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是歷史劇的羋月傳,其實凸顯了宮鬥,而弱化了史實,這讓不少觀眾在某種意義上被「欺騙」了。要想不上當,先來補補這些冷知識吧!
羋月的真名是什麼?
羋月其實並不能確定名字為月,羋月原型為羋八子、秦宣太后。羋八子其實也不是她真實的名字,秦王的第一妻子稱王后,第二妻子稱夫人,其餘妻子的名號順序是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當時,宣太后是「八子」,因此被稱為「羋八子」」。而羋月則是根據兵馬俑上的殘存「羋月」和阿房宮筒瓦上秦惠文王妃子的合體陶文而來,所以人們推測羋八子名叫羋月。
羋姓的來歷
羋姓是中國非常之古老的姓氏,是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也是楚國的國姓,羋姓同時還是一個源姓氏,現今已經分衍為諸多其他姓氏,因此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現今羋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南省的安陽市,北京市,雲南省的滇池地區。
羋月並非楚國公主
在劇中,羋月是楚威王寵愛的庶出小女兒,一出生就被稱為「霸星」,長大後作為嫡公主羋姝的陪嫁媵侍遠嫁秦國。
而實際上,《史記·秦本紀第五》以及《史記·穰侯列傳》都曾有對羋月的記載:『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山東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趙樹國解釋說,羋月並不是楚國公主,而有可能是家境落魄的宗室女。羋月的母親曾經改嫁,她有兩個弟弟,姓氏不同,一個叫羋戎,一個叫魏冉。
羋姝不是羋月的親姐姐
史書中的惠文后來自魏國,生下了秦武王蕩,他後來舉鼎受傷而死,公子稷、羋八子從燕國回來繼位,第二年惠文后支持另一位公子壯發動叛亂但失敗,兩人都被殺。電視劇把惠文后一分為二,分給了馬蘇演的魏夫人、劉濤演的羋姝。實際上,惠文后並不是羋月的親姐姐,在劇中她們多次勾心鬥角也是為了增加收視率而已。
秦朝生活小連結
秦朝人的主食
北方主食是小米,有稷、粟、谷、禾等多種稱呼;南方有大米;麥也有,但不是麵粉,是整粒蒸成的麥飯。其他還有黍(糜子)、菽(shū)(大豆)、荅(dá)(小豆)、秫(shú)(高粱)等。
秦朝人能吃到的蔬菜
最主要的蔬菜是「葵」,不是向日葵,是冬莧菜;還有「瓜」,據專家推斷是瓠(hù)瓜;「藿」,大豆的豆苗;「韭」,就是韭菜;「蔥」,不是大蔥,是小蔥。吃的時候一般是用水煮成「羹」,也有醃成鹹菜「菹(zū)」的,沒想到,湖南人現在愛吃的蔬菜,和秦朝時的都一樣呢。
秦朝人吃飯的工具
上層社會吃肉,需要用鼎把整塊的肉煮熟,再用「匕」插在肉上取出來,放在砧板「俎」上,用小刀切開,蘸調料吃,這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由來,不過它發生在吃飯時,不是後廚裡。
秦朝人說什麼話
到了秦朝既不說普通話也不說粵語,陝甘話和胡話更不是官話,因為當時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北方人嘲笑南方人說的是「鴃(jué)舌」(鳥語),不過上層社會有通用的「雅言」,類似歐洲的拉丁語,是階級的象徵,孔子朗讀《詩》《書》時都用它。具體發音就難以考究了。
秦朝人的高度
秦簡中的成人標準有六尺、六尺五寸、六尺六寸等好幾種,一秦尺合23.1釐米,換算過來,六尺六寸只合1.52米;所謂「七尺男兒」也不過1.617米。兵馬俑雖然大多將近兩米,但很可能只是藝術誇張。不過按照當時的飲食水平來算,可能的確也缺乏營養吧。
秦朝人的「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
不止農村和城鎮戶口,秦國戶籍分得更細,一般農戶都屬於「編戶齊民」籍,也就是受連坐約束的那類;士兵們屬於「士伍籍」,商人有「市籍」,高官屬於「高爵者籍」,王族有「宗室籍」。
來源:放學後雜誌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