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港交所發布了海吉亞過聆訊公告,這家帶著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名號的公司,通過了港股主板上市聆訊僅用了四個月時間,其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史坦利及海通國際。
但凡國際大行摩根史坦利保薦的公司,港股投資圈都會高看一眼,而海吉亞控股除了保薦人陣容豪華外,同時也聚集了一批風投界的「頂流」機構。公司招股書中披露,IPO前控股股東朱義文、朱劍喬父女合計持有57.71%的股份;第二三四大機構股東華平投資、博裕廣渠、中信資本分別持有17.24%、7.75%、5.17%,其餘華蓋信誠持有2.35%,中銀粵財持有2.35%,長嶺資本持有2.85%,藥明康德持有2.37%。
截止到目前,海吉亞醫療集團擁有及經營7家民營營利性醫院,管理3家民營非營利性醫院,以及向14家醫院合作夥伴就其放療中心提供服務,是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機構。
在資本市場的道路上,民營專科連鎖醫院不乏先行者,主營業務在中國大陸的上市醫院集團已有四家:愛爾眼科、通策醫療、康寧醫院和和美醫療,但四位「前輩」在股價表現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走勢,有心的朋友從財務數據可以窺見:股價長期走牛表現背後是業績的長牛。
從賽道上來看,海吉亞作為腫瘤專科醫院龍頭,和愛爾、通策一樣,顯然受益於國內老齡化加劇的長期趨勢,前景十分光明。而反面來思考,你會發現當前海吉亞正處於向發展的重要節點,其大舉通過外延式併購的手段不斷地在考驗公司管理層的運營能力和融資能力。但能夠吸引如此多機構大佬入駐的公司,無論管理層能力還是公司基本面,必然不是泛泛之輩,海吉亞到底「美」在哪裡?
一、拋開個性化治療,放療是傳統癌症治療手段中最靚的仔
癌症,是懸在人們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而中國是目前癌症病發人數最多的國家。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在2018年癌症患病人數為428.5萬人,患病人數全球最高,預計未來將保持較快的增長。與此同時,中國近5年的存活率僅為40.5%,遠低於美國的存活率66.9%。
隨著行業技術的發展,靶向治療漸漸走入歷史舞臺,但是已上市的藥物覆蓋的病種數仍然有限。目前主流治療腫瘤方式還是以傳統的手術、化療、放療來進行。
三大傳統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對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命的效果各有千秋,但不同治療方案對機體的損傷或者副作用大小不一。
為什麼我們說放療是三大傳統癌症治療手段中最靚的仔?原因有三:
1、放療覆蓋的適應症廣,當前滲透率低,成長空間廣闊
放療到如今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它幾乎可以用於所有的癌症,甚至有不少腫瘤可以通過放療治癒,如:口咽、舌根、扁桃體癌的放療治癒率為37%-53%,上頜竇、鼻腔篩竇癌放療治癒率在 38% -40% ,很早期的時候舌癌、鼻咽癌和宮頸癌放療治癒率是 86%-94%,食管癌早期放療治癒率為80%左右 、中晚期治癒率在8% -16% 。
而Radithe Oncol 2005年的數據顯示,在70% 的腫瘤患者需要進行放射治療,其中55%的腫瘤患者可以通過放療治癒,手術貢獻度為49%,放療貢獻度為 40% ,化療貢獻度為11%
有數據測算顯示,預目前真正接受放療的癌症病人僅有10-15% ,如此看放療滲透率、成長空間十分廣闊。
2、放療是目前最具性價比的癌症治療手段
放射性治療是近年來發展較快和最具成本效益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根據瑞典議會醫療保健技術評估委員會SBU的預測,放射性治療費用是手術治療費用的50%。
放療技術發展很快,從早期的二維放療發展到現在三維、四維放療,定位的精準度越來越高, 放射的劑量也在不斷減少, 靶點之外的劑量衰減很快,周邊組織受影響程度減少。隨著放療設備技術的進步,「能手術儘量手術」的觀念也正在逐步向「能不手術儘量不手術」轉化。
3、放療設備國內保有量低,預計未來發展迅速
放療設備主要包括直線加速器、伽馬刀、X刀、射波刀、質子重離子等。在臨床運用中,放療設備主要以伽馬刀和直線加速器為主,性價比相對更高,其他設備基本全部來自進口,投資和運營成本非常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使用。
目前,我國放射性醫療設備的普及率較美國及歐洲發達國際尚有一定的差距。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末,我國每百萬人擁有放射性治療設備1.1臺,遠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水平。
從伽馬刀和直線加速器的保有量來看,顯然直線加速器的裝機量、普及率更高,伽馬刀的發展空間巨大。從原理上來說,直線加速器的原理主要是通過物理加速器方法發射出高速運動的粒子,對機體病變部位進行照射。而伽馬刀通過伽瑪射線的聚集摧毀目標腫瘤,無需做外科手術,同時伽馬射線聚焦在病灶而對其他有機體輻射較小。因此對患者的傷害非常小。從兩者的優缺點來看,伽馬刀在治療腫瘤時的優點相對更多,但兩者也存在很好的互補性。
乘著國內腫瘤發病率日漸提升、伽馬刀當前國內滲透率快速提升、鼓勵民營醫院發展的東風,海吉亞醫療漸漸發展成為國內放療設備保有量最大、放療產生收入最高的民營醫院集團,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海吉亞旗下的子公司 —— 伽馬星。
伽馬星科技是中國最主要的伽馬刀生產商,其聯合創始人宋世鵬被譽為「中國伽馬刀之父」。
相遇即是緣分,好的方法就是對自己是最好的幫助。最近對炒股有什麼不懂的,可危,yq3034,來領悟伽霓的風採,避免一些胡言亂語。
而在公司創立之初,伽馬星科技就獲得了由IDG資本、聯訊創投、啟明創投與上海天使投資的873萬美元A輪融資,技術帶頭人實力備受大佬們的認可。目前海吉亞擁有42臺國內最先進的專利立體定向放療設備,在專利技術方面海吉亞醫療集團處於領先地位。
可以說,在腫瘤放療領域,海吉亞的實力絕對名列前茅。不難理解,頂流機構大佬們看重的是:好賽道 + 領先的放療設備研發製造能力 + 醫院平臺資源(病患流量、產業協同性等)。
二、連鎖專科醫院,已經被驗證的成長模式,
在前面說到,民營專科連鎖醫院已有登陸資本市場的先行者,無論是愛爾眼科或是通策醫療,都為後來的各細分領域的連鎖醫院玩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路徑,腫瘤科與眼科、牙科相似,都是屬於強需求的賽道,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海吉亞的發展。
為何連鎖專科民營醫院更具備投資價值?
1、與綜合醫院差異化競爭,專科醫院盈利能力突出
專科醫院與大型綜合醫院定位不同,民營專科醫院更能通過科室優勢和品牌維護來切入患者心智,在腫瘤科方面,一二線城市反饋相對不明顯,三線及以下城市更加能夠體現。以地區來統計,三線及其他城市佔中國腫瘤醫院市場最大比例。三線及其他城市腫瘤醫院產生的收入由 2014年的人民幣1136億元增至2018年的人民幣 1881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 13.4%,預期由 2019 年的人民幣2128億元進一步增至 2024 年的人民幣383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2.5%。
另外,相較於綜合醫院而言,專科醫院盈利能力顯著,參考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的2019年披露的信息來看,毛利率分別在49.30%、46.08%。從專科醫院利潤率排名來看,腫瘤醫院處於中流水平。
2、可通過兼併收購,快速做大規模
我們回看全球目前已上市專科醫院集團的歷史,都是以連鎖的模式進行快速擴張,網絡狀覆蓋多級市場。其中眼科醫院最為典型,2012年,全球7家眼科醫院均具有連鎖網絡。其中最大的為在加拿大上市的TLC Vision,它旗下擁有80多家醫院,年均收入達到18.76億元。最小的為印度的Lotus眼科醫院,也在印度南部擁有4家醫院,年均總收入為0.22億元。愛爾眼科在上市前於全國12個省(直轄市)設立了19家連鎖眼科醫院,2008年的門診量累計達63.11萬人次,手術量為6.64萬例,門診量、手術量均處於全國同行業首位。
所以,通過快速兼併收購,使專科醫院集團形成網狀連鎖化,這無論從獲客的數量、廣度,或是提升自身醫院品牌溢價,還是管理形成標準化、控制單項目成本都有顯著的效應,這是1+1>2的操作。
3、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短,易於資本運作
融資是醫院集團實現快速增長的有力武器,通過積極資本運作,醫院集團可以實現紅籌結構搭建、併購擴張、獲得槓桿、私有化再上市等多種目的。
愛爾眼科從成立到上市只用了6年,海吉亞用了10年,可見發展之迅速。
愛爾眼科在上市前三年間為擴大規模、避免同業競爭分別合併哈爾濱愛爾和瀋陽愛爾,並收購了廣州耀東英智眼科醫院90%股權,迅速進入了華南地區的眼科市場。在登陸創業板的第二年,愛爾眼科一年之間發布了11次併購公告。藉助品牌與資金優勢,採取橫向擴張與縱向滲透並舉的連鎖發展策略,通過收購或新建方式不斷完善連鎖網絡布局。自2009年上市,愛爾眼科2009-2012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率分別達到39.4%,38.0%,42.8%,51.4%,不僅實現了規模、技術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實現了全國性的布局,並為三級醫療服務體系的搭建奠定了基礎。
從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的視角來看,醫健基金的存續期一般不到10年,恰恰時間是最大的敵人,民營專科醫院可快速做大做強的路徑,顯然更具備投資價值。目前國內眼科、牙科、精神科都出現了連鎖巨頭,而海吉亞作為目前國內腫瘤科連鎖醫院集團的C位,眾多機構押注其成為未來的腫瘤科連鎖巨頭,這不難理解。
三、海吉亞未來業績增長看哪裡?
海吉亞醫療的業務模式相對比較簡單,分為醫院業務、第三方放療業務和醫院託管業務。
(1)醫院業務:經營公司自有的民營營利性醫院及提供一系列腫瘤醫療服務及其他醫療服務。按服務過程又分為住院服務和門診服務,一般來說住院服務指住院過夜或者不定期的患者進行治療,而門診醫療服務一般指住院時間少於24小時的患者進行治療。
(2)第三方放療業務:為民營醫院合作夥伴提供放療中心諮詢服務、授權使用放療設備及提供放療設備的相關維護和技術支持服務,一般收費模式為按照合同,提供放療服務後,收取直接收入的百分比。
(3)醫院託管業務:管理及經營公司擁有舉辦人權益的民營非營利性醫院並從中收取管理費,這部分收入不多。
從公司最新披露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到,從毛利率角度來看,三項業務中醫院業務以及第三方放療業務毛利率逐年遞增。公司的醫院業務毛利率由2017年的18.9%增長至2019年10月的25.2%,第三方放療業務毛利率由61.6%增長至64%。但醫院託管業務的毛利率在2019年10月有所下滑,從上一年的78.7%下滑至70.7%。
毛利潤對公司業績貢獻度方面,醫院業務佔公司毛利總額的比重約66%,第三方放療業務佔公司毛利總額的比重約32% 。這不難解釋,相比第三方放療業務,醫院業務的收入項更多,且公司擁有多家自營醫院,所以收入佔比較大,而其中住院醫療服務的次均收費又遠遠高於門診醫療服務
那麼,未來海吉亞醫療業績增長的動力和關鍵因素取決於什麼?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發現,醫院業務中的住院業務收入是公司的「扛把子」,內生看住院就醫人數的增長態勢和次均收費的是否提升,外延看公司收購醫院質量來擴大規模。而第三方放療業務,則是靠BD更多的合作夥伴來提升收入
2017年至2019年,海吉亞醫療實現營收5.96億元、7.66億元和10.85億元,年複合增長34.9%;淨利潤分別為-4651萬元、242萬元和398萬元。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成功的在2018年實現了盈虧平衡,相較2017年,2018在住院人數上僅實現了不到2%的增長,但在住院醫療次均收費上就提升了33%+,這顯然是公司未來實現業績增長的重要因素。
可以說,海吉亞此次港股IPO,僅僅是一個開始,本次招股募集的資金,將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兼併收購醫院資產上來。
海吉亞擁有著國內規模最大的腫瘤醫院資產,並且具備領先的放療設備研發製造能力,無論從賽道、行業競爭格局、機構股東背景上來看,可以說是前途無限。
有位前輩曾經總結:研發代表未來,產品代表競爭力,營銷代表利潤兌現速度、管理代表經營風險。我認為在思考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資的問題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風險,對於海吉亞也一樣,只有合理的去思量未來的可能出現的風險,才能夠有資格去談未來能在這家公司獲得多少回報。
拋開政策性風險,我們認為在擴張模式大致已然定型的情況下,公司管理運作能力決定了海吉亞未來發展的上限,雖然眾多機構的加入對於創始團隊的評估有了很好的背書,但未來我們需要從更多的事件和角度去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