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將人的一生分成十份,不稱心之時會佔幾份呢?古人說,佔八九份。如古代先賢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佛陀也常常提醒我們:人生皆苦。且不論生、老、病、死都是苦,單單在日常生活中,就難免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或許有人不以為然:「明明人生還有很多樂趣可言,又何必誇大痛苦,緊盯著痛苦不放?」其實,佛教中之所以說「苦」,並不是不承認生活中的一些快樂。但這些快樂往往稍縱即逝,只是偶爾的「點綴」,卻不是人生的「底色」。在我們的人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什麼都在變。位高權重的,會一落千丈;生死相許的,會勢同水火;合家歡聚的,會曲終人散;壽比南山的,會撒手人寰。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難逃變化,變化就會帶來痛苦,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諦。懂得人生皆苦,實際上,對每個人來講至關重要。假如你一直看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認為它應該充滿快樂,一味地蒙蔽自己,以「苦」為「樂」,那永遠也離不開痛苦。而只有認識痛苦、正視痛苦,才是邁向快樂的第一步。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正是看到了老、病、死之苦,才開始思考怎麼樣根除痛苦,並為此嘗盡各種方法,最終找到了通往解脫的光明之路。所以,不要逃避痛苦,不要懼怕痛苦,沒有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就不會有萬物的春華秋實。有些人只喜歡追求一帆風順,卻不願面對任何苦難,這樣的期望不太現實。人生在世,風風雨雨總是難免,磕磕絆絆也是尋常。所以,人活著就是一場修行,不論世事多麼複雜、生活多麼難忍,都要學會為自己開個「藥方」。在我寫《苦才是人生》時,所針對的讀者群主要是漢族,因為對他們的痛苦比較熟悉和了解。但讓我吃驚的是,這本書受到了廣泛歡迎,很多人從中找到了調心方法。由於這些簡單故事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想得起來,所以,書中內容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實用。然而,焦慮、困惑等問題,不僅僅是漢族人或藏族人才有,而是人類可能要共同面對的,包括全球不同角落、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於是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這個英文版終於面世了,對此我也非常高興,希望它能給這個時代的更多人,帶來哪怕一絲的自在和快樂。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從奉承、嫉妒到業力、慈悲的一系列主題。每一段簡潔的文字中,索達吉堪布穿行於古代經典到現代新聞,運用佛陀、孔子,甚至馬克·吐溫的格言,向讀者傳遞簡單易懂、永不過時的面對逆境和培養善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