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淚活著》是華人導演張麗玲執導,丁尚彪、陳忻星等參與演出的紀錄片。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滿懷憧憬,從上海到日本留學後,一家三口的命運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含淚活著》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改變了許多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繼《小留學生》之後再次榮獲"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紀錄片大獎。
影片記錄了在日中國人丁尚彪及其家人十年的心淚歷程。
以紀實的手法表現了主人公丁尚彪為了夢想,為了家庭和孩子,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苦苦打拼15年的蹉跎歲月。15年的日本歲月,一家人天各一方,辛酸、喜悅、誤會、理解,萬般情感,言語難盡。
感動日本
在東京新宿區的一家電影院《含淚活著》的影片海報旁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後感,有人說這部影片給在經濟低迷的冷風中前行的日本人帶來了溫暖和希望,而更讓人欣慰的是,今天影片的主人公丁尚彪終於在美國和家人團聚,告別了那段含淚的留日生活。
創全日本最高收視記錄
該片2006年曾在日本富士電視臺播出,一舉創系當時全日本最高收視記錄。
2009年,當主創者張麗玲都已漸漸淡忘這部作品的時候,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學生中村俊喜卻意外地"發現"了它。
在他的努力下,一筆三千萬日元的投資幫助電視作品《含淚活著》走進電影院。
從2009年11月底上映起,這部名為《含淚活著》的電影,幾乎場場爆滿,由於觀眾數量大大超過預計人數,該片由原來的中型放映廳,轉到大型放映廳,上映場次和時間更是一加再加。
日本影院貼滿了日本觀眾的觀影留言▲
"含著淚看完《含淚活著》,這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影片!" --51歲男性
"無論是誰,看了這部作品,都無法不為之動容。" --46歲男性
"片中有許多我們日本人已忘卻或失去的美德。盼主人公一家幸福!" --31歲男性
"這個紀錄片應該成為小學、中學的德育教材。" --38歲女性
"邊看眼前邊浮現出父母的身影,淚流不止。我父母因戰爭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但他們連節假日都不休息拼命工作掙錢,供我和哥哥上醫科大學。這個紀錄片使我對父母充滿感激並感悟到自己的責任。希望母和哥哥也能看到這部難得的好片。" --38歲男性
"人生就應咬緊牙關,含淚前行,這是為歡笑做出的準備。如此世代相傳。 --27歲女性
"深感擁有目標能夠使人變得堅強。" --53歲女
留在日本,是個黑戶;回國,不知道欠下的外債什麼時候才能還上。
1989年,35歲的知青知青丁尚彪和妻子帶著女兒回到上海,當時整個中國都處於動蕩貧困之中,丁尚彪一家人在上海舉步維艱,生活的非常艱難。
機緣巧合,丁尚彪花了5毛錢買了一份日語學校的留學資料,怎樣給予家人更好的生活,思來想去的他萌發了出國留學的念頭,留學的學費高達42萬日元,這筆費用在當時是他們夫婦15年的工資,即便如此,他還是找遍了親戚朋友,能借的人都借了個遍,湊足了留學的費用。
1989年6月,丁尚彪告別家人,飛往日本,開始自己的留學生涯,在飛機上的他滿懷對未來人生的憧憬,並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樣的殘酷真相。
他來到北海道的邊陲小鎮阿寒町,這裡是一個極為偏僻荒涼的地方,壓根沒有人煙和商業,政府希望開辦學校吸引外國學子來增加本地活力,並且,不允許他們外出代工。
這對於丁尚彪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他不能一邊留學一邊打工的話,他借來的巨額負載怎麼辦?他家人還在等著他寄錢回去呢。
面對殘酷的現實,他決定逃離這裡,幾天之後,他步行四個小時,在最後時分趕上了開往札幌的火車,火車開往1000多公裡外的東京.
他的轉校申請沒有得到批准,反而失去了日本的籤證,以及自由回國的機會,滿懷希望的來到國外,卻擺脫不了命運的玩笑
他有兩個選擇,回國,或者留在日本做黑戶打工還債
當時在東京打工一天的收入,相當於丁尚彪在上海7個月的工資,他做了一個改變自己和家庭的決定:留在日本。同時,他決定要努力賺錢,把女兒丁琳送去國外留學,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夢想寄託給女兒。
35歲的丁尚彪在日本化名野村一夫,他語言不通,舉目無親,又是黑戶,隨時可能會被遣返,但是他依然堅持了下來,白天在工廠打工,晚上做廚師顛勺,閒下來再去做洗碗工,能賺錢的他都幹,早上4、5點出發,下班時已是深夜。住最便宜的房子,洗澡只能用塑料布接點水。每天就是上班,幹活,加班,寄錢。
租鐵路旁最便宜的房子,火車整日轟隆隆響,沒有衛生間
同時打三份工,白天在工廠,晚上在餐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周末還去做清潔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8年,雖然出國前的外債早就還完了,但他堅持不回國,因為自己是黑戶,一旦離開就回不來了。
而這8年來,辛苦的又何止是老丁?
老丁在日本打黑工8年後,女兒成功考上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但他並沒有回國的計劃,他認為自己還年輕,可以留在日本繼續打工賺錢,供女兒讀博士。
15年間,他只見過女兒一次,是女兒赴美留學在東京轉機的時候。當年的小丫頭,已經長成大姑娘了;而老丁也有白頭髮了。
因為是黑戶,老丁不能送女兒去機場,只能提前一站下車。
隔著車窗,父女倆都繃不住了,各自抹著眼淚。
他們不知道,這一別,下次見面又會是幾年以後。
15年間,老丁跟妻子,也只見了一面。
妻子陳忻星申請去美國看女兒,被拒籤了11次,終於在5年之後,成功拿到籤證,去美國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
跟當年女兒一樣,她選擇在東京轉機,跟離別13年的丈夫見上一面。
分別時,哪成想過,這一別,要整整13年才能再相見,這個代價,未免太大了。
回到老丁租住的房子裡,陳忻星還是沒忍住,紅了眼眶。
好在,妻子在日本有3天的時間,老丁老早做好了攻略,帶妻子吃美食,逛景點,好好享受了一番。在東京十幾年了,這些是他一直都捨不得做的事。
分別的時候,老丁又是不能送到機場,又是提前一站下車,又是一場心酸的離別。
2年後,女兒博士畢業,老丁終於結束了15年的黑戶打工生活,跟妻子團聚了。
女兒在美國成為了一名醫生,結婚後,把老丁和妻子接到了美國。
在美國,老丁也沒閒著,繼續在餐館打工,學英語,前不久他通過了美國公民考試,成為了美國公民。
他說,他的人生計劃是退休之後,用自己賺到的錢和家人週遊世界。
一代人的付出,兩輩人的努力,終於可以讓下一代成為中產階級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明白,讓孩子出人頭地,但是很難去跨越階層,有個評論說:誰不想成為富二代的父母,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機會。
可是為什麼有的父母能讓孩子成功,有的父母卻在焦慮中將孩子培養的越來越叛逆,甚至產生心理問題了呢?
1、父母給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
大多數的父母,並沒有給孩子樹立拼搏的榜樣,而是把所有「往上走」的壓力壓在了孩子身上,用逼迫孩子的方式,讓家庭往上走」。
上面說的那個笑話:父母辭職在家,日復一日的去監督孩子努力,這樣的行為是「本末倒置」了。
很多父母都「雙標」,對自己是一套規則:可以懶散、不努力、不優秀、玩手機上癮;對孩子又是另一套規則:努力、勤奮、優秀、不玩手機……
但是我們也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模仿的對象,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如果父母行為一套標準,對孩子的語言教育又是另一套標準,那麼孩子在父母「言行不一」的狀態下,產生反抗和牴觸心理:憑什麼父母可以,我不可以?
在紀錄片中,丁尚彪不斷的努力,在日本兼職三份工作的時候,仍舊考了5個職業證書。
在定居美國後,從頭開始學習英語,2012年,獲得了「紐約賓館業協會」頒發的「大蘋果獎」,之後出了自傳。
這種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是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即使父親不在身邊,也是孩子的精神榜樣。
父母努力認真的活著,才能讓孩子努力認真的對待生活!
USA華人資訊
第2756737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