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 社會人文】從印度洋到大湖:古代東非的海陸互動|中國投資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劉偉才 中國投資參考

導 讀

對近海內陸的多項考古發掘和研究都證明東非沿海與近海內陸的交流是一種互動。在這種互動中,沿海的亞洲商人城鎮發達起來,近海內陸的非洲本土居民定居點則主動地利用了其中的機會

●斯瓦希裡文明與沿海城邦

●沿海與近海內陸的經濟互動

●裂谷高原與大湖地區的內部發展

東部非洲可分成沿海和內陸兩大部分。沿海地區是印度洋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面向西南亞和南亞,並與地中海世界、中南半島地區乃至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有不絕若縷的聯繫。內陸可進一步分為近海內陸、裂谷高原和大湖地區三塊,廣大的內陸地區有從山地到平原、從河谷到湖泊、從草原到森林等多樣性的自然條件,能供給多種資源,同時也是舶來商品的市場。

斯瓦希裡文明與沿海城邦

印度洋上的季風很早就推動著亞洲南部與非洲東海岸之間的往來。阿拉伯、波斯、印度乃至中南半島的居民操舟往返於亞非開展貿易和人文交流,逐漸在東非沿海催生出獨具特色的斯瓦希裡文明——「斯瓦希裡」(Swahili)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正是「海岸」的意思。

斯瓦希裡文明框架下的東非沿海地區由一系列城邦組成,其中摩加迪沙(Mogadishu)、馬林迪(Malindi)、蒙巴薩(Mombasa)、帕特(Pate)、拉木(Lamu)、馬菲亞(Mafia)、桑給巴爾(Zanzibar)、基爾瓦(Kilwa)、索法拉(Sofala)等最為知名。

古代阿拉伯旅行家對東非沿海城邦有生動的描述,其中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的記載最為豐富。白圖泰說摩加迪沙「是一座極大的城池。當地人有許多駱駝,每日屠宰數百峰」;說蒙巴薩是一個大島,多果樹,沒有穀物,食物主要是香蕉和魚;說基爾瓦的人的膚色較黑,面部紋有圖案;而在基爾瓦時,一名商人還告訴白圖泰,基爾瓦往南去索法拉不遠,在索法拉有黃金出售,而索法拉的黃金又是來自「行走一月距離」之外的遠方。

中國古籍中也有不少關於東非沿海城邦的記載。宋人趙汝適所撰《諸蕃志》講桑給巴爾「產象牙、生金、龍涎、黃檀香」,外商以「白布、瓷器、赤銅、紅吉貝為貨」交換;明代曾隨鄭和下西洋的人士留下的記錄記載了多種產自非洲的動物如「花福鹿」——斑馬、「駝雞」——鴕鳥之類,也記載了外商用「土珠、色緞、色絹、金銀、瓷器、胡椒、米谷之屬」與非洲人貿易的事實。

現代考古學家在傑迪(Gedi)、基爾瓦、曼達(Manda)和桑加(Shanga)等遺址進行的發掘和研究進一步呈現了東非沿海地區城邦的發展興衰,特別是其對外貿易的變遷和內部經濟生活的情況。

內維爾·奇蒂克(Neville Chittick)等人在基爾瓦的發掘和研究獲得了比較多的發現。其中一處被稱作「胡蘇尼庫布瓦」(Husuni Kubwa)的建築遺存最為引人注目,它是基爾瓦統治者的宮殿和城堡,也是一個商業中心。奇蒂克稱:「胡蘇尼庫布瓦本身的很大一部分被用於商業活動,而一些附屬的建築則應是經營管理者的辦公室或者住房,這說明統治者對貿易有廣泛而深入的參與,更有可能的是,統治者維持著對海外貿易的壟斷。」奇蒂克認為,基爾瓦的財富積累依靠對貿易的控制,特別是對黃金貿易的控制。基爾瓦在索法拉設有據點,並能控制或影響基爾瓦以北的部分地方。基爾瓦的財富不僅體現在像胡蘇尼庫布瓦這樣的宏偉建築上,也體現在很多奢侈品的進口方面,而其中最突出的是豐富多樣的中國瓷器。

斯瓦希裏海岸

沿海與近海內陸的經濟互動

早期學者慣於強調東非沿海文明的外來性特徵。但外來者來東非沿海的目的是什麼?他們的目的主要是貿易,而貿易顯然不是單方面的。

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羅伯特·索伯(Robert Soper)在肯亞離港口城市蒙巴薩約30公裡的誇萊(Kwale)進行發掘,發現了一些與坦尚尼亞東北部和肯亞西部的內陸高原乃至更遠的大湖地區關聯密切的陶器,其年代為約公元3世紀,這意味著東非沿海地區在較早時候就已經有了掌握鐵器的本土居民。

亨利·穆託羅(Henry W. Mutoro)對肯亞近海內陸的一處名為米基肯達(Mijikenda)的設防定居點遺址進行了發掘和研究。這處遺址坐落在內陸向海的緩坡上,有可供農業種植的用地,也有可供放牧的草場,再進一步往海岸方向延伸就是一片可與外界接觸的前沿地帶。考古發掘所獲的外域商品明確了這一定居點與沿海地區的聯繫,但在這裡發現的陶器則既有來自沿海者也有來自內陸者,這可能意味著這一定居點的過渡連接性質,而發揮這種過渡連接作用的應是非洲本土的人群。

菲利克斯·查米(Felix Chami)在坦尚尼亞基溫加(Kivinga)進行的考古發掘研究為公元1—500年東非沿海鐵器時代文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溫加遺址位於魯菲濟河三角洲(Rufiji Delta)地帶,發掘所得物品主要包括玻璃製品、珠子、鐵礦渣、貝殼和進口陶器碎片。經過測定,部分物品的年代公元1—6世紀間。本土的物品與進口的商品共生,說明了貿易關係的存在,也說明在外來影響到達時,本土的元素已經存在。

對近海內陸的多項考古發掘和研究都證明東非沿海與近海內陸的交流是一種互動,在這種互動中既有來自東方的一面,也有非洲本土的一面。在這種互動中,沿海的亞洲商人城鎮發達起來,近海內陸的非洲本土居民定居點則主動地利用了其中的機會。

裂谷高原與大湖地區的內部發展

東非沿海和近海內陸構成一個互動融合的舞臺,這裡有非洲本土元素從內陸到沿海的擴散,也有外部世界元素由沿海向內陸的推進。非洲本土元素的起點可能並不是近海內陸,而是可能遠至更往西的大湖地區;外部世界元素的終點同樣也不是近海內陸,它們總是嘗試繼續往西,越過裂谷高原,進入大湖地區。

裂谷高原各地高低不同,可以容納狩獵採集、牛羊飼養和農業種植等多種經濟活動。在坦尚尼亞北部的恩加魯卡(Engaruka)遺址發現了用石頭堆砌的水渠和借地勢圈成的梯田,當地的人們可能擁有實施灌溉的能力。在肯亞西部高原的斯裡誇(Sirikwa)遺址則發現了一些位於山坡上的成組半凹坑洞,這些坑洞可能是畜圈。一般一組坑洞的數量為5到50個,部分地方達100個,以此來看的話,畜群的規模不能算小。

向西越過高原地區後就是廣闊的大湖地區,以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和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為代表的湖群涉及今剛果(金)、肯亞、坦尚尼亞、烏幹達、盧安達和蒲隆地等國。對大湖地區進行的考古研究有較多的成果集中在烏幹達。考古學家對烏幹達的喬比(Chobi)、比戈(Bigo)、恩圖西(Ntusi)和基比羅(Kibiro)等多處遺址進行了發掘和研究,其中在恩圖西遺址發現的遺物較具指向性。研究者在這裡發現了少量玻璃珠和海生貝殼,這表明了與海岸的貿易聯繫;其次是有鴕鳥蛋殼珠、象牙、牛骨、羊骨、鳥骨以及大量陶器碎片,這體現了相關居民群體的牧業生產特性,同時也表明了狩獵活動的繼續存在;再次是發現了建築結構遺存,包括柱洞、凹坑、排水渠道,這指向一定程度的定居生活。研究者後來還找到了穀物遺存、磨石以及可能是用於收割的鐵製刀具,因此農業活動顯然也是存在的。根據相應地區族群的口頭傳說,恩圖西等遺址可能與巴齊韋茲王朝(Bacwezi)相聯繫,而19世紀比較知名的安科爾(Ankole)、布幹達(Buganda)、布尼奧羅(Bunyoro)等大湖地區諸王國應是巴齊韋茲王朝的接續者。

大湖地區的一些地方可能很早就出現了煉鐵的活動,相關遺址主要集中在坦尚尼亞西北部、盧安達南部和蒲隆地中部。當時居民用林木燒炭,在泥土築造的爐子裡對鐵礦石進行吹煉。最初,煉鐵應是一門神聖而秘密的工作,煉鐵者會專門為此設置祭壇。後來,煉鐵者會在需要時搭爐,按需冶煉,這似乎表明煉鐵知識出現擴散,掌握煉鐵技術的人已越來越多。

基爾瓦的胡蘇尼庫布瓦遺址

結語

古代東非的歷史總體呈現的是一種沿海與內陸的互動。在16世紀之前,這種互動主要是體現在沿海和近海內陸地區,這裡與地中海世界東部、西南亞、南亞聯繫密切。但對於沿海的居民來說,在內陸立足並不斷向更深的內陸擴展是一個必然。

另一方面,更往西的裂谷高原和大湖地區——特別是大湖地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班圖語人群與尼羅—撒哈拉語人群在這裡發生交匯,形成或以農業為主或以牧業為主或亦農亦牧的多種群體,這些群體也在持續地往東、往東南擴展,最終與從沿海方向來的人發生接觸,並開始以多種形式介入沿海—近海內陸貿易體系乃至更廣闊的印度洋貿易體系。

編輯 | 張梅

設計 | 大米

本文刊於《中國投資》2020年9月號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許可

《中國投資》雜誌創辦自1985年,由國家發改委主管,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主辦,是我國投資領域唯一的中央級刊物,業界最早專注於投資領域趨勢報導的核心期刊。創刊三十多年以來,雜誌以全球視角看中國投資,涵蓋宏觀經濟、行業分析和企業投資案例,同時以全球市場為坐標,聚焦特定國家、地區和重大國際趨勢,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官員、各類投資機構、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記者媒體的專業對話平臺。

《中國投資》雜誌每期覆蓋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200多家央企國企和10000多家中國民營企業、1000多家中央與地方政府決策部門和機構、1000多家行業協會和商會、300多家主要金融機構等,是了解宏觀經濟環境、行業趨勢前景和企業投資案例的重要參考。

自2016年始,在中聯部等相關機構的共同支持下,《中國投資》非洲版面世,為非洲各國與中國持久的大規模合作,提供一個專業而強大的對話平臺。

2017年,《中國投資》絲路版誕生,為一帶一路框架下各國各方與中國的合作互鑑,提供前瞻包容的思想引領,分享各行各業的創新創舉,在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共創未來。

China Investment, founded in 1985, is a monthl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China’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gency, It’s jointly operated by Investment Research Institute under NDRC, 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 Enjoying an exclusive position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hina Investment is the core journal which started the earliest among similar magazines to focus on the investment trend. Over the past 30-plus years, China Investment has been in line with theglobal market as its fundamental coordinate with a strategic focus on specific countries and regional markets and those major international propensities. China Investment is a key dialogue platform for offici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investment agencies, experts and scholars, business people and journalists.

China Investment has been a key source of references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sectoral and industrial outlook, and cases of investments, thanks to the fact that each of its new issue touches upon activities of more than 200 Chinese SOEs, listed or non-public, 10,000 private enterprises, 1000 decision-making bodies at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1000 trade associations and chambers, and 300 strong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tarting from May 2016 an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 Investment African Edition came into being, providing a professional and powerful platform of dialogue for the ever-growing and sustainabl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African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continent.

Inspired by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 Investment Belts & Roads Edition was born in May 2017, which provides forward thinking for th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China and related countries. It also aims to share the innovative ideas in various trades and industries and explore a shared future in building a common community formankind.

原標題:《【非洲 | 社會人文】從印度洋到大湖:古代東非的海陸互動|中國投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世界地理小區域——非洲新加坡(吉布地)
    2016年10月5日,連接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和吉布地首都吉布地市的亞吉鐵路正式通車,這是中國在非洲修建的第一條全線採用中國電氣化標準施工的現代電氣化鐵路。2017年5月24日,中國與吉布地共同投資運營的吉布地多哈雷多功能港,正式開港。(1)從地理位置的角度說明吉布地港的區位優勢。
  • 探尋地球最奇特的景點,東非大裂谷,人類都是非洲智人的後裔?
    為什麼要去探尋東非大裂谷東非,位於非洲的東部,地處熱帶而且生活資源匱乏。由於天氣以及地理因素。東非一直是西方眼中落後的代名詞。但這裡有幾個比較吸引人們關注的地方。東非大裂谷航拍地理位置與形成的原因東非大裂谷位於非洲的東部,從非洲的贊比西向北蔓延,到馬拉威湖
  • 「東非小巴黎」奈洛比:東非國家肯亞的首都,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帆船之都」奧克蘭:紐西蘭最大城市,也是全國經濟中心氣候宜人,今天我們把目光從南半球西南太平洋的島嶼國家紐西蘭,轉向西北方向,穿過澳大利亞進入到印度洋,並橫穿整個印度洋,來到世界第二大洲非洲的東非地區,來介紹城市系列文章的第五十篇:「東非小巴黎」奈洛比:東非國家肯亞的首都,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 中國收購的漢班託塔港,位置極為重要,號稱印度的經濟命脈
    斯裡蘭卡第六任總統馬欣達 拉賈帕克薩來自當地選區,漢班託塔港自2007年在中國的援助下開始建設,2012年開始運營,日均船隻到達港量達到300餘艘,斯裡蘭卡作為一個島國,港口經濟對斯裡蘭卡來說非常重要。漢班託塔港項目是斯裡蘭卡史上首次由其他國家,對整個港口地區進行投資管理,也是中國參與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之一。
  • 地球最大的傷疤——東非大裂谷
    傷疤」其實就是東非大裂谷。廣義上的東非大裂谷,自北部西亞起,靠近伊斯肯德侖港的南土耳其是它的起始位置,向南一直抵達非洲東南部,延伸到貝拉港附近的莫三比克海岸,總長度大於6500千米這條大裂谷跨越50多個緯度,作為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它成為地球上道觸目驚心的傷疤。
  • 非洲又出現一「中國奇蹟」,通關裂谷天險,當地:我們感謝中國
    但是,這片大陸現在雖然落後,但是發展速度非常快,並且蘊藏的商機市場特別龐大,所以有著諸多的外資入駐到這裡,希望能夠佔據第一手的資源,其中就包括了我們中國。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數量不少,中國在非洲設立的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10000家,包括對非洲各國的投資、貿易、援助等,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經濟夥伴。
  • 中國社會科學院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主題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主講人馮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擔任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職。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與天文考古學、旁治商周考古學、先秦史、天文年代學、歷史文獻學、民族古文字學、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出版學術著作12部,發表論文240餘篇,主編《金文文獻集成》。
  • 馬爾地夫:印度洋帝國秩序挑戰者的無奈之選
    那就是利用群島的獨特位置,將其變成紅海-波斯灣到錫蘭-馬來亞之間的中轉站。在無形中削弱北印度笈多帝國的壟斷能力,成為那個時代的印度洋帝國秩序挑戰者。哪怕群島本身的自然稟賦不夠出彩,依然是別無二選的最佳平臺。
  • 非洲女人也能如此驚豔,非洲美女最多的地方,東非水塔埃塞爾比亞
    說到人類的始祖一定會把目光聚焦在東非高原上,那片神奇的高原上,有一個古老的國家衣索比亞。這個東非之國的歷史已經超過3000年,從地理上看衣索比亞是非洲東北部的內陸國家,高原佔全國面積的2/3,整個國家平均海拔近3千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1941年衣索比亞這個稱號才正式啟用。
  • 俄專家:因為對中國恐懼,印度歡迎俄海軍重返印度洋
    他說,俄羅斯有權在蘇丹建立海軍「後勤中心」,實際上關乎俄羅斯重返印度洋的大政治。  因此,俄羅斯隨隨便便回到了印度洋。在卡拉巴赫衝突的背景下,很少有人注意到俄羅斯發生的這一事件。蘇丹基地文件的籤署幾乎是幾乎與期待已久的高加索地區休戰同時宣布的,蘇丹的話題在亞塞拜然人的歡騰和亞美尼亞人的悲痛中被完全淹沒了。
  • 非洲的東非大裂谷和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其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在我們的地球表面,有些地方存在著深邃而綿長的峽谷,就像是地球臉上巨大的「傷疤」,比如位於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可以說是地球陸地上最大的「傷疤」,還有位於太平洋西北部海底的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可以說是地球海底最大的「傷疤」。
  • 重返伊甸園【肯亞&坦尚尼亞&烏幹達】野生動物大遷徙(非洲一部曲2018)
    目前東非地區仍然是地球上生態鏈最完整、最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地區,與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疾病、飢餓、戰亂肆虐的非洲固有形象截然不同,在東非你可以感受到原始的氣息、野性的力量、自然的博大&靜謐,仿佛回到失落的伊甸園;
  • 歐洲人的印度棉布貿易:印度洋上的葡萄牙商人
    這一對棉紡織品的學習過程,從印度開始,並且通過貿易,完成了將棉紡織品發展成為能夠在歐洲、非洲和美洲銷售的商品的嘗試。歐洲各東印度公司所從事的貿易,是棉紡織生產能夠在18世紀末自印度遷移到歐洲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過程的核心,在於這些公司在1600年到18世紀末這段時間,從印度獲得的產品和市場知識。
  • 買遍亞洲和東非的宋朝銅錢,是被什麼力量推上了國際貨幣的地位?
    此外,在菲律賓、印尼、印度、伊朗、沙特、阿曼以及東非、北非沿岸等地區和國家,都曾發現過佔有很高比例的宋朝銅錢,反映了以宋朝銅錢為代表的中國古幣在絲綢之路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宋朝銅錢是怎麼流通到遙遠的宋境之外?「錢本中國寶貨,今乃四夷共用」,出使過遼國的蘇轍曾說「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並使本朝銅錢」,宋朝每次增鑄新的銅錢,過不了多久就會流通到遼國境內。
  • 非洲行(8):給你一個真實的肯亞,電影《走出非洲》
    傳統上西非和中非的大部分地區屬於法語區,以前曾是法國殖民地;東非和南部非洲是英國和德國的殖民地,屬於英語區。南非是黑非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的國家,具體情形以後再說。而處於東非的肯亞,是黑非洲國家,排在南非之後,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首都奈洛比被稱為「非洲的巴黎」,也是聯合國在非洲的中心,很多聯合國和國際組織住非洲的辦事機構設在奈洛比,也給這個城市帶來很多經濟政治上的地位。
  • 閃閃發亮的丁香國度坦尚尼亞,有關於非洲的所有幻想
    2020年8月13日,《全球國貨之光》首場直播將與大家見面,非洲5國大使化身帶貨主播全程參與直播。關注「海南衛視官方公眾號」,我們將持續為小夥伴們扒一扒大使們所在的國家,多多參與官方互動,您將有機會得到各種精美周邊商品!
  • 劃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這四大洋的分界線在哪裡?
    我們根據地球表面海陸的分布情況,把海洋劃分成了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當然也有加一個「南冰洋」劃分成五大洋的,我們還是按照常用的劃分方法,劃分成四大洋。海洋中的海水是互相相連的,也就是說四大洋是相通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那麼你知道四大洋的分界線在哪裡嗎?
  • 他在非洲開酒店,馬雲住了都點讚:一位傳奇華人的非洲投資分享
    那麼投資非洲,到底是一條黃金大道還是黃金下面有陷阱?來非洲投資,該去哪個國家?該投什麼項目?非洲投資的過程中,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一位在非洲創業17年的傳奇華人,他從零做起,目前已經成為了東非最大的酒店用品貿易商,並且在盧安達開設了第一家五星級酒店,並在籌建第二家五星級酒店喜來登。
  • 【熱門考區】東非大裂谷為什麼被稱作地球上最大的傷疤?
    「傷疤」其實就是東非大裂谷。廣義上的東非大裂谷,自北部西亞起,靠近伊斯肯德侖港的南土耳其是它的起始位置,向南一直抵達非洲東南部,延伸到貝拉港附近的莫三比克海岸,總長度大於6500千米這條大裂谷跨越50多個緯度,作為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它成為地球上道觸目驚心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