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是一種優待 | 他是彩色攝影的先驅之一,卻被攝影界遺忘,直到80歲才被世界認可,用過期膠捲卻拍出了最迷人的街頭

2021-02-21 鳥人與魚


當手裡的手機都能拍出幾千萬像素級的圖象時,攝影術發展初期沒有顏色、噪點充盈的時代列車已然呼嘯而過,只留下幾縷灰煙,逐漸溶解在空氣裡。

最早成為攝影藝術表現方式的是黑白攝影,在那時也只有黑白圖像才被稱為「嚴肅」的攝影作品。習慣在任何時代都難改,沒有其他顏色的幹擾,黑白灰曾經顯得如此高級又易於統一畫面。但是就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樣,每個時代都有不安分的靈魂。

「 人不必去到遙遠的地方才可以發現美。」

—— Saul Leiter

城市宛如海島周圍浮動的霧氣,而你,是燈塔與眼睛。

「 我必須承認,我不是審醜學校的一員,

我對美的看法有個確切的概念,

儘管有時會有點過時。

有些攝影師通過拍人類的苦難去解決問題,

對我來說,苦難不比快樂更深刻。」

—— Saul Leiter

在1940-1960年代,只有很少的攝影師使用彩色攝影,主要用於雜誌和廣告攝影,這一方面是由於彩色攝影昂貴的洗印費用;另一方面,人們認為彩色攝影不能被高度抽象化,缺少藝術性的創作可能,多數攝影師更鍾情於黑白攝影,這種觀念一直持續到今天。

「 被人忽略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優待。」

這句話是對攝影大師索爾·雷特最精到的概括,在他的拍攝生活中,他似乎總是站在一個角落裡,不願被關注,拿著相機靜靜地看著眼前來往的人流和喧鬧的城市。而結果是,他並沒有被人忽略。

美國攝影師、畫家

索爾·雷特 Saul Leiter

(1923年12月3日 - 2013年11月26日)

索爾·雷特,1950年代起活躍於紐約第一線的時尚攝影師,是當時「 紐約派 」(New York school of photography)的重要一員,1980年代突然退出商業攝影,隱跡於世人視野。

Self-portrait,  1950

「 紐約派 」是一個活躍於1936年到1963年的鬆散的攝影家組織,包括羅伯特·弗蘭克、威廉·克萊恩、李斯特·穆德和海倫·利維特等人。

Saul Leiter - Alan Porter 2005

索爾·雷特「 紐約派 」的重要攝影師之一。自12歲邂逅了一臺 Detrola 相機,他走進了攝影的世界,抱著畫家的夢踏上攝影的徵途,又在黑白攝影裡,用作畫的形式開闢了一條彩色攝像之路。

索爾·雷特,1923年12月3日出生於美國匹茲堡,他父親是一個國際著名的猶大法典《塔木德經》學者。他家裡本來是要培養他做猶大教拉比(Rabbi),但最終放棄在猶大教學院的學習。

Saul Leiter - At Home, 1940

1946年,23歲的他在雙親的反對之下,離開了在克利夫蘭就讀的神學院,趁著深夜搭上巴士前往紐約學習繪畫。從那之後索爾·雷特也就與宗教及雙親斷絕了一些聯繫。

Self-Portrait with Inez, 1947

1940年代後半的紐約,正是之後影響全世界的藝術運動「 抽象表現主義 」開始的年代。索爾·雷特到紐約後,與當時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理察·普塞特-達特(Richard Pousette-Dart)相遇。普塞特-達特是一位以暗室所洗出來的實驗性照片為創作的畫家,而索爾·雷特也是因為與普塞特-達特成為好友的關係而學會了簡單的攝影技術,這也成為了發掘出索爾·雷特攝影才華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Fay, 1940s

Stripping, NY, 1940s

索爾·雷特與普塞特-達特的友誼,以及不久後與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的友誼,以及他在紐約看到的攝影展,尤其是1947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攝影展,啟發了他。

Unknown Title, 1940s

Rabbi Wolf Leiter (Saul Leiter's Father), Pittsburgh 1942

Thanksgiving, 1945

上世紀40年代的紐約街頭一派欣欣向榮,從經濟危機中振作起來的美國正恢復往日的繁榮光彩。踏上紐約的土地,追求成為一名藝術家的夢想,對於索爾·雷特來說是一次絕對的叛逆行動。

Fay Ennis, 1946

Nude Smoking (In My Room series), 1946- 50

The umbrella man, 1946

而此時的紐約,也被稱為紐約派「New York School」的出名攝影師們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黛安·阿勃斯(Diane Arbus) (索爾·雷特也被認為是其中一員)公認為在攝影表現中非常重要的城市。然而,對於內斂、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一瞬,猶如「 都市的田園詩 」索爾·雷特的作品,與當時的攝影作品有著很大區別。

Adele with Friend, 1947

Deborah at Tante Esther's, 1947

Deborah, 1947

Dick and Adele, 1947

Fay, 1947

「 photographs are often treated as important moments but really they are little fragments and souvenirs of an unfinished world.

照片,往往被視為是定格了重要的那一瞬間,

但其實是在沒有盡頭的世界裡的一小塊片段及回憶。」 

這句話可以完全看出索爾·雷特獨特的的攝影哲學。

Flowers, 1947

Inez, 1947

Inez, New York City, 1947

Inez, Perry Street, West Village, New York City, 1947

索爾·雷特的照片與以往雜誌刊登的照片不同,模特的面孔往往模糊不清,而商品也常常隱沒在陰影裡。他的攝影風格自成一派,獲得了眾多雜誌的青睞。

Joanna, 1947

Kim, 1947

Mary, 1947

Mary, New York City, 1947

Plaid Umbrella, 1947

Richard Pousette-Dart, 1947

Sunday Morning, 1947

Untitled (Inez), 1947

Untitled, New York City, 1947

Debra and Regina, 1948

Exacta, 1948

Faye Smoking, 1948

Head, 1948

Jean and Bobby, 1948

Jean Pearson, 1948

Jean with cup, 1948

Jean, 1948

Kathy & Gloria, 1948

New York, 1948

Party, 1948

Pushcart Flower Seller, New York City, 1948

Rabbi Wolf Leiter, 1948

Sack, 1948

Scarf, 1948

Three Ladies, 1948

Untitled, 45 cents, 1948

Walking, 1948

Wedding, 1948

Self Portrait with Barbara, 1948

1948年,他開始拍攝彩色照片,而距離彩色攝影被廣泛接受,還有幾十年的時間。



Canal, 1948

Kutztown, Pennsylvanie, 1948

Ladies at Night, Times Square, 1948

索爾·雷特主要使用已過保質期的柯達彩色膠捲。他的主要題材是街景和他的小圈子。索爾·雷特在20世紀50年代為紐約市的攝影事業做出了巨大而獨特的貢獻。他的抽象形式和極具創新性的構圖具有一種繪畫風格,在他的紐約同代人的作品中脫穎而出。他最早的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顯示出他對這一媒介的特別喜愛。

Shirt, 1948

Black and White, 1949

Chicken, 1949

Ice skaters, 1949

L & L Dairy, New York City, 1949

NYC, 1949

在當時,黑白攝影依然佔據著主流。戰爭與經濟蕭條等社會事件,為黑白紀實攝影提供了天生的土壤,彩色攝影卻因常常為商業廣告服務,而被認為缺少了一種嚴肅性。

Kathy and Gloria, 1949

Man with Tie, 1949

New York, 1949

Newstand, New York City, 1949

Nuns, 1949

Perry Street Cat, 1949

Smoking, New York City, 1949

Self Portrait, 1949

「 我碰巧相信簡單事物的美麗。

我相信最無趣的事情也會變得非常有趣。」

Ana, New York, 1950s

Andy Warhol and his mother, 1950

Angelo Ippolito with Anita Berger, 1950s

Barbara and Bettina, 1950

Boy, 1950

索爾·雷特的彩色攝影工作一直悄悄進行著。他的黑白照片被刊登在各大雜誌上,彩色的作品卻始終不受歡迎,他對這種偏好大為不解。

Construction Site, 1950-55

Cracked, New York, 1950s

Daughter of Milton Abery, 1950

Faye, 1950

Five and Dime, 1950

Germany, 1950s

Hat, 1950

Jay and Deke, 1950

Jay, Greenwich, 1950

Untitled (Self-portrait) 1950s



大部分彩色攝影的底片都被索爾·雷特收進了盒子裡,偶然朋友拜訪時,他才用投影打在牆上做展示。他著迷於不可預測的顏色,並使用價格低廉的過期膠片拍攝 —— 就像抽象畫家的筆觸,一點點顯影在畫布之上。

Ant, New York City, 1950

Autobus, 1950

Blue door, Paterson, New Jersey, 1950

Blue skirt, 1950s

Carmen, Harper's Bazaar, 1950s

那個時代的紐約攝影師總是分散記錄著城市元素:街道、人物、建築物 . 而索爾·雷特卻佔據了全部。他的照片是計劃外的產物,是繁忙都市中稍縱即逝的片段。

Chinatown, 1950

Christmas, 1950

Collar, 1950s

Dos 'bobbies' en Piccadilly Circus, Londres, 1950

Driver, 1950s

黑白紀實攝影傾向於展現一種城市焦慮,粗糙顆粒質感的相片與一張張無意入鏡的臉比比皆是。而索爾·雷特的相機則提供了另一種觀察方式。

Footprints, New York City, 1950

Graffiti heads, 1950

Harlem, 1950

Heads, 1950s

Man and Flowers, New York, 1950s

Man Painting Door, 1950's

New England, 1950s

New York City subway system at rush hour, 1950

New York, 1950

他在曼哈頓的漩渦中尋找安靜的人性時刻,在嘈雜的環境中打造一個獨特的城市田園。他捕捉城市的沉默、溫柔與優雅,與真實的街頭生活形成鮮明對比。

New York, 1950s

Parade, 1950

Purple Umbrella, 1950's

Round Mirror, 1950

Shoeshine Man, New York City, 1950

Subway Window, 1950

T, 1950

索爾·雷特的作品是一組安靜的多彩交響樂,霓虹的光芒、紅綠燈的光暈、陽光下金色的計程車與疾走而過的紐約人交織在一起。

Times Square Mosaic, 1950

Times Square, 1950's

Untitled (reflection in antique store window), 1950

Untitled (two men in hats on train at night), 1950

Untitled, 1950s

Woman in Black Seen Through Trees, 1950s

索爾·雷特的第一次彩色攝影展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藝術家俱樂部舉辦的,那裡是當時許多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聚會場所。

Worker, 1950s

Yellow Dots, 1950s

 Red Umbrella, 1951

Untitled (street scene with cars) 1950

The shop, 1951

Dog in Doorway, Paterson, New Jersey 1952

Lingerie shop, 1952

Mannequin, 1952

NYC, 1952

Pizza, Patterson, 1952

Postmen, 1952

Seamstress, 1952

Tanager Steps, 1952

索爾·雷特的紐約從來不是一塵不染的,他對鱗次櫛比的高樓沒有興趣,與光鮮亮麗的時尚圈保持著距離,你很難在他的攝影中看到城市恢弘的一面,卻可以隨時找到熟悉的城市回憶。

Lo spazzino, 1950

Torn Shoe, 1950

Toy Shop, 1950

Untitled (New York), 1950

Untitled (Nude), 1950

Untitled, 1950

Village Idiot From The Hallowen Series, 1950

Untitled, 1950s

Untitled, New York City, 1950

Shoe of the Shoeshine Man, New York City, 1950

Shoe, 1950

Subway Car 4435, 1950s

Soames, 1950s

Shoes, 1950

Manhattan Ca, 1950

New York, 1950

New York, 1950s

Nude, 1950s

Remy, 1950


Barbara, New York City, 1951

From Wedding as a Funeral, 1951

Shoes of the Shoeshine Man, 1951

Untitled, 1951

Begging, 1952

Early Black & White, 1952

Flower man, 1952

Greenwich, 1952

Halloween, 1952

Hat, NYC. 1952

Kathy, 1952

Kiss, 1952

Marcel Duchamp, New York City, 1952

Movie House, USA, 1952

New Year’s Eve, Times Square, New York City, 1952-53

Sailors, 1952

Times Square, New Year's Eve, 1952-53

Self Portrait, 1952

1953年,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展覽,名為「 總是年輕的陌生人 」(Always the Young Stranger)

Baseball, New York City, 1953

Don’t Walk, 1953 - The Red List

Looking Down 1953

Shopper, 1953

Bus rider, 1954

Festival, 1954

Foot on El, 1954

Man on Ladder, 1954

Mondrian Worker, 1954

Near the Tanager, 1954

Parade, 1954

Seeds, 1954

Shoe shiner, 1954

Sign Painter, 1954

Tanager Stairs, 1954

Tulips, 1954

1953 Girl, 1953

Young Girl, New York City, 1953

Greenwich, 1954

Hands, 1954

Lovers, 1954

Party, 1954

Sidewalk Saul Leiter, 1954

兩年後,博物館再次邀請他參與大型攝影展「 The Family of Man 」,這場展覽被視為是開創性的嘗試,策展人希望通過精選的500張照片展現200萬人的生活、愛與死亡。索爾·雷特婉拒了這次寶貴的機會,即便邀請他的是大名鼎鼎的攝影師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拒絕的理由讓多數人無法理解,他認為那場展覽「 不是關於攝影,而是關於他不能確定的事情。 」

Barbar pole in snow, 1955

Cart in snow, 1955

Chauffeur, 1955

Fashion Test, 1955

From the El, 1955

Girl behind screen, 1955

Green Light Against Gray, Vienna, 1955

Iter, 1955

Newspaper Kiosk, New York City, 1955

NYC, 1955

Red Umbrella, 1955

Soames, New York City, 1955

Untitled, 1955

索爾·雷特的執拗性格已初見端倪,他對自己的作品有著清晰的認識,而不願意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照片的原意。

A couple in New York, 1955

Accident, 1955

Barbara Smoking, 1955

Freckled Girl and Friend, New York City, 1955

From the El with Bob Weaver, 1955

From the El, New York City, 1955

Nude, 1955

Party, 1955

Soames, New York City, 1955

String (self-portrait), 1955

索爾·雷特喜歡生活中的孤獨,並抵制任何類型的闡釋與分析。成功的藝術家總是懂得推銷自己,但他甘願被遺忘。被忽視對於藝術家來說是一種特權,他得以有機會深入打量周圍的世界。

463, 1956

Haircut, 1956

Hat, 1956

Red Curtain, 1956

Shoeshine, 1956

Snowy bus, 1956

Taxi, 1956

Walking, 1956

Yellow Scarf, 1956

Halloween, 1956

The sleeping, 1956

他還在1957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 彩色實驗攝影 」會議上展示了20幅索爾·雷特的彩色照片。上世紀50年代末,藝術總監亨利·沃爾夫(Henry Wolf)先後在《時尚先生》(Esquire)和《時尚芭莎》(Harper’s Bazaar)上發表了雷特的彩色時尚作品。然而,在接下來的40年裡,索爾·雷特的非商業作品對更廣泛的藝術界來說幾乎是默默無聞的。

Barbershop, 1957

Bus Stop, 1957

Canopy, 1957

Coachman, 1957

Cracks, 1957

Fire Hydrant, 1957

Phone Call, 1957

Raining on Two (Dog Walk), 1957

Red Umbrella, 1957

Shoe advertisement for Miller Shoes, 1957

Street Scene, 1957

Taxi, 1957

Through Boards, 1957

Jay (nude), 1957

Goya Lady, 1957

除了以攝影謀生,拍攝商業、人像與時裝照片之外,他並沒有太多展示自己的攝影。

Canne, V 1958

El Chico Andy, NY 1958

Fay, 1958

Freckles, 1958

In My Room, 1958

Jay, 1958

Makeup, 1958

New York City, 1958

New York, 1958

Red Umbrella, New York City, 1958

Reflection, 1958

San Genaro, 1958

Snow Scene, 1958

Soames, 1958

Street Scene, New York, 1958

Untitled (newsstand with colored lights at night), 1958

Untitled (Pink umbrella close up) 1958

Untitled, 1958

Walk with Soames, 1958

White Circle, 1958

Window, 1958

Woman Waiting, 1958

Women, New England, 1958

On the el, 1958

Mirrors, 1958

Mr, 1958

Lanesville, 1958

Horse, 1958

Carol Brown, for 'Harper’s Bazaar,' New York City, 1958

「 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被人忽略的。

我很喜歡那樣。

被人忽略是一個人不可多得的優待。

這樣我可以學著看其他人所不那麼看的,

並且以不同的方式去作出反應。」 



Anne Saint Marie in Ben Zuckerman, 1959

Hands, 1959

Harpers Bazaar, model Simone (model in hat) 1959

Woman in Café, Paris, 1959

Waiter, Paris, 1959

Venice, 1959

Street scene, 1959

St. Peter's, Rome, 1959

Spain, 1959

Simone, Harper's Bazaar, June 1959

Roma, 1959

Paris, 1959

New York, 1959

Menu, Paris, 1959

Harper's Bazaar, October 1959

Harper’s Bazaar, 1959

Blue Umbrella, Spain 1959

Café, Paris, 1959

Carmen, for 'Harper’s Bazaar,' New York City, 1959

Self-portrait, 1959

Auto, 1960

Cap, 1960

Carmen Harper's Bazaar, 1960

Harlem, 1960

Harper's Bazaar October 1960

Harper's Bazaar, 1960

Harper's Bazaar, October 1960

Jane Fonda, Esquire January 1960

Man Reading Outdated Newspaper, 1st Avenue and 9th. 1960

Package, 1960

Pipes, New York City, 1960

Pull C, 1960

Snow scene, New York, 1960

Snow, 1960

Soames Bantry, Nova, 1960

Warhol The Great Perfumes of France Harper's Bazaar April 1960-7

Beauty Editorial 1961

Untitled (New York), 1960

Soames, New York City, 1960

Snow, 1960

Simone, Harper's Bazaar, January 1960

New York, 1960

Rear Window, Paris, 1960

Harper's Bazaar, November 1960

Harper’s Bazaar, January 1960

Harper『s Bazaar, 1960

Boy, 1960

Saul Leiter by Robert Freson. 1960's

在1960-80年代,索爾·雷特為了生活而成為了時尚攝影師,曾為《Harper’s Bazaar》《Elle》《Show》《British Vogue》《Queen》等著名時尚雜誌拍攝。

France Nuyen, 1961

Harper's Baazar, 1961

Harper's Bazaar editorial, 1961

Harper's Bazaar Fall 1961

Untitled, 1961

Harper’s Bazaar, 1962

Iris Bianchi, for Harper's Bazaar 1962

「  I had the hope that the result would 

look like a photograph rather than a fashion photograph. 

我希望拍攝出來的結果

會是「照片」而更勝於時尚照片。」 

1963 Harper's Bazaar August 1963

Harpers Bazaar October 1963

Lily Moore, Harper's Bazaar, 1963

Soames Bantry, Harper’s Bazaar, 1963

Harper's Bazaar, 1963

Harper's Bazaar 1964

Soames (nude), 1965

索爾·雷特因為有繪畫功底,以及獨特的視角構圖,加上油畫般濃厚的的色彩表現,在當時成為時尚攝影的「 新星 」。

High Low Vintage, 1966

Jean Shrimpton , 1966

 Jean Shrimpton for British Vogue 1966

Vogue UK 1966

Ali MacGraw, 1967

Soames Bantry and Friend, for 'Nova' Magazine 1967

索爾·雷特之後二十年的時裝攝影師拍攝對象不同,他在早起的攝影作品中拍攝的主要集中於生活中的「 過客 」:趕路的行人、理髮的年輕人、駐守窗邊的老人都是他鏡頭下的主體。

Harper's Bazaar March 1968

The Staircase, New York, 1968

Children of St. Croix, for Harper's Bazaar 1969

Soames, 1969

Diane Arbus, New York City, 1970

索爾·雷特的色彩攝影風格透著「 潤物細無聲 」的歲月感。無論是和伴侶漫步紐約街頭,還是在雨天起霧的玻璃窗劃出人的形狀,虛化的燈光背景都能瞬間將你帶回五十年代的那座老城。

Sleep, 1970

Saul Leiter, Martinique, 1972 - snapshot by Elizabeth Paul Avedon

20世紀70年代,他繼續擔任時尚攝影師,為《Show》、《Elle》、《Vogue》、《Queen》和《Nova》等刊物撰稿。

Glass, 1980

Palette Knife & Cap, 1980

然而在1981年,在時代的變遷下攝影師們的創作越來越不自由,被現實所束縛成為了第五大道工作室關閉原因之一,在工作量減少的情況下,工作室的運營困難也成為另一個關閉工作室的主因。從此慢慢被人遺忘的索爾·雷特,開始了只為自己創作的遁影生活。

「 A window covered with raindrops

interests me more than a photograph of famous person.

於我而言,被雨滴布滿的窗戶

比一張名人的照片更能引起我的興趣。」

在藝術史中,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在一段時間內被藝術圈忽視,卻在以後被廣泛接納。索爾·雷特就是一位曾被忽視的藝術家。 但到70年代,索爾·雷特幾乎在藝術圈消失,直到1993年,紐約的霍華德·格林伯格畫廊(Howard Greenberg Gallery)舉辦了他的個展,和之後在密爾沃基美術館的展覽才使他再次走進人們的視線。 

Alan Porter, Photographer Saul Leiter, New York City, 1977

Saul in Parents Driveway, Pittsburg, 1977

相比其他同類攝影師,他的作品多了一種獨特的感覺,這源於他在繪畫上的本能和天賦。紮實的繪畫基礎,使作品擁有了抽象而創意的構圖。精準的畫面的控制中,不乏感性的詩意和豐富的視覺層次。

Untitled, 1980-1990

Painted Nude, 1981

Palette Knife 1981

「 我從來都不覺得大都市帶給人們的是孤立、隔絕。

當然每個人對這點都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也不好多說什麼。

也許我的作品想要表達的便是在越平凡的地方

我們有時越能夠發現這個世界美好曼妙的所在。

我們其實不需要去到多遙遠多夢幻的地方

去尋找人生的美好。

我也發現到在現今的社會

人們並不太熱衷於尋找人生的美好之處;

相反的,很多人覺得更值得探討

也許是人生的痛苦、不幸、悲慘等等。」

Still Life, 1981

Brush, 1983

Painted Leaf, 1983

他的作品包括人、建築、天氣等日常事物,畫面充滿分割、局部、隱蔽或多層空間和形狀。角色人物被安排各種割裂的空間中,比如玻璃、鏡面。他們的身體則被陰影掩埋,只剩下模糊殘缺的輪廓。

Untitled, 1984

Dottie, 1987

「 Everything is suitable to be photographed. 

Everything is a photograph.

一切都適合拍照。

一切都是照片。」

Saul Leiter, 1979

索爾·雷特,上世紀70年代曾經一度被忽視的優秀藝術家。他年輕的時候,曾經不顧家人的反對,躊躇滿志地要成為一名畫家。剛開始攝影就是為了收集畫畫的素材和靈感,這反而促成了他的攝影作品具有繪畫的基調和層次,詩意濃烈。

Untitled (Reclining Nude II), 1987

1987 Untitled, 1987

「 I don’t have a philosophy. 

I have a camera.

我沒有什麼哲學。

我只有一個相機。」 

Untitled, 1990

Departure, 1992

他作品中那些基於日常生活的精準色彩、細微的色調,炫目和充滿熱情的圖像,將我們熟悉的城市建築紛繁的色彩變化成為圖形和色點的結合物,使這些照片甚至具有超越繪畫的感人魅力。

Untitled, 1994

在那個彩色攝影還不被藝術攝影師們接受的年代,索爾·雷特的作品打破了彩色攝影無法提煉並藝術化的定律,開創了嶄新的審美領域。

Saul in the Studio, getting ready to leave. 1980

儘管索爾·雷特的攝影在50年代已經因其在彩色攝影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而嶄露頭角,卻因為各種原因,延遲了人們對他非商業攝影的承認。對於人們的「 忽視 」,他又這樣說到:

「 我有活幹,得以謀生。

同時我也拍攝自己的照片。

我度過的人生中,大部分時間是被忽略的。

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

被忽略是一個不得了的特權。

因此我學會了看其他人所不看的,

並且對於各種情況作出不同的反應。

我簡單地看世界,真的不是為了什麼而看。」

A French Girl, 2001

他的照片,不勝在情節,而勝在氣氛。不,那不是氣氛,而是氛圍。由一種特殊氣「 氛 」所包「 圍 」的空間與氣場。這種「 氛圍 」,會把你深深地吸入進去。

Bus, 2004

Door, 2004

在當時,索爾·雷特用價格不菲的彩色膠捲這麼看世界,而且把世界用色彩整得這麼的「 一塌糊塗 」,確實需要自己的獨特判斷與勇氣。

Still Life, 2004



空間的質感,被他用色彩以油畫的方式抽象的描繪,模糊而唯美。炫目、充滿熱情的圖像,攘括了城市裡所有我們熟悉的色彩,使照片具有了超越繪畫的感人魅力。

Vase, 2004

Window & Man 2004

Window, 2004

Woman Through Window, 2004

他的作品常給人一種些微的距離感,如同海島中央孤獨的燈塔,周圍是飛鳥和島嶼,在潮溼的族群之中,固守著一些模糊的,柔情的,剛烈的顏色。

Saul clowining around at home, 2003

Doorway, Self Portrait, 2004

Saul Leiter, Self Portrait 2005

Digital, 2005

Man in Strand Maestros, 2005

Still Life, 2005

2006年,德國史泰德(Steidl)出版社推出索爾·雷特攝影作品集《早期色彩》(Early Color),時年83歲的索爾·雷特再次受到關注,該作引發的強烈反響使他近幾年接連舉辦了多次個展,2012年還上映了以他為主角的紀實電影。

Window 2005

3rd Avenue, 2008

在《早期色彩》之後,他又出版了一系列專著和國際展覽,突出了他在攝影和繪畫領域的深度和廣度。此後,索爾·雷特成為了幾場個展的主題,包括巴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會(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阿姆斯特丹猶太歷史博物館、洛桑愛麗舍宮等。

Saul holding snapshot of himself, 2007

2008年,巴黎的卡蒂·布勒松基金會為他舉辦的大型展覽,更加鞏固了他在攝影史上的地位。

Women, 2008

Saul Leiter, Paris, 2008 -by Martine Franck

Saul Leiter, Photo by Tony Cenicola, May, 2013

2013年11月26日,索爾·雷特在紐約市東村(East Village)的家中去世,享年89歲,留下了他一生藝術作品的大量檔案。在《紐約時報》關於萊特的訃告中,瑪格利特·福克斯(Margalit Fox)寫道:「 他拍攝了成千上萬張照片,其中很多現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街頭攝影範例,但大多數都沒有列印出來。」

Saul Leiter’s studio, New York, April 2013. Photograph by Jason Fulford

紐約東村至今仍是追求藝術的年輕人的天堂,索爾·雷特在那裡住了50多年。他共搬過三次家,卻始終沒離開過同一條街。工作室並不寬敞,書籍與畫材把整個空間填得滿滿當當。

Sidewalk

Untitled (100154)

Untitled (100193)

Untitled (100217)

索爾·雷特從未放棄過他的繪畫理想,他異想天開地運用了顏料覆蓋黑白照片,用畫筆描摹繆斯的身體,色塊堆疊互相擠壓,但人的輪廓依然清晰可辨。


Fay, 1955

A Very Short Rabbi, 1960

Irish Landscapes, 1960s

Painting, 1960

Soames, 1960


Untitled, 1960

Untitled, 1969

Cannot Recall...Negative, 1970-1990

Jay, 1970s-1990s

Jean's Friend, 1970-1990

Nude, 1970s-1990s

Untitled (0120513), 1970-1990s

Untitled (120747), 1970-1990s

Untitled (120751), 1970-1990s

Untitled, 1970s-90s

With Bus on Trip for H.B , 1972

Untitled, 1973

The Rock, 1975

Untitled, 1975

索爾·雷特堅持了60年以上的攝影,幾乎都是拍攝紐約自己家附近的照片,在索爾·雷特的作品中,看得出一中安逸,像是可以窺探出他人的生活百態,也有一種把平凡變成不平凡的魄力,就如同他所說的:

「 I take photographs in my neighborhood. 

I think that mysterious things happen in familiar places. 

We don’t always need to run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world.

我的照片都是在自家附近拍的。

我認為神奇的事都會發生在我熟悉的地方。

我們不必跑到世界的另一端去。」

Untitled , date unknown

Untitled, Undated 

推薦閱讀 |


素材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鳥人與魚整理編輯


相關焦點

  • 彩色攝影先驅:恩斯特·哈斯 Ernst Haas
    《大眾攝影》雜誌評為世界上最有創作思想的10位頂級攝影大師之一。恩斯特·哈斯更是被稱為彩色攝影的先驅,在當年幾乎只拍攝黑白照片的年代,他改變人們對彩色攝影的保守觀念,同時以大量實驗性手法拍制出各種有趣的彩色照片,影響深遠。1986年,他得到了「哈蘇攝影獎」(Hasselblad Award),給予了他在攝影界有重大成就的肯定。同年,他在紐約死於中風,享年65歲。
  • 貪便宜買了過期膠捲,那你得知道...
    若你曾用膠片拍攝過,便一定會知道膠片攝影區別於數碼攝影的獨特體驗是——每一次的拍攝,都像是一場冒險。過期膠捲該如何儲存?如果你在7月份將一卷新的膠捲放在車裡一天,那這卷膠片基本上就報廢了。冷藏條件下儲存膠片,化學物質降解速度要慢得多,尤其對於需要防止染料變質的彩色膠片來說特別有用。輻射產生的灰霧對膠片也會有影響,但至少在十幾年內都不是大問題。有傳言稱,在美國60年代大範圍核試驗期間,市面上的膠片似乎都會比其他時候更容易產生灰霧。
  • 上遊時尚|街頭攝影大師薇薇安·邁爾:一生默默無聞,死後才被認可
    被公認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的薇薇安·邁爾,與大畫家梵谷有著類似懷才不遇的情況,一生默默無聞做著保姆,去世後作品才得到挖掘與認可。生前默默無聞卻才華橫溢,死後享譽世界,薇薇安的鏡頭裡充滿了對世界的思考,孤獨是她的代名詞,默默無聞做了40年保姆,一生未嫁,無兒無女,唯有去世後留下的10萬多張芝加哥街景和街頭人像底片。
  • 我們跟彩色攝影的鼻祖喬爾·邁耶羅維茨聊了聊街頭攝影
    Joel Meyerowitz © David Kregenow和這位79歲的紐約街頭攝影師面對面,說的都是攝影,感覺卻像聊人生
  • 中國少年18歲奪得全球攝影大賽美國區冠軍,00後重啟膠捲攝影的藝術魅力!
    ▲ 攝影 |  蔣翰翔人和世界的真實模樣,不是攝影技術的過度曲解,而是一五一十的光影複製。在這個被PS妖魔化的時代,誰還願意拾起老舊膠捲攝影?用昂貴的膠捲記錄時間,在暗房裡待一天靜待不可逆的成片,美不過電腦前幾分鐘的塗塗改改。慶幸的是,對膠捲的喜愛,大有人在,少年蔣翰翔就是其中之一。
  • 緬懷布魯諾·巴貝 最早用彩色膠捲記錄中國的瑪格南攝影師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他的鏡頭足跡遍布五大洲,緊跟時代變化的步伐。巴貝是瑪格南圖片社中率先使用彩色膠捲的攝影師之一,對色彩自如的運用是他作品的一大亮點。因為報導過全球多地的戰爭衝突,他也被很多人認為是戰地攝影師的一員。  巴貝還與中國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1973年,他曾跟隨時任法國總統蓬皮杜來華訪問。
  • 「新彩色攝影」先驅威廉·埃格爾斯頓:捕捉彩色的孤寂與疏離
    1939年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的威廉·埃格爾斯頓,是最早染指彩色攝影而成為「新彩色攝影」的領軍人物。在他之前,不乏以彩色攝影這個表現形式來進行攝影探索的攝影家,但他們用色彩表現的是自我而不是現實世界。埃格爾斯頓的作品並不是對色彩本身有興趣,而是對「有色彩的世界本身」有興趣。
  • 最全Vivian Maier 薇薇安街頭攝影作品集
    ,文章裡只展示一部分想要薇薇安攝影作品請打賞私信後芒種先生Vivian Maier 薇薇安街頭攝影作品集,薇薇安·邁爾是美國的一位業餘街頭攝影師,她一生拍攝了超過10萬張照片,由美國歷史學家約翰馬魯夫整理其作品後發布,收到世界各地的媒體報導,並被認可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
  • 80條攝影心得,讓你更加了解街頭攝影
    提起街頭攝影,其實它的定義並不重要,你在街上隨便拍一張照都很可能是街頭攝影,重要的是你看這個世界的方式,正如 Elliot Erwitt 所說:
  • 薇薇安·邁爾:就是熱愛攝影,街頭的孤獨
    關於這個什麼的皮箱,他僅僅只獲得了與之有關聯的一個人的名字,薇薇安·邁爾。 當打開皮箱之後,裡面是大量未衝洗的底片。約翰在衝洗出這些底片之後,他震驚了。 這些照片可以說是出於大師級別的攝影作品。這是從未有過的巨大發現!
  • 第一個採用彩色攝影報導中國的攝影師|專訪布魯諾·巴貝
    1973年9月,時任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巴貝作為總統府認證的新聞記者加入隨行記者團,用最喜愛的柯達克羅姆膠片為中國拍攝了一系列照片,記錄了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場景,也成為第一個用彩色膠片拍攝中國的攝影師。
  • 過期底片筆記
    個別的過期底片售價約為新鮮底片的一半或更低,根據年份/保存質量判斷(例如長期冰凍保存可幾乎停止膠片的衰退,從而獲得與新鮮底片不相上下的效果,此類底片的價值自然與新鮮的差距不大)。然而成本只是玩家的一個選項而已,許多即便過期多年並早已絕版的底片比新鮮膠捲還要高出數倍,原因在於老型配方地道濃厚的膠片感往往是許多玩家念念不忘的,這是因為越靠近後期的底片,雖還保持著膠片黨最樂意高高掛起的:寬容度高的底牌。
  • 膠捲攝影入門之名詞解釋
    這篇文章將面向剛剛踏入膠捲攝影,或者是還沒有開始玩的朋友們,我將列舉一些比較基本的概念為大家進行比較通俗易懂的解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膠捲是一種能夠記錄光線的介質,它只要感受到光就能記錄下光,所以膠捲除了使用拍照外不能見光。拍之前,有一長條膠捲藏在暗盒或者是捲軸裡,拍攝完之後經過衝洗,膠捲上就會出現你當時拍的圖像,這個時候膠捲就變成了有圖像的底片。
  • 100張世界攝影名作 | 經典解讀版
    實現它並不需要擺弄拍照與衝洗的技巧,而是用直接攝影的方式來完成。」「直接攝影」強調攝影技術本身的刻畫能力以及攝影家對事物和世界的誠意,是「畫意攝影」以來的第二大攝影流派。奧特布裡奇(Paul Outerbridge),美國靜物攝影之父,《衣領》是其最知名的作品。冰冷的曲線造型,嚴謹分割的黑白背景,營造出一種精確而冷漠的視覺感受。
  • 薇薇安·邁爾,自拍女王的彩色攝影世界 | 街拍
    她和孩子們相處得很好,和成人之間的關係卻差強人意,冷漠孤僻通常使她一開始引人好奇,逐漸遭受遺忘,最終成為人們眼中的隱形人。曾有一個人問過薇薇安·邁爾是做什麼的,她回答道:「Im sort of a spy.」(我有點像間諜。)。
  • 世界是個謊言,LOMO 才是真相
    破敗的你,加過期的我,隨機產生出的化學驚喜,是任何人工都無法複製的。完美並不存在的星球,那裡的生物喜歡自圓其說以及自欺欺人,發明出「殘缺美」云云。Lomo 分明就是攝影界的 indie 流派。獨立,小眾。一切原始生命力都將在自由狀態下溢漿迸發。另外,別拿 Lomo 和單反比較,那樣顯得相當不專業。 世界是個謊言  Lomo 才是真相
  • 你想用的膠捲我都幫你試了
    ,但最核心的莫過於膠捲了,用偏冷色系的膠捲可以拍出日系小清新的畫面,用偏暖調的有溫暖寫實的感覺,用過期卷可以拍出濃重的德味…在每一次拍攝前,都應該考慮「這次我用什麼膠捲呢?」膠捲分負片和正片(反轉片),而這次我要詳細說的是135彩色負片,不同牌子的膠捲會有不同的特點,下面挑選一部分我拍的照片來示例說明。
  • 薇薇安·邁爾:終生以保姆為業的神秘攝影大咖
    她終生以保姆為業,直至2009年逝世之後,作品才因偶然的機遇而被發現,由此她的名字也隨之從美國傳遍世界各地。這可能是攝影史上最特別的一個個案。她的故事之所以廣為人知,源於其雙重身份之間的巨大反差:身世成謎的保姆與隱士般的藝術家。薇薇安一生中拍了大約十幾萬張底片,而且生前她很少洗過照片,甚至有上千隻膠捲竟未衝洗。
  • 被譽為拍貓教父的他,70年拍貓歷史全在這
    而Walter早期的攝影作品,恰恰突出了瞬間的移動感,把一直被認為慵懶不愛動的貓,拍出了花樣百出的姿態。很快,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照片就成功地賣給了世界各地的報紙和雜誌。雖然和貓咪之間的情緣從婚後才開始,但在Walter還是個小男孩時,就已經非常痴迷攝影了。從拿起爸媽的摺疊式柯達相機笨拙地亂拍,到鑽進攝影俱樂部學習暗房知識,再到高中畢業後去了曼哈頓,拿著12美元周薪當攝影師助理,一切似乎水到渠成——只不過當時,他以為自己會當一輩子新澤西某個小報社的新聞攝影師。
  • 何藩,他是演員,也是導演,還是開創香港街頭攝影的"一代宗師"
    他是街頭攝影的一代宗師, 他在世界不同之攝影比賽得到超過二百八十個獎項, 連續贏得八屆由美國攝影學會所舉辦之世界攝影十傑的榮銜.他是香港攝影界的傳奇.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試圖去記錄香港,而是用鏡頭捕捉人物,拍出一個個普通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