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圈致力於推動跨時區的閱讀方式和國際化的閱讀視野,匯同全球頂級出版機構,打破閱讀時差和地域界限,向華文地區廣大讀者提供國際和港澳臺最新閱讀資訊、理念和文化。原版圈特設《高端對話》欄目,將陸續推出系列對話,共享國際出版的前沿靈感與智慧。
高端對話丨第1站 受訪人:傅偉中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歷任江西省新聞出版局副處長、處長;報社社長、總編輯;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江西省出版集團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中文天地出版傳媒集團(600373)執行董事、總經理。現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系1988年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中華書局和香港商務印書館等多家知名出版機構基礎上組建而成,服務香港逾百年歷史,現已發展成為香港最具規模的綜合性出版集團。總部設在中國香港,在中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以及歐美、澳洲、東南亞等設有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現已發展成為集出版主業、現代印刷、新零售、新媒體與新業態、資產經營與資本經營五大業務板塊和北京紫荊文化廣場、廣州南沙出版物與文創產品保稅物流中心兩大產業基地為一體的現代出版傳媒產業體系。在移動網際網路、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等高新科技迅捷發展的今天,傳統出版的產業邏輯和商業模式無疑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網絡時代,出版人的價值在哪裡?出版人如何善用網絡資源及創新的呈現方式為好書賦能?在多元的社會與文化景況中,傳統出版如何找到紮根與蓬勃生長的原動力?
在傅偉中看來,出版是經世致用的哲學,是出版人值得一生付出的志業,不論時代如何更迭,讀者需求如何變化,傳播平臺如何轉型,出版人始終要保持對文化的熱愛與情懷,對世界的關注與悲憫,始終要關注內容、關心創意,終究是要在選題的策劃創意和好書的不斷問世中,才有可能收穫成事與濟世的終極成就感。
以下為訪談實錄:
■ 出版人是圖書編輯與產品經理的共生與融合原版圈:在網際網路傳播語境下,當下已不再是一個產生超級暢銷書的好時代。
儘管全球每年書籍出版總量不斷上升,但只有一小部分好書能從中脫穎而出成為暢銷書,而大部分出版物卻面臨首印數越來越少、上架率越來越低的尷尬。
有人將此簡單歸結於紙質出版黃金時代的遠去,您作為資深出版人,對於當下出版人面臨的困惑與壓力,有什麼看法?
傅偉中:在我看來,出版人既是一個圖書編輯,在網絡語境時代,出版人還應該是一名產品經理。
出版人最重要的職業素養,除了應有的文化積澱、人文情懷和對世界、時代、社會的關懷、思考和悲憫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和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對讀者需求的感知與悟性。
當下特別需要適應網絡生態,要培養作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的敏銳觸角與產品思維。
就我個人來說,從業三十年來,我一直保持著對好書的興奮、關注與好奇,保持通過網絡以及實體書店留意新書訊息的職業習慣,現在也還時常給出版社推薦選題和作者。
原版圈:圖書編輯與產品經理好像是對立而又統一的共同體,您是怎樣理解這雙重角色在出版人身上的共生與融合?
傅偉中:出版人必須兼具圖書編輯與產品經理雙重角色的特質,尤其是在當下讀者篩選新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個性、越來越小眾的時代。
一是要實現從編輯思維到市場思維的轉變。如果我們能夠代入產品經理的視角,以讀者和用戶的需求為核心,主動站在市場的維度來思考如何把一本書做成一個產品,在策劃選題時,對選題的看法、理解與判斷就不會受到傳統圖書編輯思維與行事方式的局限,而能從選題策劃的源頭起便從創意、書名、設計、版式、紙張、功能定位、開本、定價、話語體系和營銷方式等諸多方面思考,並最終創造「消費預期」和閱讀需求。
只有始終立足於產品思維,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才能打造符合市場需求乃至引領市場風潮的暢銷和長銷出版物。
我曾經說過:
銅鑼灣的一棵樹,在遊人眼裡是風景,在出版人心中是故事。香港題材在集團各家出版社的出版物中都已形成特色板塊,出版人為之煞費苦心。比如香港的電車,香港中華書局就出了一系列圖書,《香港電車:叮囑110年》、《追蹤電車24小時》、《搭紅VAN——從水牌說起:小巴的流金歲月》、《90後巴士載客賣血生涯》等,還有一些城市特色文化圖書,如《香港失物認領處:100個城市印記》,最近又推出香港招牌方面的圖書。這樣的例子在集團旗下的三聯和商務印書館等出版機構都有不少。
▲香港電車
二是要實現從研發思維到營銷思維的轉變。研發思維專注於產品本身,而營銷思維在關注產品的基礎上,亦關注產品在市場中的位置及周遭環境,思考如何因應不同的文化情境和場域培育、打造並且整合優質IP資源,實現營銷模式的創變。比如海豚社經營幾米。
近幾年網際網路上有一個「老樹畫畫」的IP。過去我也曾經給出版社推薦過。最初我是在網際網路上接觸到「老樹」的,感覺畫家「老樹」在當下社會中有強烈的人文情懷,其文字與畫風契合現代人的內心,我當時就覺得這個IP有「大賣」的潛質。後來果不其然,「老樹畫畫」藉助網際網路以及傳統出版等多形態的傳播平臺,不斷夯實其知名藝術IP的形象與地位。此後,我還給出版社推薦過還沒成「網紅」的餘秀華等新銳作家的作品,推薦過萬科和華為的管理書,都是具有暢銷書潛質的選題。
我講這些例子,希望分享的是,網際網路時代雲端有海量的信息,作為出版人要善於從碎片化的、參差不齊的資訊中遴選有價值的信息,而不是只看八卦或拾人牙慧。青年編輯天然親近網際網路,具備了相當的職業敏感,具備了「沙裡淘金」的耐心與智慧,希望年輕一代出版人在書業上有更大的作為。
▲《美國陷阱》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陷阱》繁體中文版在香港的熱銷。2019年最值得關注的政經事件之一就是中美貿易談判和華為孟晚舟事件,我到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工作後,感覺到香港與內地雖同屬華文出版市場,讀者的需要與喜好以及圖書出版風格等,卻有相當顯見的差異。
香港的讀者對於話題性、實用性與功能性的圖書有較高的需求;另外,因為香港連通東西的地緣優勢,此城的讀者對於海外尤其是歐美和日韓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趨勢格外關注。
▲香港中和出版舉辦《美國陷阱》新書發布會
2019年1月,《美國陷阱》在法國出版,媒體廣泛關注,法文版有良好市場反響,一個朋友告知我該書法文版出版的信息,我迅疾推動集團旗下中和出版社與法國出版社籤下繁體中文版出版協議,用最短時間完成翻譯與編校,並在推出市場後陸續舉辦系列講座、讀書會及論壇等,不斷增強新書關注度。後來《美國陷阱》繁體中文版重印數次,不單獲選2019年聯合出版集團「十大好書」,亦斬獲業界諸多獎項。
■ 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並非對衝內容創新的「殺器」多年前在一次媒體採訪中我曾提出過
「出版是經世致用的哲學」的觀點。我認為,
在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的創新和升級並非對衝內容產業的「殺器」。網際網路時代,出版業只會獲得更大的空間和更寬廣的平臺,而出版在記錄時代發展、履行社會責任、傳承歷史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應增強不應減弱,這一點,出版人必須要有明確的認知,而不能自怨自艾。
我到聯合出版集團工作後,推動集團確立「深耕香港、面向世界、注重原創、兼顧引進」的出版定位,推動集團旗下出版機構參與《香港志》系列叢書的出版,推動《美術家》復刊,推動三聯書店出版香港文庫和籌備復刊《讀書》雜誌,推動商務印書館在教科書出版板塊上體制機制的創新等;全民抗疫期間,推動香港三聯書店與萬裡出版機構在港第一時間推出免費公益讀本《新冠肺炎防疫讀本》,推動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中國攝影家劉宇在武漢的攝影圖文《我怕到時會忘記——劉宇武漢抗疫攝影手記》,推動香港商務印書館關注後疫情時期全球政經格局變化的出版動態等,均是踐行「出版是經世致用的哲學」理念的體現。
▲《新冠肺炎防疫讀本》在港免費派發
三是要實現從線性思維到系統思維的轉變。線性思維是點對點的思維,而產品思維包含單品價值的思維,文化價值的思維以及品牌價值的思維。
回顧近些年中國暢銷書史,我們不難發現,
「情懷營銷」與「話題營銷」改寫了傳統書業營銷模式,創造了暢銷書的奇蹟。中國書業史上有很多現象級的暢銷書,比如《狼圖騰》、《藏地密碼》等。
▲《狼圖騰》
▲《藏地密碼》
原版圈:您對於出版企業如何發掘內容資源、實現內容創新、提振出版主業,有怎樣的思考?
傅偉中:我始終認為,無論內容的傳播邏輯由於技術創新發生什麼樣的變革,內容創新始終是出版人永恆的使命,始終是出版社乃至出版企業至關重要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數年前我曾提出過
「內容為本、平臺為王」的理念,當時業界有的同仁並不完全認同,覺得這樣提會不會弱化了內容的重要性。但在我看來,「內容為本」講的是根本,
強調了內容是最根本的核心,在這種產業邏輯下,關注平臺的極端重要性。後來,在「內容為本、平臺為王」理念指引下,我在產業操作中先後提出電商標配工程、好書復活工程、作者資源鎖定工程、市場圖書工程等系列措施,鼓勵出版單位在做強實體書店發行的基礎上,做到全網全屏、電商標配、微信公號,進而介入社群營銷。後來我所在的企業在轉型升級上有不少不俗的突破與業績,表明了方向比努力更為重要、目標比結果更為重要。
在出版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兼具先進的理念與務實的操作非常重要。▲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旗下深圳本來書店,已成為深圳文化地標
2018年我到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工作後,深感集團是華文世界出版的著名品牌,與集團領導以及相關領域同事研究最多的還是出版主業的「內容創新」。我們提出集團以
「致敬傳承,創新求變」為年度主題,提出集團的人文精神是
「全球視野、世界格局、中國氣派、香港特色」,深刻認識到出版的社會價值必須是
「以文化人、以書立社」,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即是推進「出版主業提振工程」。而集團釐清「5+2」產業板塊,其中第一個板塊便是出版主業。
聯合出版集團服務香港已逾百年歷史,擁有香港三聯書店、香港中華書局和香港商務印書館等深受讀者喜愛的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中文新書近兩千種,在香港市場佔有率、行業領導力、品牌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均居同業首位。在「出版主業提振工程」的帶動下,我們確定出版的十六字方針
「深耕香港、面向世界、注重原創、兼顧引進」,不斷推動出版社回歸出版主業,發掘優質出版資源,增強創新活力,積極應對各種挑戰。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受邀參加第二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在此宏觀戰略引領下,集團著眼於築造人才培養與思想分享的平臺,包括定期舉辦「聯合出版大講堂」,邀請本地知名學者及資深出版人為集團同事介紹從業心得與人生體悟,拓展同事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編輯印行《聯合出版集團活頁文選》,分享業界趨勢,提醒同事緊貼社會及文化熱點;強調「以文化人,以書立社」,近兩年出現了一系列富有影響力的暢銷書及獲獎書;同時,亦鼓勵擴大「朋友圈」,修建發展新賽道。
集團積極加強與內地同業如廣東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中國出版集團以及中信出版集團等機構的合作,支持旗下出版機構落實「夥伴出版社計劃」,在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結成區域性戰略合作,在出版資源共享、選題聯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機制。
另外,集團關心年輕一代出版人才的成長,建構各種平臺來培養人才,並通過「十大年度好書」及「年度好編輯」等評選活動,鼓勵旗下出版社編輯與營銷人員不斷提升業務能力與選題策劃能力,不斷思考如何將文化與社會命運相結合,將自身發展置於社會變革的大命運與大背景中思索。
▲2019年南國書香節,香港館成為眾多觀展讀者的「打卡聖地」
■ 經營思維應該服務於變化中的產業邏輯原版圈:我關注到近期有行業媒體關注聯合出版集團資源整合的一些舉措,比如在港圖書零售的整合以及線上線下的融合等舉措,這裡面集團管理層有什麼樣的產業邏輯?
傅偉中:如前所述,我們充分關注到網際網路深刻改變內容產業經營邏輯的趨勢在加劇。聯合出版集團在持續推動「出版主業提振工程」的基礎上,於零售、新媒體及新業態等板塊的創新,既是因應這種趨勢,也是為出版主業的提振培育環境並創造條件。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文化閱讀購物平臺「一本」
今年初,整合集團旗下在港實體書店業務,正式成立聯合新零售有限公司,上線文化閱讀購物平臺「一本」,旨在打通線上與線下,拓展零售新模式與新業態,打造全新的閱讀文化零售連鎖中盤,實現
「渠道變革、業態創新、科技驅動、管理升級」,以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另外,我們注重延長產業鏈條,充分關注新業態與新媒體的發展,並思考網際網路出版與傳統出版如何積極有效互動,建構立體出版新模式。
支持集團旗下內地公司進一步夯實提升在原版進口圖書電商平臺的競爭力,成為華文世界「傳承中華文化,融合世界文明」的重要平臺;加快集團旗下出版機構實施融合發展,推動聯合電子業務加速由PC端向移動端轉移,上線香港首個知識付費APP「知書」;推動旗下網絡科技公司順應網際網路發展潮流,在經營好新聞資訊平臺「橙新聞」的基礎上,不斷因應細分市場特質開闢社交媒體平臺及產品,實現「去中心化」和「橙立方」矩陣式傳播,拓展出版內容的多渠道分發,力爭實現傳統出版內容的有效延展與再次變現。
特別是在當前疫情之下,看似非常態的市場環境、傳播方式、信息分發渠道和商業模式,疫情後也可能成為趨勢和常態。▲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旗下廣州聯合書店,已成為廣州重要的文化地標
我一直強調: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是參與創造,而出版人終究要在選題策劃、內容創新特別是好書上才能收穫成就感。換句話說,好書才是檢驗出版人職業成就感的試金石。
我相信,只要出版文化從業者勇於變革,敢於試錯,擅於洞察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基本面的變化,緊抓內容創新、渠道變革與制度創新,未來新技術的挑戰和融媒體的發展態勢,將為傳統出版傳媒業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與更廣的發展空間。
■ 熱愛、悲憫與情懷是出版人特有的氣質原版圈:我注意到您在談話中多次說到作為出版人「熱愛」「悲憫」與「情懷」的特質,您從事出版三十年,迄今仍保持對書的熱愛與出版的激情。是什麼讓您對出版工作如此熱愛?您對於出版人,還有什麼樣的分享?
傅偉中:我曾經與眾多出版同道就「出版的意義與價值」的話題有過深入交流,也從諸多前輩身上汲取了養分與力量,在長期的交流、思考與實踐過程中,我逐漸體悟到從事出版的價值所在,個人在其中也收穫甚豐,樂此不疲:
一是做出版與書為友,人不太容易庸俗。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置身書業,常與作者、讀者、講者、譯者打交道,能夠保持比較純淨的內心世界。
▲香港書展30年,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各出版社與作者代表大合照
二是做出版始終處在學習的氛圍。據說這個行業中的人即便歲數大了也不太容易患上老年痴呆。這個行業瞬息萬變,信息量大,讀者和用戶的需求層出不窮,商業模式也在不斷提升與優化。我們一直都在強調創新,而創新必須建基於不斷的學習與自我提升。做出版,學習能力要強,尤其需要融會貫通的能力,否則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三是做出版有較好的成就感與福祉。我常常說:做出版任何時候都不會辱沒一個人的才華。一本書從選題到出版,其間編輯與發行需要精心打磨和全程策劃,投入大量心智,一本好書就足以獲得很強的職業成就感。
▲第30屆香港書展,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參展同事合照
四是做出版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家風。我們天天接觸的是與書有關的人和事,受到精神文化層面創造與思想的薰陶與分享,與家人、朋友和社會的關係更易融洽,家風也因此會變得純淨而美好。
五是做出版使人葆有情懷和理想。出版人有家國情懷,有職業夢想,滿懷對文化的理想、熱愛、禮敬與追求。比如我在工作之餘喜愛攝影,尤喜人物肖像。對我而言,攝影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能用多好的相機或者多貴重的鏡頭拍出高質素的相片,更在於我希望用鏡頭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記錄時代發展在個體身上留下的痕跡。攝影如此,出版亦然。身為出版人,我們希望書中的文字和圖片真誠有溫度,希望圖書能夠記錄偉大的社會變革和思想創造,為社會歷史變遷的軌跡留影,給歷史和時代留下尋根與展望的脈絡。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過:「世界充滿勞績,人卻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很認同這句話傳遞出的曠達人生態度與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也常常強調個人也好,企業也好,都應該是有詩意的,從充滿勞績的工作中找到「詩和遠方的田野」。這裡的「詩意」不是空談浪漫,而是落腳在企業與個人的高遠理想和發展願景,體現在不斷激發團隊創新的動力,也承載著對於社會和公眾負責任的精神。
▲第三屆孔學堂‧國學圖書博覽會,傅偉中接受媒體採訪
我曾經說過「出版是經世致用的哲學」,也說過「有詩意的公司才是好公司」。這兩個觀點彼此之間頗有相通之處。
在我看來,出版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將出版當作職業,僅僅是謀生的飯碗;第二重,將出版當作副業,甚至不將其視為謀生的飯碗;而最高的境界,就是將出版作為出版人一生的志業,「遠行千裡,心懷夢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懷」,也應該是出版人值得追求的「詩和遠方」。
對出版人來說,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始終不忘初心,葆有一份出版人自己的情懷;對社會來說,始終不忘責任、抱負與擔當,該有多麼的重要。
感謝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先生受訪!聯合出版集團業務發展與公關部李夢女士對本次採訪亦有貢獻,在此一併致謝!