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薦的這部感動了無數人的影片叫做《含淚活著》,這個故事沒有美國大片中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小人物的中國式奮鬥,謹以此片致敬還在黑暗中奮鬥的你。
文/電影雜誌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部特別的紀錄片。
這部片子耗時十年之久,記錄了上海一家三口的聚散離合的真實生活,感動了無數人,這部電影就是《含淚活著》。它和《我的詩篇》一樣,都是中國迅速發展背後的故事。
這是華人導演張麗玲耗時十年(1996-2005年)之作,在電視上播出時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
為什麼這部片子感動了無數人?因為他講的是一代中國人的奮鬥故事,一代人的《含淚活著》。
圖片上,就是我們的主人公,老丁一家人。
丁尚彪和妻子在知青過程中相愛、結婚。
結束知青生活後,和被耽誤的那一代人一樣,沒錢,沒知識,沒一技之長,生活艱難,用他自己的話說「一直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他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為了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也為了圓自己的大學夢,他決定只身前往日本讀書深造。已經35歲的他,舉債來日本求學。
當時的學費,相當於老丁夫婦倆15年的工資。
來日本幾年後,他放棄了之前讀書深造的想法,他決定努力賺錢供女兒讀書。籤證過期後,他成了黑戶口。
他工作十分拼命,一個人打好幾份工。白天在工廠打工,晚上去餐廳打工,清晨出門,凌晨回家。
打工的錢,他幾乎全部寄給家人,自己省吃儉用,老丁笑著說「窮慣了,錢放到口袋裡都不知道怎麼用。」
相信,很多在日本打拼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老丁的妻子守著女兒在滬清貧地生活,老丁郵回家的錢,一部分用來還債,另一部分存起來供女兒以後上學。
一家人希望送女兒出國念最好的大學,一家都深信知識改變命運。
當攝製組帶著老丁在日本生活的片段回到上海,給老丁妻女看時,母女倆淚流滿面。
他們沒有想到,老丁在日本的生活這麼苦。
好在,女兒真的很爭氣!順利考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母親機場送別女兒,8年前在此送別丈夫,8年來也猜疑也難熬,如今又要送走女兒,誰懂得她的悲傷。
15年,老丁一家人只見過一次面。
女兒考上美國的大學,選擇了在日本中轉的飛機,這是闊別八年的一次父女重逢。
老丁卻不能去機場親自迎接女兒,因為去機場要用身份證,而他是個沒有身份的人,他們相約在一個站點碰面。
兩父女見面有些生疏和尷尬,畢竟老丁離開上海時女兒才8歲上小學,現在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
女兒帶來母親無言的牽掛,是從家鄉帶來的牛黃解毒片和頭孢。
父女倆說著家鄉話,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24小時轉眼就過去了,又要分別,父女在地鐵上各自無言,都憋著眼淚,一樣倔強、假裝堅強。
他們一家三口,歷經15年,彼此無怨言。女兒沒有埋怨父母讓她壓力太大,母親沒有埋怨丈夫多年未歸,父親沒有埋怨時代的不公。
相反,一家人都懷著感恩的心情。
丈夫說,謝謝妻子默默地支持他。他沒有盡到對家庭的責任,苦了妻子。
妻子說,女兒最應該感謝的是父親,父親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
女兒說,沒有父母就沒有她的今天,父母為自己做出了太大的犧牲。
現在,一家人都已拿到綠卡定居美國。
女兒實現了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成為了一名醫生,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這15年,老丁一家人過得很辛苦,他們走得很沉重,他們雖然身不在一起,但是心在一塊。
但他們是最努力最幸運的一家人,他們擁有彼此,互相支撐,努力生活,努力變更好。
這也許就是片名《含淚活著》的含義。
很多人看完不解,老丁為什麼為了賺錢寧願犧牲15年的家庭時光,還有人說他崇洋媚外。
但我認為,不能用現在的時代來苛責當時老丁的做法。
其實,老丁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希望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家人生活的小人物。他代表了中國一代人的生活狀態。
他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像蝸牛一樣慢慢地、費力地爬著。
這部片子裡沒有雞湯,沒有美國大片中的個人主義英雄精神,到最後,老丁也還是個小人物,可是本片宣揚的,是一種中國式的奮鬥精神。
其實,放到現代也是如此。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做著跟老丁同樣的事情,每天在北上廣深的鋼筋森林裡打拼,我們為了什麼?
還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了家人能過得好一點。
也許過程曲折,但是結果終不負所望。
影sir想謹以此片,致敬那些還在認真生活的人。致敬,也許還在黑暗中奮鬥的你。
《含淚活著》(上)
《含淚活著》(下)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更多電影和紀錄片,關注電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