,通過女主的眼睛和驚恐的表情,展現了一場場慘烈戰爭之後的屍橫遍野。這其中也有尋找和發現,即尋找是什麼支撐他們從血雨腥風中走來,尋找紅軍與百姓之間的魚水深情,被子的寓意用得非常好,半條被子把共產黨人和百姓之間的情感闡述得非常清晰,老百姓才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保障。除此之外,尋找和發現也是尋找到類型化的表達,影片也在自覺地遵循類型化的表達方式,在語言、情感和歷史還原上都是非常電影化的表達,集中了類型片的優勢,非常值得稱道。除此之外也有一點不足,可能是因為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以及對團圓和美滿的期待,影片的結局中,另外半條被子的故事如果能夠被延展、被寄予更多時代的意義或許會更為感人。


高小立認為,影片有革命的初心,有立得起來的人物,有戰爭片的美學特徵,也有老百姓對紅軍無限的思念。影片通過半條被子闡釋了共產黨與人民之間的關係是具有創新意義的。其次是董秀雲這個人物,電影以女性視角進行敘事,以兩個不同的女性形象形成對比和差距,闡述了革命隊伍、紅軍隊伍裡對人成長的巨大作用。最後,影片具有戰爭片美學的特徵,包括前面對戰爭的鋪墊,後面對大部隊掩護的小分隊與國民黨軍隊作戰的情節,都拍得非常好,有現代戰爭片的氣質。但總體來說,影片還是有些鬆散,因為這個題材確實很難拍攝,真實的故事相對簡單,以這個故事作為原型來拍電影,想要實現完全的劇情化和藝術化,確實有些困難。


譚政認為,第一是影片視角獨特,之前已經很多正面講述紅軍長徵的影片,如《長徵》《血戰湘江》等,《半條棉被》則是通過掉隊的小分隊講述紅軍長徵中的故事,是對紅軍長徵敘事的有益和必要補充。第二,影片的細節和節奏掌控得當,節奏控制得當才能吸引觀眾跟著故事走,而細節的處理,比如剪刀,前後呼應能看出導演的用心,此外小腳、童養媳等當時的一些民間陋習元素也使故事變得更為豐滿。第三是紀實化的呈現與抒情的融合,影片對音樂的使用比較大膽,大面積地鋪陳,幫助影像大力地渲染情緒渲染,而在一些關鍵場景又是安靜的影像,紀實化呈現與抒情的嵌入融合不錯。第四是影片結尾的悲情鋪呈與宏大敘事融合得還可以,小分隊與漫山遍野的敵軍正面激戰,充滿悲情與悲壯,但在情感上達到了與英雄的情感共鳴。最終迎來大部隊把敵軍消滅,呈現出悲情鋪陳與宏大敘事的融合,但是如果大部隊的出現處理得虛化一些,可能會讓影片的整體的敘事結構更完整。


會議最後,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湖南省電影局局長劉學對此次會議進行總結並致以感謝,認為這次研討會既是對這部電影的一次研討,也是一次非常生動的極具教育意義的學術探討,會議對湖南的電影工作和《半條棉被》給予了肯定和讚揚,同時也對影片以及湖南後續的電影創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對湖南做好下一步的電影工作、推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大有裨益。希望在今後的創作中繼續請各位專家和領導嘉賓支持與指導,合力促進電影繁榮,為中國文藝更好地貢獻湖南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皇甫宜川:《半條棉被》是紅色的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
    皇甫宜川: 小題材大情懷、小角色演小人物,風格很質樸,反思了當下的創作,跟國外好萊塢電影相比,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這是一個既悲壯又溫暖的故事
  • 電影《半條棉被》正式上映「半條棉被」見證軍民魚水情
    三湘都市報記者 袁雋永 一條棉被,剪成兩半,見證著深厚的軍民魚水情。9月4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主辦,瀟湘電影集團承辦,講述長徵溫暖往事的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舉行,作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影片,《半條棉被》已被列為2020年湖南省「光影鑄魂」電影黨課的推薦片目,即日起將在各大院線公映。
  • 為何《半條棉被》值得期待?
    9月4日,《半條棉被》舉行了湖南地區首映式,目前正在登陸湖南市場,作為紅色主旋律影片,和湖南「光影鑄魂」電影黨課重點推薦片目,《半條棉被》立即贏得了觀眾好評如潮,贏得市場好口碑。有相當多的觀眾在觀影現場落淚。
  • 中心組織觀看紅色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半條棉被》
    9月18日,中心組織機關、城區及雙清管理部全體黨員幹部集中觀看紅色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半條棉被》,會後各支部為單位開展討論,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電影《半條棉被》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實行戰略轉移。一次又一次的突圍當中,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紅軍女戰士董秀雲把自己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給徐解秀留下。
  • 電影《半條棉被》全國首映禮舉行
    12月4日晚,為迎接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電影《半條棉被》全國首映禮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大禮堂隆重舉行。電影《半條棉被》影片通過光影藝術再現三位女紅軍和徐解秀因被子結下的情誼,傳遞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心心相連的魚水深情,表達了共產黨始終依靠群眾、始終為了群眾的初心和使命。
  • 《半條棉被》在電影中傳承紅色革命文化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3日電 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瀟湘電影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中央黨校等單位出品的電影《半條棉被》在全國公映。近日,電影《半條棉被》在中國電影家協會舉辦了觀摩研討會,與會專家就該部影片的藝術創作、思想內涵、創作背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據悉,該部影片的創作背景源自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撤出中央蘇區。
  • 電影《半條棉被》:魚水深情穿越時空
    9月4日,這首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歌曲《十送紅軍》在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現場響起。作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其所飽含的軍民魚水深情,此刻更加動人心魄,參加首映式的觀眾沉醉在劇情和動人旋律中,久久不願退場。 首映式之後,電影《半條棉被》已在湖南各大院線公映。
  • 影評 | 半條棉被,一心為民
    》是一部紅色革命主題影片,根據汝城縣沙洲村「半條棉被」真實事件改編,表達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這部電影採取寫實的敘事策略,以一種客觀的多重敘事結構,通過不同的敘事視角轉換,讓觀眾在感動中思考半條棉被在當下的意義。
  • 《半條棉被》電影黨課,株洲在行動
    由瀟影集團領銜出品,湖南省「光影鑄魂」電影黨課重點推薦影片《半條棉被》上映以來,株洲市委宣傳部、株洲市委辦、株洲市老乾局、株洲市人大常委、株洲市紀委監委、株洲市團委、株洲市總工會、株洲市教育局、株洲市團委、株洲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株洲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慄雨街道各社區、文家衝社區、嵩山市場監督管理所、嵩山街道辦事處、中國移動城北分公司、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煤田建築有限公司、株洲市實驗中學等多家單位紛紛走進影院組織觀看電影《半條棉被》,重溫艱苦長徵歲月裡的紅色記憶
  • 解讀電影《半條棉被》:老百姓用真情與感恩託舉的紅色電影(二)!
    9月4日,好消息傳來:《半條棉被》在湖南地區上映。此後,劇組送戲下鄉,在沙洲村進行了多次免費公映,回報沙洲村。 羅滿才在沙洲村的廣場上第一次看了電影《半條棉被》,激動得無以復加。在觀影的時候就掉了幾次眼淚,看完深受感動,他評價這部電影的「教育意義非常大」。他稱自己能有幸參演電影,哪怕只是當了個群眾演員,只有幾個鏡頭,有的還是背影,也值了!
  • 「文藝湘軍進行曲」電影《半條棉被》:魚水深情穿越時空
    9月4日,這首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歌曲《十送紅軍》在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現場響起。作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其所飽含的軍民魚水深情,此刻更加動人心魄,參加首映式的觀眾沉醉在劇情和動人旋律中,久久不願退場。首映式之後,電影《半條棉被》已在湖南各大院線公映。
  • 影評 | 電影《半條棉被》:個體與群像交織的紅色史詩書寫
    電影《半條棉被》由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1934年紅軍長徵的最早時期,其中一支小分隊路過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有三名女紅兵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裡,臨走之前剪開僅有的一條被子,留下了半條棉被給徐解秀家禦寒。
  • 傳播紅色電影的院線擔當 瀟湘院線及駐湘各院線積極宣發《半條棉被》
    (國慶節前一天,電影《半條棉被》湖南省票房突破500萬,為祖國華誕獻上紅色賀禮。)圖片均由通訊員提供)星辰在線10月13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鄒培嬰)由瀟湘電影集團領銜出品的紅色電影《半條棉被》自9月4日在湖南省上映以來,憑藉著真摯的情感、堅定的初心,打動了老、中、青、少各年齡層的觀眾,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據星辰全媒體記者了解,國慶節前一天,電影《半條棉被》湖南省票房突破500萬,為祖國華誕獻上紅色賀禮。
  • 解讀電影《半條棉被》:老百姓用真情與感恩託舉的紅色電影(二)
    老百姓用真情與感恩託舉的紅色電影解讀紅色主題電影《半條棉被》朱勇剛和羅滿財都是沙洲村人,開機儀式當天,他們一同報名參加《半條棉被》的演出,並順利當上了群眾演員。朱勇剛跟了劇組14天,既演過老百姓,也演過紅軍戰士,親手摸到了劇組的「寶貝」道具機關槍,還和導演孟奇混了個臉熟。
  • 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在長沙舉辦
    新湖南客戶端9月4日訊(記者 朱玉文)今天,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主辦,瀟湘電影集團承辦的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在長沙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情講起「半條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
  • 《半條棉被》上映 再現長徵苦難輝煌、軍民魚水情深
    紅網時刻9月4日訊(記者 胡弋)9月4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主辦,瀟湘電影集團承辦的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在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電影《半條棉被》由孟奇編劇、執導,童蕾、陶慧、劉暢、陳衍利、葉新宇、孫亮聯袂出演,該片以紅軍長徵為歷史背景,以三個女紅軍戰士和沙洲村民徐解秀之間的故事為主線,生動描述了紅軍長徵的苦難輝煌,深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懷。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情講述了一段關於「半條棉被」的溫暖往事。
  • 康偉談《半條棉被》:主流電影的藝術性塑造
    近期,電影《半條棉被》觀摩研討會在中國電影家協會成功舉行,來自電影界、評論界和高校等眾多專家、學者與電影主創人員觀看了影片並對電影《半條棉被》的現實意義、電影創作等角度進行了研討分析,一致認可了這部彰揚正能量影片的藝術水準,展現出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文化特色和自信。
  • @長沙影迷 「光影鑄魂」電影黨課新片推薦——《半條棉被》9月4日...
    8月31日,星辰全媒體記者從瀟湘院線獲悉,「光影鑄魂」電影黨課推薦新片——《半條棉被》將於9月4日上映,五大看點鎖定紅色主題教育!  真實故事,真情動人  《半條棉被》是湖南省「光影鑄魂」電影黨課活動推薦片目中唯二的新上映影片,也是其中少有的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長徵隊伍中,女紅軍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群體。她們人數很少,(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出發時,只有30名女同志隨軍參加),身上有著妻子、母親、女兒等多個身份,參加長徵,往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艱辛。  《半條棉被》罕見地把鏡頭對準了這一群人。
  • 「湘觀影」又上新了,《半條棉被》湖南首映
    4號,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在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湖南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馮毅,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周農,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吳桂英等省領導出席首映式。
  • 電影《半條棉被》在湖南首映 講述黨和人民魚水情深
    9月4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主辦,瀟湘電影集團承辦的電影《半條棉被80多年前,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