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中國社會科學院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2020-12-22 大道知行知行堂

主題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主講人

馮時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擔任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等職。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與天文考古學、旁治商周考古學、先秦史、天文年代學、歷史文獻學、民族古文字學、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出版學術著作12部,發表論文240餘篇,主編《金文文獻集成》。

時間

2020年 12月26日 9:00—12:00

講座內容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深永綿長。

今天的考古學資料顯示,傳統認為的五千年文明史已不能概括中國歷史的全部,距今六千五百年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存不僅在時間上超越了我們對傳統文明的固有認知,而且展現了先民在天文、政治、宗教等方面所建構的知識體系與思想觀念。文化是傳承的,為我們今天所熟知,又何嘗不是數千載文化的積澱呢!回顧早期文明成果不僅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脈,而且在當今社會,對於國民樹立文化自信乃至民族自信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辦方

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

媒體支持

騰訊新聞

收看方式

本次講座開通兩個直播渠道,一個是「大道知行」,一個是「騰訊新聞」。點擊下方任一連結即可收看。

大道知行:https://m.lizhiweike.com/lecture2/20682456?st=sharelink&inviter_id=101874034&from_old_lecture=1

騰訊新聞:https://view.inews.qq.com/a/ELB2020121500918500?cur_vid=1226935301&sharer=o04IBABAjSJdNUfdOx4xzkJ5OO5g&uid=&shareto=&openid=o04IBABAjSJdNUfdOx4xzkJ5OO5g&key=&version=27001539&devicetype=android-29&wuid=oDdoCt_aepi71LlyHPcIwSx1Qwt4

大道知行講堂公益講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在當代社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仍然是成就一家之言的必經之路。為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特別推出「大道知行講堂」系列講座,以「傳播儒學思想,分享管理經驗,探討儒學與企業管理之道」為宗旨,特邀國內外著名教授、學者擔任特約講師,為企業家及企業管理者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解決企業自身的精神動力問題,使企業邁向「義利統一,德福一致」的良性發展軌道。

相關焦點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職博士
    二、學科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我國第Ⅰ所人文社科類研究生院。作為我國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設置蕞完 整的一 流研究生院,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雄 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師資源,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已經發展成為一所集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健 全擁有6個教學研究部、40個教學院系的現代化研究生院。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第七屆「政治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樹輝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樹輝在開幕致辭中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發展情況,以及政治傳播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
  • 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
    2020年11月28-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2020年度工作會議,會議的主題為「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商務印書館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會議。學者們圍繞會議主題做了精彩的報告,並就構建唯物史觀新的解釋體系、歷史理論研究的回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關係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
  • 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古巴建交60周年」學術研討會
    近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與古巴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聯合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基金會支持的「中國古巴建交6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和古巴共和國駐華大使卡洛斯·米格爾·佩雷拉·埃爾南德斯出席研討會並致辭。
  • 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新聞學考博真題、參考書、筆記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鄧小平、葉劍英同志親自批准設立的,直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基地。其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設置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等門類,學科齊全,基本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已經成為我國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設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袁思陶 邢賀揚)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
  •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周弘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周弘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5.05 星期五 人物簡介    周弘,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副主任。主要從事國際問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歐洲福利國家、歐洲社會文化、對外援助。
  •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開展...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開展青少年數字生活課題研究成果正式發布 2020-12-2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2月1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信公眾號「辛德勇自述」上錄製視頻,說對這篇著述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一些想法,想同學術界同行以及關心這一問題的廣大社會公眾做些交流。於是,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聯繫辛德勇教授做了一書面訪談,談談他的見解。
  • 在古代,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的?
    古代,龍,確實是「王權」的象徵,這比說「皇權」更準確,因為「君王」們還沒自稱「皇」的時候,龍與王權就結合在一起了。《易》早不早?《易.乾》曰:「飛龍在天」。《疏》云:「飛龍在天,猶聖人之在王位。」對此,絲毫不必懷疑。那麼,「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象徵的?」第一,在於「龍」在上古文化中實在處於核心地位。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赴中山市開展國情調研
    2020年11月15-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市國情調研基地項目組,並從學術上進一步推動孫中山與近代中國歷史研究。中山調研項目計劃為期五年,2019年已完成「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社會經濟發展」為主題的第一期調研,今年為第二期,調研主題是「中山市歷史遺蹟與歷史檔案」。
  • 廈大人文學者:《海山經》是中國古代「聖經」
    廈大人文學院、國學院教授汪曉雲新書《一本萬殊》分享會20日在廈門舉行。 楊伏山 攝廈大人文學者探秘重建中國傳統文化之起點:《海山經》是中國古代「聖經」中新網廈門6月20日電 (記者 楊伏山)「中國古代『聖經』是隱藏在《山海經》背後的《海山經》。」
  • 「壹周」中國社會科學院鄭筱筠研究員蒞臨我院|2019年度中文系「文...
    本期講座我們有幸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筱筠老師。文化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李愛民老師、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建設工作委員會主任譚雲明老師、中文系司聃老師和周冰心老師出席了本次講座。會議由文化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李愛民主持。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20年碩士招生簡章   Ⅰ紫金山天文臺簡介  紫金山天文臺(紫臺)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
  •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職研究生有用嗎,社會認可嗎?
    選擇在職就讀,通常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所以,是否受到社會的認可是報考者關注的焦點,並且會在報考前針對此方面的問題進行諮詢,那麼,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職研究生有用嗎,社會認可嗎?報考本校在職研究生,可以為個人的發展帶來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會受到社會的認可。首先是院校課程資源優質,畢業人員的專業能力自然也備受社會的肯定,其次是可得有效證書,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認可,詳情如下。
  • 建設中國特色考古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充分肯定了中國考古學已經取得的成就,也為新時代中國考古學提出了新要求,為中國考古事業的進步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馮時談到,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傳承數千年未曾中斷的文明,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 社科院五卷本"中國通史"將面世 百個專題述中國歷史
    該書用100個專題敘述了從中國境內的人類起源到晚清的中國歷史,以專題綜合體構建中國通史體系。  發布會現場,華夏出版社社長黃金山介紹了本書的編輯出版過程。五卷本《中國通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
  •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結人文情懷,交四海摯友!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的學科建設走在國內同類高校前列,有悠久的學術傳承。學養深厚的大師、學術名家引領著人文學院,打造完備的人文學科體系和「一流」專業,培養素質和格調「雙高」、人文素養健全的學生,為社會及海外輸送了大量優質的交叉型、複合型人才。
  • 我校林琿教授當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近日,英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了新晉院士(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nited Kingdom)名單,我校林琿教授成功入選,是今年中國內地高校唯一上榜的學者。
  • 【非洲 | 社會人文】從印度洋到大湖:古代東非的海陸互動|中國投資
    阿拉伯、波斯、印度乃至中南半島的居民操舟往返於亞非開展貿易和人文交流,逐漸在東非沿海催生出獨具特色的斯瓦希裡文明——「斯瓦希裡」(Swahili)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正是「海岸」的意思。古代阿拉伯旅行家對東非沿海城邦有生動的描述,其中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的記載最為豐富。白圖泰說摩加迪沙「是一座極大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