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烈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此文系王烈老師於兩年前撰稿,有多家平臺轉發,但從未標明出處,敬請轉載文章的朋友,尊重作者,感謝您的分享。
音樂中,人的聽覺不僅僅是能聽到聲音,而更應該對聲音有所要求,有所追求。一雙挑剔的耳朵,對於音樂學習者而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這對其音樂價值觀、學習及演繹方向起到一扇門的作用。這是一扇什麼門?就是你以什麼樣的聽覺審美角度來看待你所聽到的內容,這扇門如果找錯,那後續的彎路將無比的痛苦,不僅要改變觀念,還要糾正之前誤解帶來的身體機能的運用習慣,人的肌肉運動習慣又往往是極難糾正的,機能一旦形成,就已經失去了第一神經反應的優勢,而靠後知後覺慢慢調整則需要大量的時間及精力。當然,並不是後知後覺不好,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也都是從彎路中一步一步走出來,只是在人有限的生存時間內,錯過的時間無法挽回,但所幸的是終於學得明白,以不至於將錯就錯。
鋼琴教學法傳播的速度是極其緩慢的,由於教育傳承的慣性以及廣泛性,改變教育觀念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比如,在克萊門第時代的古鋼琴演奏教學法一直還在影響現今教學。由於古鋼琴與現代鋼琴構造大大的不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樂器,聲音音色也大相逕庭,所以練習方法也有很大區別。比如克列門第等這些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在古鋼琴中僅依靠高抬手指而脫離身體配合的訓練方法,在現代鋼琴中這樣練習可以說是一件禍事(這是鋼琴觸鍵教學的範疇,在以後的文章中將逐漸與大家分享),為什麼呢?每個人都試過,高抬手指造成的肢體緊張很明顯,而這樣下鍵敲擊出來的聲音則是」咣咣噹噹「的噪音。在這樣的聲音中塑造出來的演奏者,或許練就了十分靈活的手指機能,但彈出來的曲子則全是敲鑼打鼓那種社區秧歌隊吵鬧的聲音。因為現代鋼琴相比古鋼琴音域寬廣、聲音泛音長,力度變化更豐富,音色音質敦厚,除了可以模仿不同的樂器的聲音效果,也可以模仿美聲的歌唱性。所以,在現代鋼琴中練習,耳朵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應該以聲音效果為出發點來制定自己的練習方法,即便在初學階段,也應該從每個音符的聲音質量中來糾正觸鍵方式,而不能單純以視覺性的手型、手指動作來判斷對錯了。也就是說,眾多迥異的教學與練習方法中,應該圍繞著聲音效果這個核心標準來進行。
在作品練習中,比如練習貝多芬的鋼琴作品時,應該了解到他首先是一位交響音樂作曲家,他所創作的絕大多數鋼琴作品都是以管弦樂的聲音效果為主,讀過朱迪老師翻譯的《鋼琴演奏的藝術》一書的讀者應該了解,這本書有這樣一句話:「貝多芬創造性想像力的巨大力量引發了技巧展現的新形式,並產生了對鋼琴家和鋼琴製造業的極高要求,一個新的聲音典範開始形成。」這句話並不難理解,其實是對練習者聽覺的要求大大的提高了。首先練習者本身應該對各聲部的弦樂及管樂樂器的聲音十分熟悉,多聽交響音樂作品來提升聽覺的敏感度,從而調整觸鍵,或者說聲音效果到這個時候完全是觸鍵的「導師」。例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三首第一樂章前四小節(譜例1),你可以想像成為弦樂聲部合奏的效果(前提是演奏者對此有認知),然後通過不同觸鍵方式的磨合去找到這種聲音,這就需要一個腦海中的聽覺辨識,所以,還是耳朵走到了前面。
譜例一
再比如蕭邦的鋼琴作品,很多旋律是模仿美聲唱法的效果,這或許是源於他第一任女朋友---女高音康斯坦亞所帶給他的啟發,以至於他痴迷般的在試驗鋼琴發出歌唱的可能性。同樣,這對教學及演奏者的聽覺提出了考驗,耳朵得了解美聲唱法,並熟知很多詠嘆調或者藝術歌曲,然後調整觸鍵方式去找尋這個效果。例如,蕭邦鋼琴奏鳴曲OP58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譜例2),右手聲部完全就是一位女高音在歌唱。
譜例2
所以,學習鋼琴從最初開始就要以這些美感的聲音為出發點,去配合一些可行且共用的手指技巧。這樣逐漸養成對聲音的追求,由此形成對不同時期作品聲音的鑑賞力與判斷力,從而改良或調整自己觸鍵的方式。
感謝您的分享,由於不知如何粘貼譜例,所以可能您看不到,我會儘快解決這個問題。敬請您轉發到朋友圈,並添加關注。
請搜索公眾帳號wlpiano添加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