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葩說》各路奇葩辯論,享受一場認知拓展的思維盛宴

2020-08-19 學霸HR燕不悔

作為從《奇葩說》第一季開始追的鐵粉,最近第六季開播,簡直就是粉絲的節日!

奇葩說第六季導師男團

從小看到什麼東西,我就要思考它是怎麼做出來的;看到什麼事情就要弄明白因果關係;被迫跳著看電視劇,也能通過合理猜測推測出劇情發展。

是的,我是個喜歡思考的人,不願意稀裡糊塗的過日子,更喜歡清楚明白所有事情的邏輯。

所以,當我看到《奇葩說》第一季的時候,信息量大密度高,讓我太驚嘆了,讓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拓展了好幾倍,太享受了,不過也很燒腦,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get到所有知識點,稍不注意就錯過了!

所以我想簡單探討一下能從《奇葩說》裡學到的思維層面的東西。

1

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奇葩說》第六季最後一組辯論的題目是「該不該給新同事發喜帖」,當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想不發了吧,都不熟,發了人家可能也不願意來,還得出份子錢。

但當我看完雷哥的立論之後,就拓展了我的思維廣度。

雷哥說要發,且提出了4個理由:

1、現在年輕人不出份子錢,也會把錢花光,不如放在他那保存起來,以後通貨膨脹了,還可以把更多份子錢還給你;

2、新同事參加婚禮可以更快融入新團隊;

3、如果能在婚禮上表演節目的話,還能被發現,後面在年會上表演;

4、婚禮是大型線下交友活動,也許新同事還能認識意中人。

他用「多快好爽」來形容給新同事發喜帖的四大好處!

雷哥說給新同事發喜帖的四大好處

聽完雷哥的立論,瞬間茅塞頓開啊,原來發喜帖還有這麼多好處呢,這就拓展了思維廣度。

但作為所有奇葩都不敢選的黃執中,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認輸的,他說:這道題說的不是發喜帖,也不是婚禮,甚至與職場無關,真正說的是你有沒有差別待遇的勇氣。

如果你給全部門的人都發喜帖,收到的人也不覺得有價值,你還得應付面和心不和的人,有矛盾的人,不熟的人,你就不能把有限的時間和感情給那麼真正你在意的人了。

飛機要出事前,你不會給所有人發簡訊,只會發給你愛的人;你跟老婆結婚,是因為你不愛所有人,只愛她一個人,才更有價值;我們對大部分say no,是為了更好的珍惜say yes的人。

黃執中說這道題的核心是,你有沒有差別待遇的勇氣

黃執中講的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而不是只看表面上的發喜帖,而是看到了你有沒有差別待遇的勇氣。

所以我們僅僅從1V1的辯論中,都已經拓展了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而真正到了4V4的完整辯論,信息量會更大,我們會學到更有廣度和深度的知識,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豐富與有深度。

充分讓我感受到了像海綿一樣吸收養分的感覺。

2

邏輯思維

辯論高手邏輯思維都很好,邏輯思維可以讓他們的論證過程更加嚴密更加可信,還可以快速找到對手的邏輯漏洞攻擊他,這樣才能更容易取勝。

所以看《奇葩說》,能更好地感受到邏輯思維的妙用,讓我們自己更加有邏輯。

有一道辯題是,奇葩星球黑科技:每個人都可以按鍵復活一位最愛的人,你支持嗎?

我第一反應是,當然支持了,能復活我最愛的人,多好的事呢!

在我們現在看過的《奇葩說6》的辯論中,程思博和詹青雲的辯論是信息量最大的,同時也是邏輯最強大的,所以我們挑選其中的邏輯思維來學習學習:

程思博用經典三段論簡單證明黑科技的好處

1、經典三段論:

【大前提】人活著肯定是一件好事,

【小前提】我最愛的人,她肯定是一個人,

【結論】所以讓我最愛的人活著,肯定是一件好事。

2、抽象事物具體化:

讓人起死回生的超能力確實存在過,它叫:青黴素、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和幹細胞技術等,如果古人穿越到現代,會把這些技術視為復活的黑科技。

3、類比:

每當有一項新科技出現,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反對聲,曾經就有人反對過攝影,然後說照片好像會把你的靈魂奪走;也有人曾經拒絕過使用電報,因為他們懷念飛鴿傳書的浪漫,今天也一定有人會說,復活這項科技,模糊了生的意義,死的價值,愛的情懷。

4、部分與整體:

等到這項黑科技成真的時候,那第一批受益者呢,是那些富商巨賈,還是名流政客,這道辯題裡最閃耀的人性光輝的三個字叫做「每個人」,它告訴我們求生的權利不再會受到財富多少的左右,地位高低的支配,公平用愛來衡量每一個生命復活的機會。

5、因果邏輯

因為人越在小的時候,越不能夠理解死亡,所以會輕易用掉這隻有一次的權利,我會在12歲的時候去復活奶奶。

當這個政策顛覆了我們對死亡理解的時候,也就顛覆了生活本身,所以人生的KPI變成了你能不能找到並留住一個願意復活你的人。

詹青雲說黑科技不只是改變死,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KPI

程思博與詹青雲的辯論處處都展示了邏輯的光輝,而我只抽取出這幾塊拋磚引玉,感興趣的可以去看視頻。

總之要在辯論中取勝,邏輯思維一定要好,所以後面的辯論賽中,我們會看到更多邏輯思維存在。

3

逆向思維

《奇葩說》對我最大的衝擊就是,我們能看到所有的觀點都有正反兩面,且都能找到多角度來證明。

楊奇函說愛情就是找到一個願意聽你說廢話的人

而我們普通人在想一件事的時候,可能只相信其中一面,也可能只能找出來一兩個角度來證明觀點的正確,我們會非常篤定自己相信的就是對的。

但看了那麼多辯論之後,就會知道這些觀點的反面,依然能找出很多論據來支持。

所以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單純執著於自己相信的觀點,也會想到反面也有可能是對的,至少肯定有人能找到證據證明它。

這樣我們再遇到問題時,就會養成逆向思維的習慣,多從反面去想想,還可以更加理解那些與我們觀點相反的人,更好的做到換位思考。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及證據時,就會更加全面的思考一件事,也可以找出使用的邊界,在什麼情況下這樣更可能是對的,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可能另外一種做法是更好的。

這就會讓我們的思想更豐富,更能隨機應變。

比如「正確的廢話,還要說嗎」?

當父母跟我們說「早點睡少熬夜,穿秋褲」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愛,而不是作為正確的廢話,嫌棄他們嘮叨;

當我們在最正式的談判中,也需要寒暄暖場,說一些廢話,拉近彼此的關係;

當我們有能力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時,就可以不用說正確的廢話,而說出更正確的話。

許吉如不說廢話,我們有更多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上面這些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都是特別明顯而簡單的,我們可以從《奇葩說》中學到的。

其實只要我們好好看,認真思考,我們能學到的東西還多著呢,至少可以培養我們的批判性思維,不再那麼容易人云亦云,而是更加獨立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更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燕不悔,工科出身的心理學碩士,從小數學好,所以邏輯好,但看了《奇葩說》之後,自愧不如,要學的還多著呢!】

相關焦點

  • 《奇葩說6》的「嚴肅辯論」是福是禍?
    米未聯合創始人COO、《奇葩說6》監製牟頔告訴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我們認為內容是非連續產品,沒有什麼技巧和方式是始終有效的,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每一季節目都當作新節目去做,保持反省的思維方式,進行調整和創新,想辦法解決新的問題。」
  • 《奇葩說》第七季的「地攤哲學」:為「非奇葩」而辯
    《奇葩說》能夠持續讓自身在綜藝領域具備辨識度的殺手鐧,也許並不一定全在於每季所輸送的話題性選手,而是用「咄咄逼人」、「直逼神經」的唇槍舌戰,將受眾「強拉」入一場大型的思考盛宴,不自覺地體驗了一種平日裡難有的「思考爽感」。
  • 如果你只從《奇葩說》裡看到辯論和綜藝,那真是太可惜了!
    一直以來我都是《奇葩說》忠實的粉絲,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每季都看,而且還來來回回看好幾遍,不就是一群人在一塊吵架嘛,看誰能吵贏。但我覺得,如果你只看到了辯論和綜藝,看到全場充滿偏見的氣味,那真是太可惜了。昨晚最新一期,又再次讓我對這個節目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實我們真正看的並不只是一檔辯論綜藝節目,而是你我的人生。
  • 奇葩說是綜藝節目 然後才是一個辯論節目 看奇葩說只是為了想笑
    看奇葩說不是為了看觀點,看邏輯;看奇葩說只是為了想笑。誰逗笑我了,我就覺得誰牛逼。誰還能一邊逗笑我一邊給我上價值,那他是真牛逼。奇葩說先是一個綜藝節目,然後才是一個辯論節目。所以我很喜歡李誕,因為他每一期都在不停的給奇葩說現場暖氛圍,每一次挖的坑他都能機智的轉圜並帶來歡樂。所以我很喜歡蔡康永,因為他能溫柔的講故事,講那些他清楚會引起觀眾共鳴的故事。他恰到好處的把握節奏和鋪墊的長度,故事簡練又精彩。所以我很喜歡馬東,他太清楚怎麼掌握節奏,怎麼控制現場,什麼時候搞笑什麼時候深刻。
  • 《奇葩說》,綜藝節目裡的辯論,要綜藝感還是辯論感
    《奇葩說》,綜藝節目裡的辯論,要綜藝感還是辯論感。《奇葩說》作為連續了五季的老牌綜藝節目,其節目的內容可以說是新穎而又「奇葩」。最新的一期中,《奇葩說》的辯手們討論的這個辯題是,當你在一段戀情中有了追求者,你會選擇告訴你的男朋友嗎?
  • 奇葩說:後生可畏
    開始奇葩說辯論,開始主持人101,開始明星偵探disco,開始一系列韓劇。關於《奇葩說》第六季,我竟然看得比之前認真和揪心。在我寫下這篇推送前,我在微信上搜了幾篇別人幾天前已經寫出來的推送,有拔高,有貶低。我怕我看多了,就不敢說真心話了。有時候不敢和別人討論說喜歡某一位辯手,也不太敢說站在某一個辯題的某一方。因為我怕我辯不過別人,也怕我喜歡的人輸。
  • 《奇葩說》第七季:「輕鬆辯論」背後的殘酷與求變
    而比起邏輯道理、辯論技術或者話術思辨,《奇葩說7》無論是對老奇葩還是新奇葩,選擇的標準變成了真誠與有趣。海選階段是四位導師與選手的對話聊天,在閒聊中表達觀點與自我,就像這一季《奇葩說》提出的基調,「輕鬆辯論。」
  • 《奇葩說7》段子是段子,辯論是辯論,將二者融合的選手太少了
    這個話題,已經說過好多次了,那就是《奇葩說》的辯論向段子化或脫口秀化方向發展。其實,這個過程說起來很容易,真正要做到,還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之前,小編就在文章中說過,會創作段子的選手不會辯論,而會辯論的人,比如黃執中、閆如晶等人,顯然又不會寫段子。這就出現了段子與辯論兩層皮的現象。之前在第四季的時候,估計馬東和蔡康永等人就在做著這方面的努力了。
  • 【專訪】陳詠開:在南審打辯論,會比《奇葩說》更自在
    「坦白說,我是一個挺自卑的人。」陳詠開在自己的博客裡寫。 「我這人,既不如肖驍那般有趣,也不似邦妮那般有故事,唯一讓我敢於投下第二季奇葩說報名表格的理由,無非就是那兩個字,辯論。」 每次比賽前,他喜歡瘋狂地唱歌,他說這是自己用以減壓的「壞習慣」。 但在南審打比賽,陳詠開說,「會比在奇葩說的舞臺更自在一點。」
  • 奇葩說第四季新老奇葩有哪些人 奇葩說4辯論選手名單
    ­  昨晚(3月31日),真人脫口秀《奇葩說》第四季首播。本季《奇葩說》中除了議長到導師陣容備受關注之外,節目的主力軍「奇葩」辯論選手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奇葩說》都有哪些奇葩選手呢?­  在節目開播後,《奇葩說》官微也是第一時間發布了「奇葩天團」全陣容海報。
  • 第六季《奇葩說》落幕,詹青雲獲得Bbking,奇葩說不再奇葩
    第六季奇葩說結束了。喜憂參半、褒貶不一的奇葩之旅有點踉踉蹌蹌。除了規則和輸贏的點時不時被吐槽外,它精緻的包裝和能滿足大眾對於語言甚至是觀點的興趣仍然是主流。奇葩說好嗎?說不好;下一季看不看?看。由於幾次事故,成為了奇葩說風雲人物。想對他說,加油。許吉如:本屆奇葩說爭議最大的人物。在外力的作用下經歷了一場本不該屬於年輕和暫露頭角的她的一場網絡暴力。優秀毫無疑問,市場化的年代需要把握好規則。最想說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罵上幾句的朋友們,你們的生活真的那麼缺乏內容嗎?有時間不如給自己的腦子加點營養。
  • 《奇葩說》:奇葩有很多,但肖驍就只有一個
    如果說《我是演說家》給了他一個說話的舞臺,那麼可以說《奇葩說》給了他一個釋放天性,做自己的舞臺。第一季的《奇葩說》還不算得上是個辯論節目,各路選手在那裡撕逼爭吵,痛快淋漓的在那裡吶喊,沒有太多辯論的味道。
  • 奇葩說是辯論節目,但改變了好多辯論的基本規則
    首先,奇葩說提一點對辯論的看法,或許對理解辯手翻車有幫助。我想把辯論和格鬥比賽做個類比,都有著激烈的對抗,有著嚴格的規則約束,參與者都有著專門的技巧受過專門的訓練。在格鬥場辯論場裡是精彩的表演,但真到了日常生活就不受歡迎了,叫打架鬥毆叫強詞奪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場子裡有規則,外面沒有。
  • 《奇葩說》,這還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嗎?
    5 年前,我在北京大學劇院看了一場話劇《北京好人》,一個根據布萊希特《四川好人》改編的戲。戲中有個男演員令我印象深刻,他扮演一個「成天穿唐裝、唱崑曲、撫古琴、品普洱」的知識分子,這個角色看似斯文,實際對女主角「好人」沈黛也垂涎三尺。他在舞臺上狀態鬆弛,角色「立」得住,還能唱著一口好曲子,相比其他男性角色,就顯得突出。
  • 薦讀|聊聊第四季《奇葩說》
    一 我是《奇葩說》的鐵粉,從第一季的第一期開始,每期必看。昨天看了第四季的半決賽和決賽,第一感覺是陳銘輸的有點冤。
  • 辯手都被淘汰了,《奇葩說》再也不是一個辯論節目
    《奇葩說》第六季最後一場淘汰賽結束了,坦白的說這一期節目很讓人寒心。《奇葩說》再也不是一個嚴肅的辯論節目,綜藝成為《奇葩說》的主旋律。關於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裡都是騙人的這個話題,薛兆豐戰隊的表現很不錯。
  • 詹青雲拿下第六季總冠軍,《奇葩說》卻不再「奇葩」了?
    《奇葩說》是一檔兼具辯論形式的真人脫口秀節目,該節目密集地提取和呈現了當下青年人的流行元素,節目形式和精神內核都最大程度地契合了當下青年亞文化特質。但隨著範湉湉、馬薇薇、姜思達等人離開《奇葩說》的辯論賽場,節目逐漸「精英化」「傳統化」,真的成為了「嚴肅的辯論節目」。在這其中,奇葩說失去了什麼,又守住了什麼呢?
  • 我對《奇葩說》很失望
    奇葩說這個節目的初衷,是讓年輕人看到世界的千面、提供多元化的價值觀,和更有深度的認知觀點。所以,我才愛慘了這部,頻繁有神仙打架的知識類綜藝,每次看完,思維都能上升一個臺階。身邊不少朋友都說,從大學追到現在,全靠奇葩說來完善三觀。
  • 《奇葩說》終於逼死了奇葩
    兩個高階奇葩之間的撕逼,想必是一場比《奇葩說》總決賽還要好看的罵戰,新穎而奇特的立意,邏輯嚴密文採飛揚的攻辯,還有一個既接地氣又有價值的結局。他們的罵戰一定是文明又好看的,他們的爭端一定是脫離低級趣味的。最終,我看到了一場由做頭髮引發的扯衣領、指甲扣、推推搡搡,連帶辱及父母的普通老娘們兒掐架,以及一場你給我道歉,我偏不給你道歉,「好,你等著」的翻小船式秋後算帳。
  • 《奇葩說》的變化
    「可能還得看一下它的配比,是不是愛情題太多了,腦洞題太多了,整個融合一下」,最終形成了觀眾們更樂於討論的身邊事。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奇葩說》的受眾越來越開放,議題往往能見微知著。「曾經是問情敵是綠茶我要不要拆穿他,現在是情敵是綠茶我要不要向他學習。曾經是分手了還能不能做朋友,現在是分手了能不能拿前任當人脈。」李楠楠舉了幾個例子,「現代年輕人觀念越來越務實,越來越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