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增長不足流動負債猛增 海吉亞醫療赴港「求金」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智通財經網

帶著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的名號,海吉亞醫療控股僅用四個月時間便通過了港股主板上市聆訊。

6月8日,港交所發布了海吉亞過聆訊公告,其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史坦利及海通國際。智通財經觀察到,海吉亞醫療是一家專注於連鎖腫瘤治療及腦科醫療機構的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的公司。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19年放療相關服務產生的收入,及旗下醫院及合作夥伴的放療中心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所裝置的放療設備數目計,海吉亞醫療是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

中國擁有龐大且發展迅速的腫瘤醫療服務市場,近幾年腫瘤患者宗數不斷增多,放療作為一種有效手段,目前在中國的滲透率遠低於發達國家。那海吉亞醫療作為細分龍頭,實力究竟如何呢?

業務遍布六省七城,核心是自營住院服務

智通財經了解到,海吉亞醫療主要通過內生性增長、戰略收購及與醫院合作夥伴合作,建立覆蓋全國以腫瘤科為核心的醫院及放療中心網絡。截至最後可行日期,公司通過直接股權所有權或者管理權,經營或管理十家以腫瘤科為核心的醫院網絡,遍布中國六個省的七個城市,同時還向位於中國九個省的15家醫院合作夥伴就其放療中心提供服務。

海吉亞醫療的業務模式並不複雜,分為醫院業務、第三方放療業務和醫院託管業務。

醫院業務指通過自有民營營利性醫院為患者提供多種專科醫療服務,包括腫瘤科、骨科、泌尿科、中醫等,從中賺取收入。根據服務過程又細分為住院醫療服務和門診醫療服務,一般來講住院醫療服務指住院過夜或者不定期的患者進行治療,門診醫療服務一般指住院時間少於24小時的患者進行治療。

第三方放療業務指為合作夥伴(主要是民營醫院)提供放療中心服務,具體包括放療中心諮詢服務、授權使用立體定向放療設備、提供放療設備的維護和技術支持服務。收費模式為按照合同,提供放療服務後,收取直接收入的百分比。

醫院託管業務則主要是管理及經營持有舉辦人權益的民營非營利性億元,從中收入管理費,由於是非營利性醫院,且海吉亞醫療並不構成控股關係,故醫院收入並不能按照權益進行分紅,也不進行財務並表,因此來自該部分的收入極少。

智通財經觀察到,2019年,來自醫院業務、第三方放療業務和醫院託管業務的收入分別為9.44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1.35億元和624萬元,營收佔比分別為87%、12.4%及0.6%。可以看到,醫院業務的收入佔據大部分,而其中又以住院醫療服務為主,佔比達到總營收的62.6%。

這一方面是因為,相較第三方放療業務,醫院業務的業務範圍更廣,且以自營醫院為主,股收入佔比較大,而其中住院醫療服務的次均收費又遠遠高於門診醫療服務,以2019年為例,住院次均收費達到11485.3元,而門診次均收費僅為312.9元,雖然門診醫療服務人次較大,但是因為費用差距導致住院醫療服務總收入明顯更多。

業績釋放主要依靠收購

智通財經觀察到,2017年至2019年,海吉亞醫療實現營收5.96億元、7.66億元和10.85億元,年複合增長34.9%;淨利潤分別為-4651萬元、242萬元和398萬元,經調整淨利潤(撇去股份支付薪酬、可贖回股份利息開支等)分別為4854萬元、9339萬元和1.72億元,年複合增長88%。

單看其近幾年的營收和經調整利潤,海吉亞醫療確實取得了較快增長,那麼這種增長的原因是什麼?持續性又如何呢?

從前文其業務模式不難理解,海吉亞醫療的業績增長因素,從內生因素看主要為就醫人次和次均收費,外延性動力則為收購醫院擴大經營規模,此外對於第三方放療業務來說,需要增加更多業務合作夥伴。

智通財經發現,2017年至2019年,海吉亞醫療自營醫院的數量有明顯變動。2017年其有原有醫院4所,加上新增成武海吉亞醫院共5所;2018年又新增3所醫院,自營醫院總數量達到8所,2019年因為重組,將曲阜醫院的全部股權出售予一名獨立第三方,故2019年財務並表為7家醫院。

智通財經統計了其中往續期間一直並表且收入佔比最大的三家醫院,即單縣海吉亞醫院、蘇州滄浪醫院和龍巖市博愛醫院的情況,數據表明期內收入年複合增長23.9%,遠遠低於公司總收入年複合34.9%的增長率。

另一方面,以收入佔比最大的住院醫療服務看,從新成立和收購醫院及原有醫院的就診人次、次均收費的變化可以看出,2017年之前的醫院,其就醫人次已經接近飽和,而且收入的增長主要依靠次均收費,但是從2018年到2019年的次均收費來看,其增長動能也明顯放緩;另一方面,新成立或收購的醫院,其次均收費相對更高,就醫人次也有上升空間。

因此綜上來看,新成立或收購醫院可以在較短時間增加其就診人次,但是從數據看門診醫療服務人次增加更多,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更高的飽和度,但是由於該部分收費低因此業績貢獻有限,而住院醫療服務的業績釋放相對有一定延遲,但是長期下來看,海吉亞醫療的業績增長高度依賴外延式增長。

流動負債大增,擴張活動或受阻

而這意味著重資產、高投入,這從其資產負債和現金流量的變化也可看出來。

2018年、2019年海吉亞醫療的投資活動支出分別為2.62億元和1.35億元,主要為收購支出,截至2019年末其在手現金為3.93億元;另一方面,公司的流動負債卻急劇升高,2019年其流動負債總額達到17.1億元,同比增長312%,主要是因為可贖回股份即期部分達到14億元,而這部分從長債轉化而來的短債,無疑增加了公司的財務壓力。數據顯示,2019年,海吉亞醫療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分別為0.39和0.36,而2018年同期則為1.24和1.14。

一方面是需要依靠外延式收購支撐的業績增長,另一方面則是短債高企增加了財務風險,且收購活動也不斷增加公司的商譽,外延式擴張活動可能將受阻,而解決這一燃眉之急的方式便是上市融資。

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上市融資主要用於原有醫院系統的升級,以及相對較高的新市場中的醫院收購。而從當前期盈利情況來看,資本市場給予合理估值的話,其融資規模可能也難以支撐海吉亞醫療的還債+投資活動,未來的變數依舊很大。

相關焦點

  • 新股評級 海吉亞醫療: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外延式收購是福還是...
    海吉亞醫療新股評級詳解:  一、行業前景(佔比5%) 6.5分  2015年至2019年,中國公立醫院數量由13,069家減少至11,930家,而民營醫院數量快速增長,由14,518家增至  海吉亞醫療集團是國內目前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在全國範圍內都有腫瘤專科醫院及放療中心,相比排名第二的競爭對手醫院數目多25%。  海吉亞的子公司伽瑪星,是中國最主要的伽馬刀生產商,其聯合創始人宋世鵬被譽為「中國伽瑪刀之父」。目前海吉亞擁有42臺國內最先進的專利立體定向放療設備,在專利技術及規模方面海吉亞醫療集團處於領先地位。
  • 海吉亞醫療:腫瘤醫院的頂尖王者,獲得一眾頂級風投的青睞?
    目前海吉亞擁有42臺國內最先進的專利立體定向放療設備,在專利技術方面海吉亞醫療集團處於領先地位。 可以說,在腫瘤放療領域,海吉亞的實力絕對名列前茅。不難理解,頂流機構大佬們看重的是:好賽道 + 領先的放療設備研發製造能力 + 醫院平臺資源(病患流量、產業協同性等)。
  • 海吉亞、康基醫療、甘李藥業三家醫藥股同時上市
    海吉亞:「中國最大腫瘤醫療集團」暴漲40%高瓴投了「中國最大腫瘤醫療集團」:海吉亞醫療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吉亞」)。6月29日,海吉亞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6078。資料顯示,創立11年,海吉亞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腫瘤民營醫療集團,經營十家以腫瘤科為核心的醫院網絡。並且,這家公司很賺錢:根據招股書, 2017-2019年,海吉亞營收分別為5.96億元、7.66億元和10.8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4.9%。
  • 廣州港:流動負債高企 短期償債壓力較大
    流動負債高企 短期償債壓力較大截至2014年6月30日,公司負債總計73.7億元,其中流動負債63.3億元,非流動負債10.4億。短期借款中信用借款達18.1億。2012年,公司裝卸及相關收入較2011年增長5.04億元,增幅為13.27%。2013年,公司裝卸及相關收入較2012年增長0.26億元,增速暴跌至0.62%。在目前供給側改革推進、去產能加快的政策背景下,大宗礦產品的進口預計將會繼續下降。影響到廣州港的裝卸收入。
  • 河南宏力醫院:控股集團赴港IPO,募集資金為了償還貸款
    來源:財華網FinetHK近日,河南宏力醫院控股公司宏力醫療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宏力醫療」)在港遞交IPO申請書,意味著華東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民營營利性醫院將走向資本化的道路。據上市申請書顯示,本次赴港上市募集資金用擴建醫院大樓、收購醫院、償還貸款、購買醫療設備及其他。
  • 宏力醫療上市「續命」
    6月29日消息,宏力醫療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宏力醫療」,代碼09906.HK)過港交所聆訊。保薦人為交銀國際。 另有1190名醫療專業人士,包括約297名醫師及893名其他醫療專業人士。其中,29名為主任醫師、47名為副主任醫師、121名為主治醫師及100名為住院醫師。同時宏力醫療啟動二期建設計劃,以進一步擴大醫院規模。 就2019年的門診人次及住院人次而言,河南宏力醫院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民營營利性醫院。
  • 微評丨醫療影響力排行榜:醫藥O2O、藥明康德、君實生物
    醫生成為了主播,網際網路成為了求美者的寄託,疫情之下,醫美電商平臺也迎來蓄水期。「非公醫療100+:海吉亞醫療、中國口腔醫療集團」海吉亞醫療欲登港股,國內最大民營腫瘤醫療集團有怎樣的「運營經」?近日港交所傳來的新訊息,讓民營腫瘤醫院領域又起波瀾。
  • 消費看點|滴滴計劃於2021年赴港上市;作業幫再融資超16億美元
    今日消費熱點 ·滴滴計劃於2021年赴港IPO,估值600-800億美元 ·作業幫再融資超16億美元 ·《送你一朵小紅花》連續5天居單日票房榜首
  • 2020樓市關鍵詞|房企赴港IPO:破產危機下 流血上市成自救出路?
    這一年,雖負重前行,但韌性十足,從變相鬆綁限購到城市再掀搶人大戰,從多地樓市躁動、萬人搶房到政府出拳、重申「房住不炒」……這一年,更有一大波關鍵詞貫穿且影響了中國樓市,諸如「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人才引進、三道紅線、長租公寓、房企赴港IPO」等。我們今天著重要提的樓市關鍵詞是「房企赴港IPO」。
  • 溫州牙科醫院IPO:重資產、高負債、不斷拉新成最大阻礙
    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牙齒患病率,隨之形成一個千億級的廣闊市場,且已誕生出正海生物、通策醫療等上市公司。此番溫州牙科醫院赴港IPO,有望成為下一家主營牙科的上市公司。 / 01 / 「牙醫」真的暴利嗎?
  • 宏力醫療擬香港主板上市 連續4年利潤下滑 曾涉及24宗醫療糾紛
    ;2016年至今共涉及24宗醫療糾紛,其中10起醫療糾紛涉及患者死亡。其資產負債率高達65.7%,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則均在0.3,而據宏力醫療招股書風險提示內容顯示,宏力醫療的大部分收入均來自河南宏力醫院,倘集團未能成功經營醫院,其收入及盈利能力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 朝聚眼科赴港IPO:上市突擊分紅近億元 醫療糾紛不斷
    新年第一天,朝聚眼科便馬不停蹄,於1月4日提交上市申請,成為2021年第一家提交赴港上市申請的企業。朝陽眼科身處眼科賽道,到底成色幾何?隨著眼科服務需求的增加,朝陽眼科會是一個好標的嗎?朝聚眼科衝刺港股,業務嚴重依賴內蒙古地區1月4日,朝聚眼科提交赴港上市申請書,海通國際和華泰國際為聯席保薦人,謀求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 赴港記|萬國數據赴港二次上市,曾被沽空機構指責「財務造假」
    據萬國數據在美股發布的公告顯示,此次在港二次上市將發行1.6億股,募資規模為129.41億港元, 其國際發售及香港公開發售的最終發售價格均已確定為每股股份80.88港元。 萬國數據赴港上市的承銷團堪稱豪華,J.P.
  • 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內生增長是主線 併購增量作補充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生增長始終是主體,併購是水到渠成的補充。愛爾眼科的每一筆收購,背後都有一兩年甚至數年的接觸、磨合、準備。首先是醫療團隊一體化。標的公司的醫務人員將納入愛爾眼科的不同學組,一些專家甚至會在學組中委以重任,發揮更大作用。其次是激勵一體化。標的公司員工將和愛爾眼科的員工享受同等待遇,不分先來後到。「收購的公司有其歷史特點,包括創始人的個人色彩。對這些我們持包容的態度,好的保留,存在問題的慢慢改進,不能急於求成。」
  • 泰豪科技定增背後:有息負債連續增長 融資併購不斷
    有息負債連續增長財報顯示,泰豪科技的資產負債率一直維持在60%左右,較為穩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幾年的有息負債規模在不斷增長。根據海通證券《從康得新債券違約看存貸雙高》研究報告,有息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應付短期債券、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
  • 大唐地產踩「兩條紅線」赴港上市 近三成借款來自民生銀行
    不過隨著全球發售計劃的公布,公司赴港敲鐘只差臨門一腳。/ 1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大唐地產發軔於中國臺灣,興起於中國內陸。1984年,臺中人餘英儀在臺灣首次開發「大唐世家」項目。無奈之下,大唐地產開始籌劃謀求在港上市。據媒體報導,餘英儀在2008年4月時曾公開表示上市工作已經進入中期籌備階段,大唐地產有望成為第一個在香港上市的大陸臺資不動產企業。2009年,原本是大唐地產計劃赴港上市之年,但在前一年受資金鍊斷裂危機及創始人不幸辭世等因素影響,公司上市計劃未能如願。
  • 董事長周報|京東數科擬科創板上市,貝殼找房赴美IPO在即
    港股頻道藍月亮正式提交港股招股書,2019年營收70.5億港元6月29日消息,藍月亮正式提交赴港上市招股書,聯席保薦人為美銀美林、中金公司、花旗。短評:上半年已有10家物業公司赴港IPO的消息「浮出水面」,物業股「暗戰」加劇。
  • 雅各臣分拆醫療保健業務闖港股!品牌藥毛利率超70%
    健康保健品收入為0.55億港元,與截至2019年3月31日的該收入相比,同比增長65.5%;其中,口罩及消毒搓手液等個人衛生產品銷售收入增加約0.19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內,消費者醫療保健產品中的品牌藥毛利率高達70%以上。
  • 美的置業2020年銷售額增24.6% 兩年半內負債淨增長為銷售額的約160%
    美的置業2020年銷售額增24.6% 兩年半內負債淨增長為銷售額的約160% 中華網財經1月6日訊:美的置業發布2020年全年銷售簡報顯示,2020年全年,公司及其附屬公司連同其合營企業和聯營公司的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1261.6億元,而相應的已售建築面積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