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著我》的尋人團團長李七月1月8日曾在微博發文,講述了她的一段尋人經歷,這段經歷牽出了一個與家暴有關的社會問題。李七月在博文中用短短的二三百字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逃跑少女」(被尋人)的故事。這位被尋人在李七月找到她時,一開始表現出抗拒、牴觸的情緒,當李七月對她動之以情,她才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這個看似有點「絕情」的被尋人,從小就在家暴的環境中長大,父親對母親的毆打就像家常便飯一樣,而她也沒有逃脫被打罵的命運。更為可怕的是,常年遭受父親暴力的母親,後來也變成了和父親一樣的施暴者,讓小小年紀的她備受摧殘。在她15歲的時候,她終於鼓足勇氣逃離了那個讓她恐懼的家。離家的12年裡,她逐漸走出了心理陰影,也建立了自己幸福的小家,但年少時那段可怕的經歷還是讓她心有餘悸,尤其是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更加惴惴不安,生怕自己也變成家庭暴力的加害者。
了解了被尋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便理解了她不願意與父母相見、不願意回家的深層原因。這個原因無非就是家庭給予她的不是溫暖與關愛,而是難以抹去的痛苦與傷害。這位被尋人的故事,讓我聯想到了《等著我》曾經的兩個尋親案例,這兩個案例很極端、很典型。下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兩個尋親案例。
案例一:離家出走的女兒尋找媽媽的故事
故事的求助人溫力大概是《等著我》舞臺上唯一一個自始至終都在瑟瑟發抖的尋親者。她從登上舞臺的那一刻起,手和腿就沒有停止過顫抖。不管主持人倪萍和嘉賓們怎樣安慰她,她都無法平靜下來。
原來,溫力從小就遭受爸爸的家庭暴力,拳打腳踢對她來說是常有的事。如果媽媽護著她,爸爸會連媽媽一起暴打。她清楚地記得,有一次爸爸拿著斧頭,拖著她們狠打。爸爸的殘暴讓溫力懼怕不已,所以小學畢業後她在媽媽的幫助下離開了家。離家後的溫力一直戰戰兢兢,生怕媽媽會被爸爸打死。而她在外的那段日子過得也並不好,慶幸的是,一個好心的阿姨後來收留了她,她在阿姨家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當她把自己的經歷告訴阿姨時,阿姨鼓勵她勇敢面對,並告訴她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和媽媽。
但是,幼時被家暴的經歷一直是溫力揮之不去的夢魘,每當想起爸爸她都嚇得渾身哆嗦。即使過了20多年,他對爸爸的恐懼感依然沒有消散。可喜的是,在《等著我》愛心尋人團的幫助下,溫力的媽媽最終找到了,而她的爸爸早已去世。
案例二:退休老教授尋找離家兒子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求助人是一對退休的老教授夫妻,他們要尋找離開家已經23年的兒子。23年前,大學畢業的兒子選擇了去北京工作,不久後他給父母寄了一封斷絕關係的信,此後再也沒有跟父母有過聯繫。據這位老父親講,兒子很聰明,他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厲,甚至會用暴力對待兒子。從小兒子就在各方面受到父親的嚴格管制,就連考大學也得遵從父親的意見,本來有機會報考北大的兒子在父親的要求下,最後選擇了父母教書的大學。
在《等著我》愛心尋人團的幫助下,這對老夫妻的兒子被找到了,但他始終拒絕與父母溝通,更不用提相見。愛心尋人團在幾個月的時間裡,一共和他交流了三次,儘管他一直拒絕和父母聯繫,但他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自己對父母的失望,以及他離家的真正原因。事實上,他離開家的主要原因不是父親的暴力,而是父親對他方面方面約束與控制,這讓他感到窒息,讓他看到任何的希望。
以上三個尋親故事有個共同點,就是孩子離家出走都與失敗的家庭教育或說家暴有關。對於那些喜歡動用拳頭的父母來說,暴力或許只是他們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是他們愛的拙劣的表達。但是,不管家暴被冠以怎樣的藉口加以美化,它傷害孩子身心的事實都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家暴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是持久的,即便是再長的時間也無法消除它的影響。因此,家暴應該從根本上杜絕,每一個人都應該對家暴說「不」。
《等著我》尋人團團長李七月感慨發文,她講述的尋人故事引人深思
《等著我》2021年首期節目播出!最新一期中節目攝像師登臺尋親
等著我:自認被拋棄的尋親者怨恨父親多年,真相揭開竟是一場誤會
《等著我》2021年播出時間公布,這個節目讓我們學到了兩個知識
《等著我》再現發人深省的尋親故事,求助人的一席話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