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加勒比黑人音樂,你會想到什麼?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打擊樂器?把「汽油桶」當作樂器的多達百人的鋼鼓樂團(steel drum band)?
中間敲古巴康茄鼓的是馬龍·白蘭度,他對古巴音樂的熱愛是出了名的:「對古巴音樂的發現差點讓我失去理智。」
還是,伯恩斯坦的《西區故事》?
無論如何,必不可少的打擊樂、多線條的複合節奏和強烈的切分節奏是加勒比音樂的共同特徵。試想一下,這樣的音樂風格用在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身上,會是什麼樣的效果?還別說,真有人這樣做了,他把蕭士塔高維奇帶進了委內瑞拉。
視頻中這位穿著西裝,戴著黑框眼鏡,長相也頗有幾分像蕭士塔高維奇的作曲家,名叫約阿希姆·霍斯利(Joachim Horsley)。他和其他幾位音樂家一起,用鋼琴和小軍鼓、quitiplas、刮葫(guiro)等拉丁美洲的打擊樂器,把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改編成了委內瑞拉黑人(Afro-Venezuelan)音樂的風格,賦予了它新的生命。
像竹槓一樣的打擊樂器quitiplas
霍斯利擅長拓展打擊樂器的可能性邊界,將它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哪怕是再常見不過的打擊樂器——鋼琴,下面這段視頻《貝多芬在哈瓦那》就是例證。
原本從頭到尾穩步進行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到了霍斯利的手裡,徹底變了樣子,成了一支可以讓人隨之搖擺的倫巴舞曲(Cuban rumba)。
霍斯利充分利用鋼琴的各個零部件,用手拍打琴蓋、用木棒和響木(claves)敲打支撐杆和琴弦,來製造打擊樂的音響。還有,聽到結尾部分那像電音一樣的音樂了嗎?那是加了弱音器的鋼琴彈奏出來的聲音。這樣的「配器」,也算是「不同凡響」了。
另外,霍斯利還上傳了改編樂曲的譜子,做成了視頻。學鋼琴的朋友,趕緊呼朋引伴練上一練,下次開party的時候露上一手吧!這樣的音樂,一定可以嗨翻全場。
在霍斯利的眼裡,刀子也屬於打擊樂器。他曾經改編了驚悚大師希區柯克的電影《驚魂記》中的音樂主題,用刀子替代鼓槌,劃掃鋼琴的琴弦,發出類似弦樂的聲音,但多了點驚悚的味道。
美國人約阿希姆·霍斯利是一位電影作曲家,長期為電影和電視劇配樂,是很多著名藝術家的幕後合作者。如今,他站到舞臺前,希望做一項新的嘗試,將加勒比黑人風格(Afro-Caribbean)的音樂與古典樂做結合。
加勒比地區是非洲音樂和歐洲古典樂的融貫之處,類似於爵士樂的發源地紐奧良。自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拉丁美洲以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統治了這片大陸三百年,大批西非和中非的黑人奴隸被販賣到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就是他們世代生存的地方。他們在這裡生活、跳舞、擊鼓、唱歌,並且和當地的歐洲移民帶來的音樂文化持續互動、交融,形成了今天的加勒比黑人文化。
和聲的精細、複雜是古典音樂的特點,而加勒比黑人的音樂以節奏的複雜多變見長,把這兩種風格迥異又有相通之處的音樂結合在一起,會是一種有趣的嘗試。
霍斯利所做的一切,緣起是在他2015年的一趟古巴之旅。在那裡,他和當地人聊天,閱讀了大量樂譜,浸淫在薩爾薩(salsa)和倫巴(rhumba)的音樂氛圍中。回來之後,他便著手創作改編曲,把巴赫的前奏曲和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改頭換面,注入加勒比音樂的節奏和活力。
目前,霍斯利正在眾籌製作他的首張跨界音樂專輯,讓我們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