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譏諷簡化字的段子,內容相似且反覆出現,流傳甚廣。最近又看到一個貼子,說:「漢字簡化後,親:親卻不見?愛:愛而無心?產:產卻不生?廠:厰內空空?面:麵內無麥?運:運卻無車?導:導而無道?兒:兒卻無首?飛:飛卻單翼?云:有雲無雨?開:開卻無門?鄉:鄉裡無郎?……」與以往所見段子不同的是,它還直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化悠遠五千年,保存最完整的不是在使用簡化字的中國大陸,而是在仍然使用繁體字的地方。」
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某些簡化字簡得是否妥當;二是漢字要不要簡化,簡化字是否影響了中國文化的保存和傳承?這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
原文 :《門外說字》
作者 |復旦大學 吳中傑
圖片 |網絡
簡化成為時代潮流
我以為,簡化字的字形問題是可以深入討論的,而且實際上也在不斷改進之中。
現在通行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是1955年10月間由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的,這個草案公布後,大家都在學習應用,推行得比較好。《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出臺是在1977年底,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各報刊和出版社當時都遵照執行,用新的簡化字排版。但在使用時,發現有些字簡化得並不好,看起來很彆扭,各方面意見很大,後來這個方案就被撤銷了。可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沒有固執己見,它還是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對其加以改進的。
我不是文字學家,對於字體字形問題素無研究,所以不想介入具體問題的討論,只想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對漢字簡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問題談點看法。
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總是不斷發展的,停滯就是死亡。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字也不可能永遠不變,而必然要跟著發展。我不熟悉外國文字的發展情況,但知希臘文字有古希臘文和現代希臘文之分,英文也有古體和今體之別,這就說明他們的文字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我國文字史上則有圖像文、甲骨文,以及篆、隸、楷的演進過程,每一次演進都是一種簡化。甲骨文是對原來的圖像文字的簡化,小篆是對大篆的簡化,隸書則是秦人為文牘書寫簡便而改造出來的文字,後來的楷書又是對隸書的簡化。我們有什麼理由說楷書就不能再次簡化呢?
而且楷書的簡化也不是1949年以後才開始的。劉復、李家瑞寫過一本《宋元以來俗字譜》,就收有宋元時期的簡化字,太平天國時期書籍和文告上用的簡化字則更多。到得二十世紀初期,隨著啟蒙思想的興起,簡化漢字的呼聲也隨之見諸報刊。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就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0年2月,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後來又編出一套漢字簡化方案,為教育部所採用和推行,1935年教育部還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推行部頒簡體字辦法》;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報》發表報導和評論,提倡「手頭字」,上海報刊紛紛響應。「手頭字」者,即簡化字也。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等兩百多位文化界和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等15家刊物發起,聲勢浩大。在這種形勢下,連當時的上海市市長吳鐵城也在1935年8月1日的識字運動開幕式上,提倡使用簡體字。可見,漢字簡化已成為時代的潮流。
文字與政治不宜混同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利用行政手段來推廣簡化字,正是這個潮流的延續,而且與全國的文化普及工作有關。那時,全國正在進行掃除文盲運動,我們在下放農村勞動鍛鍊時,白天在田間勞動,晚上還常常要給農民掃盲,教他們認字,這時就突出地感到文字簡化的必要性了。因為字體一繁,他們就不易認識,更難以描摹了。所以,對待簡化字的態度就牽涉到一個出發點問題:是從文化普及的需要出發,還是從閱讀古籍的方便出發?
反對簡化字的朋友常常以練習書法為藉口,說繁體字寫起來比簡體字好看;也有人以專業為理由,說他是研究古代文學的,老師說必得認識繁體字,才能讀古書。我以為他們所言都有道理,但這顯然是不同人群的愛好和要求,不能一概而論。看看歷代書家,除寫正楷的以外,還有很多是寫草書、行書、篆字,甚至甲骨、金文、石鼓文的,我們總不能跟著書法家,把通行文字恢復到篆字、甲骨文或石鼓文吧?研究古典文學的當然要懂繁體字,否則就無法讀古書,因為古書原是用繁體字印刷的。但這是專業要求,與面對大眾的文字普及化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正如研究殷商歷史的還要懂甲骨文,研究佛經的還要學梵文一樣,我們總不能要求一般的民眾或別的專業學者去學習這些文字吧!
事實上,有些人是為表示一種政治傾向而維護繁體字,對於繁體字其實也並不很懂。比如,海外有些用繁體字的報刊常將「皇后」寫成「皇後」,將「餘致力革命」寫成「餘致力革命」,等等。他們竟然不知道,在繁體字中,「先後」的「後」與「后妃」的「後」是不同的,「多餘」的「餘」與第一人稱的「餘」是兩樣的。可見文字與政治雖然不能說沒有關係,但畢竟是兩個領域之事,不宜混同。有人說,這是將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的電腦軟體出的錯,並非人為。那麼,編輯、校對的職責呢?他們對繁體字是否真正掌握了?
使用簡體字的人不了解繁體字的寫法還情有可原;而主張保留繁體字的人卻不了解繁體字的用法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11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