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住長江尾 我守長江頭

2020-12-28 法制網


■本報記者  彭冰潔 衛雨檬 通訊員 楊 浩 郭紫陽

武警青海總隊沱沱河守橋中隊官兵在長江源特大橋哨位執勤。

武警青海總隊沱沱河巡邏中隊官兵在可可西裡無人區青藏鐵路沿線執勤。

守衛一座橋

來到「長江源」紀念碑,天南海北的遊客一定不會忽略10米開外的一座小哨樓。雪白的牆上寫著七個鮮紅的大字——「長江源頭第一哨」。

站在哨樓上遙望,沱沱河水流繁密,辮狀水系如花樹般靜臥河道。一座座橋墩矗立在河道之中,託舉著烏亮的鐵軌,如長虹般飛跨寬闊的沱沱河河床。

列車呼嘯而過。這座全長1389.6米的鐵道橋,便是被稱為「長江源頭第一橋」的長江源特大橋,架設在溝通西藏和內地的高原天路上。2006年9月至今,沱沱河守橋中隊官兵堅守在大橋兩端,守護著腳下青藏鐵路的平安暢通。

四級警士長師格強站在哨位上,背影與窗外的景象融為一體。

9月的沱沱河迅速完成了由夏向冬的過渡,縈繞不散的晨霧仿佛凝結了整個夜晚的寒意,遲遲不願在與曙光的較量中敗下陣來。白露剛過,已然到了必須穿棉大衣取暖的地步。

看著窗外一成不變的景色,時間仿佛凝固了。從青蔥少年到已過而立,師格強將16年青春凝固進了身前這扇窗。

如今,守橋的日子已經進入倒計時,過去的點點滴滴總是不經意浮現在腦海。提到出現最多的一個畫面,師格強的臉上止不住露出微笑:「是夏天,客車最多的時候,很多人站在車窗邊向我揮手,火車司機也向我鳴笛。」

一個溫室大棚,一座三層小白樓,這便是這個哨位上,守橋官兵生活的全部——洗漱和娛樂在溫室,生活和站哨在小樓。

沿著逼仄陡峭的樓梯爬上三層,不鏽鋼窗框將樓外的世界切割成長長的一條——筆直的鐵軌一路延伸到視線盡頭,光禿禿的河灘上河水平靜地流淌,兩岸是無盡的荒原。

雖然剛來兩年,劉有為已經習慣稱這個小小的院子為「家」。雖然這個「家」狹小又破舊,狂風一吹,黃沙沿著窗縫往屋裡灌,「早上醒來,床上、地上全是沙,自己像躺在沙堆裡」。

劉有為最喜歡看火車開過。「看著它們開往不同的方向。」他說,「從西藏開來的大多是客車,朝著自己回家的方向;開往西藏的有時是軍列,想到自己也是軍人,背挺得更直了……」

2017年應徵入伍時,劉有為第一反應就是去西藏,「那是祖國邊防第一線,人一輩子就當一次兵,當然要去最艱苦的地方」。

中士陳輝也喜歡上哨,但他只愛盯著開往西藏的客車,因為那裡有他嚮往的地方——拉薩。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高中時無意間看到的一句話,讓他從此對拉薩魂牽夢縈。當兵後,陳輝站在青藏鐵路旁,無數次望著去往拉薩的火車,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去西藏,去拉薩!」

第一次休假,他如願站在了拉薩街頭,走進布達拉宮、在城關區漫步、去八廓街喝甜茶……

這趟旅程,和他想像中一模一樣。

回到沱沱河邊,每次站到哨位上,陳輝都會想起大昭寺的日光,明亮溫暖,好像能直直地照到人心上,日復一日的守橋生活也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遠遠傳來一聲鳴笛,小白樓隨著火車飛速駛近輕微震動起來。無數個普通的日夜,這棟沱沱河邊的哨樓與樓裡的武警官兵,就這樣與腳下的天路同頻共「震」。

凝望一道江

第一次見到鄧國庭,是在營區的陽光溫室。

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從滿園的綠色裡迎面走來。當我們坐下開始交談,看著他靦腆的、仍帶有幾分少年氣的笑容,記者不敢相信這已經是他來到部隊的第5年。

關於當兵,關於窗外的「長江源」,鄧國庭有一個漫長的故事。

2016年,19歲的鄧國庭覺得世上不會有比自己更幸福的人——他被選進了特戰隊。

初中時,他就堅定了自己的夢想:沿著哥哥的步伐,成為一名特戰隊員。剛剛成年,鄧國庭就迫不及待地報名參軍,成為一名武警。經過一年苦練,他夢想成真。

然而,由於腳踝錯位,他再也無法進行高強度訓練。在軍械庫當哨兵的日子裡,他一邊恪盡職守,一邊積極進行康復治療。今年4月,他來到了沱沱河中隊。同樣是上哨,以前守的是冷冰冰的軍械,現在守的是冰冷冷的鐵軌。

沱沱河巡邏中隊指導員袁志順,是當初將鄧國庭選入特戰隊的人。提到這段往事,他沉默良久,長嘆了一口氣:「特戰不需要傷病員。」

鄧國庭自己卻心平氣和,臉上帶著靦腆的笑容。「有過失落、難受,但我從不後悔來當兵,更沒想過離開,我要幹滿16年。」他說。

2020年5月1日,鄧國庭第一次站上「長江源特大橋」哨位。

「不憚曲折,經十一省市,浩浩湯湯……」眼前這道江,自各拉丹東雪山發源,從高原流向城市,由荒涼寂寞去往熱鬧繁華。

凝望著它,鄧國庭的思緒也隨之順流而下,漂向江岸的故鄉,也漂向江水的盡處。 

「萬裡長江第一城。」提起家鄉宜賓,鄧國庭神色裡滿滿都是驕傲,「我家自來水管裡流的都是長江水。」

從宜賓開始,這條「挾唐古拉之皓雪,通天駕莽崑崙之長風,金沙驚越橫斷……滔滔然六千三百公裡」的大河,正式擁有了「長江」這個名字。鄧國庭從小在家門口洗澡、玩耍、捉魚。奔騰不息的江水陪伴他長大,直到18歲參軍入伍。

來到沱沱河,除了哨樓,鄧國庭最常去的地方是廚房。他是爺爺奶奶看著長大的,為了給老人減輕壓力,小小年紀就開始跟鍋碗瓢盆打交道。從幫忙煮雞蛋、熬稀飯,到正式學著做飯,他積累了不少拿手好菜。

「我之前沒想過會到炊事班,但現在覺得,至少自己另一方面的才能發揮了出來。」短短4個月,鄧國庭靠著自己精湛的廚藝獲得官兵的一致好評。從小在長江邊上長大,他做魚蝦的手藝一絕,吃過的人都豎大拇指。

如今,站在長江源頭,鄧國庭守衛著已流淌了上千年的江河,內心惦念的不僅僅是故鄉……

上海,是奶奶一直放在嘴邊念叨的地方。小時候,他不知道上海是哪裡,只知道那裡有自己的爸爸和媽媽。

鄧國庭的父母一直在上海工作。5歲那年,他終於來到這個讓自己心心念念的地方。時隔多年,記憶已然模糊,但他始終記得去外灘那天。江輪如鯽,人流如織。站在上海的江邊,小小的鄧國庭因長江入海口的繁榮而驚嘆,那是他不曾見過的長江的另一面。

指導員胡明對鄧國庭說:「我們都是一生與長江有緣的人。」經歷過1998年特大洪水後,胡明立志成為一名人民子弟兵。他沿著家門前的涪水逆流而上,直到長江源頭。

離開溫情的故土和熱鬧的城市,選擇荒涼的高原,他們從未後悔。儘管遠在千裡之外,但故鄉、家人和戰位,被長江緊緊系在一起。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句耳熟能詳的詩詞,在軍人鄧國庭的身上,展現著另一種深情。

行過一條路

同樣喝著長江水長大,新兵鄧志穎對「母親河」最深的記憶,是那場在葛洲壩樞紐防淤堤上舉行的成人禮。

那一刻,不斷奔湧的江河,激起鄧志穎內心對未來的憧憬。

從葛洲壩中學畢業,鄧志穎前往大連求學。在那個擁有碧海藍天的城市,他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做出了一個決定——入伍。

初秋,天高雲淡。大連的海邊仍有眾多遊客嬉戲,而在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平均氣溫已接近0℃。冷空氣席捲這片荒蕪的土地,所到之處沒有半分綠意。

鄧志穎在溫室裡忙碌,他要趁著冬季來臨前再做一批植物標本。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他全神貫注的眼睛上,閃閃發光。

「愛上做植物標本,是因為大學宿舍後面那一排漂亮的銀杏樹。」大二入伍後,鄧志穎本以為自己與製作標本無緣了。來了沱沱河他才發現,這裡簡直是植物愛好者的天堂——高原的高寒環境,阻隔了世人探索的步伐,也孕育了許多獨特的野生植物。

鄧志穎所在的中隊擔負著青藏鐵路沿線,從五道梁至開心嶺路段的巡邏勤務,這片遼闊的土地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可可西裡無人區。

在100多公裡的路途中,除了執勤巡邏、道路維護、解決群眾求助,官兵們還有許多其他工作:清理垃圾,救助野生動物,採集土壤、水樣……他們和中國科學院合作,與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共建,為推動長江水源地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中午,我們見到了官兵口中「特別厲害」的中隊長杜明。他從巡邏車上下來,飛快吃完午飯,又緊接著開始下午的巡邏。杜明每年幾乎有一半時間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身材高大的他行走在巡邏路上,是整個隊伍的「定海神針」。

巡邏官兵中,班長唐兵已在這片土地上行走了11年。他每日往返300多公裡,熟知沿途每一處山川、沼澤、水泊和草場。途中,他和戰友們檢查公路、鐵路及防護欄狀況,解決突發情況,排除安全隱患。官兵們隨車攜帶氧氣和高原藥品,為遊客提供緊急救助,被視為青藏線上移動的「生命綠洲」。

這樣的老兵還有許多,秦大傳、趙選幗、孔祥陽……在前輩們的影響和帶領下,一批批新兵接力走進可可西裡,走進美麗與危險並存的無人區。

在這裡,有世界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斑頭雁,經常可見藏野驢、金雕、禿鷲等野生動物的身影。在寂寥的無人區,生命的繽紛多彩,由這些官兵默默守護。 

綠色是高原最珍貴的顏色。難得的休息時光,官兵們喜歡在溫室侍弄花草。中科院的研究人員贈送給他們一套製作蠟葉標本的工具,大家十分愛惜,和製作完成的標本一起鄭重地收在盒子裡,放在溫室最顯眼的地方。

「這是我們前段時間挖到的。」提到剛剛製作的標本,鄧志穎興奮得臉頰通紅,拿在手裡向大家展示,「它看起來像蒜,嘗起來像蔥,其實是一種生長在高原沙礫的植物,名叫鐮葉韭。」

今年8月1日,在中科院老師手把手指導下,鄧志穎完成了第一個高原植物標本。「以前都沒想到自己也能過建軍節,而且第一次過節就收到了這麼有意義的禮物。」他說。

現在,鄧志穎最大的心願是考上軍校。當初並肩而行的夥伴已經率先實現了目標,他必須加快腳步。等手中的標本做好,鄧志穎準備寄往好友所在的城市,希望來自海拔4700米的問候能給彼此鼓勵,在從軍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要和大家一起做更多、更好的植物標本,把高原獨特的美定格保存。」鄧志穎說。

伴隨一聲長長的火車鳴笛,記者踏上返程。

窗外的風景飛速倒退,沱沱河離我們越來越遠,最終徹底消失在視線裡。天路旁默默守護著的官兵們,註定將永遠定格在美麗的風景底片上。

(採訪中得到張雅芳、趙宇超、陳國鋒、褚朕、玉趙峰、龍金、邱貴勇等大力協助,特此致謝。)


相關焦點

  •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
    小編的話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兩地相隔,不得相見,便產生了思念。
  • 微電影《君住長江頭》:抗疫下的堅守
    這世界有誘惑、善變,但一定也有堅守、篤行。這世界有些愛情洶湧而始無疾而終,有些愛情花開兩地終成眷屬。在復奉直流特高壓工程的領引和示範作用下,四川境內又建成並投運了±800千伏錦蘇直流工程和±800千伏賓金直流工程,成功將四川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在四川和上海
  •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楊紅梅)
    文/楊紅梅(原文寫於2011年7月3日)我們的學校不屬於一個區,你屬管城,我在二七,我的學校在二七的最東邊,你的則在管城區的最西邊,但我們彼此的學校都在長江路上,僅僅只有三站的路程。鄭州如此之大,學校如此之多,但工作單位竟然離得近得不能再近!這是否就是一種上天註定冥冥之中的緣分?彼此都感到震驚!然後是抑制不住的欣喜!你輕輕對我說,你終於來到我的身邊,這樣,在這個城市,我就多一份友情的溫暖。
  •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湧起萬般柔情,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 李之儀: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我住長江頭,
  • 【每日一字】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江,最初是專指長江而言,後來才成為江河的通稱。左,古代在地理上以東為左,因此所謂江左也就是長江下遊以東的地區。在歷史上,東晉及之後的南朝宋、齊、梁、陳各代的基業都在這一地區,因此古人又將這五朝及其統治下的全部地區稱為江左。  江是一個形聲字,對於形聲字來說,意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範疇,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聲音。江就是由聲符的工和意符的水組成。
  • 宋詞三百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 葛洲壩:生態長江,你我同行,200000尾魚苗放流長江!
    12月31日,在《長江保護法》正式出臺之際,宜昌市葛洲壩檢察院聯合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在枝江市顧家店鎮關洲公園開展「生態長江,你我同行」主題增殖放流活動。葛洲壩檢察院分黨組書記、檢察長張紅,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政委趙春華、副局長張新華,宜昌市農業農村局、枝江市顧家店鎮人民政府、枝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葛洲壩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李瀾、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相關幹警及群眾代表參加活動。活動中,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民警向群眾代表發放了《禁捕相關政策解讀》、《依法保護生態,長江十年禁漁》相關禁漁宣傳資料。
  • 每周古詩詞(302)|《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同住長江邊,同飲長江水,卻因相隔兩地而不能相見,此情如水長流不息,此恨綿綿終無絕期。只能對空遙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負相思情意。語極平常,感情卻深沉真摯。設想很別致,深得民歌風味,以情語見長。今日學習,一起來背誦!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 電影《長江圖》來渝解讀三峽文化 重慶特輯展現魔幻山城
    廣德號貨船 片方供圖  8月28日晚,電影《長江圖》主創來到長江上遊重要城市重慶,進行「三峽十年,影像之光」對談活動。導演楊超和製片人王彧,與觀眾分享關於《長江圖》各種製作細節,並對三峽文化進行獨到解讀。
  • 《長江圖》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不止一個朋友問我,《長江圖》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電影裡,每一個地方都有跡可尋,每一位人物都有行為動機,每一段故事都似曾相識。但是,連起來就看不懂了。我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疑問。因為這部電影不是為了寫實。或者說,它追求的第一要義,不是寫實。
  • 崔葉華《我住長江頭》 作詞:李之儀 (宋) 作曲:馬永新
    我住長江頭》是一首經典愛情詩詞,音樂有多個版本。馬永新譜曲的版本是民通版,中國風,接地氣。旋律朗朗上口,易記易傳唱。歌手崔葉華的演繹聲情並茂、婉約動聽。有聽眾評價:此曲柔婉深沉,聽罷讓人不禁懷念初戀!《我住長江頭》作詞:李之儀 (宋)作曲:馬永新演唱:崔葉華音樂製作:馬永新視頻製作:馬永新出品:夢想開花原創音樂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啊,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 五尾中華鱘寶寶被小心翼翼放歸長江
    12月8日,五尾來自蘇州常熟的養殖中華鱘,被順利放流回長江。清晨六點四十五分,在中華鱘保護中心。記者看到水池裡養育著七尾中華鱘,它們都已經長大,體長超過一米多,需要回到大江大海中去遨遊。這其中有五尾中華鱘就要放流回長江。
  • 6品種53萬尾珍稀魚投放長江 助力長江魚類資源恢復
    九龍報訊(記者 鄔姜)11月18日,九龍坡區在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坡區段)開展荷葉灘雞心石、偏巖子和下橫梁子3個老碼頭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市魚保處、區規劃自然資源局(林業局)、區農業農村委、西南大學水產學院、華巖文教基金會及3個業主單位參加活動。
  • 30尾中華鱘和5.2萬尾胭脂魚今天重回長江
    11月12日下午,30尾中華鱘和5.2萬尾胭脂魚通過人工放流,進入長江這是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以下簡稱一期工程)再次通過增殖放流的形式實施生態修復,旨在通過人工放流擴大中華鱘和胭脂魚的自然種群數量,延續相關生物種群。 活動主辦方、交通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副局長許貴斌說,一期工程位於長江口南槽航道上段,總投資逾18億元。其中,投入生態修復的增殖放流費用約948萬元,人工繁育長江裡原有的生物幼體後,通過放流使它們在長江安家落戶。
  • 《長江圖》裡的奇幻漂流
    為什麼,我要特別提到秦昊和辛芷蕾?因為其實在他們還不出名的時候,他們就已經一起出演過一部電影,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一部代表中國參加德國柏林電影節的電影:《長江圖》。這部電影上映於2016年。當年看完這部電影,我就相信,秦昊和辛芷蕾未來是一定會大紅大紫的。4年過去了,他們真的如預料一樣,成了演技出眾的明星。
  • 【藝術家的家】我住長江頭(視頻+音頻+中英樂譜+英文翻譯)
    張權張立萍黃英《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是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一首詞。
  • 《長江圖》,長江途,這是我的長江!
    他接了一單生意,駕駛貨船沿著長江送貨,途中他不斷上岸尋找豔遇,但他逐漸發現,在不同地方遇到的女人都像是同一個人——安陸(辛芷蕾飾)。隨著輪船逆江而上,安陸也越來越年輕,高淳發現安陸每次出現的地點都與一本未知作者寫的《長江圖》詩集有關,他不斷停船不斷尋找安陸,最終一直上溯到長江源頭的雪山,找到安陸的起源。
  • 我的長江我的家丨六個長江故事 訴說長江情緣
    長江環保集團供圖我與長江2020年8月,我組織參與了一次極為特別的「樂水行」活動。當時,我與來自三峽集團長江環保集團等單位的年輕朋友一起,去查勘位於重慶的長江支流清水溪,摸清它的汙染狀況。在一座山峰的近山腳處,我們發現了不明來源的一大股汙水。
  • 我是長江守護者:留住長江的微笑,我們一起在行動!
    我們無須贅述江豚的稀有和珍貴:中國僅存的淡水哺乳動物、諸如全球僅有的1012頭……我們只須面對這樣一個靈魂疑問:長江的微笑,100年後還能見到嗎?,唯一敢於承諾的,是我們都想做一點,努力一點,留住長江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