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詩人心境的傳達,更展現了作者的性格特點。大自然多彩多姿、千變萬化,不同的作者從中提取的素材卻不盡相同。有人豁達不羈,眼中常見雄渾壯觀之景;有人多愁善感,就經常注意到落花春去。
其實人生苦短,就需要體驗各種不同的境遇。風和日麗時,心情舒暢;悽風冷雨時,也不必整日悲愁。生命中充滿了無常和不測,就該懂得悠閒恬淡,心態寧靜,不計得失和恩怨,無論大喜或大悲,都可以從容應對。
清代就有一位詩人,在一次危急關頭卻悠然自得,下面介紹王士禎的一首絕句,開篇描繪了壯美畫面,最後7字卻盡顯悠閒。
大風渡江
清代:王士禎
鑿翠流丹杳靄間,銀濤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飛鳥,臥看金陵兩岸山。
王士禎為清代著名詩人,順治年間進士及第,曾在康熙年間官至刑部尚書。王士禛一生筆耕不輟,他在文學創作的實踐中敢於突破傳統,重視各種通俗文學,自己的詩歌創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一年春天,詩人準備去南京辦差,渡江前因為風大浪高,他只好先在燕子磯下泊船,準備等到風定後再渡江。可是大風不僅未停,反而比之前顯得更加劇烈。詩人公務在身、心急如焚,於是不顧危險,冒著大風渡江,之後也記錄了這次渡江的感受。
生活中很多事情值得嘗試,經歷了一次也許就終生難忘。對於王士禎來說,在狂風中渡江本來是不得已而為之,但這次勇敢的舉動不僅讓他重新評估了自己的能力,也見識了壯美的大自然。
詩的開篇就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江景圖,詩人注意到江岸兩邊的各種建築物,綠窗紅閣,金碧輝映,都被迷濛的雲煙籠罩,顯得若隱若現。作者化用杜甫與王勃的詩句,展現出金陵古都的不凡風韻。「杳靄間」三個字,體現了霧氣飄散過程的渺茫景象。
接下來詩人將視線從遠處移到近處,開始描寫江上的風浪。江面上狂風捲起驚濤駭浪,而湍急的水流,更令人驚異。詩人不顧危險,卻在船上細緻地觀察,銀色的驚濤、雪白的巨浪,匯成一股股急流,不斷地推動著船帆前進。
詩人感慨風大浪跡,更驚奇船兒速度之快。「布帆十尺」,指詩人渡江時乘坐之船;「如飛鳥」,更生動地展現了渡船的輕捷,它簡直快如飛鳥,霎那間就駛出很遠,詩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前三句繪聲繪色地描畫出江面上風大浪急的壯觀景象,如果收尾時繼續描寫,或是發表一下感慨,也是一首不錯的好詩。
但是王士禎確實不凡,他在這樣的驚濤駭浪中不僅毫不慌張,而且最後7字,臥看金陵兩岸山,表現了一種悠然自得的狀態。一個「臥」字,十分細膩地刻畫了詩人興致勃勃的心理,非常值得讀者細品賞玩。
縱覽王士禎的這首絕句,興會意到,意境深遠。作者用鑿翠流丹,描寫江岸建築,紅綠交錯,色彩鮮明;又用銀濤雪浪,展現狂風巨浪,更顯得氣勢雄渾。而「如飛鳥」看似很俗,卻非常逼真地刻畫出浪湧帆鼓的場景。
但是最值得稱道卻是詩人傳達的一種神韻,如此危險的環境中,作者居然還能細心觀察,捕捉靈感,而遣詞造句又綺麗衝淡,盡顯其悠閒的心態。全詩不僅讓讀者領略了古渡口的雄渾壯觀,更令人感受了一種不懼艱難、積極樂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