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近期,電影《半條棉被》觀摩研討會在中國電影家協會成功舉行,來自電影界、評論界和高校等眾多專家、學者與電影主創人員觀看了影片並對電影《半條棉被》的現實意義、電影創作等角度進行了研討分析,一致認可了這部彰揚正能量影片的藝術水準,展現出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文化特色和自信。
影片充分體現了共產黨軍隊這一群體所具有的樸素深厚的人民情懷、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和攻堅克難的頑強意志,特別是針對當下深入理解「軍民魚水情」的重要思想,《半條棉被》是一個生動而富有歷史厚重感的的完美詮釋。是共產黨軍隊革命奮鬥歷程的鮮活寫照。
會上,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對此表示十分感慨,並且對於電影本身衍生的周邊文化很多,基於電影作品本身,他對從四個方面將電影特徵總結,並結合實例進行了電影內容與形式的細節分析,透徹分析了《半條棉被》這一主流電影的藝術性塑造問題。
康偉將電影《半條棉被》特徵總結為:立意意象化、風格散文化、表達藝術化、形象典型化。
它的標題很有意思,《半條棉被》,我注意到中文標題和英文標題,中文標題是很小的細節性的名稱,直接指向了歷史事件本身的物品,英文名稱非常有意思,以心換心,這恰恰是本片的立意之所在,通過《半條棉被》這樣一個物質性的名稱指向了意向化的高遠的立意,共產黨的心和老百姓的心是以心換心的,人民群眾以自己的支持來支撐著共產黨走向成功,這個立意非常高遠,同時又是讓人非常舒服的立意,本身很宏大,它的提法是讓人很暖心的,名稱體現了立意的意象化,明年建黨一百年,我們有這樣一種意象化的立意,特別好,讓人過目不忘。風格散文化體現在很多方面,以第五次反圍剿的歷史為題材,是基於大歷史的切片,小的表達又不是平鋪直敘的東西,極大拓展了時間和空間的呈現,時間和空間的拓展非常難,在這麼一個特別短的時間節點,在這麼一個特別小的空間裡,怎麼樣通過藝術手段把時間和空間拓展,支撐成一部有質量的影片是非常難的,本劇做得很好,通過蒙太奇的手法,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轉換,接入了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歷史背景,接入了廣闊的情感空間心理空間,使影片的時空得到極大的拓展,從而使得它的表現力進一步增強,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表現上非常沉著,看似平靜的講述這樣一些故事,畫面比較唯美,跟重大歷史題材似乎有一些距離,但正是這種反差讓人眼前一亮,這種散文化的表達,特別是很多細節的雕刻還是很周到的。比如有意義的細節:從泥裡挖出一個紅薯旁邊放銅板,孩子生病給他吃的藥,這個藥從她先生的口袋裡掏出來的,這裡表達特別到位,做到了觀感風格的散文化。從導演、調度、光線、鏡頭,很多俯拍航拍的鏡頭讓人震撼,既有細節的描摹也有全局的感受。一大片戰士犧牲的遺體,它是一種靜,比直接表現更有震撼力,這樣藝術化的表達片中還有很多。包括鏡頭切換的講究,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非常有同感。典型化體現在兩個人物身上,一個是董秀雲,一個是徐解秀,董秀雲成長的經歷從童養媳開始到被寫休書讓她離開,她不服氣,你能當紅軍我為什麼不能當紅軍,經過培訓回到軍隊與丈夫意外相逢,在戰鬥中成長,在她的身上典型性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女性隨著共產黨紅軍一同成長進步,與紅軍一起實現個人的理想,這樣一種婦女形象的典型性是非常充分的。徐解秀也是一個典型人物,在一個遙遠的小山村受到衝擊,憑著天性選擇了正確的立場,隨著跟紅軍進一步的接觸,接受了共產黨的主張,實現了從情感到理念到信仰的轉變,這種轉變也是在那個大時代裡無數農村女性轉變的典型代表,這兩個女性的代表形象非常有典型性。這個電影在這樣的題材表現裡是相當成功的片子,非常不容易,創作的難度非常大,我們如果不進行藝術的創造性轉化的話,這種主流的電影很難打動觀眾,如果我們只有「以心換心」沒有「半條棉被」的話,這個劇恐怕也是非常讓人難受的片子,這個片子講述了很具體的情感性的片段以及由這些片段積累起來的意義,很好地詮釋了主旨,所以我覺得這個片子還是非常溫暖的,對當下有很好的意義,讓我們時刻想到我們這個「Heart」和另外的「Heart」,應該以心換心。
半條棉被 | 97 min | 2020 | 全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