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05:43:38 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夏至」是我國出現最早的節氣。《尚書》記載,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
夏至·三候
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每五天一個變化。
「一候鹿角解」說的是: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二候蟬始鳴」說的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三候半夏生」說的是: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
夏至·天氣
詩人徐書信《在暑雨》一詩中,對夏季的雷雨天氣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薰風暑坐檯,蛙鳴蟬噪襲塵埃。青天霹靂金鑼響,冷雨如錢撲面來。」
氣象專家說,徐州地區的夏至節氣期間這樣的天氣特點也是比較明顯,所以大家出門時最好帶上把傘,一是遮陽防曬,二是提防遇到雷雨突降。
俗話說「夏至不過不熱」,進入夏至節氣後,儘管也時常能遇見雷陣雨天氣,但熱一定會成為下一階段天氣的主旋律。再過一個月還將迎來三伏天,到時會更熱的。
夏至·隨筆
說到「夏至」,就不得不談及「端午」。有人以夏至日吃粽子為由,認為端午節源自「夏至」,這其實是一個不大靠譜的說法。
在我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端午」和「夏至」作為臨近的兩個節日,不同的地方可以說是各有側重的,所以在節俗上有所交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夏至·民俗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因此很多地區的人們把夏至吃麵當成了很重要的習俗。「夏至」代表著炎熱夏天的到來,人們的飲食也要有改變,以熱量低、便於製作的食品為主要食物。麵條常常就是家庭首選。
夏至·養生
夏季陽氣盛於外。進入「夏至」,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闢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來源:徐州市文廣旅局官微】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