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志 浪子回頭變領頭雁

2021-01-16 華聲在線

華聲在線12月26日訊(扶貧觀察員 翟麗華)1975年出生的江成兵,系臨澧縣佘市橋鎮歇駕村雙堰組人,屬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貧困人口4個,父母均70多歲,長期患病,兒子讀小學四年級。本來就風雨飄搖的家庭禍不單行,江成兵在一場車禍中落下輕微殘疾,從此,一蹶不振,整天無所事事,混天度日,妻子離婚後拋下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棄他而去。

自從來了臨澧縣委工作隊,這個本來沒有希望的家庭終於看到了曙光。結對幫扶幹部吳恰山針對江成兵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一套幫扶規劃,首先從扶志入手,鼓勵江成兵正視困難,奮發圖強,走出困境。

2016年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將他人無力經營的20畝桔園轉租過來,通過品種改良,加強管理,當年就有了較大的收穫,家庭收入約2萬元,達到了脫貧標準,今年收入已經超過了8萬元。

這個嘗到了甜頭的年輕人,和幫扶幹部一起又謀起了新的發展思路,加入了臨澧縣吉利柑桔專業合作社,並被大家推選為常務理事。脫貧不忘窮鄉親,在他的影響下,35個貧困戶先後加入了合作社,從栽種、培管、銷售形成了一條龍的產購銷模式,貧困戶年人均增收1200元,今年還新擴了效益比較好的沙糖橙200畝,計劃三年內達到1000畝。

相關焦點

  • 解碼潮州饒平東明村脫貧致富路:扶貧先扶志
    解碼潮州饒平東明村脫貧致富路:扶貧先扶志 愛拼才會富  人間最美四月天,又是青梅成熟時。在潮州市饒平縣東山鎮東明村後山的果園裡,漫山遍野的青梅樹上掛滿果實。  陳宗強在青梅樹下鋪上薄網,抄起竹竿一陣猛敲。大大小小的青梅如同雨落,盡收網裡,一會功夫就收穫了幾十斤青梅。
  • 陳新鳳:巾幗致富追夢人 扶貧路上「領頭雁」
    陳新鳳:巾幗致富追夢人 扶貧路上「領頭雁」 2020-12-17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公安部扶貧幹部李建華:從扶貧「雞司令」到致富「領頭雁」
    公安部扶貧幹部李建華:從扶貧「雞司令」到致富「領頭雁」大山深處迎來幸福「敲門人」1月5日,辣子樹村烏金雞生態園舉行第一次分紅儀式,辣子樹村85戶貧困戶每戶分紅900元。這位公安部派來兩年多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已變成了隨身攜帶記帳本,時刻留心發財路的「泥腿子」「生意人」。「到今年年底,烏金雞養殖場規模將擴大一倍,戶均年均分紅將翻一倍。」李建華雙目炯炯有神,「產業扶貧成果這就算穩住了,老鄉們小康在望!」
  • 「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 加快實現精神物質「雙脫貧」
    通過學校結對幫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經開區深入推進「教育扶貧」工作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學生接受良好教育,不僅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的重要途徑。自開展駐村聯戶幫扶工作以來,經開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教育扶貧工作,建立了「一對一」校際結對,通過開展「一校幫一村」及扶貧扶志活動,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教育扶貧,向貧困學生伸出熱情援助之手,開展捐資助學,改善辦學條件,幫助落實教育扶貧政策,為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 「扶貧先扶智」東航精準扶貧將遠程教育送進大山
    原標題:「扶貧先扶智」東航精準扶貧將遠程教育送進大山 中新網上海8月6日電(張亨偉 喬磊)日前,在滄源勐來中心學校,「愛心上海・愛在東航」信息化教學示範點正式揭牌成立。 扶貧需扶志,在信息化教學示範點揭牌的當日,從大山走出的23歲的東航飛行員和超為勐來中心學校的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他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告知孩子們:「即使條件再艱苦,只要有志向、有理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依然可以打造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 太平人壽在土城子鄉探索扶貧新模式 「文明獎勵超市」讓扶志與扶德...
    為了幫助這裡的群眾脫貧,太平人壽不僅通過援建冷庫的方式,助力當地的產業扶貧;還設立了愛心文明獎勵超市,通過積分換物的形式,激發村民自信、自強的內生動力,扶志與扶德並舉,促進脫貧攻堅新時代文明建設的大融合,成為察右中旗脫貧攻堅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 《山海情》今晚開播,黃軒化身脫貧帶頭人再現扶貧也扶志的「閩寧...
    《山海情》以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為創作命題,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海固的移民們在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攻堅克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事跡。在具體呈現上,《山海情》通過「有意義」和「有意思」的完美融合,傳遞了「扶貧」更「扶志」的現實深意。
  • 補蚌村的「領頭雁」羅永才
    原標題:補蚌村的「領頭雁」羅永才每當提到勐臘縣勐臘鎮補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永才,補蚌村的村民們就讚不絕口。羅永才始終把黨的召喚作為自己奮勇前進的方向,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
  • 洛南縣保安鎮倉聖社區舉辦扶智扶志宣傳培訓會
    保安鎮倉聖社區舉辦扶志扶智宣傳培訓會 12月6日,洛南縣保安鎮倉聖社區舉辦了一場200多人參加的扶志扶智宣傳培訓會,再次圍繞「八個一批」精準扶貧工作的相關政策,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鞏固完善,提振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心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精氣神
  • 國強公益基金會入選第三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
    近期,由國務院扶貧辦、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中國扶貧》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報告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國強公益基金會入選「扶志扶智」優秀案例。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人民網與《中國扶貧》雜誌社組織多名專家學者,在眾多的投稿案例中遴選出15個以「扶志扶智」為主題的優秀案例。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自1997年起展開教育扶貧,二十餘年的持續探索與發展,最終在「扶志扶智」的道路上交出了答卷。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芙蓉鎮科皮村:扶志扶智,5年蝶變示範村
    ,創造了難以置信的「科皮速度」:2014年開展精準扶貧,到2019年底,全村除1戶1人未脫貧外(孤兒,社會保障兜底),其他107戶426人建檔立卡戶全部順利實現脫貧。2018年,湘投集團4名「80後」研究生組成黨員扶貧工作隊進駐科皮村。扶貧工作隊發現思想的路不拉通,科皮村就不能從根本上脫貧致富。「朵枯」在土家語中表示山包包多的地方,修通科皮村朵枯組通組路是一直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雖然大家都盼著早點把路修通,但真正立項施工時,卻有村民阻工來了。
  • 《最美的鄉村》扶貧,要先扶志!
    就像脫貧要先立志一樣,夏天頂著最毒的太陽耕種,秋天才能在麥香裡踏實得睡著。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扶貧先扶智 扶智先通語 ——通渭縣推廣普通話...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扶貧先扶智 扶智先通語 ——通渭縣推廣普通話助力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張芳齡事跡 2020-12-14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基層婦聯領頭雁行動計劃」 | 最美婦聯執委事跡⑥
    「基層婦聯領頭雁行動計劃」 | 最美婦聯執委事跡⑥ 2020-06-25 0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安經開區:下足繡花功夫 扶貧一「戰」到底
    為解決貧困地區產品銷售難題,經開區建設完成消費扶貧專館和線上消費扶貧專區各一個,布設消費扶貧專櫃68臺,並先後組織鎮巴縣農副產品展銷會3次,組織區內企業赴鎮巴縣開展「推進對口幫扶,助力消費扶貧」專項行動4次,推動貧困縣優質農產品走進西安市場;組織企業參加省、市多場消費扶貧展銷活動,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通過打造「線上+線下」「零售+團購」雙流量運營模式,進一步打通流通鏈條;還組織轄區企事業單位工會優先採購扶貧產品作為職工節日福利
  • 靈山縣:不忘扶貧初心 牢記為民使命
    ,在機關企事業單位選派959名骨幹力量,進駐全縣404個行政村(農村社區)擔任扶貧工作隊員,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迸發力量幫助貧困群眾辦事,積極藉助後盾單位的人力、物力、財力,充分整合國家項目資金和社會幫扶資源等各方優勢,助推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
  • 從「走出來」到「站起來」,這些扶貧故事聽著長志氣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人窮志不短,扶貧先扶志。12月14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我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扶貧扶志專場新聞發布會,邀請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以及駐馬店市、柘城縣、鞏義市魯莊鎮、光山縣文殊鄉東嶽村和河南日報高級記者王天定等,全面介紹了我省扶貧扶志的情況,分享了基層扶貧扶志的動人故事。
  • 肇慶市扶貧農產品化身旅遊手信特產,搭上直播動車遠銷海內外
    12月27日,肇慶市「德慶縣扶貧產品服務中心」、「昇平村農特加工包裝廠」同時舉行了揭牌儀式,肇慶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孫德等領導參加了揭牌儀式。這兩個點均為市政協機關扶貧項目,以「加工車間+旅遊手信特產門店+電商直播」模式,帶動農業發展與貧困戶增收。
  • 《石頭開花》開播在即 馬天宇聚焦扶貧飾演耿直村官
    現場,主演之一的馬天宇身著經典黑色西裝出席發布會,與該劇出品方及部分主創分享了這部劇臺前幕後的故事,戲裡戲外聚焦扶貧。《石頭開花》全劇共二十集,分十個劇情單元,每個單元兩集,聚焦扶貧工作的十大難題,反映了十個區域特徵、貧困程度和脫貧難點各不相同的貧困地區,基層扶貧幹部、當地困難群眾和其他社會扶貧力量齊心協力戰勝貧困的感人故事。
  • 扶貧扶志奔小康 歸蘭鄉親喜開顏
    今年,貴州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副局長、駐歸蘭水族鄉扶貧工作隊隊長汪屹在綜合考察調研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陽立村和附近村子的土地流轉,實現了百香果連片種植。  「目前,百香果的種植規模已經達到200畝。只要管護到位,就能給當地村民帶來不少收益。」汪屹說,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他們還邀請專家到村指導村民在地裡套種西瓜、毛豆等作物,進一步增加群眾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