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延續了 20 年,這魔咒的生命力到底來自於何處?

2021-01-17 好奇心日報

救世主的誕生

哈利·波特在毯子包裡翻了個身,但他並沒有醒。他的一隻小手正好放在那封信旁邊。他還在繼續沉睡,一點也不知道他很特殊,不知道他名氣很大,不知道再過幾小時,等德思禮太太打開大門放奶瓶時,他會被她的尖叫吵醒;更不會知道,在未來的幾個星期裡,他的表哥達利會對他連捅帶戳,連掐帶擰……他也不可能知道,就在此刻,全國的人都在秘密聚會,人們高舉酒杯悄聲說:「祝福大難不死的孩子——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奇幻文學過時了。」

1990 年代,書商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此時,距離上一部享譽世界的奇幻作品《魔戒》出版已經過去了 40 多年,與其同時代的兒童奇幻小說《納尼亞傳奇》,影響力也在孩子們之間逐漸消退。這是一個魔法稀缺的時代。市面上的流行讀物都紮根於現實題材,沒人想碰奇幻文學

不但是魔法稀缺,實際上在男巫降臨之前,兒童文學的銷量整體都在下滑。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電視和網絡讓人擁有了更多的娛樂方式,「有 PS 遊戲機、足球、蹦床、電視這些玩意兒在,我需要所有能幫助到我的東西鼓勵這些孩子閱讀。」 。當時,席捲了英國兒童的是悠悠球狂熱。「我完全沒想到下一波熱潮居然是一本書引起的。」英文教師 Lindsay Carmichael 說

彼時,這本書的作者是個住在愛丁堡的清貧單身母親,只在工作閒暇之餘跑去一家名為 The Elephant House 的小咖啡館寫書。,「你永遠無法通過兒童文學致富,這你知道的吧?」 而當她帶著完成的小說去找出版商時,被以「太長節奏太慢」之類的理由拒絕了 12 次。最終接納她的 Bloombury 出版社仍然心存疑慮,初版只印刷了 500 冊精裝。接著,就像有人揮了一下魔杖,帶著閃電疤痕的男巫讓全世界陷入了狂熱。她的文學代理人警告她

20 年,7 本書,被翻成 68 種語言,售出 4 億冊,銷售額 72 億美元,改編電影票房 75 億美元,零點發布,徹夜排隊,通宵讀書……對於這樣的瘋狂,「魔法」是最簡單的解釋。但是這個系列擁有的不僅僅是魔法。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初版封面

在魔法的外衣下,校園與成長是哈利·波特最親切的主題

我?只是靠書本和小聰明。但還有些更重要的東西,友情和勇氣。

和傳統的劍與魔法奇幻故事相比,哈利·波特的世界儘管充滿了魔法,卻與現實更加貼近。

在背景設定上,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設定和英國寄宿學校差別不大,這種校園情節的描述可以一路追溯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湯姆·布朗的校園生活》,只是後者沒有魔法。

系列中真實地點的出現、真實美食的描述,對於課業壓力、考試周臨時抱佛腳、無聊假期等的描寫,無一不讓讀者們感同身受。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的 9 又 3/4 站臺依然熙熙攘攘,黃油啤酒的製作法子流行全網,而一到了考試季,英國媒體就開始鼓勵學生「與內心深處的赫敏溝通」,刊出。《中最棒的考試格言》

官方網站 也顯得與眾不同。與多數官網以提供信息為主不一樣,Pottermore 發揮出了互動功能。瀏覽者會被邀請加入魔法世界,以測試的方式被分院帽分到不同學院、選出自己的守護神和定製魔杖。在這一階段,你甚至不必是個哈利·波特粉絲,因為性格測試是沒什麼人有毅力拒絕的。Pottermore

學院讓人產生了歸屬感,讀者不再只是觀察者,而是成為了魔法世界的一部分,以學院學生的口吻進行交流,用語言進行 cosplay,也成為了一項保留項目。這比傳統奇幻中的異域元素更有親和力——拔劍屠龍可能是個過於誇張的幻想,但是每個人都有足夠多的想像力期待投遞入學信的貓頭鷹。原本平淡的生活因為激發出的想像力也出彩。

它的現實還體現在主角的成長。主角在每一本小說裡都比上一本更加成熟,他們面對的問題更加複雜,「它成為現象級小說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引領著讀者度過了人生中那麼長的一段時間,這是其他兒童文學做不到的。」

哈利跟著讀者一塊兒長大,小說從兒童文學過渡到青春文學,主題變得黑暗嚴肅,角色開始死亡。而這恰好符合了少兒讀者的成長軌跡:在哈利進入躁動的青春期時,他們也一同步入;在哈利煩惱初戀和升學壓力時,每個人都有所同感;哈利面對了陰謀與死亡,這也正好是少年們初窺現實黑暗面的時刻。

「這個系列比較激進的地方之一,就是英雄隨著系列行進而長大,這在 20 年前是極為罕見的,它讓小說可以探討更廣泛的議題,那些兒童文學避而不談的東西。波特系列確實是奇幻類,但是它們把兒童文學帶入了情感現實主義的領域。」

不僅僅是兒童文學,更是政治議題的表達

泥巴種,並且為之自豪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系列本身非常符合當下的「政治正確」概念,它的角色相當多元,諸多女性角色跳脫了刻板印象(赫敏永遠排在最受歡迎的角色前列)。它沒有正面涉及女性與種族平權,但是自由、平等、正義的思想卻貫穿了全篇。

在哈利·波特之前,沒人想到兒童文學可以是政治化的,對於孩子來說,有些議題似乎太複雜了。哈利·波特系列卻大膽地開創了先河。現實中的羅琳是個支持工黨的偏左派人士,常在推特發表政治見解,她的不少理念其實也被隱秘而自然地埋進了魔法世界。

女主角赫敏不需要別人的拯救,她和往常只是充當「英雄女朋友」的人物們差別甚大,這讓女性讀者有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很難說這個形象沒有啟發《飢餓遊戲》的凱特尼斯們。

第四本《火焰杯》裡,赫敏開始為家養小精靈平權奔走,反對奴隸制、呼籲平等的思想再明顯不過。

來自《預言家日報》,滿口胡言、利用聳動文字吸引眼球的麗塔·斯基特,則是羅琳對英國小報的攻擊,放在眼下,這次攻擊直指的對象應該是騙點擊的網站標題黨。

魔法部派出了對教育一無所知的烏姆裡奇接替校長,一道道行政令徹底攪亂了教學秩序,這是羅琳對官僚的譏諷,它超越了國界,適用於任何空降高層造成的爛攤子。

鄧布利多的性取向最終曝光,也是作者對弱勢群體的一次致意——最偉大的白巫師,是個同性戀,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而人人都能看出,這本書的主線——純血派企圖實行獨裁統治清洗「泥巴種」——這是一個反種族主義、反法西斯的故事。

這些寬泛的議題啟發了不少學術研究,更邊緣的還包括精神分析學、校園暴力討論甚至是 911 與恐怖主義。對於一個奇幻系列而言,這是一件不得了的成就。

羅琳的腳步並沒有就此停止。在去年《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舞臺劇中,扮演赫敏的是一位黑人演員,這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人們甚至特意去給羅琳留言,指出赫敏應該是個白人。羅琳回應道,「赫敏的標準是褐色的眼睛,捲曲的頭髮,還有非常聰明,但我從來沒說過她是白皮膚。」

孩子們不讀書了嗎?哈利·波特證明並不是這樣

當感到疑惑的時候,就去圖書館吧,因為赫敏就是這麼做的

《哈利·波特與密室》

在所有人的刻板印象裡,千禧一代埋頭於手機,是不怎麼讀書的一代。但是事實恰好相反,,千禧一代的閱讀人數在各個年齡段中是最高的。分別來自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和皮尤調查機構的報告顯示

伴隨著他們成長起來的哈利功不可沒。

和文章開頭的英文教師一樣,在它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們沒有耐心和精力去閱讀長篇。事實證明,他們可能只能缺乏合適的閱讀材料罷了。《衛報》在 2005 年刊發了一文,報導指出,這個系列比政府的國家文化教育策略管用多了。《波特的魔咒讓男孩子們變成了書蟲》

Waterstone 連鎖書店發布的報告表明,59% 的孩子覺得哈利·波特系列提升了他們的閱讀技巧,近半數的人說這個系列讓他們想讀更多的書。

對這種效應更加肯定的是老師們。84% 的教師稱《哈利·波特》對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有積極影響,73% 的人為學生能啃下哈利·波特系列而吃驚。三分之二報告說,這套書讓那些不讀書的孩子也開始讀書了。幾乎所有教師都同意哈利是個好榜樣,他們中的多數都承認自己也享受閱讀這個系列。

越寫越長的《哈利·波特》也沒有妨礙孩子們閱讀,或者打擊他們的熱情。當第三本《阿茲卡班的囚徒》出版時,出版社將發售時間定在了凌晨 3 點 45 分,防止學生們逃課去買書。而從 2000 年的第四本開始,哈利·波特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英美零點發售,無法計數的讀者穿著巫師袍、舉著魔杖、在額頭上畫上閃電疤痕,在書店外排起蜿蜒的長隊。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 2016 年《被詛咒的孩子》劇本發售。

《死亡聖器》開售前 5 分鐘,加州某書店,來自 wikimedia

除此之外,它在出版史上還留下了兩個先例——兒童文學發售「成人版」,內容不變,只是封面更加「成人友好」,不會讓成年人感到尷尬,很多書店表示,成人版賣得比少兒版要快;翻譯無法提前開工,所有譯者都只能在英文版上架後得到原版再開始翻譯,為的是防止內容洩密。

就這樣,哈利·波特的每一次出版都成就了一場文化盛事,它帶起的閱讀風潮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下的文學界和出版界。

1996 年,第一本《哈利·波特》出版前一年,,到了 2006 年,平均頁數增長到 175 頁,2016 年,這個數字又上漲到 290 頁。出版商們曾經對 4 萬字以上的少兒讀物堅決說不,可是現在,長篇變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成人書籍領域見證了同樣的趨勢:成人小說的平均頁數也從 1999 年的 320 頁增長到了 2014 年的 400 頁。面向 8 到12 歲孩子的兒童讀物平均頁數是 140 頁

兒童文學領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2000 年以來,每月出版的兒童書籍是以前的 10 倍,零售商把兒童讀物的書架拓寬了兩倍,也極大地增加了類別推廣的營銷預算。兒童文學作家成功的機率也隨之變高。「《哈利·波特》刺激了市場對於兒童讀物作者的需求,也幫助了整個出版業,新人作者會受到更認真的對待、更快速的認同、金額更大的投資。」Waterstone 在 2005 年發現

自 2004 年至今,整個兒童文學市場增長了 52%(每年 4% 的速率),整個書市的增長率是 33%。

哈利留下的另一項遺產,則是當下書市最流行的 Young-Adults (青少年小說)類別,它們同時面向少兒與成人。顯然,這些作品都受到了哈利·波特的啟發,並運用了不少相似的元素。《飢餓遊戲》、《分歧者》、《移動迷宮》,它們擁有各色角色、強大女主、反烏託邦的政治背景,無一不想複製男巫的成功。

當哈利·波特遇上網際網路和同人

當然是發生在你腦子裡的事,哈利,但為什麼那就意味著這不是真的呢?

一個值得注意的數字是,從 1997 到 2000 年,也就是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說出版到第一部哈利·波特電影上映前夕,美國的網絡用戶數量從 1900 萬增至 1 億。

也就是說,和 1970 年代的星戰、星際迷航粉不同,伴隨著哈迷成長的是網際網路和 Web 2.0 時代。一個更注重社交與對話的網絡世界,幫助年輕人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上一輩靠線下聚會建立起的聯繫,哈迷則通過網絡這個更適合群聚的空間實現,而網絡的影響力也更易擴散到全球和線下。

「網際網路改變了哈利·波特,其力度就像它改變世間其他一樣。」

第一次粉絲力量在網絡的迸發是 2001 年,當時首部《哈利·波特》電影上映,這讓哈利·波特論壇、同人站、郵件討論組在全網爆發。在以後的日子裡,哈迷建立了 YouTube 上頗有影響力的音樂頻道,並促成了真實的魁地奇比賽。最盛大的粉絲展會屬於魔法少年們。在超英電影走紅之前,它代表了千禧一代的 Geek 文化。

在這股力量中,最強大的勢力是同人。它們是基於原著的衍生創作,包括文字、繪畫和影視剪輯等形式。在等待新書和電影期間,受到選角和故事影像化啟發的粉絲們,將精力傾注在了自己創作並填補世界觀上。,指出「粉絲不僅僅是書/電影變現之路的核心,他們因為太投入這個世界,以至於最後為這個世界觀又添加了更多新知和背景」。Lisa Brenner 在《扮演哈利·波特:對於粉圈及其表現的論文與採訪》一書中分析了這一現象

同人創作的首個高峰期出現在「三年之夏」(2000-2003)。在第四本和第五本的發售間隙,書迷們有三個夏天無書可讀,這化作了驚人的創作力。粉絲自己動手創作的內容,第一次變成了維繫粉群的血液,讓它在缺乏原作滋養的情況下保持新鮮和熱度。

畫師:viria13 @deviantart

這一情況不是沒被原作者和製片廠注意到,「在網絡構築的世界裡,粉絲們的創作很容易就可以被全世界看到,不只是其他消費者,還有作者和製片本人。」

哈迷的幸運之處在於,他們的作者並不是第二個安妮·賴斯,後者創作了《吸血鬼編年史》系列,公開聲稱自己完全反對任何同人。然而羅琳連同她的出版方和電影製片,都沒有打擊粉圈的熱情或試圖扼殺同人創作,他們將網絡同人看做了熱情粉絲投身魔法世界的一種方式,況且它還幫系列維持了熱度。羅琳給予了同人認可,只要創作者們不以此牟利,或是在文中包含色情內容。

華納也相當大方。名為 Heidi Tandy 的粉絲在 2002 年成立了 FictionAlley 這個哈利·波特同人站,並在某天收到了華納的郵件,華納提出在要自己的官網頁面為 FictionAlley 留地,這樣 Randy 就可以售賣自己的商品了。Randy 後來得知,製片廠代表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了關於波特狂熱的文章,覺得與其關閉一個網站,不如自己投身行動。「哈利波特粉圈已經改變了一切,」 Tandy 在《同人:為什麼同人文正在統治全世界》一書中寫道。

隨著電影逐部上映、小說接近尾聲、角色們逐漸增多並成人(這意味著「配對」可以更加大膽)、越來越多的人用上了網際網路,本就龐大的粉絲基數上又源源不斷地添著新人,這讓同人圈得以蓬勃發展,塑形著新時代的粉圈和網絡文化。如今在老牌同人站點 上,哈利·波特的同人多達 76 萬,遠超排名第二的火影忍者(44 萬)。而在新興的同人站 上,它也只是以 14 萬的數量名列當紅的漫威電影宇宙(17 萬)之後。fanfiction.netAO3

哈利·波特粉圈為後來所有的網絡粉圈提供了一個可以追隨的路線。學者們圍繞這一現象出品了不計其數的報告與研究。它顯然不是最古早的,也不一定是最有水平的,但卻是最好觀察、最容易學習、甚至是最成功的一個。在它之後,每一部電視劇、動畫、電影,都依樣學樣地發展了自己的線上基地,其中的很多都圍繞同人建立起了對原作情節的探討。

華納兄弟,把魔法世界變得無處不在

以我並不拙劣的觀點來看,語言擁有不竭魔力

《哈利·波特》大概是 21 世紀以來最成功的改編案例。從 7 本小說,再到 8 部電影,一部舞臺劇,一個前傳系列,熱賣的玩具和主題樂園、旅遊景點,它為日後所有的 IP 改編立下了榜樣。CNBC 的統計表明,如果算上票房和圖書銷售額各自的 70 多億、DVD 銷售的 20 多億和玩具領域的 73 億,哈利·波特系列的價值已經超過了 250 億美元。

這還沒算上更多的周邊收入,比如環球影城的哈利·波特主題公園、倫敦的哈利·波特華納片場遊等。就像《魔戒》讓旅遊業成了紐西蘭第二大經濟支柱一樣,男巫幫英國拉攏了大批遊客,甚至有人說,沒在國王十字街來一張照片,就不算去過倫敦。

強大的衍生開發能力讓哈利·波特接觸到了更廣闊的受眾。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文理學院瓦貝希學院的訪問教授 Tammy Turner-Vorbeck 卻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哈利·波特系列真的值得如此龐大的受眾,那麼對於它的支持自然會從讀者中產生,而不需要用大眾媒介的營銷來推動。」

學界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持有類似的觀點。在當代消費主義氣氛的影響下下,兒童和童年成為了商品化的首要目標,媒體巨頭利用他們的傳播渠道,將商品廣告滲透進了每一篇報導和每一段影像。與哈利·波特的受歡迎程度呈正比的,是鋪天蓋地的相關產品營銷。沒人希望這樣的時期會中斷。

攝於《被詛咒的孩子》舞臺劇首演

這就是為什麼華納最終建議羅琳在涉足推理小說後重返魔法世界的原因。任何一個粉圈的長久,需要的都不只是同人創作,那些經久不衰的系列,永遠有巨頭或者創作者本人出手將其延續。這個系列還急需吸納新人粉絲。20 年前最流行的東西,在 00 後看來大概有點「過時」。和流暢爽快的青少年小說比,哈利·波特確實顯得篇長「坑深」。

但這並非標誌著壞消息。在它之前,有另外兩個系列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星際迷航》出產了聚焦不同角色、畫風迥異、跨越 40 年的幾百集電視劇和電影重啟;《星球大戰》一直生產著小說和遊戲,並陸續開發了前傳和後續。二者都是《哈利·波特》可以追隨的路線,他們都擁有足夠廣闊豐富的世界觀,衍生故事的產出並不困難。

當然,前傳《神奇動物在哪裡》的 8 億美元票房比《死聖(下)》少了 5 億美元,這種魔法似乎有衰減的跡象。不過人們更願意相信這是沒有原著打底、熟悉的角色沒有出現的原因。它可能只是個熱身,復甦系列魔杖將掌控在《神奇動物 2》的鄧布利多手裡。

當哈利·波特變成全民熱潮,這可能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

大眾媒體將哈利·波特變成一場全民狂歡。然而,在學界看來,這件事情並不是無可指摘的。秉承著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不少社會學家都認為消費主義和大眾媒體其實都是在扭曲民眾對於社會真實的認知,因此是一件值得批判的事情。

對於哈利·波特本身的批評也由此延伸開來。

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是當代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他對於哈利·波特的批評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聲音。,讀了像哈利·波特系列這樣的三流作品,就沒有時間讀一流作品了,劣書會擠佔好書的時間,「美國的民主制度正在崩塌,因為人們不再閱讀。」在他看來

需要說明的是,布魯姆是從純文學的角度發起對於哈利·波特文學的批判的。在接受採訪時,他很明確地表示:「我們站在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彌爾頓、託爾斯泰、李白、杜甫、孔子、孟子的這一邊戰鬥。」《南方周末》

綜合這些觀點,對於布魯姆的觀點,最仁慈的解讀應該是,《哈利·波特》這樣的通俗文學在大眾媒介的影響下,成為全世界最受追捧的讀物,這件事情應該警惕,因為這件事情可能暗示了世界各國整體上的閱讀層次的下滑。而這最終可能會導致人們的理性思考能力降低,從而無力參與民主,最終可能就會像美國人民將川普送上臺了一樣。

這當中可能有布魯姆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對於未來最悲觀的預測,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也未必沒有道理。

《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此前結論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高,時間越來越零碎,3 小時成為人們連續閱讀的一個門檻,超過這個時間,人們可能就不願意花時間去讀書。這也就造成了如今文字直接、情節簡單、單一主人公的小說越來越流行,而長篇分卷小說已經失去了主流市場。針對人們讀小說的習慣進行調查。

中文版厚度接近 600 頁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似乎並不屬於 3 小時就能讀完的小說。但是要知道,從兒童文學發展起來的哈利·波特系列閱讀門檻很低。即使它有非常豐富的解讀空間,也顯然算不上布魯姆鍾愛的純文學,因此哈利·波特系列應該算作 3 小時閱讀趨勢的產物。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值得憂慮的並不是哈利·波特系列本身。作為兒童文學,它已經足夠優秀了。反倒是它背後的 3 小時閱讀,可能是當今社會真正面臨的難題。

相關焦點

  • 細讀《哈利·波特》:咒語何處來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是J.K.羅琳於1997至2007年間創作的7部魔幻文學系列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習生活和冒險經歷,被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改拍成了8部電影。近期重映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由第一部改編而成,該作於1997年6月26日在英國出版,由曹蘇玲、馬愛農合譯的簡體中文版於2000年9月出版,電影則於2001年11月4日在英國首映。《哈利·波特》小說和電影豐富了80、90後的青蔥歲月,陪伴著他們一同成長。痴迷於霍格沃茨魔法世界的觀眾們會注意到故事中頻繁出現的咒語,甚至還會滿含期待地模仿一番,期待奇蹟的出現。
  • 《哈利·波特》重映:我們麻瓜與哈利·波特的20年
    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學好英語」的好處,是《哈利·波特》給我帶來的一個非常具體的影響。《哈利·波特》的劇情越來越黑暗、越來越成人化,我們這一代人,也跟著哈利一起,慢慢告別了學生時代。2011年8月,《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上映時,我剛大學畢業,看電影時,我還帶著「死亡聖器」之一——老魔杖。
  • 《哈利·波特》20年,這些相關遊戲你玩過幾個
    20年前,羅琳阿姨還不是什麼知名作家,在一間咖啡館裡,邊看女兒邊創作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之母,英國作家J·K·羅琳翻開這本小書,我們隨著那個綠色眼睛,亂亂的黑頭髮,額上有道閃電疤的小男孩一起,走進了別樣的魔法世界。
  • 20年了,你為什麼還愛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中國內地重映的第4天,票房破億。這個黑頭髮、綠眼睛,額頭上有一道閃電傷疤的男孩讓冷卻許久的影院熱鬧起來,嚮往魔法世界的麻瓜們,紛紛來為自己的青春補上一封來自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整整20年前,中國讀者第一次看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的「哈利·波特」中文版,2002年,第一部電影在內地首映,更加速了哈利·波特的風靡之勢。
  • 哈利·波特=千禧年漫威宇宙?
    復盤《哈利·波特》:一個全新的電影形態,一個千禧年的「漫威宇宙」《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作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作品的首部,在2001年的驚人首映之後,便掀起世界範圍的熱潮。既然它跨越了二十年的時間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們就從「時間」這個關鍵詞談起。「時間」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劇情要素之一。在系列第三作《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主角們使用魔法道具穿越時空、力挽大廈於將傾。
  • 《哈利·波特》引進中國20年,暢銷神話背後的「魔法」是什麼?
    ……這些熟悉的名詞至今記憶猶新,無數11歲的孩子還在等待著霍格沃茨的來信,圍繞《哈利·波特》文化現象的討論,20年來不絕於耳,它曾經掀起一代人的全民閱讀,並將持續影響今天以及未來。為迎合數字「20」,人文社將推出最新的20卷本「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伴隨著「哈利·波特」文化現象在中國的日漸凸顯,能夠擁有一套中國原創封面的版本,也成為了中國「哈迷」長久的期待,20卷本選擇了中國插畫師李旻繪製封面插畫,以20個不同封面展現故事中的20個場景,呈現既具中國風格又保留原著內涵的「哈利·波特」系列版本。
  • 《哈利·波特》咒語大致可分三類,「阿瓦達索命咒」等翻譯頗見神韻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是J.K.羅琳於1997至2007年間創作的7部魔幻文學系列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習生活和冒險經歷,被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改拍成了8部電影。近期重映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由第一部改編而成,該作於1997年6月26日在英國出版,由曹蘇玲、馬愛農合譯的中文簡體版於2000年9月出版,電影則最初於2001年11月4日在英國首映。作者:一勺風《哈利.波特》電影中,伏地魔正在施展「阿瓦達索命咒」《哈利·波特》小說和電影豐富了80、90後的青蔥歲月,陪伴著他們一同成長。
  • 霍格沃茨各種課本及其作者(魔法史、魔咒系列)
    這本書中提到了哈利·波特 (可能是書中提到了伏地魔的第一次失敗),赫敏·格蘭傑在霍格沃茨特快列車上第一次見到哈利之前就已經看過了這本書。這本書還提及了黑魔標記。1997年,赫敏開始準備在路上所需要的東西,她決定帶上這本書。
  • 哈利·波特來中國20年了,我還在等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
    這不僅代表著這一系列作品在人文社的重要地位,也昭示著「哈利·波特」系列書籍對當代兒童文學出版事業和寫作事業產生的重大影響。2020年是「哈利·波特」來到中國的第20個年頭。20年過去了,最初一批小讀者現在早已成家立業,步入而立之年,而伴隨他們成長、豐富他們想像力、給予他們勇氣和愛的「哈利·波特」卻依然熱度不減,持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20年前,人文社為何選中了「哈利·波特」?這系列作品緣何成為「超級暢銷書」?行銷20年後,這套出版常青樹還能如何創新?
  • 「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中國20年 讀書之夜首次實現多城市哈迷...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2020年是「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中國的第20個年頭。如今,對於很多讀者來說,「哈利·波特」的意義已遠遠超越一部小說,而是拓展成一種生活方式、精神認同。哈迷哈迷哈迷2020年是「哈利·波特」來到中國20周年,因此本次讀書之夜以「慶祝20周年」為主題。
  • 哈利·波特二十周年,看經典IP如何煥發新活力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電影累計票房已達2.63億元,時隔18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終於借力重映突破全球10億美元票房大關,這對於近幾年在國內重映的電影來說已是一個不錯的成績。·波特》是一個由系列小說改編而來的魔幻巨製影視IP,擁有宏大且獨立的世界觀,從2002年開始先後發行了8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與2部衍生電影。
  • 為什麼推薦你去讀一讀《哈利·波特》原版書?
    更希望各位親如果喜歡能多多轉發,❤️你們作為近二十年來全球最流行的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憑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了無數讀者,其作者J·K·羅琳也因此享譽文壇。《哈利·波特》系列不僅在故事情節上十分出色,從文化內涵和語言學的角度來講,它也有非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曝「神奇咒語」版片段 魔法永恆始終賜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為慶祝「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中國20周年,根據J.K.羅琳暢銷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改編的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推出全新4K修復3D版,現正在全國熱映截至目前,該片此次上映票房突破1.6億,累計票房突破2.2億,同時成為第二部全球破10億美元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電影今日曝光「神奇咒語」版片段,初入霍格沃茨的一年級新生們,驚喜開啟他們人生中第一堂魔咒課,如今回看依舊趣味無限,回憶滿滿。
  • 20年後的今天,上影SFC為何還把四成的座位給哈利·波特?
    2020年是「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中國20周年,「哈利·波特」系列的首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推出全新的4K修復3D版,將於8月14日領跑全球,登陸中國院線。截止8月13日中午,該片的首日預售票房已接近900萬,超過了《星際穿越》創下的復工後預售紀錄。
  • 還記得「哈利·波特」系列這些回憶嗎?
    2001年,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見哈利,男孩揚著滿是純稚期待的面龐,踏上通往未知的蒸汽火車。·波特》系列電影?《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結尾,麥格教授帶領大家默默舉起魔杖,熒螢光芒慢慢匯集在霍格沃茨上空。沒有人說一句話——這一幕預示著光明永不會湮沒於黑暗。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曝「神奇咒語」版片段
    > 1905電影網訊 為慶祝「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中國20周年,根據J.K.羅琳暢銷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改編的電影
  • 20年後再上映:哈利·波特為什麼讓我們著迷?
    在這二十年中,《哈利·波特》系列已經被翻譯成 73 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 5 億冊。一切追求完美,一切又順理成章,或許這也是「魔法世界」的神奇力量。經過縝密的籌備和拍攝,2000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正式上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開啟了歷時10年的拍攝。
  • 「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20周年萬名哈迷線上分享閱讀心得
    「哈利·波特」讀書之夜由英國負責出版發行「哈利·波特」系列圖書的著名出版社Bloomsbury發起。2020年是「哈利·波特」來到中國20周年,本次讀書之夜以「慶祝20周年」為主題。出於對疫情下環境的考慮,本次「哈利·波特」讀書之夜由線下轉至線上進行。
  • 20年過去了,《哈利·波特》中的他們還依然是維拉的忠實球迷
    如果你以為自己還年輕的話,告訴你,《哈利·波特》出版20年了——你認識的哈利·波特已經37歲了。
  • 《哈利·波特》20年後重映:伏地魔和哈利·波特其實是同一種人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修復版最近在內地重映。這是屬於所有還未丟失童心的人的共同節日。 海報上依然是那個戴著圓眼鏡的青澀男孩,小哈利似乎從來都沒有長大過。當年那些相信魔法存在的孩子,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也有相當大一部分,依然還相信魔法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