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奇葩說》第一季開始追的鐵粉,最近第六季開播,簡直就是粉絲的節日!
奇葩說第六季導師男團
從小看到什麼東西,我就要思考它是怎麼做出來的;看到什麼事情就要弄明白因果關係;被迫跳著看電視劇,也能通過合理猜測推測出劇情發展。
是的,我是個喜歡思考的人,不願意稀裡糊塗的過日子,更喜歡清楚明白所有事情的邏輯。
所以,當我看到《奇葩說》第一季的時候,信息量大密度高,讓我太驚嘆了,讓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拓展了好幾倍,太享受了,不過也很燒腦,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get到所有知識點,稍不注意就錯過了!
所以我想簡單探討一下能從《奇葩說》裡學到的思維層面的東西。
1
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奇葩說》第六季最後一組辯論的題目是「該不該給新同事發喜帖」,當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想不發了吧,都不熟,發了人家可能也不願意來,還得出份子錢。
但當我看完雷哥的立論之後,就拓展了我的思維廣度。
雷哥說要發,且提出了4個理由:
1、現在年輕人不出份子錢,也會把錢花光,不如放在他那保存起來,以後通貨膨脹了,還可以把更多份子錢還給你;
2、新同事參加婚禮可以更快融入新團隊;
3、如果能在婚禮上表演節目的話,還能被發現,後面在年會上表演;
4、婚禮是大型線下交友活動,也許新同事還能認識意中人。
他用「多快好爽」來形容給新同事發喜帖的四大好處!
雷哥說給新同事發喜帖的四大好處
聽完雷哥的立論,瞬間茅塞頓開啊,原來發喜帖還有這麼多好處呢,這就拓展了思維廣度。
但作為所有奇葩都不敢選的黃執中,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認輸的,他說:這道題說的不是發喜帖,也不是婚禮,甚至與職場無關,真正說的是你有沒有差別待遇的勇氣。
如果你給全部門的人都發喜帖,收到的人也不覺得有價值,你還得應付面和心不和的人,有矛盾的人,不熟的人,你就不能把有限的時間和感情給那麼真正你在意的人了。
飛機要出事前,你不會給所有人發簡訊,只會發給你愛的人;你跟老婆結婚,是因為你不愛所有人,只愛她一個人,才更有價值;我們對大部分say no,是為了更好的珍惜say yes的人。
黃執中說這道題的核心是,你有沒有差別待遇的勇氣
黃執中講的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而不是只看表面上的發喜帖,而是看到了你有沒有差別待遇的勇氣。
所以我們僅僅從1V1的辯論中,都已經拓展了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而真正到了4V4的完整辯論,信息量會更大,我們會學到更有廣度和深度的知識,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豐富與有深度。
充分讓我感受到了像海綿一樣吸收養分的感覺。
2
邏輯思維
辯論高手邏輯思維都很好,邏輯思維可以讓他們的論證過程更加嚴密更加可信,還可以快速找到對手的邏輯漏洞攻擊他,這樣才能更容易取勝。
所以看《奇葩說》,能更好地感受到邏輯思維的妙用,讓我們自己更加有邏輯。
有一道辯題是,奇葩星球黑科技:每個人都可以按鍵復活一位最愛的人,你支持嗎?
我第一反應是,當然支持了,能復活我最愛的人,多好的事呢!
在我們現在看過的《奇葩說6》的辯論中,程思博和詹青雲的辯論是信息量最大的,同時也是邏輯最強大的,所以我們挑選其中的邏輯思維來學習學習:
程思博用經典三段論簡單證明黑科技的好處
1、經典三段論:
【大前提】人活著肯定是一件好事,
【小前提】我最愛的人,她肯定是一個人,
【結論】所以讓我最愛的人活著,肯定是一件好事。
2、抽象事物具體化:
讓人起死回生的超能力確實存在過,它叫:青黴素、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和幹細胞技術等,如果古人穿越到現代,會把這些技術視為復活的黑科技。
3、類比:
每當有一項新科技出現,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反對聲,曾經就有人反對過攝影,然後說照片好像會把你的靈魂奪走;也有人曾經拒絕過使用電報,因為他們懷念飛鴿傳書的浪漫,今天也一定有人會說,復活這項科技,模糊了生的意義,死的價值,愛的情懷。
4、部分與整體:
等到這項黑科技成真的時候,那第一批受益者呢,是那些富商巨賈,還是名流政客,這道辯題裡最閃耀的人性光輝的三個字叫做「每個人」,它告訴我們求生的權利不再會受到財富多少的左右,地位高低的支配,公平用愛來衡量每一個生命復活的機會。
5、因果邏輯
因為人越在小的時候,越不能夠理解死亡,所以會輕易用掉這隻有一次的權利,我會在12歲的時候去復活奶奶。
當這個政策顛覆了我們對死亡理解的時候,也就顛覆了生活本身,所以人生的KPI變成了你能不能找到並留住一個願意復活你的人。
詹青雲說黑科技不只是改變死,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KPI
程思博與詹青雲的辯論處處都展示了邏輯的光輝,而我只抽取出這幾塊拋磚引玉,感興趣的可以去看視頻。
總之要在辯論中取勝,邏輯思維一定要好,所以後面的辯論賽中,我們會看到更多邏輯思維存在。
3
逆向思維
《奇葩說》對我最大的衝擊就是,我們能看到所有的觀點都有正反兩面,且都能找到多角度來證明。
楊奇函說愛情就是找到一個願意聽你說廢話的人
而我們普通人在想一件事的時候,可能只相信其中一面,也可能只能找出來一兩個角度來證明觀點的正確,我們會非常篤定自己相信的就是對的。
但看了那麼多辯論之後,就會知道這些觀點的反面,依然能找出很多論據來支持。
所以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單純執著於自己相信的觀點,也會想到反面也有可能是對的,至少肯定有人能找到證據證明它。
這樣我們再遇到問題時,就會養成逆向思維的習慣,多從反面去想想,還可以更加理解那些與我們觀點相反的人,更好的做到換位思考。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及證據時,就會更加全面的思考一件事,也可以找出使用的邊界,在什麼情況下這樣更可能是對的,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可能另外一種做法是更好的。
這就會讓我們的思想更豐富,更能隨機應變。
比如「正確的廢話,還要說嗎」?
當父母跟我們說「早點睡少熬夜,穿秋褲」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愛,而不是作為正確的廢話,嫌棄他們嘮叨;
當我們在最正式的談判中,也需要寒暄暖場,說一些廢話,拉近彼此的關係;
當我們有能力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時,就可以不用說正確的廢話,而說出更正確的話。
許吉如不說廢話,我們有更多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上面這些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都是特別明顯而簡單的,我們可以從《奇葩說》中學到的。
其實只要我們好好看,認真思考,我們能學到的東西還多著呢,至少可以培養我們的批判性思維,不再那麼容易人云亦云,而是更加獨立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更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燕不悔,工科出身的心理學碩士,從小數學好,所以邏輯好,但看了《奇葩說》之後,自愧不如,要學的還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