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這是一個一到午夜時分就被瘋狂提及的話題。
在偌大的城市裡,獨居就像是孤獨的代名詞。光聽到這個詞,撲面而來的孤獨頹廢就溢出了屏幕。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個人生活就是孤獨的開始。漂泊異鄉,無人陪伴,獨自打拼,獨居變成了孤獨的一種常態。
可是一個人就真的孤獨嗎?也許獨居者樂在其中。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報告,中國近半數的年輕人們正處於獨居生活,其中男性獨居青年多於女性獨居青年。每百戶家庭裡就有三戶是獨居青年,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獨居佔比更高。
隨著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獨居者的一員。
這種因為獨居而產生的「獨居」經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一人食餐廳,一人電影院,一人歌房開始流行起來。獨居正在以一種猛烈的勢頭在年輕群體中擴散。
年輕人們蝸居在30多平的房間,擺上一些必須的家具,再放一些衣服包包,整個空間就已經被塞滿了。有時候真的有一種「這個房間再裝下一個我,多一個人都不行的孤獨感。」
但也是這樣看似凌亂擁擠的小空間裡,更多的是讓人感到充實和安心的保護套。
.而從追求房間的大而空曠到小而精緻,現在的年輕人明顯更重視自己的親密空間。
一個人的生活輕鬆也寂寞,卻又難割捨。
大多數人覺得獨居顯得孤獨的原因,可能就恰好在於無人分享的寂寞。
人類是群居動物,在現實生活裡,人們往往寄希望於複雜的社交來緩解孤獨,依靠他人的肯定來獲得歸屬感。但很多時候,我們都陷入了無效「社交」的怪圈,讓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任何充實和快樂,反而還越來越多的煩惱和壓力。
然而一個人快樂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拒絕無效社交,給自己更多的空間
在這個什麼都是快消品的時代,網際網路又是人們主要的社交渠道。線下留給年輕人的時間就變得非常的少。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交朋友就像吹龍捲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人們渴望更快地走進一段關係以及更悄無聲息地離開。
加個微信太容易,但僅僅止步於此,從此互相躺在列表裡沉默。刪微信也變得很簡單,紅色感嘆號就代表著一段關係的結束。成年人的世界裡多的是一些無效社交。
伊壁鳩魯說過,所謂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
也許偶爾在深夜,獨居者會感到無人傾聽,感到孤獨寂寞。但更多的時間,他們享受一個人獨處的快樂,也避免了許多無效的社交。
他們開始讓自己沉浸下來,不再那麼浮躁,至少在這個空間裡,可以不用說一些違心的話,做最真實的自己。並且在不斷地適應獨處中,他們學會更好地與自己相處。
一個人住,更注重生活儀式感
生活如果是重複同一件事做很久,那就顯得很沒有意思。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吃著同一個牌子的泡麵、穿同款式的衣服、走一條同樣的路,身體就像裝了發條的機器,生活也變得更加無趣。
只有讓頭腦不斷靈活,思想和行動保持一致,獨居者就不會感到孤獨,反而會讓生活更有儀式感。
偶爾給自己加個餐,就算吃不完,也可以放在冰箱等著下一次吃;換一件自己以前沒穿過的衣服,躺在床上就是最舒服的狀態;平時上班要維持形象,而關上門,你就是在做自己;遠離嘈雜的人群,獨自一人在家中,照著食譜做一餐美味;卸下了一天的疲勞,好好的洗個熱水澡……
對於獨居青年們來說,在房間裡無論做什麼,都是只關於自己的快樂日常。
每個獨居者,都有一顆強大心臟
從選擇獨居的那一刻起,獨居者們就要面臨:
一個人解決飲食起居,一個人處理生活瑣事,每一個人生重大決定都要自己做決定,每一個挫折誕生的日子都要自己消化。獨居的每個充滿安全感的瞬間都是自己給自己的。然後在不斷的打怪升級中,逐漸練就了一顆更強大的內心。每一次與房東的租金博弈都越發遊刃有餘。每一次搬家都更加得心應手。
人類是群居動物,但本質是獨立的個體。社會給獨居加上「孤獨」的色彩,但不是每一個獨居者都覺得生活了無生趣。
他們在每一天的清晨開始快樂生活,每一天的夜晚都安然入眠。他們享受孤獨,也享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