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真要彎道超車了?
其實之前就有這個說法,比亞迪的第四代DM技術,將分化為兩個方向,即現有以性能為取向的架構,將被歸為DM-p系統,同時還將推出以經濟為取向的DM-i系統。
這個其實也挺正常,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電池和電機性能持續進步,讓各大廠家有了更豐富的玩法,現在各大車企的都在推PHEV車型。比亞迪作為插電混動技術的先行者,想做得更深入一些一點也不奇怪。
昨天晚上,比亞迪官方宣布將推出主打」超低油耗「的DM-i超級混動技術,並曝光了一部分參數和基礎架構。但關鍵性的技術信息暫時還沒有,看到大家的關注度比較高,車聚君就嘗試著從技術角度給大家解讀一下。
一、第四代DM技術「轉舵」了
比亞迪DM技術已經發展了十多年,最早一代是2008年推出,從2013年的第二代開始,比亞迪DM技術的主體架構就已經基本奠定了,那就是以雙離合變速箱作為動力分流裝置,發動機和電機通過它進行動力分流。
比亞迪這套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動力確實強勁,分為EV模式和HEV模式,EV模式下靠兩個電機帶動,HEV模式則可以讓發動機和兩個電機共同發力。不同於豐田本田的HEV架構,比亞迪這套系統的HEV模式可以直接讓三個動力源動力疊加,就是這麼簡單粗暴,比如漢DM的綜合功率可以達到321kW,系統綜合扭矩是650N·m,0-100km/h加速時間為4.7秒,而凱美瑞的綜合功率只有160kW,沒法做到發動機和電機同時盡全力。
如果單純比絕對動力,比亞迪在同級車型中早已沒有對手,2015款唐DM的百公裡加速就已經達到了4.5秒,同級車型甚至沒有接近它的。
在汽車的世界裡,「快」其實是一個非常「值錢」指標。比如邁騰的280版本和330版本,價格差了3萬3,而330版本和380版本,價格又差了3萬,最主要的差距就是後者更「快」,動力更足。
但比亞迪的DM系統的劣勢在於,不管是雙擎四驅也好,三擎四驅也罷,都要依賴電機發力,也就是需要充足的電量。而一旦電量不足,比亞迪DM車型的動力表現就會大打折扣,並且油耗比不上同級的純燃油車。
而買PHEV車型的用戶,往往是充電並不怎麼方便的,如果是默認自家都有獨立充電樁,他們往往會直接選擇Model 3純電車型,因為純電續航裡程更長,性能不差,系統簡單、故障率低,用車成本也更低。
所以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純燃油車的「快」值錢,純電動車的「快」也值錢,偏偏比亞迪DM系統的「快」不值錢。唐DM早在5年多之前就能跑進5秒,但壓根賣不動。
這其實並不只是比亞迪的困擾,也是所有推PHEV車型的車企的困擾。一方面,它們希望推PHEV車型取得新能源積分,當然也希望把性能做好,但另一方面,很多用戶的PHEV車型買回去,就是當純燃油車在用。廠家宣傳的性能多麼多麼勁爆,用戶用到的機率並不大。而PHEV車型所宣傳的超低油耗,往往被用戶嗤之以鼻,因為饋電狀態下比純燃油車更費油。
所以從今年開始,逐漸摸到「門道」的車企們換了口風。比如廣汽新能源開始宣傳自己的PHEV車型,不充電也省油,上汽eMG 6宣傳在饋電的B工況下,油耗可以達到3.9L/100km。
而比亞迪選擇推出DM-i系統,其實某種程度也是迎合這種需求。就是給那些需要新能源牌照,但充電條件並不算好的用戶準備的。從一套性能取向的系統,轉化為一套經濟性取向的系統,可以說比亞迪下了很大的決心。
二、DM-i超級混動系統,看上去很美
但與上汽和廣汽不同的是,比亞迪這套新系統與之前的架構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來看一下比亞迪官方公布的信息,新系統由一款全新的1.5L自然吸氣發動機,加一套E-CVT變速箱,再加一款高容量電池組成。等等,前面說了,比亞迪的DM系統是以雙離合變速箱,也就是一款實體變速箱,作為動力分流裝置的。其他主流PHEV廠商,比如吉利和大眾,也是這樣的。
但DM-i混動系統,卻走了另外一條路,它是採用的E-CVT作為動力分流裝置。E-CVT其實和機械式的CVT變速箱沒什麼直接的關係,雖然豐田和本田的E-CVT控制方式各不相同,但總體而言它的作用都是作為動力分配器。它沒有實體擋位,而是對發動機和電機進行調速,決定什麼時候用電,什麼時候用油,什麼時候油電一起用,配比各是多少。
它的優勢很明顯,那就是理論上只要控制的足夠好,可以讓油和電的分配足夠科學,最大程度實現節能。缺點就是,想法簡單,控制起來卻非常複雜。複雜到豐田都已經公布一大堆專利,但幾乎都沒有廠家跟進,因為覺得做起來費勁,也很難達到類似的效果。所以比亞迪這樣突然「半路出家」要做以E-CVT作為動力分流裝置的架構,沒有經驗的積累,說實話,並不是很看好。
為了達到更出色的油耗,比亞迪開發了一款1.5L自然吸氣的阿特金森發動機。
目前真正量產的發動機來看,熱效率最高的是馬自達的壓燃發動機,熱效率達到43%,其次就是豐田凱美瑞上的那款2.5L阿特金森發動機,熱效率為41%。而渦輪增壓發動機,強如日產的2.0T可變壓縮比發動機,也只能做到39%。
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全民研發渦輪機的時代,在純粹熱效率方面,自然吸氣發動機仍然有一定的優勢。當然,今年「湧現」了一堆熱效率優秀的國產發動機,比如東風宣稱達成了42%熱效率,廣汽宣稱達成43%熱效率,這倆還都是1.5T渦輪增壓發動機,在真正量產之前,暫不發表評論。
而阿特金森循環,即壓縮比小於膨脹比的燃燒方式,已經被兩田反覆證明,確實可以切實提高發動機效率,就是在性能方面,尤其是低速扭矩表現會差一些。但混動發動機低速運行的工況很少,車輛低速時主要是用電機拖動,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問題。
所以說比亞迪選擇做一款1.5L自然吸氣的阿特金森發動機,理論上講確實容易獲得更高的效率。
我們比較一下比亞迪公布的這款插混專用發動機,與同樣1.5L的本田混動發動機相比,它的壓縮比更高,功率和扭矩也略有優勢,比起豐田的1.8L混動發動機,性能也不佔劣勢。並且熱效率達到了驚人的43%,與馬自達壓燃發動機持平,官方宣稱新車型可以把綜合油耗控制在4L/100km以內。
而根據比亞迪之前透露的信息,經濟版DM系統將會搭載在秦DM和宋DM上,即使是「塊頭」相對小一點的秦,尺寸也是和凌派和雷凌相當的。也就是說,比亞迪的這套系統,整體效率會比已經做了十幾二十年的兩田更高。
三、DM-i系統的問題點在哪
在車聚君看來,這套系統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太「完美」了。根據比亞迪之前對於DM-i的說法,它們不打算做成兩田式的HEV架構。因為兩田HEV架構下的電池太小了,並不能支撐車輛長時間純電運行。
而比亞迪選擇做PHEV,那就一定要把大容量電池的優勢發揮出來。那就是充分發揮電機的優勢,性能比兩田HEV車型更強,然後現在又宣布油耗更低、效率更高,簡直是兩頭都佔了。
而且比亞迪還表示DM-i車型成本更低,只比燃油版車型價格多出2萬出頭。而現有的秦Pro DM,相比燃油版本要貴出了5萬多。而PHEV車型享受國家政策補貼的基礎,是純電續航裡程至少要達到50km,並且越高越好,所以電池這塊接近1萬的成本,是省不掉的。雖然取消了雙離合變速箱,但新增E-CVT變速箱,再加上電機和控制系統,這個成本控制非常難達成。
作為類比,本田剛剛量產的1.5L混動系統,混動版本比燃油版本價格要高出4萬元,豐田對A級車的混動總成做了一些「讓利」』,但差價也還是有2萬左右。而這兩者的電池都是非常小的,成本也就兩千元左右。
而關於它的全新發動機,也完全難以置信。首先它採用了15.5:1的超高壓縮比,所有車企都知道提高壓縮比能夠提高發動機效率,為什麼它們不這樣幹呢,因為壓縮比提上來之後,爆震就隨之增加了,發動機運轉不穩定,反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馬自達費了那麼大的勁,開發了一套火花塞點火控制壓燃點火技術,聽起來都繞口,實際控制則更加複雜,但也只把壓縮比提到了15:1,代價是還要加95#汽油。而比亞迪輕描淡寫就把它超了,並且從官方披露的信息來看,比亞迪的新款發動機也沒有用到什麼新型技術。阿特金森循環+高滾流進氣道+冷卻EGR,其實都是市面上比較普遍的解決方案。
而且比亞迪本身是有1.5L自吸發動機的,現在秦Pro上搭載的就是,性能各方面都只是平平無奇。因為比亞迪的重心早就不在自吸發動機上了,並沒有像馬自達一樣一直在研究提升自吸發動機性能。而突然爆出這樣的「大招」,確實令人難以置信,要超早就超了,這麼多年,你在等什麼呢。
大概率,這個DM-i又是比亞迪弄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就像之前比亞迪瘋狂炒作的IGBT技術,以及高性能的碳化矽模塊一樣。弄了半天,股價是炒上去了,結果並沒有什麼下文。車聚君每個月都會統計新車的上險量,比亞迪官方宣傳的銷量和上險量往往差距很大,然而很多用戶又反饋提不到車,供不應求,真的搞不懂比亞迪的車都賣到哪了。
實際情況如何,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得說一下,不管廠家宣傳的多麼厲害,大家一定要以最終量產的產品質量作為評判標準,產品夠好,消費者才會真金白銀支持。
車聚小結
從比亞迪透露的信息來看,它的DM-i第一代系統就比豐田和本田更強,而且是全方位的強。性能更加出色,油耗更低,而且成本也更低。
如果成真的話,10萬元就能買到混動版本的秦Pro,性能比雷凌雙擎更出色,可以當純電動車開,而且虧電情況下油耗還能控制在4L/100km以內,還能上綠牌。這都不只是大殺器了,這會直接成為現有A級車市場上的「終結者」。
但根據比亞迪歷來的表現來看,車聚君認為水分非常大。萬丈高樓平地起,沒道理一下子就從0做到了101,對於這些數據,車聚君是持懷疑態度的。
不過如果比亞迪真的做成了,車聚君也非常樂意被打臉,讓這一切都成真。市場上能多一些有真實力的車型,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總歸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