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的科學家袁隆平,依舊堅持每天下田觀察水稻生長,較真起來一臉嚴肅,閒暇時則和普通人一樣,喜歡打麻將吃零食。
演員王景春私底下是一個潮男,特別愛吃,也是嚴重的「吃雞」愛好者,看直播、打遊戲,喜歡那種少年英雄感。他愛去當地特色小店。大學時每天都要讀書,每周要交兩次讀書報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格鬥女王張偉麗的房間裡都是粉色的,粉色的窗簾、粉色的被子……她每周會去菜市場買菜,但買肉的時候她都不靠近,會請她的隊友去買,她不想看到那種血腥的場面,雖然她在賽場上常常要面對殘酷的畫面,但在平常生活中並不喜歡。
不想把某位人物定義成一個單薄的、所謂的時代標籤,而是尋找他人生階段,正在發生的一些故事,將名人還原成真實的人。
《時代 我》海報
騰訊新聞出品的系列人物紀錄片《時代 我》通過對袁隆平、舒淇、陳其鋼、吳亦凡、張曉剛、鄧亞萍、王景春、張偉麗等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進行長期跟拍,真實地記錄了他們在時代中的奮鬥與沉浮,通過這些多樣性的「時代範本」探索人生的價值。該片於7月6日正式上線。
相比起第一季,這一季內容更想表達的是:「他並不是創造時代的那一個人,同時也是被時代塑造的一個人。」
《時代 我》的監製季業在採訪中表示,其實觀眾看紀錄片看什麼呢?就看三條,第一看故事,第二看情感,第三看這個事和我有什麼關係。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這些讓人仰望的人物和我們這些普通個體之間建立的是什麼關係?
從90後藝人吳亦凡到已至耄耋之年的「90後」袁隆平,從前奧運冠軍鄧亞萍到UFC冠軍張偉麗,從奧運會主題曲創作人陳其鋼到當代藝術家張曉剛……這些被選中的「時代範本」們,橫跨文化、藝術、科學、體育等多個領域。
談到片中選擇人物的標準,騰訊新聞好雨知時工作室總監金輝表示說,首先他們肯定是要有影響力,第二個就是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的。
《時代 我》與其說是在紀錄名人故事,不如說是還原了名人最接近真實的狀態,通過他們再現當下時代的生活軌跡和個體進自我價值探索的過程。「真實」是《時代 我》的追求,也是這個紀錄片的重要看點。持續近兩年的高質量跟拍中,紀錄片抓取了人物工作中的細節、情緒上的喜悅悲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用客觀的鏡頭最真實地反映出人物的鮮明性格和生活狀態,挖掘每個名人背後不為大眾所知的隱秘故事。這些真實記錄,保留了生活的粗糲感,在最平常的生活日常中顯露出了更有價值和更普世的個體歷程,讓每個人都能在被記錄者身上看到時代的影子,看到自己。
該片上線的首集內容是袁隆平。主創回憶說。袁老師身邊的工作人員來總結他大概是九個字—不服輸、不服管、不服氣。「初次拍攝的時候,我們把所有的空鏡拍完之後還沒有見到袁老師,終於在田地的時候遇到他了,我們就過去和袁老師介紹紀錄片,他邊聽我說邊往前走,我以為他聽清楚了。袁老師其實走過去之後到田邊說,你們要拍我啊?拍把稻子給拍上,他更關注的是稻子,你們把稻子拍上。」
導演李慧超分享了一個袁老師趣事:「在他90歲生日宴會上,當時一屋子好幾百號人、各種人。最後有一個切蛋糕的環節,很多人都圍在旁邊。袁老師把蛋糕切完之後,就到處找,找誰呢,就是在找他老伴,他要把第一口蛋糕給她吃,那個還是挺讓人感動的。感覺袁老師有時候就像我爺爺一樣,打麻將贏了他也很開心,輸了也不高興。」
據了解,除了真實記錄之外,《時代 我》還就片子中呈現的故事和細節,對嘉賓進行了深度採訪,真實記錄結合深度訪談的形式,能夠更好地挖掘嘉賓行為背後深層的思考,從更多維度呈現嘉賓特點,幫助觀眾更好地去理解和思考。
一場正式的音樂會當中,更重要、更經典、更有難度的作品,都會在下半場演奏。《時代 我》選擇的錄製嘉賓年齡、經歷、性格各不相同,但都已在各自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他們中多數人的成就甚至是行業內世界頂尖。在輝煌的「上半場」之後,他們如何面對、定義、度過自己的「下半場」?
主創們普遍認為,下半場它不能夠看作是一個簡單的年齡劃分,實際上是說人在經過一定的階段,尤其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後,他該怎樣重新定義自己的方向;下半場不一定是某種狀態的成功,也很有可能是失敗;上半場其實是一個創造成就的過程,而下半場仍然是在不斷地自我折磨過程當中。
新一季主題為「下半場」,這一主題不僅關乎成功人物,更關乎所有人。
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這些命題:高峰後如何更進一步?如何看待成功?如何計劃人生的後半程?《時代 我》寄望通過這一季節目,通過這些知名人物的「下半場」故事,給觀眾提供思索和力量。
在王景春的先導片裡,他坐在馬路牙子說,人生就像一碗麵,是需要攪拌的。
「這個攪拌不是和稀泥,它裡面有很豐富的複雜性,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攪拌攪拌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在2020年。」金輝說。
談到人物類型紀錄片,尤其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紀錄片,難免會陷入煽情的敘事表現,對此,季業強調說,煽情的東西是很不高級的。
他表示該片的整體風格還是很克制、很冷靜的。他覺得「下半場」尤其不應該煽情,因為它是一個沉澱和反思的過程。片中的人物是這樣的,對於我們的觀眾來說也是這樣。「我們一定不是用這個片子去號召什麼,去鼓舞什麼。我們只想希望你靜靜地看,能從畫面的連接當中感受到一點我們當時拍攝甚至後來剪輯時感受到的情感,感受到的性格,然後把他記住。看看是否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某種反思或者影響,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