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是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建所50周年的日子。在611建所50周年儀式上,我們發現,除了大家熟知的殲7-C/D飛機、殲-10系列飛機、梟龍系列飛機、殲-20飛機、翼龍無人機和無偵-8等一系列先進戰鬥機和無人機,還有早已下馬的殲-9。
殲-9作為那個時代的機型代表,與611所的命運息息相關。雖然經歷四次更改戰術技術指標、三次變換試製廠、兩次下馬的遭遇,最後因為指標要求過高,技術條件無法實現而於1980年取消研製計劃,但是殲-9設計方案積累了大量的鴨式設計數據,為後來的十號工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實驗數據。
1964年,國防部在第六研究院召開米格-21飛機改進改型方案專題會議。會議確定,一方面是單發改雙發,研製殲8,另一方面對單發深度大改,研製殲9。八爺這裡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殲-9的研製工作也是異常曲折。
1968年,第六研究院下達《關於批准殲-9總體方案的通告》。在此之前,上級已經決定在六院領導下由601所和320廠組成現場設計試製指揮部,負責殲9的研製。到了1969年,空軍領導提出,根據發展形勢,殲9的設計指標應該往上再提一提,最高速度要達到2.5馬赫甚至3馬赫。這個要求有點不切實際了,已經達到美國空軍黑鳥偵察機的水平,這種技術水平不僅我們達不到,就連蘇聯老大哥也達不到。
1969年10月,三機部和六院聯合發出《關於殲9飛機研製任務的通知》,決定飛機試製定點改在三機部132廠。在航空工業領導小組領導下,601所和132廠在成都地區進行技術人員、工人、幹部三結合研製。與此同時,同意將成都原空軍13航校校址調撥給六院,作為601所使用地。
1970年3月3日,空軍司令部同意六院601研究所從瀋陽分流500人左右到成都建立分所,開展殲9飛機研製工作。5月3日,601所組成的殲9型號大隊第一批300多人由瀋陽到達成都原13航校大院,揭開了611研究所的歷史。此後,殲9研製團隊由瀋陽601所和南昌320廠全部轉至成都。
1970年12月18日,上級批准六院在601研究所分所基礎上組建成立第二殲擊機設計研究所,代號第611研究所。首任所長兼總設計師王南壽、黨委書記李清晨,技術副所長何培明、吳逢光。
時間一轉到了1976 年,611所進一步調整了殲9 總體氣動力布局和設計參數,形成殲9VI-II 方案,其特點是:機身長 18 米,兩側進氣,鴨式布局,進氣道為二元可調節多波系混合壓縮式。發動機為一臺 910 渦扇發動機,地面全加力靜推力 12400 千克。搭載205 雷達,探測距離 60-70 千米,跟蹤距離 45-52 千米。掛載2枚 PL-4 攔射飛彈,最大有效射程 8 千米,導引頭截獲距離 18 千米。
1978 年,由於611所承擔的殲7 大改(殲7III)項目的設計發圖工作要求緊迫,殲9 的研製工作開始收縮。1980 年,為貫徹國家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殲9 的研製工作全部終止,工程下馬。
回顧殲9的研發歷程,當年的我們面對北方大國的逆火轟炸機,內心是非常恐懼的,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瞎指揮、浮誇風較為盛行,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性能,而基礎的發動機卻搞不定,因此,殲9的下馬是歷史的必然。
但是,611所十年研製工作不僅沒有白費,而且卓有成效,一是慢慢吃透殲7的設計原理,為後來的大改奠定了基礎;二是鍛鍊了自己的科研隊伍,從東北到西南,從601的分所逐步造就出一支有技術造詣、有攻關經驗的技術隊伍,後發先至反超601所,成功爭得了三代機、四代機項目。這些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艱苦奮鬥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