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於世,要心存感激。大自然慷慨贈送陽光、空氣和水分,上天還賜予人們機遇、愛情和歡樂。除此之外,我們從出生到長大成人,親友和師長們也傾注了無數的關愛,並在我們困難是及時地給於幫助。
而母親更是一輩子牽掛自己的孩子,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願孩子們受一點委屈。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其實母親根本不圖回報,只願孩子們健康、快樂,並幸福永遠!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絕句,畫面逼真又熟悉,讀完令人倍感溫馨。
夜歸
宋代:周密
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燐依螢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周密,字公 謹,號草窗,南宋文學家。他曾在南宋德右間為義烏縣令,入元後隱居不仕。周密的詩文都有成就,一生著述較豐,其詞效法姜夔,清雅秀潤,與詞人吳文英並稱「二窗」。這首詩描寫詩人夜歸所見,讀來頗令人感動。
詩的大意是:夜色深沉,夜歸時需拄杖而行。多虧田埂上螢火蟲發出微光,可以順利通過。村店中月昏無燈,泥路溼滑,十分難行。竹窗裡補衣燈射出光亮,正好照亮前路。
開篇點明時間和地點,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詩人獨自走在歸程中。估計是羈旅生涯太久,或是思親太過心切,詩人竟然連夜趕回。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家鄉的田埂上,幾次都差點摔跤,好在有手中的竹仗幫忙。
詩人一邊小心翼翼地「依筇行」,一邊還摸索著螢火蟲的微光,總算一點點地接近村口。詩人雖然日夜兼程、摸黑趕路,但也有所準備,畢竟在故鄉呆過很多年,依稀還記得一些路徑和村中的風景。
「倚筇行」三字,勾畫出歸客的形象,讀者仿佛可以想像出一位蹣跚而行的身影,也可推知遊子的疲憊和近鄉情怯。
詩人不知走了多遠,終於走進了村子,道路依然溼滑難行。月色昏暗,村店更顯寂靜冷清,人們勞累了一天,都已進入了夢鄉。詩人正感覺自己仿佛被整個世界遺忘了,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絲光亮,他立刻摸索著向這點燈的小屋走去。
後兩句描寫極其精彩,通過第三句「村店月昏泥徑滑」的轉折,更顯出尾句的蘊涵。「竹窗斜漏補衣燈」,這是遊子快至家門時所見,夜已深了,家裡還亮著一盞「補衣燈」,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立刻撲面而來。
詩人一定還記得母親曾經為他補衣的畫面,他小時候調皮,經常將衣服弄破。母親雖然責罵他,卻又擔心他被凍著。母親忙碌了一天,將孩子們都安頓好了,還在昏暗的油燈下,冒著嚴寒為他們縫補衣服。
如今雖然時隔多年,母親的面容也已衰老了很多,但是那盞補衣燈卻被擦拭得一塵不染。作者在尾句描寫了「竹窗、斜漏、補衣燈」,雖然隻字不提自己的感受,讀者卻可以深深地體會,這樣的溫馨畫面,將會在詩人心中產生多大的震撼力量!
夜深人靜,周圍的人都睡了,遊子迫不及待地趕路,而母親即使盼兒早歸,也並不知道兒子今夜即將到家。他們一動一靜,卻仿佛有心靈感應。青燈之下,母親正一針一線地縫補衣服,詩人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親人對遊子的思念之情,都從這幅畫面中滿溢而出。
竹窗透出燈火,燈下隱約閃爍著補衣的身影,畫面逼真又熟悉,無聲中似乎又蘊藏著巨大的聲響,讓遊子無比感激、又感到萬分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