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聯手打造《原鄉》 致敬開啟交流大門眷村老兵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兩岸聯手打造《原鄉》 致敬開啟交流大門眷村老兵

  中新社哈爾濱7月29日電 (記者 劉舒凌)講述臺灣眷村老兵返鄉故事的電視劇《原鄉》2天前殺青。總導演兼主演張國立29日在哈爾濱舉行的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說,25年前,兩岸交流的大門因老兵「我們要回家」的訴求而開啟,拍這部戲是希望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留下來的分裂的痛。

  兩岸聯合打造的這部新劇,由張國立和臺灣導演羅長安共同執導,大陸演員陳寶國、臺灣演員潘麗麗任主演。

  當天在論壇會場播放的10分鐘《原鄉》片花引起與會藝文界人士共鳴。張國立說,今年是老兵返鄉事件25周年,《原鄉》這部戲是向在兩岸隔閡中受傷最深的老兵們致敬。

  《原鄉》劇組曾有20多天在臺中眷村光復新村取景拍攝。張國立說,幾乎每天都有家鄉在北京、四川、湖北的老兵來到劇組,就是希望找家鄉的同胞說說話,「我們在眷村一直被這親情、人性溫暖著」。

  作為較早與臺灣市場接觸的影視界人士,張國立呼籲,兩岸可互相挖掘中華民族共有的話題、經歷。

  他談到,兩岸文化互動越來越有開放心態,但還不夠。「比如,《原鄉》劇組臺灣演員非常多,他們來福州、廈門拍戲,沒戲就可以回臺灣,3天後再來拍戲;我們進了臺灣就不能走,重新申請入境得好幾個月,大家都在那兒等著,無形中加大了劇組成本。」

  張國立說,仔細對比,大陸近些年在影視交流的政策寬容與開放程度上的前進步伐略快於臺灣。他建議兩岸以「以更高智慧處理」、「回到市場機制」、「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原則,合力深化影視產業的交流合作。

  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趙怡當天也指出,今年3月臺灣影視業界座談兩岸影視交流時,大家也都擔心若干過時的或過度的相互限制,將不利雙方產業發展、延緩兩岸影視聯手進入全球市場的黃金時機。

  坦率分析兩岸影視交流的瓶頸及改善方向,趙怡指出,臺灣方面新成立的「文化部」已開始研商如何解除大陸電影來臺配額限制等過多的管制,臺灣電影界也盼望大陸方面未來能落實開放政策,提高臺灣業者的保障,創造兩岸影視業的國際競爭力。(完)

相關焦點

  • 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原標題: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最近由張國立領銜、兩岸明星聯合主演的年度情感大戲《原鄉》,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這部反映臺灣老兵回鄉歷程的劇作,耗時六年精心打磨,也讓臺灣眷村早期的環境和生活,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 兩岸開放交流30年,這11個故事讓人淚目......廈門衛視《兩岸新新聞》 年終特別節目《回家》今晚開播
    >交流交往30周年從兩岸交流的大門開啟到今天兩岸的親情回歸漫漫回家路灑滿了多少骨肉至親的辛酸淚?大陸有「寡婦村」 臺灣則有「眷村」眷村不是原鄉但眷村歲月為何凝聚了很多人的情感和記憶? 1987年 臺灣電視人凌峰以探親和拍紀錄片的名義開啟了風靡一時的電視節目《八千裡路雲和月》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凌峰如何見證三十年來兩岸的歷史文化記憶?
  • 兩岸合拍臺灣老兵題材電視劇《原鄉》12日央視播出
    時值臺灣當局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27周年,由兩岸共同投資、歷時6年創作的電視劇《原鄉》將於12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這部情感大戲集合了兩岸眾多優秀影視人才,將引領觀眾回顧民族歷史上「最深沉鄉愁」。  1949年,數百萬軍人及其眷屬隨國民黨當局撤退到臺灣。此後長達38年,海峽的隔阻使兩岸多少家庭承受了骨肉分離的痛苦。
  • 【兩岸交流】網易嚴選聯手臺灣知名製作人王偉忠,打造傳統眷村味道
    眷村菜不是一種菜系,是從臺灣眷村文化中發展出來的,雜糅各省家常菜於一身。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住在眷村的媽媽們因陋就簡,改良創作出各種五花八門的眷村美食。  王偉忠,2004年擔任《康熙來了》製作人。2008年12月5日,導演的話劇《寶島一村》公映。2013年,在音樂類選秀節目《中國夢之聲》中擔任夢想導師。同年在選秀節目《中國達人秀》第五季中擔任夢想觀察員。
  • 「京味」亮相臺灣社區 感動眷村老兵(組圖)
    眷村祖孫三代一同觀看魅力北京圖片展。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長榮新城社區聚集了10個眷村的居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戶都為老兵及其後代。所以大陸藝術團的到來讓不少老兵們倍感親切,也期盼已久。 林女士是老兵的後代,祖籍在山東青島。由於父母與家人失聯了,通過很多途徑終於在2008年聯絡上了。她向記者回憶著2008年回去青島第一次探親的場景仍歷歷在目。「那真的是抱頭痛哭。
  • 《原鄉》5頻道首播 張國立陳寶國話鄉愁
    5頻道6月男人情懷,思鄉情接檔父子情,由張國立、陳寶國、馮恩鶴等主演的親情大劇《原鄉》6月19日接檔《馬上天下》,登陸《國劇盛典》每晚5集連播。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上個世紀50年代,眷村裡的房子基本都是用稻草蓋屋頂,泥巴做圍牆,十分簡陋。 當年前往臺灣的不少國民黨軍人都是孤身一人的未婚小夥,眷村的生活安定下來後,他們就面臨成立家庭的問題。眷村軍人和臺灣本地姑娘的聯婚給眷村故事增加了不少有趣的情節。因為語言、風俗習慣不同,臺灣本地人很少和眷村人往來,加上外省老兵的生活條件大多不好,臺灣本地家庭很反對讓自己的女兒嫁到眷村去。
  • 攜手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網易嚴選為全球華人打造一場春節暖心...
    在一片全品類促銷「混戰」中,用戶發現,網易旗下生活類自營電商品牌網易嚴選另闢蹊徑,抓住過年這個特殊時間節點消費者對「家的味道」的珍視,以一款承載了海峽兩岸情感傳承的「臺灣眷村醬面」,開啟了一場特殊的「家宴」。聯手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網易嚴選打開味道時光機1月29日,網易嚴選首次公開了其與「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先生共同合作的一支宣傳片。
  • 【電視劇】最受期待「暖春劇」《原鄉》12日央視首播
    《原鄉》由中國臺灣金牌編劇陳文貴操刀、大陸第一編劇鄒靜之擔綱文學策劃,劇本打磨長達四年,歷時五個月精心拍攝,輾轉九地(北京、福州、廈門、江西、山西、重慶、山東、臺灣、香港)實地取景,力邀大陸被觀眾熟知的張國立、陳寶國、奚美娟等老戲骨同臺飆戲,並加入兩岸活力新偶像元素,旨在用真實的場景、最樸實的表演,還原最真摯的歸鄉遊子心,演繹民族史上最深沉的鄉愁。
  • 30年 兩岸歌飛血脈親(看臺灣)
    「那時臺灣老兵返鄉探親已經通了,我希望文化上也通。」楊祖珺告訴記者,我在臺灣是「唱自己的歌」(臺灣民歌運動)的歌手,為什麼不把心聲帶給大陸的年輕人,跟他們互動溝通?   大門始開   上世紀70年代,大學時代的楊祖珺投身臺灣民歌運動,從此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不只是動人的吟唱,更見於影響社會和改變人群的實踐。
  • 臺灣九旬老兵10年手繪 破敗眷村變爆紅景點
    【解說】在臺中的「彩虹眷村」,95歲的彩虹爺爺黃永阜每天坐在村裡,看著各地遊客來來往往,感受著熱鬧氣氛,他很高興有很多人是因為自己而知道了眷村。  1949年,國民黨軍隊從大陸來到臺灣,陸續建起800多座眷村。這些家庭保留著大陸各省的風土人情,以獨特的聚落形態,形成眷村文化。
  • 臺灣高雄左營眷村同胞到北京社區訪問交流
    應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邀請,18位來自高雄左營眷村的臺灣同胞14日抵達北京,參加為期一周的「黃埔情緣 相約北京——第三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活動。10月15日,以臺灣退役將領徐忠國為團長的高雄左營眷村參訪團來到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韶九社區進行參觀交流,並與社區居民舉行書畫筆會。
  • 《原鄉》:獻給這世間所有的背井離鄉
    1949年,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帶著60萬大軍,加上眷屬和軍公教人員,人數達到100萬至120萬,登上了渡海的船。此去即是一生,「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寄書長不達,況且未休兵。」亂世悲傷、命運坎坷就這樣從廣袤的大陸衝擊到臺灣海峽那邊。  在臺灣,「老兵」是一個令人哀傷的詞,也是一個日漸凋零的族群。
  • 【案例】鄉愁縷縷、情牽兩岸,廈門衛視特別節目《回家》的背後
    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海峽兩岸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12月31日晚,廈門衛視推出2小時特別節目《回家》,廈門衛視與臺灣華視深度合作,兩岸記者歷時3個月,行走廈門、漳州、平潭、金門、臺北、高雄、北京、上海八地,尋找兩岸開放交流30年來的見證人、親歷者和講述人。特別節目從臺灣老兵的「回家路」切入,用11位兩岸人物的「小故事」做串聯,縷縷鄉愁貫穿始末。
  • 在桃園聽見「我家的兩岸故事」
    展覽入口處老兵「想家」的上衣。中秋前夕,天氣仍熱,但臺灣桃園修復保留的眷村——馬祖新村聚集的人群不避溼熱,無論是在室外聽致辭還是在室內看展覽,都聽了進去看了進去。由口述影像、文物史料組成的「我家的兩岸故事」展9月29日在馬祖新村開幕。「忘記歷史苦難的人,將是下一次苦難的受難者,所有人不要忘記歷史。」陸續將200多位老兵骨灰送回大陸家鄉安葬的高秉涵老人在開幕式上說。
  • 參加兩岸交流節 高雄眷村代表參訪北京社區
    18位來自臺灣高雄左營眷村的同胞,應北京市黃埔同學會邀請,參加「第三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15日上午,參訪團一行來到北京東城區東華門街道韶九社區參觀交流。  此次參訪團的團長是臺灣原海軍艦隊司令、退役中將徐忠國,參訪團成員包括多名生活在左營眷村的海軍退役將領及夫人。  徐忠國介紹了臺灣眷村的發展情況。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記憶
    導遊月半是大陸來臺老兵的後裔。遊程中,他向我們講述了他的祖父、父親從山東青島如何輾轉來到臺灣,以及在臺灣生活的經歷。講述間歇,大巴上的電視還不時播放當年來臺官兵的紀錄片。那些飽含深情的敘述,那些骨肉分離的慘狀,那些痛哭擁抱的團聚,數次溼潤了我的眼眶。腳下這片美麗的土地,曾經承載了多少同胞的無奈和掙扎?他們那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和纏得解不開的親情最終是否都得到了安放?
  • 血濃於水:割不斷的兩岸親情
    為安排自大陸遷臺人員及其眷屬,臺灣當局興建大量房舍,稱為「眷村」,而生活在此的,稱為「榮民」。「眷村是臺灣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窄義來說,10 個人中就有一個和眷村有關係。廣義上,7 個中就有一個人和眷村有關。」眷村見證了臺灣六十年的發展,也承載了兩岸60年的情感與記憶。
  • 兩岸學者共談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臧涵攝)     據中評社報導,10月29日,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務院臺辦《兩岸關係》雜誌社等主辦的「臺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紀念臺灣光復  許俊雅表示,《小說叢報》是當時頗受青睞的刊物,除黃旺成先生日記紀錄其閱讀《小說叢報》,《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三六九小報》、《孔教報》也刊載不少《小說叢報》上的作品,更特殊的是《小說叢報》是目前所看到的中國報刊刊載最多臺灣人作品的刊物,如王松《臺陽詩話》連載、菽園《贈王友竹處士序》、(林)輅存《臺陽詩話跋》、連橫《友竹五旬壽序》、《鄭慧修女士傳》及友竹《詩選》等,展現了當時兩岸文學作品的互涉與交流
  • 臺灣裡長劉德文17年不間斷運送2百餘位老兵遺骸歸根
    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裡長劉德文從2003年迄今,不間斷地背著200多位老兵遺骸跨海返回大陸與親人「團圓」。在劉眼中兩岸早已融為一體,過去因大時代所造成的骨肉分離是人間悲歌,但協助老兵落葉歸根則成為他此生最快樂的志業。 今年54歲的劉德文為屏東高樹人、中國國民黨黨員、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