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彩色攝影」先驅威廉·埃格爾斯頓:捕捉彩色的孤寂與疏離

2020-12-27 澎湃新聞
1939年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的威廉·埃格爾斯頓,是最早染指彩色攝影而成為「新彩色攝影」的領軍人物。在他之前,不乏以彩色攝影這個表現形式來進行攝影探索的攝影家,但他們用色彩表現的是自我而不是現實世界。埃格爾斯頓的作品並不是對色彩本身有興趣,而是對「有色彩的世界本身」有興趣。他鏡頭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顯示出消費主義文化背景下一種「彩色的空虛」、孤寂和疏離。

藉由卓納畫廊香港空間舉辦威廉·埃格爾斯頓作品展之機,「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摘編攝影評論家、復旦大學教授顧錚與《紐約時報》藝評人、普利茲批評獎獲得者霍蘭德·科特的文章,介紹這位攝影史上的大師。

美國攝影師、「新彩色攝影」先驅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

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攝影界出現了一種重新認識、評價色彩在攝影表現中的能力與作用的新潮流。這個新潮流因一本由薩麗·奧克萊爾(Sally Eauclaire,1950-)編輯的、名為「新彩色」的畫冊的名字而被稱為「新彩色攝影」。

「新彩色攝影」的特點是,在順應了彩色攝影感光材料本身的技術進步的同時,攝影家們終於認識到,表現「有色彩的世界」已經成為可能了。他們以彩色攝影本身的獨特表現力來提示一種人們從來不曾經驗過的色彩現實,出示攝影家對待現實的新的看法與態度。與此同時,他們的彩色實踐也刷新了人們對於攝影表現一貫持有的傳統觀念,賦予了攝影表現以新的可能性。這股「新彩色攝影」潮流的代表性人物是威廉·埃格爾斯頓(1939-)、喬爾·梅耶羅維茨(Joel Meyerowitz,1938-)、 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1947-)、喬爾·斯特恩菲爾德(Joel Sternfeld,1944-)、約翰·法爾(John Pfahl,1939-)等人。這當中尤以埃格爾斯頓最早染指彩色攝影而成為「新彩色攝影」的領軍人物。

已被視為攝影史經典的圖冊《威廉·埃格爾斯頓指南》,1976年出版,2002年再版,由時任MoMA攝影部門總監約翰·扎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撰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出版。

近日,美國攝影師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中畫幅與大畫幅的攝影作品展在卓納畫廊香港空間舉辦。這些作品拍攝於1970年代,其中許多作品此前從未展出。這也是埃格爾斯頓在大中華地區的首次個展。

二十世紀美國攝影史上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沃克·埃文斯曾經以非常激烈的語氣表示過對彩色攝影的不屑。他說:

「彩色很容易使攝影墮落,特別是強烈的色彩更是使照片變得一敗塗地。因此,對此如果說得直率一點的話,那就是『彩色攝影即低級』。」

儘管埃文斯本人也在他生命的最後時期曾經對彩色攝影做過一些不事聲張的探索,但這並不表明他已經改變了自己對彩色攝影的看法。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對彩色攝影所表示出的鄙夷還代表了一大批攝影家對彩色攝影的看法。

威廉·埃格爾斯頓 《無題》 約1973-1978

威廉·埃格爾斯頓《無題》 約1973-1978

然而,任何標準或規則都是人為的設置,黑白攝影雖然有其獨到的表現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彩色攝影就沒有可能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表現形式,永遠只能被用於廣告攝影與業餘攝影。

1976年,威廉·埃格爾斯頓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極具分水嶺意義的個展,展覽由約翰·扎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策展,預示了攝影媒介將在日後被納入藝術史的經典之中。2008年,在紐約曼哈頓的惠特尼美術館,「威廉·埃格爾斯頓:民主的照相機」展覽開幕。2018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展覽「威廉·埃格爾斯頓:洛斯阿拉莫斯」。此外,計劃於2020年夏秋之際開幕的個展「聚焦:大選之夜」將在位於洛杉磯的蓋蒂中心舉辦,展覽將呈現埃格爾斯頓兩卷本的攝影書,其中收錄了許多他拍攝於197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照片。

威廉·埃格爾斯頓《無題》約1973-1978

從攝影史看,在埃格爾斯頓之前,也不乏以彩色攝影這個表現形式來進行攝影探索的攝影家,如埃利奧特·波特(Eliot Porter,1901-1990)與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1921-1986)。但他們對於色彩的認識停留在視其為一種造型手段的層面上,他們用色彩表現的是自我而不是現實世界。而「新彩色攝影」的攝影家們首先要表現的是「有色彩的」現實世界。埃格爾斯頓的作品並不是對色彩本身有興趣,而是對「有色彩的世界本身」有興趣。

威廉·埃格爾斯頓《無題》約1973-1978

埃格爾斯頓照片中的色彩將美國南方大眾文化的色彩譜系作了最透徹的披露。普通小旅館內的內部裝修、墓地、歌星的私人住宅內景、人們的著裝、飽浴陽光的農田中的農作物、各種色彩鮮豔的招牌等,都通過他的鏡頭傳達出豐富的信息。

威廉·埃格爾斯頓《無題》約1973-1978

埃格爾斯頓以自己獨特的色彩表現真切提示了美國南方生活的沉悶的現實狀況。埃格爾斯頓不以色彩對美國南方的乏味的現實進行浪漫化的處理,而是以他特有的明快的色彩表現來反襯這種現實的寂寞、沉悶與空虛。可以這麼說,他表現的是美國社會現實中的「彩色的空虛」。在他的這些往往由幾個色塊所構成的顯得空曠的彩色照片裡,人們可以體會到美國人的一種孤寂與疏離。這是一種通過色彩體現出來的心理上的孤獨、空洞與疏遠。

(上文選摘自顧錚教授《色彩的魅力──威廉·埃格萊斯頓的彩色攝影》一文。)

延伸閱讀

昔日的美國南部在鮮活的色彩中煥發生機

評惠特尼博物館的威廉·埃格爾斯頓回顧展《民主的相機、照片和視頻,1961-2008年》

文/霍蘭德·科特(Holland Cotter)

三十年前,攝影還是黑白的藝術。彩色照片是俗氣又廉價的,放在香菸廣告和快照相冊裡的那種東西。因而在1976年,當威廉·埃格爾斯頓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裡舉辦全彩色快照式攝影作品的個展時,批評家們還都嗤之以鼻。

更無助於改觀他們想法的是,埃格爾斯頓先生在他居住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區拍攝的這些照片,內容上大多無甚驚奇,人物也都名不見經傳:一輛兒童三輪腳踏車、一桌擺好的餐食、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在郊區的路邊小憩、一個年長的男人斜倚在自己床上和攝影師聊天。

威廉·埃格爾斯頓 《無題》1970年

威廉·埃格爾斯頓 《孟菲斯》 約1969年

威廉·埃格爾斯頓 《莫頓,密西西比州》 約1969年

MoMA的攝影策展人約翰·扎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聲稱埃格爾斯頓先生的作品是完美的,這成了壓垮藝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完美得平庸,完美得無聊」,其中一人寫道;「古怪而搖搖欲墜」,另一位寫道;「一團糟」,第三位這樣寫道。

無論完美與否,這些圖像很快成為了有影響力的經典之作。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威廉·埃格爾斯頓:民主的相機、照片和視頻,1961-2008年》中,這些作品看起來的確經典,這個回顧展也是藝術家繼他廣受爭議的首展之後第一次在紐約的博物館裡舉辦個展。

《威廉·埃格爾斯頓:民主的相機、照片和視頻,1961-2008年》展覽現場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08年 攝影 | Sheldan C. Collins

很自然地,我們現在可以更清楚地看待他的作品了。我們知道這些創作毫不廉價。埃格爾斯頓使用的轉染法印相來自廣告行業,是當時最昂貴的彩色印刷工藝。它可以表現出幾乎帶有幻視感的色彩強度,從斜映牆面的奶黃色日落,到正午時分漂白了風景的烈日,再到充盈整個房間的粉色燈光。

而那些甫看之下平淡無奇的構圖,當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回看時並不會覺得乏味。那輛三輪腳踏車,採用仰臥的姿勢拍攝,看起來非常巨大。在路邊小憩的女性,緊挨一團沉重鐵鏈組成的結狀物,呼應著她打理得一絲不苟的高聳髮式。還有那個坐在床沿看起來和藹可親的傢伙,手裡拿著一把左輪手槍,槍管靠著他復古的鄉村風格的棉被。

儘管沒有明確標註,這些人大多出自埃格爾斯頓先生的生活:是他的家人、朋友、鄰居。這次回顧展,由惠特尼的攝影策展人伊莉莎白·索絲曼(Elisabeth Sussman)和慕尼黑藝術之家美術館副館長託馬斯·韋斯基(Thomas Weski)共同組織,展覽帶領我們經歷著那樣一段生活,或者說是照片裡展示出來的那種生活,整段旅程混合著歡快、葬禮進行曲和搗亂旅途的磕磕絆絆。來自其中的許多碎片如今看來相當自然,只是似乎還散發著三十年前那種令人暈眩的晨光。

威廉·埃格爾斯頓被好友T·C·博林(T. C. Boring)擁抱,1974年  攝影 | 威廉·埃格爾斯頓
作為埃格爾斯頓最親近的朋友,博林經常出現在藝術家的照片中,例如「紅色天花板」所拍攝的就是博林的房間。

埃格爾斯頓先生是個美國南部的孩子。他1939年出生於孟菲斯,童年時期有許多時光會和祖父母一起在密西西比的棉花種植場度過。他的家人是頗有財力的士紳,因而他從沒有為謀生發過愁。他在攝影方面自學成才,去念大學時(他一開始就讀於範德比爾特大學,後來去了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學)就開始挺認真地拍照了,後來因為看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和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的作品而推動了他的前進。

據他自己所說,除非是進行委任的創作工作,不然他所選擇的拍攝對象都基於偶然。他會拍攝任何手頭的東西或看到的人。這次展覽中最早的照片來自於1961年,是一個毗鄰他家人種植園的監獄農場。畫面陰沉粗糲,像是一幅19世紀的場景。而囚犯們全都是黑人。之後出現的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建起來的大賣場和城郊場景,幾乎全部充斥著白人。

儘管埃格爾斯頓先生拒絕任何地域藝術家的標籤,但至少在起初,他所處理的複雜主題確實正是傳統的陳舊的南部(他說自己早期照片中的構圖是基於同盟國國旗的設計)與迅速發展的嶄新南部的相互交匯,而他傾向於離開一定的距離站在遠處觀察,以幾乎隱蔽的方式拍攝快餐店、汽車餐廳,好像把相機放在汽車儀錶盤上摁下的照片。

在1965年前後,他開始使用彩色膠片,而且擴展了他的拍攝。他採用了更多的近景。第一張他自認為成功的照片也出現在這次展覽中。照片上一個十多歲的男孩站在離相機大約一臂長的距離。他側身站著,正在推超市門口的購物車。他的面部很鬆弛,雙眼有一些呆滯,整個身體半彎折地伏蹲著。他看起來很平常,但灑在他身上的金色陽光毫不普通:光線照亮了他的紅色頭髮,還為他的皮膚鍍上一層金色。一個稀鬆平常的拍攝主題在這一刻得到了神奇的轉化,而且是以一種並不浪漫的方式;主題得到了升華,但只是有限的一點點,剛好足夠的程度。

威廉·埃格爾斯頓 《孟菲斯》 1965年
這張作品被埃格爾斯頓視為自己首張成功的彩色照片

加裡·溫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與威廉·埃格爾斯頓,1971年。攝影 | 託德·帕巴喬爾格 (Tod Papageorge)

1967年,埃格爾斯頓先生去了一趟紐約,他在那裡見到了許多其他攝影師,都是非常重要的攝影師們,比如黛安·阿巴斯(Diane Arbus)、李·弗雷德蘭德(Lee Friedlander)和加裡·溫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等人,他們互相學習。儘管當時大家公認他不太好接近,甚至像個隱士,但他在公眾場合也同時具有時髦、引人矚目的性情,是個有上流氣派的波西米亞的典範。不管怎麼說,他從不缺少與藝術界的聯繫。扎科夫斯基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策展人沃爾特·霍普斯(Walter Hopps),後者和他成為了好友,而且在1960和70年代時兩人經常結伴旅行。

那是一段類似「快樂搗蛋者」(Merry Pranksters)和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的日子,那時的公路旅行及其瘋狂都讓人覺得很酷,而埃格爾斯頓先生則開始了一些艱辛的拍攝之旅。他還在離家較近的地方開啟了一系列短距離的探險,像是一一探訪那些酒吧,後來被製作成了傳奇的視頻作品《擱淺在廣東》(Stranded in Canton)。

起初這些只是長達無數個小時的未經編輯的電影素材,最近才由電影人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縮減製作成比較適中的76分鐘的長片,這部作品於1973和1974年在各個不同的地方拍攝而成。埃格爾斯頓先生會和朋友們一起到訪他們最喜歡的酒吧,打開他的索尼便攜攝影機(Sony Portapak),把鏡頭直推到人們面前,一邊鼓勵他們繼續做自己的事。

威廉·埃格爾斯頓 實驗影片《擱淺在廣東》靜幀

威廉·埃格爾斯頓 實驗影片《擱淺在廣東》靜幀

而他們也確實繼續我行我素。除了拍攝自己孩子的幾個簡短鏡頭,以及為音樂家們拍攝的紀錄片式的片段,整部視頻作品很像是形式感極端的真人秀電視。你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人們怎麼會允許自己這樣被人觀看?他們知道自己看起來什麼樣嗎?你會好奇埃格爾斯頓先生是不是在刻意營造某種類似《低下層》(Lower Depths)的悲劇,或者只是按他最慣常的「就拍眼前發生的事」的風格,而這裡「眼前的事」是那些摻雜著酒精和化學試劑的瘋狂行為。這部影像中充斥著可怖詭怪、令人毛骨悚然的東西,其實埃格爾斯頓先生的藝術中也有這些特質。你或許可以為它貼上「南部哥特」的標籤,但無論是什麼名稱,這種特質會在他的大量作品匯聚在一起時浮現出來。

那些墓碑和槍枝的畫面一再重現,但真正病態的意象會通過聯想間接地呈現,比如情緒。一個小女孩站在讓人想起維多利亞時期陵園的劇場之外;一個年輕男子坐在汽車後座上發呆,像是從《活死人之夜》電影裡跑出來的殭屍。房屋往往看起來空無一人,餐食被棄置一旁,有一個烤箱敞著門,似乎邀人進入,還有一個貼著綠色瓷磚的浴室,就像一個行刑室。

在許多這些圖像中,色彩都具有類似殯儀館裡化妝工作的那種人為修飾感。這種效果在1983年他受委任為「貓王雅園」(Elvis Presley’s Graceland)拍攝的那組系列中達到了神化的極致。埃格爾斯頓先生把這位歌手的故居描繪成了一處沒有空氣、沒有窗戶的墳墓,一個因為吸毒而身體孱弱的法老和他品味糟糕的私人訂製的陵墓。

威廉·埃格爾斯頓《無題》1983年
來自埃格爾斯頓受「貓王」遺孀委託拍攝的《雅園》系列

威廉·埃格爾斯頓《無題》1983年
來自埃格爾斯頓受「貓王」遺孀委託拍攝的《雅園》系列

不過,也有許多瞬間捕捉了古舊呆板的美感和一種自然形成的高尚感。在一組1976年總統大選之前他受《滾石》雜誌委任拍攝的照片裡(即《選舉之夜》系列),你會身處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喬治亞的戶外農田。又或者,你會站在一大片群山和密雲之下,在廣闊的平地之上,那是埃格爾斯頓先生家的土地。

可能從沒有人對他說要去拍攝那樣一張照片。他之所以拍了只是因為他本來就會拍攝大量的照片,而那天揣著相機的他剛好就在那裡。雲也只是碰巧在那兒,擺著雲該有的姿勢。

威廉·埃格爾斯頓 《無題》1976年
來自埃格爾斯頓受《滾石》雜誌委託拍攝的《選舉之夜》系列

威廉·埃格爾斯頓 《無題》1976年
來自埃格爾斯頓受《滾石》雜誌委託拍攝的《選舉之夜》系列

埃格爾斯頓先生更為近期的作品,是一組題為《民主森林》的系列,它們作為整體,為他在60和70年代跨出的堅實腳印做出了添補,而非是對之前創作進行的發展或偏離。還有更多圖片呈現了流行文化的剩餘、難吃的家庭料理和飽含深情的天空。此外還有許多照片能體現他顯而易見的藝術性,它們拍攝於他前往歐洲和亞洲的旅行,還有受到大衛·林奇(David Lynch)、古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和索菲亞·科波拉(Sofia Coppola)等導演的邀請,前往各個片場拍攝的圖像,這幾位的作品都深受他創作的影響。

他的色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得鬱鬱蔥蔥,視角也更婉轉隱晦,比如我們看到了更多的疊影、透過玻璃的折射、鏡子中的反照等。整個世界仍舊支離破碎、傷痕累累,但變得更乾淨了。圖像中的被攝對象久久地徘徊不散。而那些石化的、在路途中的、被過往羈絆住的那份野生狀態已經不再了。新作品中有些確實看來平庸而且有些無聊,部分原因是,那種亂糟糟的生活被排除在外了。

這不足為奇。作為一個長期的旅行者,你勢必會逐漸感到舒適,你會放鬆下來。你不再全然仰仗自己的腎上腺素,也不再把那些磕磕絆絆仔細綑紮好納入系統。那份被激起來的警覺有助於某種藝術的消退。從根本上說,這個世界不再那麼奇特了,而你也不再對它感到如此陌生了,除非你刻意使自己迷失方向然後重新上路,或是讓自己再次適應新的當下。

威廉·埃格爾斯頓 《無題》1983-1986年 來自《民主森林》系列

威廉·埃格爾斯頓 《無題》1983-1986年 來自《民主森林》系列

居住在孟菲斯的埃格爾斯頓先生目前正在和林奇先生進行一個項目的合作,除此之外,我對他之後的計劃一無所知。三十多年前,他以驚人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來的那個美國,如今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已經是完全彩色的了——它不再是黑白的,也沒有南北之分。這個國家的靈魂仍舊癲狂、憤懣,但或許有那麼一點變得清醒了,或者至少有這種趨勢。我很好奇今天仍舊在世的、我們最出色的那些攝影師們接下來會如何繼續拍攝。

「威廉·埃格爾斯頓:民主的相機、照片和視頻,1961-2008年」展覽現場,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08年  攝影 | Sheldan C. Collins

(本文作者系《紐約時報》首席藝評人,普利茲批評獎獲得者。英文原文載於2008年11月6日《紐約時報》。本篇圖片來自埃格爾斯頓藝術基金、卓納畫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彩色攝影先驅:恩斯特·哈斯 Ernst Haas
    》雜誌評為世界上最有創作思想的10位頂級攝影大師之一。恩斯特·哈斯更是被稱為彩色攝影的先驅,在當年幾乎只拍攝黑白照片的年代,他改變人們對彩色攝影的保守觀念,同時以大量實驗性手法拍制出各種有趣的彩色照片,影響深遠。1986年,他得到了「哈蘇攝影獎」(Hasselblad Award),給予了他在攝影界有重大成就的肯定。同年,他在紐約死於中風,享年65歲。
  • 厄恩斯特·哈斯的彩色世界:彩色和黑白的決定性瞬間並不一致
    而他孜孜以求,更具先鋒性的嘗試是彩色攝影:1949年哈斯拍下了第一張柯達克羅姆彩色照片;1953年,《生活》雜誌以24個版面刊載他的彩色攝影專題;1962年MoMA舉辦了哈斯的彩色攝影個展,這一年愛德華·斯泰肯卸任攝影部主任,約翰·薩考斯基接替他職務,這也是斯泰肯在MoMA策劃的最後一個展覽。在本期推文中,我們向讀者延伸兩部分內容:其一,著名攝影評論家科爾曼(A. D.
  • Chrome | Vivian Maier的彩色攝影作品在Foam展出
    致力於影像藝術的傳播和推廣,涵蓋教育計劃、攝影藝術類留學和藝術遊學等服務。為喜愛影像藝術的年輕人,提供一個認知與交流的平臺。Vivian Maier的彩色攝影作品在Foam展出自2007年被發現以來,Vivian Maier的作品和她的故事已經引起了全球性關注。她的作品已在無數媒體、書籍和電影中展出,並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中巡迴展出。
  • 攝影好書|史蒂芬·肖爾:《審視》
    攝影只能反映表象,這是媒介的特性,但是好的攝影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通過美國表象引發我們對美國社會的思考,也預示了新的攝影浪潮的到來——也就是1975年新地形學(New Topographics)展覽後,引起了人們對景觀攝影的關注。
  • 攝影史筆記丨彩色攝影的探索
    當用同樣的濾光鏡將這三張正片重疊放映在一起時,彩色重現得以實現。這個方法奠定了彩色攝影的基礎。The First Color Photograph ©James Clerk Maxwell2、法國人路易·杜卡·杜豪隆(Louis ducas duhauron,1837~1920)1869年,出版一本名為《攝影的彩色》的著作,從理論上闡述了加色法與減色法彩色攝影的原理。
  • 我們跟彩色攝影的鼻祖喬爾·邁耶羅維茨聊了聊街頭攝影
    在攝影生涯的前十五年裡,喬爾每天都出現在紐約第五大道,風雨無阻,和一群如今都已赫赫有名、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攝影師混在一起,比如加裡·維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和戴安·阿勃絲(Diane Arbus),「大家更像朋友,而不是競爭者,」他說。喬爾警覺地注視著紐約的每一棟建築的稜角、每一條街道的光影,每一位紐約客與他人、與環境、與城市之間的私密互動或一瞬巧合。
  • 彩色攝影獎——風景類獲獎作品
    與其他攝影比賽不同的是,彩色攝影獎(Chromatic Awards
  • 彩色攝影獎——文化類獲獎作品
    與其他攝影比賽不同的是,彩色攝影獎(Chromatic Awards
  • 薇薇安·邁爾,自拍女王的彩色攝影世界 | 街拍
    她的黑白照片,早已為大家熟識,而在去年年底出版的她的《薇薇安·邁爾:彩色攝影作品》則給我們呈現了不一樣的邁爾。與黑白照片相比,彩色照片將其一貫詼諧而大膽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攝影師似乎對城市中發生的一切都抱有興趣:報紙、女性腿部和手部的姿勢、消防栓以及落葉等等,也正是這些細節之處塑造了薇薇安獨特的街頭攝影風格。
  • 可見光之外:彩色紅外攝影
    文字和圖片著作權屬於作者 Russell Hart對於彩色攝影,您可以使用紅外數字捕獲嘗試這些拍攝和處理技巧,從而獲得與眾不同的圖像。
  • 被忽略是一種優待 | 他是彩色攝影的先驅之一,卻被攝影界遺忘,直到80歲才被世界認可,用過期膠捲卻拍出了最迷人的街頭
    在1940-1960年代,只有很少的攝影師使用彩色攝影,主要用於雜誌和廣告攝影,這一方面是由於彩色攝影昂貴的洗印費用;另一方面,人們認為彩色攝影不能被高度抽象化,缺少藝術性的創作可能,多數攝影師更鍾情於黑白攝影,這種觀念一直持續到今天
  • 翟天臨學歷造假......查查攝影大師們的教育經歷
    尤金·阿傑特(Eugène Atget 1857-1927):紀實攝影先驅。中學畢業。到德國後,就讀於卡爾斯魯厄(Karlsruhe)的大學預科,第二年,在柏林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學習機械工程,同時他又參加了赫爾曼·威廉·沃格爾(Hermann Wilhelm Vogel)教授的化學課程。劉易斯·海因(Lewis Wickes Hine,1874-1940):紀實攝影先驅之一。
  • 《綠野仙蹤》不是首部彩色電影?從黑白到彩色,首部彩色長片是它
    而這部電影其中一個加分的原因在於,它為其中一部最早使用「特藝彩色」技術的彩色電影,有別於早期黑白電影膠捲必須人工染色,「特藝彩色」讓彩色電影的攝製技術得到更大的提升,畫面更為飽滿和自然,《綠野仙蹤》也因此成為後續電影的重要基礎。
  • 你的影子是彩色的嗎? | 意外
    我說:黑色他說:影子其實是彩色的。. 後來的五分鐘,他用一系列論證,讓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對藝術究竟是怎麼改變世界的,有了新的認識,於是今天想在這裡分享給你們。▼「影子為什麼是彩色的,因為光是彩色的。」P子邊說邊用電腦搜索,印象派。
  • 百年前的彩色照片 彩色底片非著色
    在1904年之前,如果你想要一張彩色照片,那麼不得不使用不同的染料和顏料進行著色,但是兩名法國兄弟奧古斯特和路易斯
  • 林葉:藝術攝影在日本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藝術攝影」在日本今道子、佐藤時啟與森村泰昌主講人 | 林葉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美國攝影出現的一些變化很快被介紹到日本,如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的攝影展《鏡與窗》、戴安·阿勃絲的個展《戴安·阿勃絲》、新彩色代表人物威廉
  • Joel Meyerowitz眼中Vivian Maier的彩色照片
    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剛剛登上街頭攝影的歷史舞臺。」黑白膠捲比早期的柯達彩色膠捲速度更快,後者速度非常慢,因此風險更大。有了黑白膠捲,她可以省略思考和準備的時間,這將使她更符合自己的直覺。她對視覺遊戲的熱愛,純潔強大的本能,以及她對攝影的喜愛更加一致地以黑白照片的樣子顯示出來。正是在這種媒介中,她學會了堅持自己的立場,接近警察和酒鬼、朋克和知識分子、老人和體弱者,但在困難的情況下保持交流和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