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保留繁體字之人,又有多少真的會用呢?

2021-01-13 騰訊網

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譏諷簡化字的段子,內容相似且反覆出現,流傳甚廣。最近又看到一個貼子,說:「漢字簡化後,親:親卻不見?愛:愛而無心?產:產卻不生?廠:厰內空空?面:麵內無麥?運:運卻無車?導:導而無道?兒:兒卻無首?飛:飛卻單翼?云:有雲無雨?開:開卻無門?鄉:鄉裡無郎?……」與以往所見段子不同的是,它還直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化悠遠五千年,保存最完整的不是在使用簡化字的中國大陸,而是在仍然使用繁體字的地方。」

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某些簡化字簡得是否妥當;二是漢字要不要簡化,簡化字是否影響了中國文化的保存和傳承?這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

原文 :《門外說字》

作者 |復旦大學 吳中傑

圖片 |網絡

簡化成為時代潮流

我以為,簡化字的字形問題是可以深入討論的,而且實際上也在不斷改進之中。

現在通行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是1955年10月間由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的,這個草案公布後,大家都在學習應用,推行得比較好。《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出臺是在1977年底,經國務院批准,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各報刊和出版社當時都遵照執行,用新的簡化字排版。但在使用時,發現有些字簡化得並不好,看起來很彆扭,各方面意見很大,後來這個方案就被撤銷了。可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沒有固執己見,它還是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對其加以改進的。

我不是文字學家,對於字體字形問題素無研究,所以不想介入具體問題的討論,只想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對漢字簡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問題談點看法。

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總是不斷發展的,停滯就是死亡。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字也不可能永遠不變,而必然要跟著發展。我不熟悉外國文字的發展情況,但知希臘文字有古希臘文和現代希臘文之分,英文也有古體和今體之別,這就說明他們的文字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我國文字史上則有圖像文、甲骨文,以及篆、隸、楷的演進過程,每一次演進都是一種簡化。甲骨文是對原來的圖像文字的簡化,小篆是對大篆的簡化,隸書則是秦人為文牘書寫簡便而改造出來的文字,後來的楷書又是對隸書的簡化。我們有什麼理由說楷書就不能再次簡化呢?

而且楷書的簡化也不是1949年以後才開始的。劉復、李家瑞寫過一本《宋元以來俗字譜》,就收有宋元時期的簡化字,太平天國時期書籍和文告上用的簡化字則更多。到得二十世紀初期,隨著啟蒙思想的興起,簡化漢字的呼聲也隨之見諸報刊。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就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0年2月,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後來又編出一套漢字簡化方案,為教育部所採用和推行,1935年教育部還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推行部頒簡體字辦法》;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報》發表報導和評論,提倡「手頭字」,上海報刊紛紛響應。「手頭字」者,即簡化字也。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等兩百多位文化界和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等15家刊物發起,聲勢浩大。在這種形勢下,連當時的上海市市長吳鐵城也在1935年8月1日的識字運動開幕式上,提倡使用簡體字。可見,漢字簡化已成為時代的潮流。

文字與政治不宜混同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利用行政手段來推廣簡化字,正是這個潮流的延續,而且與全國的文化普及工作有關。那時,全國正在進行掃除文盲運動,我們在下放農村勞動鍛鍊時,白天在田間勞動,晚上還常常要給農民掃盲,教他們認字,這時就突出地感到文字簡化的必要性了。因為字體一繁,他們就不易認識,更難以描摹了。所以,對待簡化字的態度就牽涉到一個出發點問題:是從文化普及的需要出發,還是從閱讀古籍的方便出發?

反對簡化字的朋友常常以練習書法為藉口,說繁體字寫起來比簡體字好看;也有人以專業為理由,說他是研究古代文學的,老師說必得認識繁體字,才能讀古書。我以為他們所言都有道理,但這顯然是不同人群的愛好和要求,不能一概而論。看看歷代書家,除寫正楷的以外,還有很多是寫草書、行書、篆字,甚至甲骨、金文、石鼓文的,我們總不能跟著書法家,把通行文字恢復到篆字、甲骨文或石鼓文吧?研究古典文學的當然要懂繁體字,否則就無法讀古書,因為古書原是用繁體字印刷的。但這是專業要求,與面對大眾的文字普及化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正如研究殷商歷史的還要懂甲骨文,研究佛經的還要學梵文一樣,我們總不能要求一般的民眾或別的專業學者去學習這些文字吧!

事實上,有些人是為表示一種政治傾向而維護繁體字,對於繁體字其實也並不很懂。比如,海外有些用繁體字的報刊常將「皇后」寫成「皇後」,將「餘致力革命」寫成「餘致力革命」,等等。他們竟然不知道,在繁體字中,「先後」的「後」與「后妃」的「後」是不同的,「多餘」的「餘」與第一人稱的「餘」是兩樣的。可見文字與政治雖然不能說沒有關係,但畢竟是兩個領域之事,不宜混同。有人說,這是將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的電腦軟體出的錯,並非人為。那麼,編輯、校對的職責呢?他們對繁體字是否真正掌握了?

使用簡體字的人不了解繁體字的寫法還情有可原;而主張保留繁體字的人卻不了解繁體字的用法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11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焦點

  • 同樣是繁體字,香港與臺灣的卻有這麼多區別
    而近年來,臺灣文化界也在不斷討論簡體化的問題, 不少學者認為,漢字簡化是大趨勢,但他們主張「識繁書簡」,便於書寫但也能保留繁體字。臺灣作家王文興說過,對臺灣人來說,能很快熟悉簡體字寫法,而簡體字本身並不會對文化有太大影響。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沒了自己沒了美觀,於是呢就終止的那批漢字,實行了我們現在所用到的簡化字吶,在臺灣呢由於在大陸時期呢,他們就有簡化漢字的計劃,於是到了臺灣之後呢,由於國共的對立,他們終止了這個計劃,因為他們認為啊,他們的繁體字更能代表中國文化,於是呢產生了這種文化的競爭,直到現在在臺灣依然用著繁體字,那麼香港和澳門為什麼也用繁體字呢,因為啊,新中國在成立之初,實行的這種簡化字的標準
  • 張國立馮小剛提出推行全國繁體字,借復興傳統文化之風真的好嗎?
    "的吶喊,到易中天:"亂灶龜鬱會寫嗎 "的揶揄。那麼,是這些文化人在借著"復興傳統文化的東風"譁眾取寵,還是真的到了摒棄簡體字之時,恢復昔日的繁體字勢在必行?如果不能較早有一個定論,那麼類似於這樣的討論一定會甚囂塵上,一發不可收拾。不過國家當年推動繁體字簡化,自然是為了方便於普通民眾學習,更好的普及教育。可是明星所說有道理嗎?恢復繁體字就真的可以使我國的文化更進一層?簡體字的推廣真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倒退?而且為何頻頻提出這些論調的,不是文化和教育部門而是文藝部門的居多?
  • 靳東微博數次用錯繁體字,明明生長在大陸卻用繁體字的明星還真不少
    而面對網友的質疑,羅晉也給出了回應:用繁體字是我自己的個人喜好,而且我始終覺得中國的繁體字作為中國人是不能丟的,但現在的90後包括很多80後,都不太注重繁體字了,可能一些人都不認識了。娘娘蔣欣也是酷愛用繁體字發微博呢~國慶節到了,和祖國麻麻表個白,繁體字上來!
  •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用繁體字
    今天在某明星的微博上,看到又是一段繁體字的內容。本人不追星,但是很好奇,看看他以前是不是也是用繁體字寫的。結果還真是,好多繁體字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什麼都用繁體字寫,我直接在下面留言,「用繁體字好有文化呀。」。但是後來想想,還是刪除了,人家粉絲這麼多。我還是小心點好。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由「繁」到「簡」真的好嗎?
    再到後來就有位皇帝為我們漢字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秦始皇,他當時統一了天下,所以字也就要得到了統一。這對我們後來文字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字是得到了統一,後來秦朝滅亡了,就有其他朝代出現了,雖然其他的出現了,但整體的書寫卻沒變,只是書寫風格變了,不同時代出現不同的書寫體,那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如何演變成我們現在的簡體字吧!直到上個世紀中旬,我們還用著繁體字。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從「憂鬱的臺灣烏龜」看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
    漢字是繁是簡一直紛爭不斷,那麼,到底沒有有必要將繁體字撿回來呢?下面跟簡單熊一起來探討下這個話題吧。說個趣聞:其實對歷史或是書法有一些了解的人可能知道,當時就算是秦始皇下達了「書同文」的規定後,其實當時流行在戰國——秦朝的並不是什麼大篆小篆而是【隸書】。為什麼會這樣呢?
  • 臺灣人不明白:大陸明明沒學過繁體字,為什麼卻能看懂呢?
    古有結繩記事,到後面甲骨文面世,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的出現,漢字的發展方向是由繁入簡的。人們由日月山川的形變造字,字體形態始終是脫離不開本來的樣貌。漢字的簡化運動從近代便已悄然開始,而首先打破繁體字統治全國的是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中農民把國的「或」改為了「玉」,自此拉開序幕,斷斷續續的有人將字體簡化,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正式系統的將簡體字發行。
  • 冷知識科普:為什麼港澳臺用繁體字,新加坡用簡體?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約定俗成地接受了新加坡就用簡體字這個事實,朋友的提醒,讓我開始好奇,新加坡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簡體字的,以及為什麼用簡體字。1953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1955年1月中國文改會擬定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 學習毛筆書法為什麼要用繁體字?
    學習毛筆書法最好要用繁體字,這是被普遍認可的,以前參加書法考試,試卷上面會有要求,要求考生要繁簡體統一,要麼全部用簡體,要麼全部用繁體,但真要是答卷全部用簡體,總分肯定要下來。既然練習了毛筆書法了,就不差這幾百個繁體字了。寫毛筆書法作品,用繁體字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是我們的傳統。
  • 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 臨安新聞網-讀書時代
    看來,繁體字該不該復活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繞不過去的一道考題,很有全民討論的必要。    馮小剛委員用「親不見,愛無心」的舉例贏得了不少人的贊同。他還再三強調說,此舉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而我看,傳統文化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傳承,根本不在於要不要復活繁體字,繁體字復活沒有意義。    首先,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應該重視精髓把握。
  • vivo手機字體變成繁體字,啥都不認識了,怎麼變回簡體字呢?
    不管是上學黨還是上班族,人們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明星愛豆,很多小夥伴都會喜歡臺灣或香港的明星,而在喜歡愛豆的同時,他們用繁體字發文,而我們日常用的是簡體字,看繁體字時少的還能看得懂,多了可能就看不懂了,加上自己也沒學習了解過,只覺得看繁體字就覺得有些難辨識。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簡繁之爭已經很久了,在書法方面其實沒必要爭論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只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便於使用而做的改變,很多字簡化之後都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我經常會發表一些關於漢字方面的文章,也會收到一些朋友們的私信:到底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真是一句話無法給大家準確回答,今天這篇文章就這個話題咱們聊一聊。哪個才更好呢?漢字到底有多少個?有些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到底它是如何的偉大?我只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種文字,您知道有哪些嗎?他們分別是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 香港和臺灣用的都是繁體字,卻有這麼多區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香港和臺灣都用繁體字,但是他們所用的繁體字卻又很大的差別,那差別到底到哪兒
  • 分手後周揚青還用繁體字聊天,本人:不是你想的那樣
    周揚青自從開通了小號以來,就經常會在小號上發一些生活日常和網友進行分享。周揚青分享的動態從她的每日工作到與朋友聊天拌嘴的記錄,都會發在網絡上面,完全是把微博當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在經營。周揚青也因為她直率的性格,而收穫了一眾粉絲的喜愛。
  • 馮小剛: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流沙河這幾則隨意想到的事例,多少能夠表明:近些年來,「迎回」繁體字的訴求,以往只能竊竊私語,如今已然浮出水面,且成為從民間群眾到社會精英都關心迫切之事。甚至不難預見,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隨著國民教育程度的整體躍升,國人文化自信心的急速增漲,越往後只怕會越棘手。2013年7月,香江某明星,就曾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說「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亡」云云,豈止是秀優越感而已。時至今日,大家也許都要問:到底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恢復它,到底是重文化的表現,還是無意義的瞎折騰呢?
  • 韓綜猜中文繁體字,金希澈秒答卻撞梗《快本》,網友:揚眉吐氣了
    但也不乏一些非常優秀的綜藝節目能夠在歷代更新中保留下來,《認識的哥哥》應該算是每個韓劇迷都不容錯過的韓綜,《認哥》也會經常性邀請當紅愛豆們宣傳專輯放在國內也就跟快本差不多的受關注程度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